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甘娜辅助符文s6:《新闻采访与写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1:18:05
《新闻采访与写作》前言

教学目的:总体上给学生建立一个生命学意义上的写作概念,人是写作的动物,写作是人的生命和文化存在形式之一。新闻写作学也是在这一框架内的写作。因为人是需要消费新闻的动物,而新闻写作是满足人的这一消费需要的活动。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写作:
l 加西亚马尔克斯:我写作是要我的朋友爱我爱得更久长。
l 巴金:我以我的文学改造我的生命,我的环境,我的精神世界。
l 陈映真:为了让被侮辱的人重获尊严与自由。
l 莱蒙托夫:我写作是为了在其中找到了乐趣、喜悦,体会到快乐……谁见过蜜蜂为什么采蜜的问题。
l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l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死。
l 吴晨骏:起初是为了梦想,是为了将我的梦想用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我生长在一个小地方,从小见过的世面不大,稍微长大一点,我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与爱好。通过看书,特别是小说,寄托了我内心的要求。这是家乡的闭塞给我一个相反方向的冲动。当我打开书,就象打开一扇窗户,我看见窗外完全不同的一切。而这些窗户是那些作家带给我的,久而久之,我也试着象那些作家那样去写作,去思考,去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写作,是我之外的整个世界,或者对我来说,世界的意义仅止于写作。我与写作相伴,彼此映照……
l 综上所述:写作,是写作主体心灵的倾诉与传达,是以语言为媒介展露内心秘密的过程。从哲学上看,写作是作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劳动;从心理学上看,写作是作者内心能量的升华与外化;从信息学上看,写作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整合,并且通过文章的形式固化下来的信息处理过程。总之,写作是人和生存方式,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二、 作与阅读关系:
l 胡适:为什么要读书?有三点: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知识经验和学问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可以少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l 叶圣陶:阅读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
l 朱绍禹:阅读文章是通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得思想与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
l 顾晓鸣:阅读过程无非是一种根据作者及其创作环境以及文字语法修辞特征进行的“释义”过程而已。是通过直觉、联想、想象逻辑分析和综合判断等到一系列思维活动,把符号及其作品还原为具有特定个人特征和社会情境的“意思”,把“言”还原为“意”。
l 培根: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阅读使人充实,会议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l 高尔基: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与上下古今一切伟大民族与智慧结合的过程。
l 周涛:读书是一种容易产生幻觉的的行为。我们面对一些文字符号,这些文字本身有着几千上万年的积淀的魔力——它没有图象,却往往比图象更逼真,没有色彩,却常常比一切花朵更缤纷灿烂。而且它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一个琴键,组合、碰撞出清脆迷人的乐感——上穷碧落下黄泉,文字所诱发的幻觉世界是无穷无尽的!书已经不是现实了,它是现实经过人的心灵过滤,创造出一个新的实体,它象现实,却不等于现实。《论读书的坏处》。
l 臧棣:1981年起,我就是《外国文艺》的忠实读者,那上面刊登的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就象精神的禁果一样吸引了我。同时,我震惊于卢梭《忏悔录》,对语言的魔力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在此之前,我难于想象一个人可以通过作品对另一个人产生如此亲密的影响。《答诗人西渡的书面采访》。
l 综上所述,阅读是通过一切文化载体去吸收信息、接受前人智慧、思想,与整个文化历史对话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从哲学上看,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纳与重构过程,是建构阅读者自我心灵结构的过程;从信息学是看,阅读是读者对外在信息解码、重组、整合为新文本的过程。从文章学上看,阅读是读者通过文章表层探究深层思想情感,学习语言一个重要方式与路径。
l 总之,阅读是和先人杰出的心灵对话交流的一种活动,是升华自我、丰富心灵、陶冶人格、积淀气质的活动。
l 写作与阅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为结果。写作是阅读的必然结果与终极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本前提和内心启动。阅读的升华和发展就是写作。
三、 习写作的方法论:
l 写作主体:指作家自己。
l 写作客体:指写作者外在的一切。构成文章的一切因素,作者所面对的对象世界。
l 辩证唯物: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l 历史唯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l 马克思政经济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四、 学习写作的意义
1、写作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工具
l 人的存在就是一种语言存在
人是一种主体存在,是一种主客体辩证统一存在。人的文化存在方式就是语言与符号。维特根斯坦: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沃尔库特:要改变你的生活,必须改变你的语言。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的存在屋子,人通过语言诗意地生存在大地上。荷尔德林:人,诗意栖居。
l 审美境界是人类精神存在的化境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构成的世界是现实的对应。文学是语言审美结果,最高的审美境界是语言符号构筑的境界。语言符号与其它媒介如线条、色彩、声音等相比,具有间接性特征。作用于人的感官整体,时空限制较少,故而更为倚重于人的主观创造性。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最高审美境界,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严羽称为“妙悟”;苏珊朗格称为“审美幻象”;马斯洛称为“自我实现的人”;马克思称为“全面发展的人”,马尔库塞称为“审美解放”;莫尔和陶渊明都称为“乌托邦”。
2、写作是人类交往的方式与工具
交往是哈贝马斯重要术语,交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方式,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交往的本质意义就是自由,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审美。因之,交往的本体论落脚点就是语言。语言在此又分为两种:一是口头语与行为语(包括身体语言),即时性、短暂性;二是书面语,文献性、永恒性。人通过语言交抑换生存信息、接受文化熏染、达成心灵沟通、获得生活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3、 写作是人类文化承传的重要方式
l 文化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总和,是凝聚在生活表象深处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一切观念的总和。
l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通过语言世界“我们发现处在历史的复合体中,处在同时代的人当中,处在我们的先辈那里继承下来,并将遗传给我们的后代的传统之中。作为儿童,我们在传统中成长,在逐步积累的经验和展望式建筑起来的、有选择的回忆基础上,从传统中学习并形成我的带有独特期待的个性的生活设计。传统教给我们的日常知识,使我们具备了自在我们直接和潜在视野中的人和事进行阐释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文化承传最基本的符号载体。写作是文化保存最基本方式,是文化承传最重要手段与方式之一。
4、 写作是训练思维最基本方式
l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思维和语言有同样久长的历史。”“精神一词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被物质所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的空气、声音,简言之,即语言。”
恩格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列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
l 写作是语言锤炼过程,也是思维磨砺最佳方式
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归纳、演绎、概括。
形象思维:想象、体验、共鸣;




第一章:新闻报道写作
第一节:新闻与新闻报道
教学目的:掌握新闻与新闻报道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新闻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过程:

一、 关于新闻
l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社会现象:政治(水门事件,民主党竞选总部内发现一条窃听电话线,《华盛顿邮报》新记者罗伯特·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挖掘出了震撼世界的水门事件)、经济、文化、军事等(横向);
l 新闻是人类固有信息拥有形式与载体(纵向)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门客制度,《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公子信陵君与魏王下棋故事)、封建社会(桃花源记、驰道驿站制度)、资本主义社会。
l 新闻消费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必须;
二、 新闻的词源考察
1、 中国古代:唐初文人孙处玄“尝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尉迟枢《南楚新闻》,主要集中为宫廷秘闻。
2、 英语新闻一词News,north北方,east东方,west西方,south南方四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苏格兰记者詹姆士在1423年首次使用新闻一词。 
三、 新闻与新闻报道定义
1、 新闻定义之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之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
2、 新闻是报道;新闻是信息;报道是形式,信息是本质。
3、 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定义应该表述为: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态的信息。
4、 新闻报道则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传播的新闻。


第二节: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教学目的:掌握新闻本源的概念,掌握教材新闻本源与现行新闻本源概念的区别;掌握新闻要素概念。理解并掌握新闻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范畴。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闻客观事实性与叙事寓意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一、 新闻本源
1、 教材认为,新闻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我们认为,变动的事实是新闻本源。
l 变动的事实:《解放日报》1979年8月12日发表了一篇小消息,报道了公交车在繁华的淮海路冲上人行道的新闻,被评为当年全国好新闻。
l 过去的事实:《南方周末》2003年2月27日陆幸生采访原《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的访谈录《“皇甫平”文章发表的前前后后》
2、 新闻根据:新闻发布的依据与契机,是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l 事实性;
l 时效性;
l 六要素齐全性;
l 来源性。
二、 新闻要素
l 传播学中传播要素: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述了传播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的结构上,拉氏提出五个W,即谁(Who),传播主体;说了什么,即(Says  What),传播内容;通过什么渠道,即(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即hom),传播对象;产生什么效果,即(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在传播功能上,拉氏指出了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承传三大功能;后来社会学家赖特补充了提供娱乐功能。
l 这里要注意与新闻学中的五个W区别开来,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原因)。新闻学的五要素,也有称之为六要素,即在五要素基础上加一个过程要素。
l 新闻五要素并非平分秋色的,有时根据需要突出其中的某一项或二项要素。如:
突出人物因素:
 据新华社桂林6月22日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上坐总统专机从上海抵达桂林,进行他中国之行的第四站访问。
突出地点因素:
吐鲁番消息:一向以“火洲”著称的新疆吐鲁番将通过“西水东调”水利枢纽工程解决用水紧张难题。通过该工程,吐鲁番流域内五条河流的水资源将得以平衡,将不再受制于水资源短缺的困扰。
突出事件因素:
成都消息:都江堰鱼嘴工程1300米处将建拦水大坝,2600年前李冰父子心血将毁于一旦。
三、 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1、 新闻事实指向新闻的客观性
l 客观性的内涵 
选择中立: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超然事外:记者在事实叙述中超越于事外;
零度叙事:记者对事实不作任何评价、不发表观点、看法。

l 如何抵达客观性
完整:西方称为“多维背景材料”;
平衡:对所报道事实,在社会上存在多种或两种对立意见时,报道者应该让各方都有表达机会,且机会均等,篇幅、时间等方面不能偏袒一方;
语言非情感、中性:零度写作;
非价值评断:纯新闻,对国际新闻、经济信息等新闻,完全要超越价值评断,不发表意见,不作议论。
引语运用:大量引用具体材料,引用所采写到的原话,原材料。

