莺莺传 全文:2009年滨州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4:10:58

2009年滨州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我对黑暗的柔情

迟子健

①我回到故乡时,已是晚秋的时令了。农人们在田地里起着土豆和白菜,采山的人还想在山林中做最后的淘金,他们身披落叶,寻觅着毛茸茸的蘑菇。小城的集市上,卖棉鞋棉帽的人多了起来,大兴安岭的冬天就要来了。

②窗外的河坝下,草已枯了。夏季时繁星一般闪烁在河畔草滩上的野花,一朵都寻不见了。母亲侍弄的花圃,昨天还花团锦簇的,一夜的霜冻,就让它们腰肢摧折,花容失色。

③大自然的花季过去了,而居室的花季还在。母亲摆在我书房南窗前的几盆花,有模有样地开着。蜜蜂在户外没有可采的花蜜了,当我开窗通风的时候,它们就飞进屋子,寻寻觅觅的。不知它们青睐的是金黄的秋菊,还是水红的灯笼花?

④那天下午,我关窗的时候,忽然发现一只金色的蜜蜂。它蜷缩在窗棂下,好像采蜜采累了,正在甜睡。我想都没想,捉起它,欲把它放生。然而就在我扬起胳膊的那个瞬间,我左手的拇指忽然针刺般地剧痛,我意识到蜜蜂蛰了我了,连忙把它撇到窗外。

⑤蜜蜂走了,它留在我拇指上的,是一根蜂针。蜂针不长,很细,附着白色的絮状物,我把它拔了出来。我小的时候,不止一次被蜜蜂蛰过,记得有一次在北极村,我撞上马蜂窝,倾巢而出的马蜂蛰得我面部红肿,疼得我在炕上直打滚。

 

    ⑥别看这只蜜蜂了无生气的样子,它的能量实在是大。我的拇指顷刻间肿胀起来,而且疼痛难忍。我懊恼极了,蜜蜂一定以为我要致它于死地,才使出它的撒手锏。而蛰过了人的蜜蜂,会气绝身亡,即使我把它放到窗外,它也不会再飞翔,注定要化做尘埃了。我和它,两败俱伤。中青社区门户!Tq/rS@3t

 

    ⑦我以为疼痛会像闪电一样消逝的,然而我错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到了晚饭的时候,我的拇指仍然锥心刺骨地疼。天刚黑,我便钻进被窝,想着进入梦乡了,就会忘记疼痛。然而辗转着熬到深夜,疼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像涨潮的海水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我不得不从床上爬起,打开灯,察看伤处。我想蜜蜂留在我手指上的蜂针,一定毒素甚剧,而我拔蜂针时,并没有用镊子,大约拔得不彻底,于是拿出一根缝衣服的针,划了根火柴,简单地给它消了消毒,将针刺向痛处,企图挑出可能残存着的蜂针。针进到肉里去了,可是血却出不来,好像那块肉成了死肉,让我骇然。想到冷水可止痛,我便拔了针,进了洗手间,站在水龙头下,用冷水冲击拇指。这招儿倒是灵验,痛感减轻了不少,十几分钟后,我回到了床上。然而才躺下,刚刚缓解的疼痛又傲慢地抬头了,没办法,我只得起来。病急乱投医,一会抹风油精,一会儿抹牙膏,一会又涂抗炎药膏,百般折腾,疼痛却仍如高山的雪莲一样,凛冽地开放。我泄气了,关上灯,拉开窗帘,求助于天。

    ⑧已经是子夜时分了,如果天气好,我可以望见窗外的月亮,星星,可以看见山的剪影。然而那天阴天,窗外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人的心真是奇怪,越是看不见什么,却越是想看。我将脸贴在玻璃窗上,瞪大眼睛,然而黑夜就是黑夜,它毫不含糊地将白日我所见的景致都抹杀掉了。我盼望着山下会突然闪现出打鱼人的渔火,或是堤坝上有汽车驶过,那样,就会有光明划破这黑暗。然而没有,我的眼前仍然是沉沉的无边的暗夜。

    ⑨我已经很久没有体味这样的黑暗了。都市的夜晚,由于灯火的作祟,已没有黑暗可言了;而在故乡,我能伫立在夜晚的窗前,也完全是因为月色的诱惑。有谁会欣赏黑暗呢?然而这个伤痛的夜晚,面对着这处子般鲜润的黑暗,我竟有了一种特别的感动,身上渐渐泛起暖意,有如在冰天雪地中看到了一团火。如今能看到真正的黑暗的地方,又有几处呢?黑暗在这个不眠的世界上,被人为的光明撕裂得丢了魂魄。其实黑暗是洁净的,那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的繁华,亵渎了圣洁的黑暗。上帝给了我们黑暗,不就是送给了我们梦想的温床吗?如果我们放弃梦想,不断地制造糜烂的光明来驱赶黑暗,纵情声色,那么我们面对的,很可能就是单色调的世界了。

