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卡妙:王老师的失误在哪里(上)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0:03
王老师的失误在哪里(上)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 添加时间:2010-3-10 11:25:00

    王老师新接手了一个五年级班,这个班班风比较活跃,这和原班主任的带班风格有关,原班主任青春有朝气,和孩子打成一片。可是,王老师的带班风格却与此相反,他喜欢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学生叽叽喳喳。所以,从观念上,王老师首先认定这班班风不好,于是开始大力改造。
    不想,整个班的学习成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却越来越糟糕,距离王老师的理想状态渐行渐远。王老师每天勤勤恳恳,身心俱疲,也没有把握住班级发展的方向。辛辛苦苦地做了许多工作,班集体也没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王老师的失误在哪里?应该从哪几方面去反省自己的工作?接手新班,如果打造理想的班风?

扭转乾坤 攻心为上
    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就是要树立“生本位”的理念。而案例中的王老师恰恰违背了这一理念,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这是典型的“师本位”。因此,王老师每天勤勤恳恳,身心俱疲,也没有把握住班级发展的方向。辛辛苦苦做了许多工作,也没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尽管努力工作,但距离自己的理想状态渐行渐远,唯有空悲叹“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像王老师这样中途接班本就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兵法中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备才能打胜仗,而王老师却没有具备任何一个条件。中途接班的现实是,班集体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整体特点,王老师应该做的就是调查研究,扬长避短。可王老师置现实于不顾,我行我素,鲁莽行事,其结果只会碰个头破血流。
    孟子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因为原班主任青春有朝气,和孩子打成一片,很受孩子们喜欢。如果我是王老师,我会对孩子们说:“你们是幸运的,曾经拥有那样优秀的班主任。”学生们会因自己的喜好得到认可,而对新老师产生好感。有了第一次的“好印象”,后面的工作就好开展了。当然,要想让学生一下子接受自己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首先,我会洞悉学生的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了解班级的特点。我会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和班级中有特点的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平等的交流中、愉悦的对话中,老师会很快地融入到学生的心里,这部分学生某种程度上左右着班级的发展,抓住了他们的心理,其他学生也很快会支持我的班主任工作。
(江西省瑞金市解放小学  谢瑞清)

在风格和天性间寻找平衡点
    中途接班是件很棘手的事情,特别是当新班主任的带班风格与原班主任风迥然不同时,新班主任总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将乾坤扭转,或者永远扭转不过来。该案例中王老师有着一个美好的出发点,希望能培养出言听计从、循规蹈矩的学生,然而与理想“渐行渐远”的结果带给我许多思考:学生这杯黏土,在教育者手里应被捏成什么风格?我认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王老师的如下几点做法有待商榷:
    一、定位
    一个手指短的人,你非要他学弹钢琴,平足的人你非要他练长跑,O型腿的你非要他跳国际舞,成吗?前任班主任“遗传”给学生的活跃班风已成为一种习惯。至于这种班风好不好,可以从学习成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这几个方面来衡量,而不能依据自己的好恶来定位。
    二、改革
    王老师刚接手班级时,对学生而言,对这个班集体而言,王老师完全是外来的新人。当他还没将自己融入到这个班集体时,就对班级大力改造,当然不能深入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教师要学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耐心,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游戏、谈心、写信等方式与学生“套近乎”。 改革之路,沟通起步。
    三、教育
    “王老师喜欢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学生叽叽喳喳”。平心而论,听话的学生好管理,但这样的学生言听计从,缺乏理性思考和创造力。我非常佩服《窗边的小豆豆》中提到的对教育有独到见解的小林宗作校长,调皮的小豆豆自从在“巴学园”碰到他后就变得非常懂事。因此,我们要敢于挑战自己,即使我们不能像小林老师那样彻底地去开发学生的天性,但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呵护学生的天性。在实践中找到自我教育风格和孩子天性间的平衡点。(浙江省乐清市翁垟高级中学   郑月央)


