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一中一本上线率: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 新论-解放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0:48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

2011年2月27日   06:新论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南振声

  南振声

    民生—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样一个逻辑的演进,既是对我们所面临挑战的认识深化,也是更有效解决问题的政策导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紧迫使命。新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拘泥于温饱,而日益侧重社会公平与和谐问题。强化公共服务,特别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应对这一新挑战的有效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就社会管理问题提出了八点意见,强调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样一个逻辑的演进,既是对我们所面临挑战的认识深化,也是更有效解决问题的政策导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紧迫使命。

    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构成当前民生问题的一个时代性特点,这些不均衡包括城乡发展的二元化、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异以及收入分配差异的扩大等。事实证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经济增长,通过做大“蛋糕”来解决以温饱为中心的民生问题,是正确的宏观导向和政策定位,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新的民生问题已不再拘泥于温饱,而日益侧重社会公平与和谐问题。强化公共服务,特别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应对这一新挑战的有效举措。

公共服务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准提升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追求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是因为公共服务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公平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谓公共服务,简单讲就是由政府在掌握公共资源的基础上,为社会大众满足其生活需要而提供的能被平等享有的基本服务。具体来看,包括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以及提供水、电、气、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等。公共服务具有鲜明的非营利性、平等性和基础性等属性。

    显然,公共服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对普通人的生活至关重要。从教育来看,调查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支出达1098元,占到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3.8%;农村居民支出的比重也达到了11.6%。从医疗卫生来看,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的自费支出是600.9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7.6%;农村居民人均医疗自费支出占比为6.6%。仅这两项加起来,就已占到城乡居民总支出的20%左右。

    住房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对居民生活水平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消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已达10.2%;农村居民住房支出占比略高于城镇,自1993年以来一直为15%左右。如果把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住房这三项开支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城乡居民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一比例表明,公共服务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方面。各级政府如果把公共服务做好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会有更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通过构筑公共服务的基本平台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体现了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宗旨,反映了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特征,突出了政府必须承担的不同于市场的基本职能。如果主动放弃公共服务的阵地,让市场任意侵蚀这一领域,不仅会直接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会严重危及社会公平,激化社会矛盾,最终影响社会的总体和谐。

追求社会公平不能忽视客观差异

    之所以把公共服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突出的位置,在于它是追求社会公平历史进程中置于最前列的使命。完善的社会公平、坚实的物质基础、消除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目标,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这样的客观现实和差异无法无视和忽略,它左右着特定的社会分配和人民生活变迁。

    资料统计,在我国的283个地级市中,15个沿海开放城市2007年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7850.3亿元,占全国GDP总量值的20%。这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1/13和全国面积1.5%的地区,竟然创造了全国1/5的财富。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等经济发展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领军作用。以经济实力雄厚的长三角为例,其所包括的16个城市中有一半的经济规模位列全国前30名。同时,拥有近百个超百亿元产值的产业园区,拥有我国最大的港口群和城市群。此外,全国近一半的百强市县分布于此,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长三角投资。从2003年开始,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GDP总量中的占比一直在20%—23%之间。

    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密切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经验表明,在现代化初期,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所谓不发达症候的一个典型表现。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差异会逐步得到缓解。

    对当代中国来说,这一历史上遗留下的差异尤为巨大,试图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是不现实的。所以,追求社会公平的第一个阶段,不应一味规划或构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大蓝图、大平台,而要由政府统筹提供全体公民享有平等公共服务的小平台。

    这一平台保证每一位公民,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在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在贫困落后地区,都能平等地享有政府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尽管发展的不均衡状态还未得到消除,人们的收入和财富享有还因发展不均衡而存在明显差异,但政府愿意并有能力提供均衡的公共服务,就可以大大缩小这一客观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由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得以坚实迈出。过去那种不得不把大部分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再重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去,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做法,有机会得以调整。现在,人们更希望把创造出来的财富更多地用到保障民生上,同时又不以影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代价。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9年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透露,2009年中国吸引外资仅次于美国,名列全球第二。随着中国市场的蒸蒸日上,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政府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可能性正在越变越大。

    总之,把握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这一重心,反映了我们党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社会公平认识的深化。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来消解市场的负面影响,可以说开辟了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新路径。

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的社会和谐功能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和追求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共服务涉及到人们生活最基本、最日常化和显性化的方面,凸显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外在差异,从而容易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因素。

    以住房问题为例。廉租房属于公共服务,经济适用房也具有一部分公共服务属性,如果忽视或弱化了政府的保障功能,一味把责任推给市场,将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政府在提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功能,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乃至消除普通群众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而且具有和谐社会的功能,能够有效缓解有房族和无房族,特别是优质住房族和住房困难族之间的阶层紧张和对立。当基本的住房需求得到满足后,即使面对高档住房消费,人们的心态也会相对缓和。但如果一直处于住房焦虑和困扰中,社会对立乃至冲突可能难以避免。就此而言,可以把公共服务比喻为社会转型期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公共服务提供的社会和谐功能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性影响,突出体现在教育上。“天下公平,教育为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仅对国家兴亡、民族繁荣至关重要,而且主宰着社会个体的成长和生存状况。如果得不到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个人要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很难的。现代社会改变了贫困传递的逻辑,即由贫困不断地制造贫困,变为愚昧制造贫困。前者在逻辑上貌似还可以用经济援助的办法加以破解,后者却挑战艰巨,只有通过教育来破解,即从根本上提升个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可见,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性和重要性不可动摇。

    政府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服务,构筑起了一条平等的起跑线。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同样站在这一起跑线上,把历史遗留的差距暂时阻隔在外。它给贫困者希望,给大众以保障,给富有者以调节,同时也显然起到了社会“黏合剂”和“稳定器”的作用。

    由于教育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牵涉到未来发展,保障未来的公平预期,因而它还有利于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处于不利境遇的人平和地看待现时困难,积极利用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机制或途径来为未来幸福生活努力打拼。因此,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的社会稳定和谐的功能,还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值得坚持投入。

    总而言之,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为广大民众构筑了相近水准的生活平台,把社会大多数成员整合在共同的生活场景中,缩小了多元化社会结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型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和谐机制。毫无疑问,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稳步实现,中国社会将更加趋于稳定与和谐,中国现代化进程将更为顺畅快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进入到又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执笔人: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