    ⑩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的从

    11未有过的柔情。只有这干干净净的黑暗,才会迎来清清爽爽的黎明啊。

(选自《散文海外版》2008年第2期)

    19.文章开头为何要从故乡的秋景写起?(4分)

    20.文章中间④一⑦段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被蜜蜂蜇了的情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写这些内容有哪些作用?(4分) 

    21.作者自己被蜜蜂蜇后非但不记恨,反而对蜜蜂产生感激之情,这是为什么?(4分)

    22.一般来说,黑暗是人们贬斥的对象,而作者却会对黑暗产生柔情,你是否认为作者故意标新立异,有意颠覆人们对黑暗的看法?并阐明理由。(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巴尔扎克之死

[法国]雨果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告诉我,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匆匆吃罢晚饭,我乘出租马车赶到巴尔扎克先生住的博戎区福蒂内林阴大街14号。我按了门铃,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铃。门打开了,一个女仆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

    “先生有何贵干?”女仆问,她在哭泣。

     我通报姓名后被领进一楼的客厅。客厅壁炉对面的一个托架上,放着大卫雕刻的巴尔扎克硕大的半身像。客厅中央,一张华贵的椭圆形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摆着六个精美的金色小雕像。

    另一个女仆哭着走过来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医生们从昨天起已撒手不管他了。今天早上六点,先生不能说话了。夫人派人找来了神父,神父给先生做了临终涂油礼。从11点起,他不断地喘着粗气,再也看不见东西。他过不了今夜。如果您愿意,先生,我去找德·舒维尔先生,他还没有睡。”

    女仆离开了我,我等了一会儿。蜡烛刚刚照亮客厅富丽的陈设和挂在墙上的波布斯以及霍勒拜因的几幅杰作。大理石胸像好似不久于人世的那个人的幽灵那样,朦朦胧胧伫立在昏暗中。一种尸体气味充满了屋子。

    德·舒维尔先生走进客厅,给我证实了女仆告诉我的一切。我要求见见德·巴尔扎克先生。

    我们穿过一个走廊,登上铺着红地毯和摆满艺术品——瓷瓶、雕像、油画,搁着珐琅制品的餐具橱的楼梯。在穿过另一道走廊后,我看到一扇打开的门,听见一个人喘着粗气,给人以不祥的感觉。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卧房。

    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我们谈了很多,还争论了政治问题。他是正统派,他责怪我“蛊惑人心”。他对我说“你怎么能那么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之外,那可是最尊贵的头衔了!”

    他还对我说:“我买下了博戎先生的房子,房子不带花园,但有一个廊台,廊台楼梯上的门对着小教堂,我用钥匙开了门就可以去望弥撒。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在他去世的当天,吉罗给他画了像。人们还想做他的面模,但没有成功,因为尸体腐烂得很快。他死后的第二天上午,到他家来的模塑工人发现他的鼻子塌陷,脸已经变形。人们把他放进一个包铅的橡木棺材里。

    葬礼在鲁尔教堂举行。我站在他的棺材旁,回想起我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后行洗礼时也是在这个教堂,从那时起我再没有来过。在我的记忆之中,死亡和新生联系在一起。

    内政部长巴罗士参加了葬礼。在教堂里的灵柩台前,他坐在我身旁,不时地和我交谈几句。

   “他是个杰出人物。”他对我说。

   “他是天才。” 我对他说。

    送葬的队伍穿过巴黎的街道,向拉雪兹神甫公墓行进。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墓地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墓穴在山丘上,我们到达那里时,已经是人山人海。棺材被放到墓穴里,神父做了最后的祈祷,我讲了几句话。

    在我讲话时,太阳正在西下,远处的巴黎笼罩在落日辉煌的雾霭之中。几乎在我的脚下,墓穴里的土越堆越多,而我的讲话不断被落在棺材上的土块发出的沉闷声响打断。

(节选自《巴尔扎克之死》,张有浩所译,有删改。)

    注:①皇帝:指拿破仑(1769~1821),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19.从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巴尔扎克有哪些特点?(4分)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①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②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墓地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21.文中有一段关于巴尔扎克逝世前的肖像描写:“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试加以分析。(4分)

    22.有人说,巴尔扎克是雨果的挚友、文坛的巨人,雨果却把巴尔扎克之死记录得如此直接,使人感到恐怖与压抑。这样写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验: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朝阳已变成落日;一转身,村头的那座拱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乡村已变成钢筋混凝土森林;一转身,少年时光已成记忆;一转身,父亲已经有了白发……

    一转身,一转身,能否再转回来?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联想和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9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A.刹(chà)    B.心弦(xián)  D.信笺(jiān)]

    2.B(A.额手称庆  C.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D.惆怅)