架起跨越代沟的引桥
    春节期间,笔者曾与几位好友相聚,谈及单位的年轻人,一个个都感慨颇多。共同的心声是,自己虽不算老,却与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观念上渐行渐远:他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常常看不习惯,而我们的处事方式在他们眼中也俨然成了“老古董”。偶尔争辩起来,却谁也说服不了谁,总之就是两个字——代沟!
    分析王老师在班级管理上出现的被动局面,究其根本原因,应该也是“代沟”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较上辈人都有了很大变化。该班的前任班主任年轻活跃,观念上与学生更贴近,行为上与学生更相投,自然能够更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因而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泼的班级气氛。而王老师接班后却不合时宜地固守其“循规蹈矩”的老观念,且不说这种观念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仅从他的带班风格看,就与当今儿童的发展背道而驰。不难想象,王老师在一年的“勤勤恳恳”工作中,无非就是想尽办法“压制”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一个个变成他所喜欢的那种“老实听话”的“好孩子”。如此,中间隔着一道深深的代沟,即使他的教育愿景再美好,学生也无法从心灵上与他沟通和亲近。王老师却一厢情愿地去“改造”他们,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是付出的努力再多,也定是徒劳无功。
    出现了问题就该反思。就王老师来说,当务之急不是在学生身上查找问题,而是应该认真地做好以下几点:
    一、仔细查找自己育人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与时俱进,而教育工作更应该首当其冲。作为老教师,绝不可以固守以往的经验,仅凭自己的喜好去管理班级、教育学生,而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改进育人方式,使自己的工作更适合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仔细“测量”一下自己与孩子在心灵上的距离。认真观察和了解现在的孩子都在想什么、做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然后与自己的教育愿景相对照,看看“代沟”的到底有多宽,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
    三、从思想上真正“弯下腰来”、“蹲下身子”与学生沟通。王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架起师生间跨越“代沟”的引桥,拉近师生距离,改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引导学生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山东省临朐县沂山镇蒋峪初中 赵桂海)

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在长期的工作中,教师会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会在潜意识中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符合自己意愿的就好,反之就认为不好!王老师喜欢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叽叽喳喳的学生,所以就认为刚接手的班级班风不好,于是花费精力去大力改造,期待着学生的改变,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因此成了班级工作中的“独裁者”,并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导致全班的学习成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糟糕。班级不但没有形成新的班风,还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格。
    在教育工作中,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既然原来的班风已经形成,学生也已经融入到这个班集体,那对学生来说,现有的班风就是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教师不必去改变!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王教师想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学生当然不会喜欢!
    我们在购买一双新鞋子的时候,总是要试穿一下,找一下鞋和脚之间的感觉:颜色是否适合自己、鞋帮是否勒脚、鞋底是否舒适。只有这几样全部满意,我们才能买到一双合脚的鞋;如果觉得不合适,我们不会为了鞋去改变脚的大小,而是根据脚的特点,重新去挑选一双能令自己满意的鞋。我想,王老师和他接手的班级,就好比这“脚与鞋”的关系,想在师生观念上“去异求同”,并非只有改变学生这一条道路,几十个学生已经适应原有班风,想要改变非一朝一夕之功,稍不留意,还会像王老师一样,花费很多精力,勤勤恳恳,身心俱疲,却难以把握班级发展的方向。既然如此,教师何不作出一点“牺牲”,做一双让“脚”来挑选的“鞋”,不断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做永远适合学生的好老师。(江苏省洪泽县东双沟小学  侍 江)


别做强势班主任
    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使学生适合我们的教育,而应力求做到使我们的教育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王老师恰恰忽略了这条最重要的教育法则,于是他成了一位强势的班主任,以自己的想法大力改造学生。这一过程之中,他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班级已有的基础,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力求“制造”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孩子,这种强势的转变必然使班级呈现涣散的局面。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加之前任班主任的青春活力,使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平等的师生关系已使他们感受到了民主与自尊。王老师的治班风格却与此背道而驰,强压之下,学生的逆反心理必然滋生。这种逆反的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学习成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越来越糟糕。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王老师没有充分发挥班级的主流力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形成良好班风中的主角地位。当学生不喜欢老师的时候,如果老师不懂得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即使他付出得再多也是枉然,所以王老师觉得身心俱疲,这就是费力不讨好的感受。
    教育不是教师主观的随心所欲的改造,而是顺应学生天性的因势利导。良好班风的形成需要有正确教育观念的引领,是建立在师生坚实的情感基础上的,是以学生为主角的。新时期的教育赋予班主任工作新的内涵,培养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学生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也不适应二十一世纪孩子的心理需求。新时期,别做强势班主任。(吉林省蛟河市庆岭镇庆岭金城小学   赵春梅)