2、 叙事寓意指向新闻的价值性
l 叙事寓意的根源:央视1993年5月,一个由体制外从业人员、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和巨额广告共同打造的早间新闻类节目──《东方时空》出台,节目被有意无意地区隔为三个空间:《东方之子》圈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生活空间》为庶民的平凡、甚或艰难的生活寻求生存的意义;《焦点时刻》沟通前二者(以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视角对庶民实施「关怀」)。《东方时空》在整体上获得了巨大成功,1998-2000年的年度收视率分别为2.07%、2.11%、1.98%。
一年后的1994年4月1日,脱胎于《焦点时刻》的《焦点访谈》诞生,成为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的又一个中国电视神话,其中1998年年平均收视率为27.48%。换言之,《焦点访谈》成了近1/3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晚饭后的一项生活内容。
1996年5月17日,作为《焦点访谈》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延伸,周刊型栏目《新闻调查》隆重登场,节目以对「社会的关切」、「制度的建设」为选题的方向,以深度报导的形式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进行调查和评说,成为央视的一大名牌栏目。
l 现象世界与象征世界:
l 选择的情感性:
l 选择的价值性:
l 选择的认识性:


第三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全面深入地理解掌握新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理解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问题,新闻客观性、真实性是一人涉及到主客观范畴的概念,必须以哲学方式理解。
教学难点:新闻真实性的主客观范畴;真实性三层内涵.
教时安排:1学时
教学过程:
一、 客观性
l 从本源上说,新闻是一种变动的事实信息。但世界的客观并非世界原本的物质状态,而是一种主观认识结果。只能说是接近事实本真面目,而非纯粹物象。
l 从受众上说,新闻是一种客观的叙事信息。知情权与非典,《南方周末》与张文康新闻发布会。
l 从认识论上说,新闻传播是一种复杂、作用于人们认识过程。传播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理解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走形。例如晋公子重耳亡命记中关于“土块”的不同认识;再如小小说《街头》故事中传播的走形。一者,新闻本身是经过记者主观选择、采访的结果,必然打上主观烙印。二者,记者的认识水平与能力有差异,新闻客观性取决于记者的认知。三者,记者本身的立场、观点、视角不同,导致对新闻认识结果迥异。
l 因此,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是主观真实基础上的客观真实。
二、 真实性
l 新闻报道的主客观范畴;新闻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记者的采访本身就是一个主观过程,有综合、整合、分析、筛选主观性;由于不同记者的立场、观点、视角不同,新闻报道存在着真实的差异。
l 新闻又是客观的,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没有客观事实的真实就没有新闻真实;新闻反映特点决定了新闻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通过记者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方才能成为新闻报道,其间涉及到一个复杂的主客观、主客体作用过程,因而,新闻的真实是客观真实基础上主观真实。
l 新闻真实性具有客观规定性,其理由有,没有客观事实,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的真实。新闻报道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统一、吻合,否则就是非真实的。而且,新闻永远是第二性的,必须受第一性的制约。
例如,《中华新闻报》2001年7月21日,《不该如此愚弄百姓》报道了西安《百家生活报》在7月9日一版“富平发生一起特大家庭惨案”(肩题),正题为“老母猪吃掉一岁半男童”,副题为“刘老汉毙猪杀妻服毒自杀”假新闻;
三、 公正性
l 新闻内容在本质是一种信息,其传播的受众从根本上说是公众。公众是新闻全家人主体,而新闻的客体则是特定群体、公众的利益和社会公共事务,其本体是什么呢?
l 其本体是公众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与态度总和。而这种态度是社会性,在社会心理学上“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情感、倾向性和信念中表现出来。”
l 因此,必须考虑到新闻的公正性。
四、 全面性
五、 时效性
六、 立场性
l 新闻立场性实质上应该表现为新闻内在的价值性,即公共伦理、自由人权等基本理念。
l 立场不同完全得出不同新闻效果,如对蒋介石去世这一新闻事实,1975年《人民日报》在一版下角发表一则短消息,不足百字,题为“蒋介石死了”,很客观,字体也很小;台湾《中央日报》则在一版发一大字标题新闻,详尽介绍了蒋的生平。何也?立场不同而已。
七、 艺术性(技巧性)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体裁
第一节: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
教学要求:了解文章体裁概念和文章体裁演变的历程,从而了解新闻报道体裁的演变历史。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体裁演变的具体时限不清楚。
教学注意:略讲,1学时
教学过程:

一、 文章体裁概念:
l 文体,就是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与模式。
l 文体划分:
三分法:黑格尔《美学》叙事类、抒情类、戏剧性;
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五分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
l 文体具有演变历史进程:
《诗经》四言诗;
汉代五言诗;
南北朝律诗(四声五病)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五四新诗

l 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
政论语体:对社会政治生活各种问题进行阐述的语言体系。逻辑性强,艺术感染力,句型丰富多彩,多用比喻、夸张等手法
科学语体:准确而系统地叙述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揭示论证事理的语言体系。多用术语,严密工整,多长句,附加成分强,受外来语影响大。
事务语体:即公文语体,用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工作生活应用文语言体系。格式固定,语言正确、简洁、明了,不用修辞手法。
文艺语体:文学语体,通过构建审美意象,反映心灵化世界,传达思想情感的语言体系。主要包括诗歌与散文两种。
l 文艺语体举例:《马尔多罗之歌》:
暴雨,狂风的妹妹。
古老的海洋,啊,伟大的单身汉。
丝绸的目光。
葬礼的咽喉。
冷笑的解剖刀。
思考的纱幕
耳朵的镣铐
是的,我感到我和灵魂被锁在身体的插销中无法解脱,它无法远离人潮拍打的海岸,以便不再目睹灾难组成的铅色猎犬群的表演。
二、 新闻体裁与消息的演变
l 人类新闻报道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新闻体裁发展史。意大利威尼斯手抄新闻14-15世纪;法兰克福新闻书1588年-1620年(荷兰人);周刊、周报、日报兴起17世纪初,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广播电台电磁波新闻,1895意大利人马克尼发明电报,开始传播新闻。
l 新闻专电的出现是消息作为一种新闻体裁成熟的标志。消息是一种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作简要、迅速的报道。它是新闻的主体,报纸的主角,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新鲜性、公开性、叙述性等特征。
l 消息分为一事一报的动态新闻与多角度综合报道的综合新闻等。
三、 深度报道兴起:
l 深度报道从综合新闻发展而来,是20世纪30年代逐渐出现并成熟的一种相当于述评新闻的体裁。
l 述评新闻是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夹叙夹议,围绕着新闻事实分析、评论,从而来议论评价新闻事件的性质,或者揭示事件的发展趋向的新闻体裁。央视的“新闻背景”和“新闻调查”“法庭内外”就是一种深度报道。
l 新闻述评则以论为主,以新闻事件为实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论述和表明观点是其要旨。
四、 通讯的演变
l 通讯是一种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经验、成果、工作甚至于社会自然风貌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体裁。
l 较之消息,通讯更新、更奇、更形象、更具体。
五、 新闻特写演变
l 新闻特写是从“文艺特写”发展而来,因与文学创作中的“报告文学”相混淆。
l 新闻特写与“文艺特写”的学术区分。

第二节:新闻报道体裁的类型
教学要求:掌握消息、深度报道、通讯、新闻特写的概念。
教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一、 消息
l 消息的定义:消息是一种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作简要、迅速的报道。它是新闻的主体,报纸的主角,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新鲜性、公开性、叙述性等特征。
l 消息又称新闻,是一种传递迅速,文字简明的事实信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消息的特点是快、实、新、短。
l 消息的分类:动态消息、综合新闻
l 也有教材将消息分为:动态新闻、经验消息(典型报道)、综合消息、述评消息和社会消息等种类。其中除了述评消息被我们的教材划入深度报道外,其它都属于消息。
l 动态新闻:纯新闻,国内外最新动态新闻。
l 典型报道:经验消息,某一地区、部门或单位经验或教训。
l 综合消息:综合、全面、概括反映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情况、动态、成就、问题的新闻。
l 述评消息:采用夹叙夹议方式,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介于新闻与评论之间。
l 动态新闻举例:一般一事一报,以迅速简洁的方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新动态为特征。内容单一,简明扼要,时效性强,六要素全。如2001年10月10日《解放日报》刊有一则新闻,“中国深受‘东突’危害,唐外长重申反恐立场”。这是一则动态新闻,发表后引起很大震动。
l 综合新闻举例:一般是对一事件或同一类事件的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主要反映动向、成就、问题等。
二、 深度报道
1、 解释性报道
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原因和结果,着眼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含义和社会影响,以及事件发展展望。重大题材,如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等大问题,经常运用大量新闻材料。如新华通讯社1999年8月18日《‘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是一则优秀解释性新闻,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即对诺查丹马斯大预言作出报道。此文导语中先叙述了8、18平静一天过去的事实,然后补充解释了诺查丹马斯预言和日本五岛勉的书,接着用了法国里昂天文台、五岛家乡、英国天文台美国新闻官、北京天文台等专家教授的一系列事实和观点,分析解释了天体正常、预言破产的现实。
2、 述评性报道
“关于新闻的新闻”,在报道事实的同时,夹叙夹议,分析评说,新闻综述、新闻展望、新闻分析等均属于述评性新闻。如关于波黑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方面的述评性新闻很多,报纸上经常有。央视白岩松、董倩主持“新闻评论”就属于此类新闻。如《南方周末》2002、10、17《亚洲版“9·11”的符号意义》;《23年视野中的江泽民访美》均属此类报道。
三、 通讯
l 通讯是一种以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经验、成果、工作甚至于社会自然风貌为报道对象的新闻体裁。较之消息,通讯更新、更奇、更形象、更具体。
l 通讯是比消息更为详尽和形象报道典型人物和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以叙述、描述为主,兼以议论、抒情等表达式,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形象性和完整性等特点。
l 通讯的特点:
l 新闻性:必备客观性、真实性,材料真实而外,要生动、典型和新鲜。
l 典型性:有生活原型,达到个性与共性、普遍与特殊统一。
l 形象性:动用除虚构以外的一切文学手段,打动读者。
l 完整性:人物通讯要全面立体地反映人物的经历、言谈、思想,给人以全面真切感觉。
l 通讯一般分为纪实性通讯、新闻故事、访问记、散文体通讯等。
l 纪实性通讯中又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四种。
《南方周末》所刊载的通讯一般都是具有深度、述评性的事件或人物通讯。可选择讲解。《吕日周真相》“一个具有极强符号意义的改革者的沉浮悲欢;一个力图挑战“潜规则”的市委书记的现实处境;一种体制内变革的可能路径选择”。