    3.B(“如鲠在喉”的意思是“心中有话,不吐不快”,不符合句意)

    4.A(B.“比2007年净减少61万亩”语意不明,“近50%左右”自相矛盾; C.“对人权状况……粗暴干涉”搭配不当;  D.成分残缺,删去“通过”)

    5.B(注意前后语义的衔接和照应)

   二、(9分。每小题3分)

    6.D(原文的表述是“‘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

    7.C(此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8.B(窜改了原文的句间关系。原文的表述是“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三、(12分,每小题3分)

    9.A(逋:拖欠)  10.C(C因为,介词;A却/是;B并列/因果;D如果/你)

    11.D(①表现廉洁④侧面表现⑥侧面表现)

    12.C(不是因反对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而险些被处分,而是反对停止捐款人必须经过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

第Ⅱ卷(114)

四、(24分)

    13.(1)有时(遇到)父亲告儿子,便含着泪进行劝说,以至儿子搀扶着父亲回去,很好地侍奉父亲。(共3分,“谕”“掖”“事”各占1分)

    (2)(陆陇其)督促百姓疏通卫河,百姓开始很有怨言,认为开挖无水之河而使百姓疲惫不堪。(共3分,“浚”“颇”“病”各占1分)

    (3)陆陇其任官时间不长,不了解情况,的确应该受到处罚,但是作为言官可以原谅。(共4分,“察”“诚”“处分”“贷”各占1分)

    14.(1)①比喻。首句用“万笏”来写天山群峰耸立的雄姿,用“琼瑶”比喻山上的积雪,写出天山的壮美。(2分)②拟人。“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两句写出天山如同主人一样成为诗人的向导和旅伴,给诗人带来极大的安慰。(2分)

    (2)西行途中的寂寥,(1分)身处逆境中的幽默乐观,(1分)以及感叹时不饶人、壮志未酬的情怀。(2分)

    15.(1)人非圣贤  善莫大焉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每句1分,错一字该句不得分。若四句全选,按前三句评分)

五、(12分)

    16.示例l:只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示例2:岗位不分贵贱,处处皆可成才。(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一:让我们用爱心帮他们焐热冰冷的双手,让我们用责任帮他们驱走冬日的寒冷,让我们用赤诚帮他们点燃生活的希望。

   示例二:当你看到灾区的同学冒着严寒发奋苦读时,当你听说灾区的同学因为寒冷辗转难眠时,难道你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吗?(共4分,内容、形式各2分)

    18.示例:①孤芳自赏是一杯浓酒,它麻痹着我们的灵魂,将自负与狂妄的酒精植入身体。

    ②固步自封是一根锁链,它窒息着我们的思想,将保守与落后的铁锈嵌进肌肤。(也可从正面立意,只要符合题干要求即可)(4分,内容、形式各2分)

六、(18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9.写故乡的秋景,意在交代大自然的花季已经过去,而居室的花季还在,(1分)为蜜蜂飞入书房埋下伏笔(1分);然后引起下文,(1分)引出蜜蜂蜇“我”的情节(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手法。(2分)写“我”被蜜蜂蜇的情节,突出“我”被蜇后疼痛难忍,彻夜难眠,百般折腾后,疼痛仍未消除,引出下文“我”对故乡黑暗的体味。(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①蜜蜂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2分)②也正是有了疼痛,才让自己关注起黑暗,对黑暗产生了柔情。(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示例:不是故意标新立异。(1分)因为作者以独特的眼光来看待黑暗。作者眼中的黑暗是干净的,圣洁的,黑暗是产生梦想的温床。(2分)这是相对于那种人为制造的喧嚣,制造糜烂的光明而言。这样看来,作者对黑暗的柔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3分)(共6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9.①热爱艺术;②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③为人(对朋友)热情;④关心政治;⑤看重王室的荣耀;⑥具有非凡的社会影响力。(共4分,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

    20.①作者用巴尔扎克的半身雕像表明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消失,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②作者用天公洒泪表达巴尔扎克的去世令人惋惜、悲伤。  (共4分,每句2分)

    21.对巴尔扎克死前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巴尔扎克逝世前作者悲痛、惋惜、敬重的心情,渲染了沉重的气氛。例如,“脸呈紫色”“没有刮胡子”“眼神呆滞”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作者悲痛的心情,渲染了沉重的气氛;“觉得他像皇帝”蕴含了作者的惋惜和敬重之情。(共4分,“心情”“气氛”各2分,符合大意即可得分)   

    22.示例一这样写恰当。正因为雨果是巴尔扎克的挚友,不需要太多顾忌,而以平等的心态,冷静、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巴尔扎克的最后时光,这种实录是对好朋友最深切的怀念,也是作者对生与死作理性思考的最好见证。

