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情两难 电视剧:课堂的流程与文化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13:11
课堂的流程与文化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1-2-22 14:01:00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12)

    新课堂文化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它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任何文化的熏染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流程来推行,课堂文化尤其如此。没有课堂流程的重建,课堂文化只是空谈,课堂教学改革也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返。

■本期对话嘉宾
刘良华: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原林生: 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二中学校长
陈  茵: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葛小丽: 山东省淄博市皇城一中教务主任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应该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郭瑞:教育规划纲要的出台让我们清醒地感觉到,推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努力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这样的育人文化的要求下,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来与之对接?
    陈茵:在人类已经开始进入“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之际,我们不能再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能力,运用有效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新课堂文化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它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作为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我们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被教育者。我们不求人人最好,但求个个发展。课堂文化包含的因素很多,它应该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每一位教师都要用心去爱学生,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只有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葛小丽:在美国,没有纯粹的“讲授式”教学。教师通常希望或要求课堂互动与讨论,而学生也会在关键点上主动提问。大多数情况下,不认为这种“打断”是不礼貌的,因为美国学生普遍有一种“消费者心理”:我们花钱花时间来到课堂,就是知识和教师的消费者,有权得到满意的答案,有权请教师进一步阐述不明之处。
    国外的课堂文化以及课堂价值取向或许会给我们的课堂文化追求带来一定的启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文化,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因此,关照生命,尊重成长,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活力地学习,应该是我们追求的课堂文化的主要标志。
    其一: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弥足珍贵。生命属于偶然,所以每个生命都依恋另一个生命结伴而行。从生命意义上讲:课堂文化,就是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其二:追求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教师真诚地把学生看作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忘情地把教师当作灵魂中的亲人。彼此尊重,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其三:追求教师与学生智慧的相互启迪。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内容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师生共同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过程。互相促进,彼此启发。
    原林生: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需要构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富于生命张力、关系融洽、追求智慧灵动、过程民主平等、机制严谨有序的课堂文化。这里的自主合作探究,就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真正体现学会、会学到乐学的过程。合作是当今的时代命题,它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当今社会必备的一种能力。
    富于生命张力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创造以人为本,彰显生活、生命和生态的教育特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意义的课堂。
    关系融洽就是培养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质,从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文化开始,让这种文化充盈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滋养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之愉悦、心动、奋发、进取,从而激发对学习、对知识、对学科的浓厚兴趣,并产生积极的行动。
    智慧与灵动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方向。有文化品格的课堂,一定充满智慧和灵性,启迪心智、萌发智慧,是任何课堂都需要把握的基本目标。智慧灵动的课堂集中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二是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创造和生成;三是整个课堂充满教学智慧。
    过程民主平等是指师生、生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这里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即师生的课堂交流中,教师摆正学生的主体位置,给予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力,给予学生主动发言与参与的机会。其次是生生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课堂上既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奴隶”。机制严谨有序就是要建立教师课堂行为制度。没有制度,课堂文化难以繁荣和发展。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发展,在制度的落实中,形成学校、学科和班级所特有的课堂机制文化。
    刘良华:其实课堂文化的基础还是“学生自学”,而且是“有主见地自学”。卓越的教师并非口若悬河的演讲者,而是一个鼓励学生“有主见地自学”的推动者和帮助者。
    “有主见地自学”意味着有思考地阅读或带着自己的主见去阅读,甚至带着自己的强大偏见去阅读,也可以称为以思带读、先思后读。
    “有主见地自学”原本是中国古典的学习方式。孔子的教育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条教育名言一直为后人称道。所谓“思”,就是阅读之前或阅读过程中冒出来的“主见”、“灵感”、“假设”、“视角”、“偏见”。