学会尊重
    王老师千辛万苦地打造新接班级,实施着一厢情愿的改革,结果却落个身心疲惫、与理想渐行渐远的失败局面。归根结底,王老师的失误在于“不尊重”。
    一、不尊重儿童的天性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都是11岁左右的孩子,孩子的特点就是好奇、好动、好模仿、好竞争,天性活泼,喜欢游戏。胡适就曾在《我的母亲》一文里,叙述了自己压抑的童年时光;鲁迅也在《风筝》一文中,忏悔自己对小兄弟所犯的错,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而王老师无视这一点,只喜欢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希望改变原先在他眼里看来不像话的班风,却不想这样做,将导至机械、死板、单一,压抑和束缚孩童的天性。
    二、不尊重原班主任
    王老师和原班主任在教育理念上是有区别的。王老师重在讲规矩、守秩序,并以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形成个人经验和风格,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英国的斯宾塞说:“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可王老师没有这样做,却是一味地试图推翻和改变原班主任的努力和贡献。
    三、不尊重班级已形成的班风
    王老师以自己的经验去判定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认为老实听话的学生才是可塑之才,听老师的话才是学生本该有的面貌。于是坚决地走上了一条令自己身心俱疲的改造之路,去树立自认为正确的班风。但是结果怎样呢?是失败。整个班的成绩垮了;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也越来越糟;现实距离自己的理想状态越来越远。王老师的行为是一种外在的专制,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教育必须从尊重开始。接手新班,打造理想的班风,首先得学会尊重。不说王老师的教育观问题,单说王老师的教育方式,那种从上往下、由外向内的强制改变的方式就注定会失败。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中心学校   潘俊臣)


班级管理要合时宜
    班级这个小集体,虽然组成的人员思想不一,个性各异,但他们却很容易受某种风气(如班风,班级的主流文化)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一股凝聚力,对班级的建设起着或正或反的作用。班主任新接手一个班时,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原班的一切都加以否定,必须顺势而治。
    王老师接手的这个班,已经形成了活跃的班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已经融入其中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已经成为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一种依赖,在他们的心理上达成了一种平衡。而王老师却用自己的风格打破这种平衡,试图要用自己这心底的“胳膊”去扭动学生集团的“大腿”,这又怎能达成一种和谐呢?
    古人云:“不务天时,则财不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简单地说,就是要合时宜。我们的班级管理尤其应如此。如果不合时宜,逆时而行,必定会遭致失败。王老师的逆时管理所导致的劳而无功便是最好的证明。
    如何才是合时宜的呢?
    择时而谋
    王老师接手的这个新班,班风比较活跃。这便是现实的“情势”,即“时”。如何择“时”,这就要求王老师必须充分了解“班情”,认清班级的主流倾向、主流文化。尤其要弄清的是,这主流倾向是否利于学生的成长,探究出其中的利与弊,然后再策划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即“谋”。
    适时而动
    认清了现有的情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顺势而动。这里的“动”首先重在脑“动”,也就是策略在先。如果现有的班风所呈现出来的态势是弊大,那就必须周密制定好改变的计划。如果是利大,那也必须用一定的方式将这“利”再放大,以让“弊”无留存的空间。计划不在于高端,不在于精密,关键在于“适时”,在于引领班级在现有良好班风的势头上再进一层,而不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策划必须着眼整个班。
    合时而行
    有了认识,有了策划,接下来的便是行动。行动不能操之过急。即使是除弊,也必须如“温水煮青蛙”一般地进行,让学生渐渐从弊中走出来,而稳步趋向“利”。行动要灵活前行。由于教师的引导,“时”肯定会动态地变化着,这就要求我们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转变“行”的方式。当然,在行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创造有利的态势,以提高行的质量。
    班级管理的合时宜,要求班主任从大局出发,摒弃个人好恶,顺应整个班级的现时情势,走出一条适合本班发展的路。
(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骆大云)