四、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一般是一种“再现”新闻事件、人物或场景的形象化报道,它强调视觉印象,可采用文学创作中除虚构以外的一切手段。《南方周末》2002、10月左右发表的系列报道《三峡:无法告别》,就是优秀的新闻特写,其中有些篇目写得比散文诗还要感人。


第三节: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
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体裁分类的依据,区分通讯与消息的异同。
教学重点:消息与通讯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1学时
一、 闻报道体裁区分的主要依据
1、 表现手法:
l 消息一般称为纯新闻,故而无主观意见、态度、情感,基本上都是叙述;
l 深度报道也以叙述为主,但可有适当描写,即描述性较强。
l 通讯可以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举。但各有侧重。风貌通讯就描写、抒情较多。
l 新闻特写细节描写较多。
2、 口吻与人称:
l 消息和一般通讯采用第三人称较多;
l 访问记可采用第一人称写。
3、 结构布局:
l 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
l 通讯则结构灵活自由,可按事件发展过程写,可按平列式或纵列式结构写。
二、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l 在篇幅上:消息短;通讯长。
l 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叙述为主,基本无其它手法;通讯可用除虚构外的一切文学手段。
l 在人称称谓上:消息只能第三人称;通讯可第三、也可第二、第一人称。
l 在语言上:消息简单、朴实、一般不用修辞手法;通讯可用修辞、可修饰,以增强感染力。
案例
文一:体操世锦赛单项决赛展开
董震获吊环金牌
         本报天津10月15日电(记者吕恒文)在这里进行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今晚开始了10个单项决赛。来自天津的选手董震不负众望,勇夺吊环比赛金牌。在团体和全能比赛中一直状态低迷的俄罗斯选手,今晚有上乘表现,他们夺走了今晚决出的另外四项比赛的金牌。(选自《中国日报》1999年月10月16日)
        文二:天津小伙真棒
——记勇夺世锦赛吊环金牌的董震
本报记者  吕恒文
          静静地悬垂在两条钢丝上的吊环,引起了天津观众的极大兴趣。因为今晚参加这个项目决赛的八名选手中,有一名中国国家队的选手董震,他就是“咱们天津人”。
董震这次得以入选中国体操队进入世锦赛主力阵容,与他在吊环这个项目上的实力突出有很大关系。在资格赛中,他在这个项目上的得分就排在八名决赛选手之首。由于中国男队在全能决赛时意外失误,今晚的单项决赛,教练组希望董震不受外界干扰,稳定发挥,拿下这枚金牌。
晚9时30分,当现场解说员报出“董震”的名字时,全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第五个出场的董震稳住情绪,手握双环,成十字水平,再接向后翻成倒十字,整套动作连环巧妙,标准到位,编排独特,最终得到了9.775分,当董震稳稳地落地后,无论是他身边的教练,还是现场的观众,都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大家知道,这枚金牌已属于董震了。
22岁的董震是中国队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苦练体操多年,是天津世锦赛给了他一战成名的机会。董震今天的成功,源于他的实力和难得的自信。正如他所言:“我的力量和连接经过这么多年的苦练,可以说是处于世界前列,只要不出重大失误,以一颗平常心去参加角逐,就一定能够赢得比赛。”
天津体育馆的万名观众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走上领奖台的天津小伙董震表示祝贺。这掌声代表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激励着董震向2000年悉尼奥运会挺进。(选自《中国日报》1999年10月15日)







第三章:消息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消息的新闻标题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标题等概念。能够运用新闻知识修改、添加消息的新闻标题、分析新闻导语作用等。
教学难点:消息新闻标题与其它文章标题的区别,特别是主标题与辅题、正题与引题、虚标与实标等概念区分。
教学时数:2教时
一、 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1、 消息新闻标题与文学作品标题之别
消息新闻标题直接、朴实、一语破的;文学作品标题含蓄、曲径通幽。如慧特曼诗歌《我歌唱我带电的肉体》,郭沫若《女神》。
2、 消息新闻标题与通讯标题之别
消息新闻标题动态性强;通讯标题可动可静。
3、 消息新闻标题多行性
l 消息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组成。
l 主标题也称正题,字号大,居主位,是主要事实或观点。
l 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引题在上,字号小,故而又称肩题、眉题,作用在烘托、引导、说明、渲染;副题是置于主标题后的次要标题,作用在补充、注释。
l 单行题一般均为实标;二行题必须一实一虚,实“突”出事件要素,虚可增强感染力。
二、 消息新闻标题构成
l 主标题与辅题
l 正题与引题、副题
l 虚标与实标
如:正警风  得民心  树形象  ——引题、虚
广东警方实行“阳光工程”——主标题、实   《人民日报》2001、3、28

逃避责任   众怒难平——正标题
日欧对布什反对《京都议定书》反应强烈——副题    《参考消息》2001、3、31
  
l 在新闻写作不断创新的今天,有时还出现“提要题作引题”写法。这种提要引题一般可提供背景材料、介绍主要内容、突出新闻事实等作用。
如:最近,媒体不断披露校园体罚的问题。如玉溪市北城镇夏井小学老师罚学生吞七只苍蝇;武汉市东西湖区某校五年级学生戴龙林被体育老师掐脖子扇耳光;等待。人们不仅要问:
           校园“体罚”何时休?————《长江日报》2000、11、13日
        再如:安排在正标题下面者
         在1990年8月到1991年1月海湾危机中,我驻约旦大使章德良奉中国政府指示,成功地组织了大规模的撤侨活动,将我派驻伊拉克、科威特等地劳务人员及华侨7800人安全转移。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次撤侨活动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紧急撤侨:一个不能少》——2001、3、22《参考消息》
         甚至于还出现了两段文字间夹引一个正标题的写法。          
三、 消息新闻标题制作原则
1、 贴切传神:《南方周末》曾刊文“我是寡妇我怕谁?”
《中国青年报》曾刊文“先天下之骗而骗”
《信息日报》“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
《参考消息》2000、12、26美国华纳  时代在线——引题
                        终于拜了天地——主标题
2、 突出要素:《北京晚报》赌公款  赌手枪  赌青春——引题
                        攀枝花出了个豪赌“警花”——主标题
3、 简练生动:《参考消息》2000、12、6裁决不利  戈尔命系加州高院
胜券在握  布什难掩喜悦之情
四、 消息标题写作方法:
1、巧用比喻:《参考消息》2000、12、26美国华纳  时代在线——引题
                        终于拜了天地——主标题

2、巧用借代:红色的警告   黑色的咏叹   绿色的悲哀(报道大兴安岭火灾)
3、巧用比拟:遭到空袭48小时后
巴格达:平静之中气难平(《参考消息》2001年2月21日)
4、巧用对比:《参考消息》2000、12、6裁决不利  戈尔命系加州高院
胜券在握  布什难掩喜悦之情
5、巧用摹拟:飞天伏群芳  碧水映明霞(《中国青年报》1996年7月29日)
6、巧用反复:喜喜喜   娘家频添回门女
             新田改行教师纷纷归队(《湖北教育报》1993年5月8日)
7、 巧用顶针:权力金钱美色关  关前落马一批官
8、 巧用对偶:梁祝声中彩蝶起舞   紫衣陈露轻揽铜牌(《深圳特区报》1998年2月10日)
9、 巧用设问:潜艇没长眼?
美称将全面调查核潜艇撞船原因(《参考消息》)
10、 巧用回环:峰高不显峰  流大不滞流
                  全国春运圆满结束(《经济日报》2001年2月18日)
11、 巧用引用: 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 (《信息日报》)
12、 巧用熟语:心急吃不得热豆腐   (《羊城晚报》1996年8月2日。

五、 布置作业:
1、小论文《新闻标题浅论》,要求用所学新闻标题理论知识,搜集国内外新闻媒介上的新闻标题材料,来分析新闻标题的类型、特征、制作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字数3000个。适当时候讨论交流。

第二节  消息头
教学要求:掌握消息头概念,理解消息头的作用。
教学重点:“电”“讯”区别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过程

一、 消息头定义
消息头是正规消息的标志,主要有“讯”“电”两种形式。
二、 “讯”与“电”区别
l 讯与电只是传递手段上的区别,而在本质是一样的。
l 讯,主要指通过邮寄、书面递交形式向报社传递新闻报道。
l 电,主要指通过电报、电传、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形式向报社传递新闻报道。一般由发布新闻通讯社、地发布新闻地点、发布新闻时间和发布新闻形式组成。
三、 消息头作用
1、 文体特殊性
2、 版权独有性
3、 消息来源性
4、 新闻单位形象性