追求哥白尼式的“新中心”教学程序
    与“有主见地自学”相关的教学程序虽有多种可能的状态,但关键要素将比较稳定地显示为哥白尼式的“新中心”。

    郭瑞:良华老师是回归到古代教育思想中来看现代课堂文化的。就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而言,中国古典的学习方式存在两个不同的“学派”:一个重视读书,可称为“读书派”,以荀子为代表;一个重视思考和设想,可称为“思想派”,以孟子为代表。
    刘良华:孔子似乎是“读书”与“思想”并重的,遗憾的是,孔子虽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他本人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后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它几乎就是在警告学生:思是无益的,空思空想不如直接读书。这使“思”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名言中落空。这为后来的学习者不重视“有主见地自学”或“有思考地阅读”埋下了隐患。
    孔子之后,荀子对孔子的“空思空想不如直接阅读”似乎心领神会,并将其进一步转换成简洁明了的千古名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的话使“思”的含量进一步减轻,“学”(读书)的含量进一步增加。《劝学》置于《荀子》的首篇,看来并非偶然。所谓“劝学”者,意在劝“学”而不在劝“思”。在《劝学》中,荀子提出一系列“为学”的忠告:“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在荀子看来,“学”(读书)能让人借助前人的文化与道德成果而提升自己,少走弯路。“读书”之于荀子,犹如英国人牛顿所谓“巨人的肩膀”。荀子讲“高地”、“风”、“马”、“舟”,牛顿讲“肩膀”。
    如果说荀子选择了孔子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那么,孟子似乎更愿意接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训示。在孟子看来,学习并不一定要看很多书,因为“善”端、“良心”已经内在于“心”。只是人“心”受了些蒙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欲望,致使心弛外物,内在的“善”端、“良心”受了“流放”。人只需要通过“思”将那些被“流放”在外面的“善”端、“良心”找回来就是了。孟子所谓“思”,就是“自求自得”、“求其放心”,是将“流放”、丢失了的“良心”寻找回来。
    如果说荀子的立场是“阅读”且“尽可能多读”,那么,孟子的立场则是“有主见地自学”、“有主见地阅读”且尽可能多思考、尽可能以思考带动阅读。
    郭瑞:若教师愿意将“有主见地自学”作为自己的课堂文化,那么,相应的教学程序将显示出与传统的教授教学不同的样式。
    刘良华:与“有主见地自学”相关的教学程序虽有多种可能的状态,但关键要素将比较稳定地显示为哥白尼式的“新中心”。
    传统的教学中心显示为“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的讲授转”,新的教学中心(“有主见地自学”的中心)则转换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的自学转”。
    传统的教学中心显示为“以阅读课本、记住答案为中心,学生围绕课本和标准答案转”,新的教学中心(“有主见地自学”的中心)则转换为“以思考、假设为中心,课本围绕学生的思考和假设转”。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⒈ 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以及相关的材料;⒉ 质疑:学生提出疑问和假设;⒊ 练习:学生重新审读课本及相关的材料并验证自己的假设。

没有流程重建,课堂文化只是空谈
    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一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郭瑞:通过阅读、质疑和练习的解读,良华老师已经告诉我们课堂文化是需要流程来承载的。各位对此怎么看?你们所在的学校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葛小丽:任何文化的熏染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流程来推行,课堂文化尤其如此。没有课堂流程的重建,课堂文化只是空谈,课堂教学改革也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返。
    我所在的临淄区从2005年开始进行理想课堂建设,在建设理想、高效、生命化的课堂文化这一总体追求之下,涌现出诸多课堂流程建设模式。例如:
    “导学式、活动化”成长课堂流程:有效预习——多彩展示——精讲互动——反馈升华。教学流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处处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追求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积极、主动的参与。
    发展性生本课堂流程:学——展——点——评。四项课堂评价指标: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环节”理想课堂模式:目标认定——自主预习——展示交流——点拨升华——达标(作业)反馈。
    综观这些课堂模式,不难看出:课堂流程各有不同,思维主线却惊人—致:动态学习——情境交流——自由表达——智慧引领。课堂追求也殊途同归: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然课堂文化追求亦不约而同:呵护生命,关照成长,缔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因此,自由多元灵动的课堂流程是实现生命化课堂文化的最佳平台。
    当然,理想的课堂流程应该是灵动的、智慧的、动态生成的。具体地说,老师备课时对目标的确定、内容的安排、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运用作了充分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穷尽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而作出应对措施后,就要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课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倾听他们发言的内容,观察他们讨论的状况,了解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该激励的激励,该点拨的点拨,该示范的示范,该调整的调整……做到灵活应变,因势利导。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我们的课堂文化才是最真实的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是儿童灵性和生命活力的最大张扬。
    原林生:课堂文化需要以一定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去承载的,我们是以“三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课堂文化的。三段:课前、课中、课后。五环节即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
    课前为探究文化。教师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高效和充满兴趣的学习前置为目标,以学生自主、主动、高效预习为出发点,依据学生、学情和学法,经学科组集体研究,对教材进行“翻译”和“二度创作”,编写出高质量的“学案”;学生则利用“学案”进行高效、自主预习。完成50%的学习目标。
    课中为展示文化。按五环节教学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认定目标,学习过程中进行三查,及时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关系,适时点拔追问,进行达标检测。学生以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独学、对学、群学、展示、质疑、对抗。建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目标。
    课后为反思文化。教师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并详细标记在学案中;学生则通过达标情况,查缺补漏,落实全部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础,预习下节课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探究、展示和反思三个文化板块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文化的。

课堂的流程与文化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作业还是“作孽”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我心中的魅力教师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走出逆反心理的误区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四化”与我的高二管理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教师怎么做才有威信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理想课堂”十六问答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 班级倾听条约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 浅谈班级日常管理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非常学生,非常之法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接了乱班怎么办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 好习惯带出好班级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我“消失”了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 “笨鸟先飞”的教育隐喻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当好班主任的“五个要”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当好班主任的“五个要”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我们班的《学生守则》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 经典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王老师的失误在哪里(上)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高中生顶撞老师寻根及对策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学生管理,从“休息”抓起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手记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课堂学习的策略 中国新课标教育网+ +http://www.xinkebiao.com.cn- “乱班”成为“星级班”的思考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