班级管理的人治与法治
    同样一个班级,不同的班主任管理,效果不同。有的班主任带一班乱一班,而有的班主任从未有过闪失,班班都是精品;还有的班主任,他带出来的班只能自己带,别人接不了。
    一、“人治”与“法治”的差异
  分析王老师失误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认真分析原班主任的带班风格,原班主任“青春有朝气,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于是学生活泼,自然就“叽叽喳喳”。原班主任是用“人治”的方式管理班级,靠个人魅力去带班;而王老师希望学生“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一下子180°大转变,学生怎么能适应呢?虽然案例没有详细描述王老师是如何治理班级的,但从其“大力改造”的结果看,其带班风格应该属于用“法治”的方式。
    仅靠“人治”的方式管理,依靠的是班主任个人魅力、个人权威和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治理班级,班级和学生都没有建立起系统的规则体系。当换了班主任,“权威”消失之后,维系班级凝聚力的纽带切断,班级自然就乱。这也就是我们很多班主任带的班别人接不了的原因。
    “法治”强调的是班级规则,是纪律,是约束。“遵守规则”是刚性管理,没有任何情面可言,你只能这样,你不能那样,违反了这项规定,你就必须受到这样的惩罚;违反了那项纪律,就会有那样的后果。这样管理方式,强硬、死板,管理过严过死,班级会死气沉沉,制约班级和学生的发展。王老师在没有和学生建立积极情感联系的情况下,想把一个靠“人治”管理的班级,改造成一个靠“法治”管理的班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与缓冲,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二、厘清一个概念
  作为班主任,要对班级管理这一概念有清醒的认识。班级管理,“管”什么?“理”什么?“管”的是学生的外部行为,“理”的应该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哪些内容可“管”,哪些内容可“理”?这里头大有学问,该“管”的时候去“理”,该“理”的时候去“管”,都会出问题。“管”是对外部行为的制约,需要训练;“理”是对思想的疏导,需要转化。训练需要科学的方法,转化需要高超的艺术。刚性的“管”和柔性的“理”相结合,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与艺术提出了挑战。
    笔者认为,理想的班级管理方式,应该是“人治”和“法治”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即在管理中,既具有“人治”的柔性,也具有“法治”的刚性;适合“管”的内容用“法治”,适合“理”的内容用“人治”。哪些内容适合“人治”、哪些内容适合“法治”,什么时候适合“人治”、什么时候适合“法治”,形成系统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管理班级要注意的事项
  1.在教师“权威”日益消失的今天,班主任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让“人治水平”达到理想境界。
  2.班主任要建立完整的“规则体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在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规则,如何遵守,如何评价反馈,需要班主任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此项工作,让“法治”在班级入脑入心。
  3.班主任要培养学生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规则有得是,但对规则的遵守却不容乐观。社会上排队加塞、闯红绿灯等现象比比皆是,主要问题是人们缺乏对规则的敬畏之心。要培养学生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从制定规则到执行规则过程中,丝毫不能马虎。规则制定不可过多,制定一条遵守一条,要让所有的孩子了解熟知规则,接受规则,遵守规则,并能身体力行,杜绝规则制定和行为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班级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让我们静心探索科学规律,让“人治”与“法治”管理相得益彰,不断走向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化境界!
(北京育英学校小学部 袁凤芹) 
    