第三节:新闻导语
教学目的:掌握新闻导语、新闻由头概念;能运用导语概念分析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类型;
教学重点:导语写作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一、 新闻导语定义:
导语定义: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紧接在消息头后面,由最新鲜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新闻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标志。
导语作用:1、最简洁地反映出新闻要素。新闻的要点与轮廓,使读者一见即知传递何种信息;2、最简洁地确定新闻基调。导语写出新闻的基本格调与舒展程度;3、最精彩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导语要抓住读者,激起读者阅读欲望。
二、 新闻导语写作基本要求:
1、 巧语开篇:《南方周末》2002年12月5日《从大历史角度看上海》:中国历史上城市由小变大、由大变小是极频繁正常的事,是经济与民间决定的,不是官员决定的。
2、 凸出核心:《南方周末》2003年5月8日《走向共和内幕故事》:4月,一部名为〈走向共和〉的电视剧引起了全国电视观众的注意。该片为孙中山、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光绪、康有为等塑造了创新的影视形象。
3、 突出新奇:《南方周末》2002年12月5日《“大上海”核聚变》:陈正书,上海经济史权威,当他把花白的头从书堆里抬起,发出的预言震动了记者:“上海从来就是个大上海的概念。上海有元朝以前包括苏松太、杭嘉湖。历史将重演,2050年上海将以长江为内河,那时候大上海也许根本就不叫上海了。”陈先生不知道的是,在他安静的书斋里外,他的预言似乎正在喧闹的世界中应验。
4、 简明生动:
5、 引人入胜:《南方周末》2002年10月17日《吕日周真相》:2000年2月,在山西省体改委位置上坐了整整10年之后,55岁的吕日周获得了可能是他官员生涯的最后一次机会:出任长治市委书记。
三、 新闻由头概念与寻找新闻由头方法
1、 新闻由头:指在时效上、或内容上较为新鲜、可以以新带旧的新闻报道材料。
2、 寻找新闻由头方法:由近及远法;现场观察法;避旧出新法。
四、 新闻导语类型与写作要点
(一)、新闻导语类型:
1、 叙述型导语: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台大哲学博士动物园扮老虎险坠狮口)
对比式导语:
合众国际社报道35届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与朝鲜队对抗赛消息:25年前,美国与北朝鲜在现在的大同江畔巨大的平壤体育馆矗立的地方互相射击与投弹。
    星期四晚上,两国两次正面对抗。这次使用的武器是乒乓球拍,互相打给对方的是赛璐璐球,战场是第25届乒乓球锦标赛的赛场。
2、 描写型导语:特写式(细节描写式)、见闻式(场面描写式)            
3、 议论型导语:引语式导语、设问式导语、评论式导语、提问式导语
评论式导语:布什政府没有形成全面对华政策,危险!(《参考消息》2001年3月28日)
提问式导语:武汉2000年度消费投诉十大案例中,涉及种子的就有两件。时下又是春耕播种季节,我市经销的种子状况如何?(《武汉晚报》2001、3、14《革除“证”出多门现象》)
 

第四节:新闻躯干
教学目的:了解新闻躯干的功能与写作要求,能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新闻躯干作用。
教学重点:新闻躯干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新闻躯干定义:
新闻躯干,在一般的新闻写作学著作中称为“正文”、“新闻展开部分”、“新闻主体”,本教材将消息的导语后部分定义为“新闻躯干”,取义于英语“Body”(巴地),指消息后的新闻正文部分,具体展开新闻的背景与主干内容。
二、 新闻躯干功能:
功能有二:
l 解释深化导语:具体展开新闻导语中的内容,即新闻的背景材料与细节。
l 补充新闻事实:补充新闻导语中未展开的要素。
三、 新闻躯写作要求:
l 取材围绕核心主题:
l 叙事具体充实完整:新闻事实需要细节;新闻躯干回旋空间大;新闻躯干可叙述、描写、引语并举;新闻躯干可构建阅读兴奋点。
l 行文曲折生动有致:
l 结构起承转合自然:

第五节:新闻背景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了解掌握新闻背景的广义与狭义概念内涵,掌握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与作用,并能运用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新闻背景的类型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新闻背景的定义
l 广义:广义新闻背景是指整个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具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大时代背景;二是新闻直接背景;三是消息、新闻提供者背景。
l 狭义:一般指新闻报道中的消息与新闻的直接背景,即怀新闻人物与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直接相关的背景材料。
二、 新闻背景材料的类型与作用
1、 衬托对比性材料:
合众国际社报道35届乒乓球锦标赛美国与朝鲜队对抗赛消息:25年前,美国与北朝鲜在现在的大同江畔巨大的平壤体育馆矗立的地方互相射击与投弹。
    星期四晚上,两国两次正面对抗。这次使用的武器是乒乓球拍,互相打给对方的是赛璐璐球,战场是第25届乒乓球锦标赛的赛场。
2、 注释说明性材料:一般是些社会、科学、历史知识性的材料,补充之后可以增加新闻的深度厚度、力度等。如对里根儿子失业这一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认识。
3、 分析解释性材料:
三、 如何运用新闻背景材料
1、 紧扣主题少而精
2、 针对读者妙而精
3、 位置自由活而精

第六节:新闻结尾
教学目的:掌握新闻结尾的方法,了解新闻结尾的注意问题。
教学重点:新闻结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什么是新闻结尾
新闻结尾,一般地说,就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严格地说,就是指新闻(消息)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或强化新闻内容,出现在新闻最后的一段或一句话。
任何文章、文字性作品都需要一个有力的结尾。如蔡其矫《祈求》:“我祈求炎夏有风,冬日少雨;我祈求花开有红有紫;我祈求爱情不受饥笑;跌倒有人扶持;我祈求有同情心——当人悲伤,至少给予安慰,而不是冷眼竖眉;我祈求知识有如泉源,每一天都涌流不息,而不是这也禁止,那也禁止;我祈求歌声发自各人胸中,没有谁要制造模式,为所有的音调规定高低;我祈求,总有一天,再没有人,象我作这样的祈求。”
再如电影《我的野蛮女友》,结尾犬友和野蛮女友分手时镜头。电影《幸福的黄手绢》结尾。
再如散文《过秦论》、《前赤壁赋》、《阿房宫赋》。
新闻结尾也同样。《一张营业证解决了十三口人生活》;《吕日周真相》结尾:“但对于自己前途,吕日周表示一种矛盾心态。他说,他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上面认同,但是,也做好了万一不被认同的准备。‘我曾经在大连的棒槌岛上观海潮,那迎面扑来的浪头,排山倒海般轰地扑向海岸,似乎力量惊人。可浪一退后几乎没什么变化。一个人一两次冲击,不能期望过高,但是成千上万个这样的人持续不断地冲击,就能改变整个社会。’”
二、 新闻结尾的方法
常见方法
1、 自然结尾:《羊城晚报》报道中国女排新闻;新华通讯社科技新闻1999年8月18日《“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严俊的话来结尾。
2、 拾遗补缺:背景性补充、要素性补充。塔斯社《救救蛇》
3、 卒章见义:直接点明主题。《一张营业证解决了十三口人生活》;《中国青年报》2000、11、21《选不上委员当常委》,报道浙江省嵊县县委书记罗鉴宇,调绍兴市供销社书记不就,市委委员落选,后升任常委宣传部长。被查处,判死刑。结尾直接点题。
4、 别开生面:宕开一笔,补完题蕴。如《吕日周真相》结尾。《厂长负责制使优秀厂长脱颖而出》结尾。
再如,《美利坚合众国演义》载,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以750万美元,在19世纪下半叶纽约的七家报纸中起家的故事,制造新闻,他的《美国日报》报道:“布隆克斯动物园管理员与老板吵翻了脸,他们决定把所有的猛兽笼子打开,作为强烈抗议,这样,狮子、老虎、狗熊、大象纷纷获得自由……谁也不知这场戏剧该如何收场”,其结尾放在报纸的17页角落:“以上云云,,都是本报昨晚编辑部同仁在讨论一动物园出了乱子、跑上纽约大街后的一种假设。”
三、 新闻结尾的注意问题
1、 要紧扣主题,忌画蛇添足;
2、 要以叙为主,忌空泛议论;
3、 要顺势而行,忌草率收尾;
4、 要简洁有力,忌拖泥带水;
5、 要发人深思,忌味同嚼蜡。

四、布置作业
1、《新闻导语浅论》
   要求:以国内外媒介上的新闻消息为材料,用所学的新闻学与新闻写作学知识分析研究新闻导语的类型、功能与写作。字数3000。


第七节:实践课:关于新闻标题的讨论课
教学要求:通过公开讨论,每人发言,交流对新闻标题、新闻导语的认识与体会,锻炼能力,培育自信心和勇气。
教时安排:2学时
教学方式:以两次作业为基础,分组讨论,个人发言,教师点评。
教学结果:根据讨论,对每人作业进行再修改。备作新闻写作教与学成果集材料。