    示例二这样写不恰当。巴尔扎克的死亡过程虽恐怖,但作为挚友、浪漫主义作家的雨果,如果采用隐讳或艺术的笔法来写,可使巴尔扎克美好的形象永远留存于世人心中,而不至于让人怀念巨人时感到恐怖和压抑。  (6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七、(60分)

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7)分

二等(16~12)分

三等(11~7)分

四等(6~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不当

感情虚假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新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新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说明:(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的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足,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的,每少50个字扣1分。

    (4)确认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文言文译文

    陆陇其,字稼书,是浙江平湖人。康熙十四年,授为江南嘉定县知县。嘉定是个大县,赋税征收多而民间习俗又追求铺张浪费。陆陇其简朴节俭,努力以德教化百姓。遇到父亲告儿子,便含着泪进行劝说,以至儿子搀扶着父亲而归,从此很好地侍奉。遇到弟弟告哥哥,便调查出挑唆者施以杖刑,以至兄弟二人都很感动悔恨。一些品行恶劣的青少年勾结行恶,便给他们戴上枷在路口示众,看到他们悔过了才释放他们。有一富豪家的仆人夺走了砍柴人的妻子,陆陇其派差役将他逮捕治罪,使富豪改变了以往的行为成为善人。遇到官司,陆陇其不用差役去逮人,属于宗族内部争讼的,便以其族长去治办,属于乡里争讼的,便靠里老去治办。有时也让原告、被告双方都到县衙来进行调解,称为“自追”。

    十五年,政府因战争需要而征军饷,陆陇其下令征收,于是每户发一张知县的名片以进行劝导,不到一个月,缴纳至十万。又赶上征房屋建筑税,陆陇其认为只应征收市中店铺的税,命令不许涉及乡村百姓家。江宁巡抚慕天颜上疏请求施行繁简不同的各州县长官更调法,因而谈到嘉定县政务繁杂又多拖欠税者,陆陇其虽然操行称绝一世,然而却没有应付复杂事务的才干,应该调到事务简约的县。此疏下到吏部讨论后,以才力不及为由将陆陇其降职调离。县里有某人在道路上被强盗所杀,而其家人却以仇杀上诉,陆陇其捕获了强盗并审判定案。刑部认为最初的报告没有说到强盗事,以隐瞒盗贼的过失夺去陆陇其的官职。

    十七年,以博学鸿儒科选拔人才,陆陇其没有来得及参加考试,便因父丧而归乡。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遵照皇上的命令推举清廉的官员,上疏举荐陆陇其廉洁对己而爱民,离任的时候,只有几卷图书和他妻子用的一部织机,百姓象对待父母一样热爱他,皇上命令他,宁丧期满后可用为知县。

    二十二年,授陆陇其为直隶灵寿县知县。灵寿土地贫瘠,百姓贫困,劳役繁多而民俗轻薄。陆陇其实行乡约,视察保甲,多发文告,反复教育百姓,务必去掉好争斗和轻生的习俗。督促百姓疏通卫河,开始百姓很有怨言,认为开挖无水之河是使百姓疲惫的事情。不久雨水大来,只有灵寿有所疏通河道,因此百姓收成很好。二十九年,皇帝下诏让九卿举荐学问优长、品行可用的人,陆陇其被推荐,得到圣旨,可以调任为京官。陆陇其在灵寿七年,离任的时候,道路上站满了百姓,哭泣着为他送行,如同离开嘉定的时候。陆陇其调京后被授为四川道监察御史。

    三十年,清军征讨噶尔丹,政府为筹集军费而采用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御史陈菁请求停止捐款人必须经过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而实行多捐者优先录用的政策。陆陇其上疏说:“向捐款者授官的做法并不是皇上本意要实行的,如果允许捐款者可以不用保举,那么与凭正途而做官就没什么区别了。”又上疏说:“捐款的人贤愚混杂,只有靠保举才能防止其中的弊端。如果排除保举而只认可捐款授官,这些人有不捐款的吗?”这个上疏更是言辞激切。陈菁与九卿仍持不同意见。户部以捐款者都在观望,将会迟误军需为由,请求夺去陆陇其的官职,发往奉天安置。皇上说:“陆陇其任官时间不长,不了解情况,的确应该处分,但是作为言官可以原谅。”正巧,顺天府府尹卫既齐巡视畿辅,还朝奏报,民心惶惶不安,唯恐陆陇其发配远地。于是,陆陇其得以免于发配。

    不久,命陆陇其巡视北城。任用期满,吏部讨论将他外调,因而陆陇其告假还乡。三十一年,陆陇其去世。乾隆元年,特赠予清献的谥号,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陆陇其做县官时崇尚实政,嘉定县百姓歌颂陆陇其,直至清末也没有停止。灵寿的邻县阜平县为他修了坟墓,县民陆氏世世代代守在那里,自称为陆陇其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