学生因何不领老师的情
    王老师每天勤勤恳恳,身心俱疲;而整个班的学习成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反而越来越糟糕,距离王老师的理想状态渐行渐远。我以为王老师的失误有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王老师缺乏一种角色意识。这是王老师五年级时接手的一个班级。既是“接手”,那么我们必须得认识自己的角色。我以为,王老师接手新班,便要认清自己作为一个“后妈”的角色。我们虽无从知道原班主任为何离这群孩子而去,但我们很清楚“亲妈”与孩子们关系很融洽。我想,王老师不得不去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们接纳这突如其来的“后妈”。然而,我们可以从王老师后来“大力改造”的治班过程中,很遗憾地看到,他并没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其次,王老师缺少“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带班风格上,王老师喜欢循规蹈矩、老实听话的孩子;而如今遇上的是一群“活跃分子”。教育的对象变了,然而王老师还要用“一成不变”的程式来带班,这无异于把“新酒”装进“旧皮袋”里。若“新酒”要活跃一番,谁能保证“旧皮袋”不会裂开呢?
    再其次,王老师有太强的主观臆断性。面对班风比较活跃的新班,王老师“首先认定这班班风不好”。王老师的判断过于主观、随性了,潜意识里把“活跃”与“不好”等同,本身就是一个逻辑判断上的错误。我想,当王老师带着这么强的主观意识和消极暗示,带班怎么不会“身心俱疲”呢?
  最后,王老师缺少了“循循善诱”的教育策略。在对学生毫无了解甚至充满偏见的情况下,王老师于是开始“大力改造”。试问,这样一场大刀阔斧的“变革”,怎么能使这些孩子对你这位“后妈”心服口服呢?《韩非子·说林下》中的“刻削之道”说: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作为“后妈”该先雕小,还是先刻大,该不用多说了吧。
    王老师付出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他的失误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索。倘若往后我们遇上这么个新班,该有前车之鉴了吧!
(浙江省永嘉县罗浮中学语文组 潘胜朋)

堵不如疏
    我接手过一个类似的班级,班上学生异常活跃。一接手,学生有的叫我黄帅哥,有的叫我崇飞老师,还有的叫我虫虫虫虫飞;在课余,有的学生租书给同学看收取租金,有的把闲置的玩具拿来卖给同学;隔三差五,学生就吵着要我组织联欢活动……
    学生千奇百怪的想法,五花八门的行为令同事惊奇,他们告诫我要赶紧开展整风运动。我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因为我知道,一个班的班风是在特定的背景下慢慢形成的,堵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结果会事与愿违,因此我采用了疏的方法。
    通过调查我知道,学生这样称呼我是为了表达对老师的热爱,而并非恶作剧。于是,我引导他们讨论:什么样的称呼才能表达对老师的热爱,什么样的称呼则不能;什么场合能够别样称呼老师,什么场合则不能。通过讨论学生知道:叫老师黄帅哥,崇飞老师亲切,能表达对老师的热爱,而虫虫虫虫飞则不能;在课堂上以及公众场合应该叫我为老师,而在QQ群里,短信里或者课间对我的称呼则可自由些。称呼的合法化、规范化,学生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近。
    学生买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体验经营的乐趣。因此,我没有阻止他们的行为,我对他们说:只要你们的买卖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合理、合情的基础上,就可以大胆做下去!同时我建议他们,除了买卖物品,还可以交换物品,如你借书给我看,我就借玩具给你玩,你送我一个文具我就送你一个精制的小手工等。就这样,我班同学在课余快乐地做着小买卖,快乐地交换着物品。在助残日上,很多同学捐出了自己做买卖赚来的钱。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一味压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于是,我把联欢活动的主办权通过“拍卖”的方式转让给了学生。参加“竞拍”的有时是一个学生,有时是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团队。活动主题有时是我给定的,但更多的时候由学生们自己确定。为得到这节活动课,学生们需要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然后根据方案动员同学们报名参加,并组织报名的同学进行排练。学生们一切准备就绪后向我提出申请,我便对他们的活动方案、活动组织的“价值”进行“鉴定”和“评估”,然后根据“价值”的大小择优选用。
    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事件,我都采用疏的方法,把学生掌控在一个有序的范围内,学生因此快乐地学习与生活着。王老师要想转变学生,不如先转变自己观念,肯定学生健康、积极的一面,然后对于学生偏差的行为采用疏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老师的教诲,班级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五小 黄崇飞) 