第四章:新闻的结构形式

第一节: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学要求:从普通写作的结构概念切入,领会掌握倒金字塔结构特征、要求。并能写作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倒金字塔的利弊和限度。
教学过程
一、 结构
普通写作中结构的定义:
结构就是文本的内部组织、安排、构造,也即文章的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自然、人工、社会、文化、心灵,都内在地支撑着一种结构。
结构布局的原则:
(一):遵循客观规律性:事物存在和发展客观规律性是文章内部结构的基础,是文本结构的重要依据。卡尔维诺《被分成两半的子爵》。
(二):服从主题表现需要:文本写作不是对生活的模仿与再现,而是对生活的心灵创造。这种创造始终围绕着一定主题进行,因而,其提供的再造世界已形成一种高于生活的新的结构形态。故此,须服从主题表达需要。如余光中《乡愁》
(三):参照各种文体结构类型:文体不同,结构类型也不同。如遇罗锦《冬天的一个童话》与北岛诗歌《结局或开始》
(四):考虑文本篇幅:篇幅长短是影响文本的重要因素,短文活泼、单纯、摇曳多姿;长篇巨制严整、复杂,是多变与统一相结合。如短论文与体系化的专著;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如鲁迅《风波》与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
结构布局的要求:
  (一):完整性:文本是一个统一体,必须完整。诗歌起承转合;戏剧有序幕、开端、起因、发展、高潮、尾声等环节;论文则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各环节首尾相应,疏密有致,主次一体。
  (二):连贯性:文本各部分在内容上相互贯通,在语言上行云流水,紧密衔接。
  (三):严密性:在连贯基础上达到内存逻辑慎密严整要求,互相支持而不矛盾。
  (四):灵活性:不机械、教条、僵化,而是摇曳多姿,富于变化。
结构布局的形态:
(一):时间结构:按时间顺序来结构文本,是叙事文本常用结构。
(二):空间结构:按所写事物的空间顺序来结构文本,也是叙事文本常用结构。
(三):情感结构:根据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变化轨迹来安排顺序的结构形态。经常出现在抒情文本中。如《复活》、《水浒传》。
(四):逻辑结构:严格按逻辑推理来安排顺序的结构形态,一般在议论文、杂文、公文等应用性文体中。如学术论文。
(五):现代心理时空结构:按现代心理时空观去结构文本所形成的结构形态,一般表现为意识流手法,描述人的心理(包括潜意识、前意识),显示出与传统文本绝然不同风貌。如乔伊斯《尤里西斯》,3卷18章,由斯蒂芬、布鲁姆、莫莉三人的三股意识流交织,折射出时代和社会风貌。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也如此。
二、 “倒金字塔”概念
倒金字塔结构,是消息的一种特殊结构,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要求将消息内容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次序写出,从而形成“头重脚轻”结构。

三、 “倒金字塔”特征
1、 非时间顺序结构,而是重要程度顺序结构;
2、 非全事实叙述,而是精要事实叙述;
3、 非六要素导语,而是首要要素导语;
4、 非详述,而是简述;
5、 非并列逻辑排列,而是包含逻辑排列。

第二节:时间顺序式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时间顺序结构概念与要求,能模仿运用并习作。
教学难点:新闻时间顺序与一般记叙文时间顺序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时间结构顺序的概念
时间顺序,又称编年体结构,即按物理时间发展先后或顺叙、或倒叙结构新闻文本的结构。
二、时间结构顺序新闻作品举例
1、《“我看见历史在爆炸”》(略,见教材79页)选自《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选》
2、《南方周末》2003、7、3《杀夫:悲凉一幕》(见报)

第三节:悬念式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悬念式结构概念与要求,能模仿运用并习作
教学重点:悬念式结构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悬念式结构概念
悬念式结构是一种故意设置带悬念的新闻导语,吸引读者阅读的一种结构,实质上是把倒金字塔结构与时间顺序结构结合起来的结构模式。
二、悬念式结构作用
悬念式结构主要作用与功能是设置巧妙导语,抓住读者。
三、悬念式结构示例
例子见书《大蟒吞女婴,女婴终无恙》

第四节:并列式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并列式结构概念与要求,能模仿运用并习作
教学重点:并列式结构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并列式结构概念
并列式结构是在一个概要导语后,罗列相近的新闻事实,突出新闻主题的一种结构。
二、并列式结构适用对象
公报性新闻;
经验性新闻。
三、并列式结构示例
例如《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
四、新闻结构的注意问题
1、 形式服从内容需要原则;
2、 文气贯通性原则;
3、 照顾读者心理需要原则;
4、 灵活独创性原则。现代新闻有对话体、散文体、剧本体等。


第五章:新闻主题

第一节:新闻主题的特性

教学要求:了解普通写作中的主题概念,掌握新闻写作中的主题概念的特性
教学难点、重点:新闻主题客观性与观念性统一、基于事实高于事实、集中性与丰富性统一
教学过程:
一、关于普通写作中的主题:
(一)主题(theme)的定义:themen.(谈话、写作等的)题目,,主题, 学生的作文,作文题, [音乐] 主题, 主题曲,主旋律
主题,即中心思想、主题思想、中心。是写作主体通过文本显示出来的对生活现象的本质性认识与把握。包括两方面,一是作者写前主观意图与指导思想;一是文本意蕴。前者是写作主体对所写内容的意识指向和目标旨归;后者是写作主体通过所写内容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
(二)主题提炼原则:
1、满足社会时代感原则:主题必须具有时代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注意即时性与历时性统一,达到现实性与永恒性结合。应用性文本强一些;文学性文本弱一些。如《三国演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主题。再如《过秦论》主题。
2、顾及读者有效接受原则:据接受美学观点,文本在读者介入之前,是不自足的半成品,是可能的存在,读者接受是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基础。故此,必须顾及读者接受。如曹汉林的《上下五千年》与钱穆的《国史新论》。
(三)主题提炼要求:
1、深刻新颖:视角独特,发见深新。或者揭示规律、本质;或者发掘意韵、哲思。如舒婷《神女峰》、余华《活着》。
2、鲜明集中:指向明确,态度鲜明,旨归集中。
(四)主题提炼方法
1、纵向开掘,发现深层意蕴。如孙犁散文《菜花》;卡夫卡《城堡》。
2、横向拓展,探索另类意义。如网络散文《快乐的60个理由》;斯宾塞·约翰逊《谁动了我的奶酪》。后者写了小老鼠嗅嗅与匆匆、小矮人哼哼与唧唧的

二、 新闻主题特性
1、 新闻主题客观性与观念性统一
l 新闻是客观的,事实本源必性、事实第一性;
l 新闻又是主观的,是主体认知结果、选择产物,必然凝聚主观性;
l 新闻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高度统一,辩证一体。
l 如《南方周末》报道“安吉开发区真相”一文,事实同样,可在地方性报纸、甚至中央大报所作报道的视角与主题就绝然不同。
2、 新闻主题基于事实,高于事实
l 新闻事实中的事件性具有典型性
l 新闻事实中的特殊性寓有普遍性
l 如法新社、路透社、中国参考消息几则关于2001年5月4日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中落选一事的报道。落透社较客观。参考消息列举了较多有利于中国的理由性新闻事实。
3、 新闻主题集中性与丰富性统一
l 新闻主题必须集中、单一
l 新闻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第二节:新闻主题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要求:了解新闻主题选择与确定的注意问题。能够对给定材料的新闻进行主题选择与确定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新闻主题选择与确定的现实针对性与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确定主题最佳性
l 材料内涵丰富性与多元化
l 根据时机、背景、受从需要等方面情况确定最佳主题
例如:《河北日报》采访一火灾的新闻;
二、注意主题独创性
l 普通写作学中“主题深刻性”
l 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观照材料,挖掘主题。
l 新闻敏感。
例如:《华盛顿时报》2002年3月14日《山羊好于美元》(当代新闻学原理241页)
三、 兼顾主题趣味性
l 普通写作学中“顾及读者有效接受原则”
l 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心理
“报界怪杰”普利策主持《世界报》“与众不同的、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独一无二的……”的共同兴趣的事实。
四、 考虑舆论导向正确性
l 考虑新闻价值传播的全面性
l 考虑新闻价值传播的公正性
l 考虑新闻价值传播的客观性
例如一些国家不注意新闻传播的负面性,犯罪新闻中的暴力、盗窃、色情负面影响。
五、 研究主题现实针对性
l 社会生活的焦点
l 社会生活的热点
l 社会生活的难点


第三节:新闻主题的深化与提炼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主题提炼常见方法。
教学重点:见微知著法
教学过程:
一、追根究源法
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对新闻事实要有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从而不屈不挠地挖掘出事实深处的意蕴
如:《专储玉米那里去了?》
二、对比联系法
l 纵向对比:在时间上进行纵向的发展性对比,如中央电视台2003年春节关于镇江居民“恩格尔系数”报道。
l 横向对比:在空间上进行横向的现状性对比,如《山羊好于美元》。台港议员选举打架的新闻。
三、 见微知著法
l 以小见大:《从邮局看变化》
l 以一寓万:《一张营业证解决了十三口人生活》;《中国青年报》
l 以平凡见深刻:《深圳第一独立“候选人”》







第六章:新闻材料
第一节:材料

教学要求:了解普通写作中材料的概念内涵,从而为掌握新闻写作中的新闻材料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
一、材料的定义
素材:是指文本作者在写作之前和写作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原始生活材料。也即写作主体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大量的人和事积累下来的丰富生活材料。
题材:是指文本中用来说明、表现主题思想的具体生活材料,即文本中描述的那一组有内存联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具体事物或依据。

二、材料汰选的原则:
(一) 表现主题的最佳有效性:材料必须最能表现的凸现文本主题,对主题的揭示具有巨大作用。如论文的材料;如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对“梦是愿望的达成”的论证、《三国演义》对曹操塑造。
(二) 适合体裁的常规规定性:材料必须符合文本体裁常规约定,便于合乎文本的攒写。比如诗与小说、戏剧写作对材料的不同需求。
(三) 照顾民族文化的习惯性:民族在语言、思维、习俗、价值观、伦理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必须在材料选择上体现出来。而且关系到政治、宗教、习俗等方面重大问题。如拉什迪小说《撒旦》
三、材料汰选的要求:
(一)真实确凿:材料的真实确凿不能机械理解,应用文体一般要求绝对真实,而文艺作品则要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总之,只要符合生活本质真实与内存逻辑即可。如《三国》张飞怒鞭督邮情节与历史的出入。

(二)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指生活中存在的人和事。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进行提炼、评价、改造,达到一种抽象后的真实,符合生活的本质规律。也即前者是一种客观真实,后者是一种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辩证统一,其中包括对生活的认识、评价的真实与情感态度的真挚。    