遵循教育规律
    如果把教育一词可以分成两个字“教”和“育”,则“教”是指传授、解惑等,而“育”是指育人,包括德、智、体等方面。二者之间的结合就变成了通过传授知识、思想、规范等发展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能力水平等。这个过程的完成质量取决于从教者对教育规律的运用及自身素质。
    王老师的境遇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王老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秉性及后天环境各不相同,教师不能只从自己的狭隘的判断标准出发,那样会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要为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要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异。你可以爱松树,但不能说杨树就成不了才。博爱应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必备的胸怀。
    其次,缺乏童心。和孩子打交道,你先得让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以什么样的方式沟通好?当然是平等、民主交流最好,这就需要教师保持一颗童心,用儿童的眼光、思维看待人和事。
    再其次,王老师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感受。原班主任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可见师生间的感情并非一般。而王老师认定这班班风不好,无形中使王老师与学生之间竖起了壁垒。去年,我的一位同事接手了一个新班级,踌躇满志的他有一回上课提问一名学生,学生答不出来,他就随意说了一句“你们原来的老师是怎么教的”,结果学生顶撞道:“不管怎样教,我们都会!”并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反感,最后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最后,大力改造是雪上加霜之举。五年级的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了,他们被全盘否定后必然会走向反面,班级涣散就不难理解了。
    中途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们不要急于改造,要做好班级基本情况的调查,要从班风、学风、每个学生的特点入手摸清基本情况。建议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谈话来完成,这样会使自己更快融入新班级。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要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能,提出治班的观点、方法,让学生也尽快了解自己,认同自己。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明确班级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打造主流团队。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乃林蒙古族实验中学 闫红霞)

别让风格在表象中迷失
    班级管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班主任也应该坚守自己的管理风格。这样的论调与“失误”之说甚至有些抵触,可是事实上却存在着不少只为片面地迎合学生、赢得学生而迷失自己管理风格的悲剧性事例。
    对于班风,无论是活泼还是严谨,都无关优劣,也正如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一样。我们很多的管理者和教师为“尊重个性”而丧失了基本的定力,把“活泼”“朝气”“打成一片”奉若神明,而把“循规蹈矩”“听话”打入十八层地狱,这是极端教育管理理念的悲哀。这个案例本不是个公平的案例,讨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给王老师扣上了“失误”的帽子。我想未必如此。王老师并不是一位新手,既然他苦苦寻找自己的管理乌托邦,就证明他有过引以为傲的经验。之所以与现在的班级“格格不入”,那是缘自于两种管理风格的交锋。
    学生的成长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疾风暴雨。学习说到底就是加速人社会化的过程,班主任的不同风格可以为每个生命的成长营造丰富多彩的风景,如果一任学生在单一的环境之中发展,势必会造就一个个畸形儿。我觉得如果硬说王老师“失误”的话,那就是他“身心俱疲”。他在这种不和谐的表象之中更要认清学生,坚守自己。成长是离不开阵痛的,学生飞扬的缰绳不是轻易便可以收回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对每个孩子的成长责任。这是所有教育和管理的基础,不能为了追求个人的管理快感而背离教育的初衷。
    二、要相信自己的风格。严谨踏实班风的形成需要等待和坚持,只要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你是在帮助他们,他们在经历了不适应甚至叛逆之后会觉醒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开放的心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地放弃自己。坚持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智行走,而不能让自己的思想领地沦为不同观念轮番上阵的跑马场。
(江苏省邳州市八义集中心小学  高修军)

刷新理念因势利导
    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班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力求平稳过渡。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虽然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但是,决定学生成长的关键还是他们自己。   
  生情如水,上者因之,次则导之,下则堵之。我们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是物体,不是任意用什么筐都可以装的。案例中王老师费尽心血,感情的投入可谓不少,却事与愿违。这与王老师不熟悉90、00后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尊重学生个性的独立舒展,生拉硬拽施加自己主观影响密切相关。
  笔者以为,班主任有时候就像演员,一个成熟的班主任应该走过三个阶段:本我,自我,无我。案例中的王老师喜欢用自己的管理风格育人,进入了“自我”阶段。但是,王老师是中途接班,加之与其前任风格迥异,教育难度很大,最好做到“无我”。王老师应该学会扮演好另一个新角色,用自身冷峻的魅力吸引学生,放弃自己既有的管理习惯,一切推倒重来,根据班情生情量身打造一套全新的制度,无缝对接,柔性操作,感性施教。譬如做根雕,讲究因势象形,而不是大刀阔斧。当“情以日密,意以日甚”,学生开始产生“向师性”,是“我要学”而不是“跟我学”了,班级管理就算走入正轨。
  另外,案例中王老师可能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跨过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致一心想出成绩树威望的王老师对学生爱之深责之切,批评多表扬少,这与学生曾经的快乐日子相去甚远。天真的孩子们始终怀旧,良好的师生关系始终无法建立,这也可能是导致王老师教育的遗憾原因之一。
 (四川省西充县义兴初级中学 何立新)

妥协与阐释
    这个问题讨论的起点,其实应该是:学校领导这样换人是不是失误?作为学校人事安排的决策者,其最大的成功应该体现在“用人所长”上,如同成功的足球教练,换一名上场球员就可以扭转不利局面。
    把话题扯回来,当我们无奈地被置于一个其实并不很适合我们带班风格的班主任位置上时,出路又在哪里呢?我觉得,不应该忽视以下两点:
    第一,学会妥协。妥协,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有时它恰恰是智慧的体现。面对一群活泼的孩子,让他们变得循规蹈矩、老实听话,本身就是一个并不明智也不科学的期待。所以,王老师首先应该在带班目标上妥协:这种活跃何时何地(如课间、文体活动等)是应该的,就宽容它甚至发展它;这种活跃何时何地(如自习时间、公共集会、课堂思考等)是不值得提倡的,就改变它。这样,有所取舍,才能使冲突的可能降低,也使改造的目标更符合教育的本义。其次,王老师还应该在时间上妥协。教育本来就是慢的艺术,更何况对积习的改变?新接手一个班级,应该找准改变的最佳切入点,再循序渐进地落实自己的改造计划,切不可操之过急。假如这个班的学生课堂上不能动静合宜,该静心思考时、聆听同学发言时也躁动不安,王老师就可以从课堂“静心”这一点上先求改变;以此为基础,再向自习气氛、集会纪律等方面推进。
    第二,学会阐释。著名的“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起因的80%是误会。消除误会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沟通,阐释。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可能也与王老师过多居高临下地下命令、提要求,很少告诉学生某些时候为什么要服从指挥有关。新接手一个班级,王老师其实不能忽略一件事,就是利用班会、晨会等时间,让学生就一些并不合适的“活跃现象”展开讨论,并借势阐释自己的见解及其依据,在“攻心”的基础上再提出要求。我想,只要老师说得在理,学生体会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按照新的要求改变一些陋习应该是很容易的。班主任,既要善于合理要求学生“做什么”,更要善于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学会阐释,也就掌握了消除隔阂的本领。
(江苏省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中  戚成林)

 


王老师的失误在哪里(上)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高中生顶撞老师寻根及对策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作业还是“作孽”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我心中的魅力教师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笨鸟先飞”的教育隐喻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当好班主任的“五个要”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课堂的流程与文化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当好班主任的“五个要”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走出逆反心理的误区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四化”与我的高二管理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我们班的《学生守则》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 经典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教师怎么做才有威信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班级倾听条约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 浅谈班级日常管理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学生管理,从“休息”抓起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 非常学生,非常之法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接了乱班怎么办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 好习惯带出好班级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 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手记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 “理想课堂”十六问答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 我“消失”了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com.cn... “乱班”成为“星级班”的思考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 先进理念向具体实践的转化之路 - 中国教师报(http://www.chinatea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