(三)充实典型:充实是就材料的数量与质量而言的,过少则单薄,缺乏深度与厚度;典型是就材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统一,不典型则不能深刻有力。

(四)新颖生动:新颖,是材料的新鲜感,新发现、新认识;生动,是材料的魅力感染力,能激活探究兴趣。如于佑仁书法“不可随处小便”用于证明汉语语序这一语法手段即非常有证明力。

四、材料汰选的技术与方法:
(一)剪裁:剪裁是指对材料取舍处理。舍弃对主题无关材料。凸现主题的,详;复杂难懂的,详;人所不知的,详。反之则略。如朱自清《背影》
(二)组合:根据材料相互关系合理搭配组合。材料要互相支持,要有内在联系。

第二节:新闻材料的鉴别与选择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材料的概念内涵,了解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关系,弄清新闻材料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新闻事实与新闻材料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闻材料
新闻材料是指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二、新闻材料与新闻事实联系与区别
联系:新闻事实是新闻本源,是新闻信息的本质特征。新闻材料是构成新闻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区别:新闻事实是客观性的东西;而新闻材料是经过主观选择加工过,有主观性内容。新闻事实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无真假之分;而新闻材料则有事实与虚假之分。
三、新闻材料的鉴别
1、 确定来源:第一手、第二手、第三手、第四手材料;
2、 确定性质:人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正式文件与未定稿、正式谈话与随意聊天;
3、 确定形成时间:核实时间变化后的事实变动;
4、 确定原因与条件:必须重视材料产生的原因与条件;
5、 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材料比较、分析:对所有材料进行分析比较。
四、 新闻材料的选择
1、 围绕真实性选材
2、 围绕新闻价值性选材
3、 围绕新闻政策选材
4、 围绕新闻主题选材
5、 围绕新颖、生动的要求选材


第七章:新闻语言
第一节:语言

教学要求:了解普通写作中的语言概念内涵,初步理解现代西方写作中的语言学观念转型,建立新的语言观。
教学重点、难点:语言哲学的本体论转型
教学过程:
一、关于语言的概念:
文本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语言泛指在民族共同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成的规范化语言,它包括文学作品语言,也包括其它社会科学的一切书面语言,以及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狭义的语言指各类文学作品语言,以及经过加工提炼过的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中的语言。
二、语言的基本要求:
1、 规范:用词和造句符合规范,不乱用、生造词语,符合语法与逻辑规律、用语习惯。
2、 准确:以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手段来表达意思,一是要正确选择词语;二是要正确运用句式。
3、 鲜明:意思明白,不含混,态度明确,不暧昧。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谈到暴行时,你要用愤怒的口吻;谈到不虔诚或肮脏行为时,你要用不高兴和慎重的口吻;对于喜事,要用欢乐口吻;对于可悲之事,你要用哀伤的口吻;其余以此类推。”
4、 简洁:用尽量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如鲁迅小说、海明威小说。
5、 质朴:行文中尽量少雕饰,少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少比喻、夸张、排比,多用主谓宾基本句式。
6、 生动:语言运用灵动多样,新鲜别致,活泼动人,善于将客观事物的情状与作者思想情感描绘出来,使人容易理解与接受。
三、关于语言本体论的转型
1、 语言学的转型:
工具论语言观:马克思、列宁;
本体论语言观: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福柯、巴赫金、索绪尔、乔姆斯基。
五、 关于语言本体论转型后的几个语言学概念
话语:(discourse):指日常生活中的讲话或言谈,包括长篇大论的演说,也包括应答的片言只语甚至于随口呓语。巴赫金认为,话语即说话者(作者)、听众(读者)和被议论者或事件(主角)这三者相互作用的表现和产物。任何话语都具备三要素:言说者、言说行为(媒介及内容)、言说倾听者。三者在特定言说过程中形成语境(context)。话语的意义完全由上下文语境决定的,有多少个语境,就有多少意义。
语境(context),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语境就是指文本的上下文之间以及与读者阅读之间构成的具体时空、社会、心理背景所构成的意义过程,同时也指言说者和听说者在具体背景下交互作用的过程。广义的语境,是将文本背景与整个时代、社会、民族等诸种复杂现象复合成的背景与环境。
语体,由特定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变体,形成比较稳定、系统的区别性特征,即成语体。在不同语体中,语言和话语方式有着巨大差异。不同语体遵循着不同的游戏规则。


第二节: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与普通写作中的语言特征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新闻语言概念:
新闻语言是指以新闻语言使用者的民族规范化的语言为基础,注入新闻报道的特殊要求而改成的具有新闻特征的语言,是新闻作品中常用的语言。
二、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
1、准确:要正确选择词语;二是要正确运用句式。呈现出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度。
2、清晰:既要鲜明,又能要清晰,呈现出信息的精确度与明晰度。
3、生动:语言运用灵动多样,新鲜别致,活泼动人,善于将客观事物的情状与作者思想情感描绘出来,呈现出信息的趣味性与可接受性。
三、话语系统:
1、 日常话语系统
2、 诗歌话语系统(审美话语系统):诗歌文本语言是指向人的心理与情感的语言;诗歌语言描写可能的想象的心理的世界;诗歌文本语言强化语言的表现功能,淡化认识功能,鼓励语言的晦涩性、暧昧性、模糊性;诗歌求美,达到的真是一种审美的幻真。
3、 科技话语系统(非审美话语系统):科技文本语言注重语言的认识功能;科技语言描述实存的逻辑的物理的世界限制表现功能,避免歧义性、多义性、弗晰性;科技文本语言是指向人的理智与逻辑的语言;科技求真;达到的真是一种科学的本真
四、“新闻腔”
“新闻腔”是美国著名记者雷内·卡彭创造的专门术语,就是指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新闻套话、新闻大话、新闻官话性状的话语。




第三节: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语言的规范、准确、真切、形象等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闻语言的规范化要求
1、 语言规范化是语言交流的前提:语言规范是指语言运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定性用法和语义。
2、 语言时代性是语言规范化的时空前提:语言是生活与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因而语言实质上是一种特定时空下的生活形态与生形态性状。
二、新闻语言的准确性要求
1、 注意语义差别
2、 推敲词语的感情色彩
3、 讲究“立言得体”“分寸感”
三、新闻语言的真切性要求
1、 叙事状物要具体形象
2、 主张语言简洁明了
3、 反对语言晦涩难懂
四、新闻语言的形象性要求
1、 寻求最具表现力的字眼
2、 语言节奏化
3、 语言具像化
4、 语言细节化
5、 语言动作化
6、 交替使用语言的记叙、描写、议论、引用等多种功能


第八章:各类新闻的写作
第一节:简明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简明新闻概念和写作要求,了解其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明新闻概念:
简明新闻是指新闻报道中最简短、迅捷的一种体裁,又称简讯、短讯、快讯或“一句话新闻”。
二、简明新闻写作要求:
快、清、简
三、简明新闻基本特点:
1、 篇幅短小;
2、 结构简单;
3、 叙事简明;
4、 一事一报;
5、 生动明确。


第二节:动态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简明新闻概念和写作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简明新闻与动态新闻比较区别。
教学过程:

一、动态新闻概念:
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世界最新变动状态的新闻报道的统称。又称“动态消息”。
二、动态新闻基本特点:
1、 以事物最新变动为主要着眼点;
2、 以时新性和重要性为主要价值取向;
3、 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
4、 以客观叙事为基本特征;
5、 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写作原则;
6、 以给人动感和现场感为写作特色。



第三节:综合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综合新闻概念和写作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综合新闻概念:
综合新闻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作多侧面、综合性、立体化报道的新闻体裁统称。
二、综合新闻基本特点:
1、综合新闻需要发现性思维;
2、综合新闻需要综合性思维;
3、综合新闻需要多视角反映事物概貌;
4、综合新闻需要精巧导语和背景交代;
5、综合新闻必须重视新闻根据、来源;
6、主观分析与客观叙事结合。



第四节:述评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综合新闻概念和写作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述评新闻与新闻述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述评新闻概念:
l 述评新闻是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
l 分为以叙为主和以评为主两类。
l 以评为主的新闻述评,近年来被归入新闻述评、述评这一类独特新闻体裁,因而目前述评新闻一般讨论的是前一种即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兼以评论、分析、议论的新闻体裁,称之为“述评新闻”、“记者述评”。
二、述评新闻基本特点:
1、述评新闻具有理论性、思辨性、开阔性、前瞻性特征:揭本质,展趋势;
2、述评新闻具有概括性、典型性、理论与实例结合性特征;
3、述评新闻具有述评一体、事理结合、观点鲜明、逻辑性与形象化结合特征。




第五节:事件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事件新闻概念和写作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事件新闻概念:
事件新闻是以突发性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突发性事件,即一种事前缺乏预兆而未被人们所注意,突然发生质变时期的一种特殊状态。
突发性事件分为:社会政治事件;经济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交通事故;暴发性流行病;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科技事件。
二、事件新闻与动态新闻简明新闻联系区别:
1、事件新闻一般动态新闻与简明新闻、动态新闻是交叉概念;
2、事件新闻一般先发动态、简明新闻,再的详尽的事件新闻;
三、事件新闻写作基本要求:
1、 有物性:抓住重大事件,迅捷报道;
2、 有序性:区分轻重缓急,注意叙事次序;
3、 整体性:因果情景影响,面面俱到。
4、 多维性:围绕主题,多维度报道事实。


第六节:非事件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非事件新闻概念和写作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非事件新闻概念:
非事件新闻是在表现内容与表现方法上都有别于事件新闻的新闻报道的统称。
二、非事件新闻基本特点:
1、关注渐变性规律性内容;
2、关注具有新闻性渐变事实;
3、关注多个事实与事件,进行综合归纳;
4、 关注新闻由头与发表时机;
5、 客观写实为基础、提炼分析为手段;
6、 表现方法:描述与述评结合。
7、 新闻性质:透视性报道



第七节:人物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人物新闻的特点与写作要求。
教学过程:

一、人物新闻概念:
人物新闻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物消息,即以消息的形式专门报道新闻人物活动与事迹的新闻体裁。
二、人物新闻基本特点:
1、篇幅短小、叙事单一;
2、时效性强;
3、故事性强;
4、人中有事,事中有人,以人为主。
三、人物新闻写作要求:
6、 选准新闻人物;
7、 切忌贪大求全;
8、 概述与描写统一;
9、 注意以事显人。
四、如何刻画人物内涵:
1、 写人物语言;
2、 写人物行动;
3、 写人物神态与语调


第八节:会议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各类会议新闻特点。
教学过程:
一、会议新闻概念:
会议新闻是指与会议有关的新闻报道总称。
二、会议新闻选择标准:
1、 会议的新闻价值;
2、 会议的写作价值;
3、 会议是否具有吸引公众兴趣。
三、会议新闻分类及其特点:
(一)、集会新闻:1、讲究会议规格与程序;2、注重声势与气氛;3、突出演讲内容。
(二)、工作会议新闻:1、突出读者最关切的新闻信息(会议内容);2、抓住会议召开背景;3、兼顾会场内外。
(三)、记者招待会:1、写出全貌;2、写出一点。


第九节:社会新闻

教学要求:掌握社会新闻概念、特性、采访要求与写作要求。
教学过程:
一、社会新闻概念:
社会新闻是相对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新闻而言的,是侧重于报道社会界与自然界中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起读者某种情感或富有情趣的新闻。
二、社会新闻的特性:
1、传通性大;2、民间性强;3、人情味浓;4、涉及面广。
三、社会新闻采访要求
1、 快捷性;2、公共性;3、隐蔽性。

四、社会新闻写作要求:
社会新闻可分为时代型社会新闻、引导型社会新闻、流俗型社会新闻。
1、 注意社会效果;2、注意阅读情趣;3、讲究故事色彩。



第九章:通讯写作的一般技巧
第一节:通讯的特点与种类

教学要求:掌握通讯的概念、特点与种类
教学难点:通讯与消息、调查报告、回忆录文学等体裁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 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比消息更为详尽和形象报道典型人物和客观事物的新闻体裁,以叙述、描述为主,兼以议论、抒情等表达式,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形象性和完整性等特点。
二、 通讯的特点:
l 新闻性:必备客观性、真实性,材料真实而外,要生动、典型和新鲜。
l 典型性:有生活原型,达到个性与共性、普遍与特殊统一。
l 形象性:动用除虚构以外的一切文学手段,打动读者。
l 完整性:人物通讯要全面立体地反映人物的经历、言谈、思想,给人以全面真切感觉。
三、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l 在篇幅上:
l 在表达方式上:
l 在人称称谓上:
l 在语言上:
四、 通讯的种类:
(一)、按内容分
l 人物通讯:以写人为主的通讯。
l 事件通讯:以报道典型事件为主的通讯。
l 工作通讯:叙述剖析某一地区、某一单位工作成绩、问题、经验,指导实际工作的通讯。
l 风貌通讯:报道某地区、某部门新近呈现面貌的通讯。
(二)、按表现形式分
新闻故事(小通讯)、访问记、专访、特定、大特写、集纳、巡礼、速写、侧记、记者来信或采访手记等。
五、 通讯与其它体裁的区别:
l 严格真实性:通讯与文学区别
l 报道客观性:通讯与评论、调查报告区别
l 较强时间性:通讯与回忆录、传记区别
l 叙写的形象性、故事性、细致性与消息区别


第二节:通讯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要求:掌握通讯中的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概念、作用等
教学难点:通讯中描写、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及其与其它写作细微区别。
教学过程:
一、通讯的叙述:
表达方法: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一)、叙述的概念:叙述是把人物成长变化经历与事件发展演变历程表达出来的方式。可分为客观性叙述、完整性叙述、不完整性叙述等。叙述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和混合型人称。其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补叙等。
(二、)叙述的方法:
1、 从头至尾、由浅入深式叙述(相当于顺叙)
2、 头足倒置、中心开花式叙述(相当于倒叙)
3、 中断叙述、穿插材料式叙述(相当于插叙)
4、 叙议结合、边述边评式叙述
三、通讯的描写:
(一)、描写的概念: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描绘出来,使文章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其技巧有白描、工笔、设喻等。
(三)通讯描写的分类:
甲、人物描写:
1、 外貌描写:
2、 动态描写:
3、 对话描写:
4、 心理描写:
乙、场景描写:注意与文学中的场景描写的区别。
丙、细节描写:
六、 通讯中的议论与抒情:
(一)、概念
议论的概念:是传达作者对事物本质意义和规律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的概念: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和表达作者主观感受与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议论与抒情在通讯结构中的作用:
1、 开头:诱导剂
2、 关节:渲染剂
3、 衔接:粘合剂
4、 结尾:升华剂
(三)、议论与抒情在通讯内容中的作用
1、 揭示本质、深化主题
2、 形象生动、文采斐然
3、 议论精辟、哲理警策
4、 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第三节: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要求:掌握通讯中的叙述的直接性、描写的直观性、议论抒情的实在性和对话的实录性特征。
教学过程:
一、叙述的直接性:
通讯的新闻传播迅捷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要求,决定了通讯叙述的直接性。表现在:
1、 开门见山,直奔事实
2、 上下连接,过渡照应
3、 简要穿插,对比衬托
二、描写的直观性:
描写可增强通讯的现场感、新闻感、目击感。表现在:
1、 亲眼所见,如实写来
2、 事后采访,再现场景
3、 记者介入事实,增加确凿感
三、议论抒情的实在性:
通讯中的议论与抒情一般兼而有之,混合成型。
1、 寄情理于人
2、 寄情理于事
3、 寄情理于物
四、对话的实录性:
实录性是通讯对话必备基础。真实、自然是通讯对话实录的不可或缺特征。表现在:
1、 直陈其言,不改其貌
2、 实话实说,突出个性



第四节:通讯的主题
教学要求:掌握通讯主题概念与提炼要求。
教学过程:
一、通讯主题、素材、题材等概念
1、 主题:通过文本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即通讯文本所传达的主旨。
2、 素材:通讯采访写作中积累的大量原始材料,即为素材。
3、 题材:记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解力,从素材中选择、提炼加工成的通讯写作材料,称为题材。
关于通讯主题的提炼,必须反对两种方法:印证式提炼法、推论式提炼法。
二、通讯主题提炼要求:
1、 集中:集中在事物本质特点上,把目的性与针对性结合起来。如《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
2、 新鲜:立意新颖,别出心裁,富有创见。如《开封缘何不“开封”》
3、 深刻:开掘深刻,触及本质。如《洪峰中站起来的共产党员》



第五节:通讯的结构
教学要求:掌握通讯结构方式。
教学过程:
一、结构概念
见前述新闻结构有关内容。
二、通讯结构的范式
(一)纵式结构:发展、延伸、推进地组织材料的方法。
1、 自始至终法:按新闻事件发展顺序展开情节。如《千岛湖事件始末》
2、 由浅入深法:由作者思维发展组织材料展开新闻事实。如《“小机”斗“大机”》
(二)横式结构:把一组单独的故事或某项事件几个侧面整合为一篇通讯的结构。
1、 时空变换法:把不同时空发生的故事整合起来而成为一篇通讯。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2、 并列铺排法:将不同侧面的事实分别写出,合成一篇通讯。
(三)纵横结合式结构
1、 纵深中有并列
2、 并列中有纵深
三、通讯的开头与结尾
(一)、通讯的开头
通讯开头的要求:紧扣主题或主体;新鲜生动引人入胜;注意完整统一,文气贯通。
优秀通讯开头例举:
1、 重要情节开头;
2、 尖锐矛盾开头;
3、 鲜明对比开头;
4、 精辟议论开头;
5、 突然转折开头;
6、 优美故事开头;
7、 联想想象开头
8、 恰当引语开头
(一) 通讯的结尾
1、 画龙点睛,重言压阵。
2、 提醒召唤,引起共鸣。
3、 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4、 一分为二,指明方向。
5、 写完停笔,自然质朴。


第十章:各类通讯写作
第一节:人物通讯

教学要求:掌握通讯的概念、特点与种类
教学难点:人物通讯与消息、调查报告、回忆录文学等体裁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人物通讯的概念:
人物通讯就是指具体而形象地报道各种人物的事迹、经历的一种新闻文体。
二、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
1、 刻画新闻人物精神风貌
l 要形神合一,忌见物不见人
l 要深度、立体,忌简单化平面化
l 要事真人真,忌片面拔高
l 要深入体验,忌单纯挖思想
2、 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
l 要写人物内心世界,忌写人物表层
l 要写人物行为细节,忌写人物鉴定
l 要写人物主要冲突,忌写次要矛盾
三、正确处理人物通讯写作中的几个关系
1、 人物与群众关系
2、 人物与社会关系
3、 人物与家庭关系
4、 人物与党的关系

第二节:事件通讯
教学要求:掌握事件通讯的概念与分类
教学重点:事件通讯与人物通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事件通讯的概念与分类
概念: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形象地描绘新闻事件的通讯。
分类:正面赞扬性事件通讯;反面揭露性事件通讯;客观揭示事件真相的事件通讯
二、事件通讯的共同点
1、 新闻性与具体性
2、 典型性与重要性
3、 完整性与形象性
三、事件通讯的写作具体要求
1、 事人结合,以人记事
2、 故事完整,主线突出
3、 情、事、理结合,寓情于事,寓理于事。
4、 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第三节:工作通讯
教学要求:掌握并分析工作通讯的概念和基本写作要求
教学重点:工作通讯与工作总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概念
工作通讯主要指问题性、论述性、经验性的通讯。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介绍经验为主要内容,以指导工作和思想为主要目的。
二、工作通讯的内容
1、 探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2、 总结某些普遍性的工作经验、教训和体会;
3、 评述新历史语境中的普遍性工作事例;
4、 揭露、批评性典型报道。
三、工作通讯与工作总结区别
1、 对象上,工作总结是上下级报告工作;工作通讯面对广大受众。
2、 内容上,工作总结比较全面,工作通讯要求集中、尖新、有针对性。
3、 写法上,工作总结第一人称,概述多,框架大,结构固化;工作通讯第三人称,多用描写与议论,结构灵活。
四、 工作通讯写作基本要求
1、 现实针对性:社会发展新问题;老大难问题;日常生活问题
2、 具体透彻性
3、 形式多样性

第四节:风貌通讯
教学要求:了解、掌握风貌通讯的概念、写作要求
教学重点:风貌通讯的意境性、情趣性
教学过程
一、概念
风貌通讯是着重描写事物发展中的新变化、新风貌的通讯。
二、写作要求
1、 善于观察,突出见闻
l 现实材料多而新,背景材料少而精
l 移步换景,散点描述
2、 抓住特征,着力写变
l 特征显变化
l 对比显变化:纵比;横比。
3、 缘物寄情,感同身受
l 风貌通讯有意境
l 风貌通讯有哲理
4、 知识丰富,文笔风趣
l 风貌通讯知识性
l 风貌通讯情趣性
l 风貌通讯通俗性


第十一章:特色通讯写作

第一节:新闻特写、速写与素描
教学要求:掌握特定、速写、素描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难点:特写、速写与素描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闻特写的概念:
l 新闻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集中放大其最具价值性的片断,形象再现其最感人部分,给人以鲜明印象。
l 新闻特写的特点是“放大”与“再现”。
l 新闻特定是以描写为要手段的一种新闻体裁。速写、素描也如此。
l 特写原为电影名词,指抓住对象特征以极度夸张、细腻的描摹,使局部放大,以增强感染力。例:高晓声小说《陈奂生上城》、汪曾祺《受戒》、尤瑟纳尔《东方奇观》、未央诗歌《松一松手吧,同志》、张艺谋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
l 特写作为文体分为两种:文艺特写与新闻特写。前者又叫报告文学。后者分为特写性的消息与特写性通讯。一般将特定消息与特写通讯合为特写来讨论。
l 特写是现代新闻在电视、广播、网络影响下出现的“镜头化”结果。目前已有“单镜头”、“连续镜头”、“镜头集纳”等类型,
二、新闻特写的特点:
1、 在选材上:特写“放大”片断,“再现”画面,“突出”场面,“撷取”浪花。如《万米红霞》,
2、 在结构上:一般是“引言”——“叙述”——“最高潮”;也有先“高潮”再“分述交代”。如《中国青年报》91年7月12日《含泪再炸邱家湖》。
3、 在角度上:角度就是主体把世界时所采取的一种立足点、方向与位置。从特殊角度切入,从独到方向进入。
三、新闻特写写作要领:
1、 要抓住生动的形象。如96年6月8日《人民日报》杨济诗、孙霞琴《部长吃早点》
2、 要抓住事物特征。
3、 要抓住情节高潮。
四、新闻速写
1、 速写是绘画术语,指画家在短时间内即景生情,粗线条勾画事物的轮廓、刻画主要特征。新闻速写是用语言文字在新闻报道中勾勒对象的一种体裁。
2、 特点:快、短、简
3、 与特写区别:在内容上,特写是片断放大,速写是片断缩小;在写法上特写需铺张、渲染,速写忌铺张、渲染;在效果上,特写如彩色照片,有整体特征的刻画,也有细部光影描摹,速写象黑白线描,仅仅是轮廓勾勒,只求凝炼传神。
五、新闻素描
1、 新闻素描是用朴素自然的描写方法,质朴自然而又准确平实地记录新闻事件与新闻人物的一种新闻文体。
2、 新闻素描既是一种新闻体裁,也是一种新闻写作手法。
3、 新闻素描、速写、特写基本同属一种新闻体裁,主要以描写为表达方式。


第二节:深度报道与大特写
教学要求:掌握掌握深度报道的特征和形式,了解深度报道的产生由来。了解大特写一般性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深度报道的产生原因;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理解
教学过程
一、深度报道的概念:
l 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追踪其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的一种高层次报道方式。
l 深度报道产生原因:从新闻反映对象来看:社会生活复杂性广阔性要求新闻的宏观性;现代人的主体性发展要求了解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社会特征要求大新闻。由此,新闻报道由表层走向深层,由事件型走向问题型,由微观走向宏观,由单一信息走向集合信息。从新闻媒自身发展来看,深度报道产生也是新闻报纸受到电视、广播、网络挑战的结果。
二、新闻报道的特点:
1、 题材重要性
2、 材料详尽性
3、 内涵深刻性
4、 体裁综合性
三、深度报道的形式
(一) 单一式
1、 提出问题型
2、 分析解释型
3、 综合概括型
4、 典型传播型
5、 对比揭示型
(二) 集合式
1、 连续报道型:进行式(跟踪式)、反应式、追溯式
2、 系列报道型:纵深式系列报道、并列式系列报道
3、 组合报道型:加重式组合报道、对比式组合报道
四、关于“大特写”
1、 大特写是抓住社会热点事件、人物或现象,对新闻作全方位、多侧面报道,用优美文笔、新颖题饰和图片吸引读者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四个特点:新闻性、社会性、深刻性、艺术性。
2、 大特写与传统新闻特写区别:新闻特定是再现与放大,不要求深度广度;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要求深度与广度。
3、 大特写的弊端:


第三节:解释性新闻报道
教学要求:掌握掌握深度报道的特征和形式,了解深度报道的产生由来。了解大特写一般性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深度报道的产生原因;深度报道的具体分类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释性新闻的概念:
l 解释性新闻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l 产生解释性新闻报道的原因有:客观社会需要和主观办报需要
l 我国解释性新闻报道一般称为“新闻分析”、“新闻述评”、“新闻综述”、“观察与思考”、“了望”,其作用是提供背景、说明意义、分析原因、预测前景。
l 根据时间性因素,解释性新闻报道可分为一段时间、一个时期、一个时代解释性报道。
二、解释性新闻报道的特点:
(一)、解释性新闻与纯新闻区别
1、 对新闻诸要素叙述着重点不同:纯新闻把五要素交代清楚。解释性报道主要解释原因与情景。
2、 在背景材料运用上不同:纯新闻的背景材料只起补充性展示性作用。解释性报道的背景是问题的深入、揭示的重要材料。
(二)、解释性新闻与评论、社论区别
1、 解释性新闻内容较实,不能离开事实作过多推论,不直接发指示、表态度。评论与社论直接发表意见,表态度,作宣传。
2、 解释性报道是记者个人观点。评论与社论是集体观点,有权威性。
三、解释性新闻写作要求:
1、 把Why(为什么)作为高潮与重点,挖新闻背后的新闻。
2、 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点明事物意义与特征
3、 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背景下,揭示其明天含义
  4、把某一事件与一系列其它相关事件联系起来,比较参照中揭示本质。


第四节:人物专访
教学要求:掌握人物专访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谈话记实的要求与提问方式
教学过程
一、人物专访的概念与特点:
人物专访是就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访问,以散文笔触写下的访问记。其特点有:特定问题、特定对象、特定场合与内容。
二、人物专访繁荣的原因:
1、 读者需要、关心特定对象
2、 媒体重视、注目专门人物
3、 新闻需要、凸显内容个性
三、人物专访采写基本要求:
1、 选准访问对象:重要的新闻人物;新闻知情人;新闻问题关涉专家、学者、领导、权威。
2、 选准访问场所、时机:与事件有关的现场访问;与问题有关的典型场合;读者最关心、人物感受最新鲜强烈时机。
3、 注重谈话纪实:提尖锐、要害问题(提问方式有漫谈式、直指式、商量式);录个性、风貌话语;插第三者谈话;记者本身参与事件。
4、 定好现场与人物:气氛的渲染;实物引发;环境的烘托;
5、 专访中人物外貌描写:符合人物身份特色;简洁有力;有助于表现主题;有深度、有情感。
 
第十二章:其它文体

第一节:广播电视新闻稿
教学要求:掌握广播电视新闻搞写作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实录报道与现场直播、配乐广播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稿的概念:
广播电视新闻稿是指专门用于广播电视播出的包括语言、声响、音乐(电视还包括图像)在内的新闻稿件。
二、广播电视稿新闻稿写作的特点与基本要求:
1、 注意政策性:内外有别。
2、 注意实在性:具体如实。
3、 强调口语化:通俗易懂。
l 多用短句,少用欧式句
l 可以重复,少用代词句
l 注意通用,少用简称、土话
l 分清音同义不同字词
l 多用口语,少用文言、术语、单音词
l 注意音调和谐上口
l 注意标点和文字的搭配
l 注意话语身份特征
4、 强调简约性:新鲜、有力
三、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几种形式:
1、 录音讲话:
l 概念:是当事人现身说法,直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对问题的看法的一种文体。
l 分类:广播讲话稿;录音座谈会;录音讲话。
2、 实录报道
l 概念:运用现场实况录音为特点的一种传播形式,由文字说明、现场音响与人物谈话(电视还有图像)组成。
l 特征:与现场直播区别:现场直播是同时播出;实录报道是先录下后经过编辑再播出。与配乐广播区别:配乐广播是根据文字稿件内容配上音乐后播送的新闻,有文艺性;实录报道是根据记者现场材料处理制作而成的新闻。
l 分类:实录新闻;实录通讯;;实录特写;实录访问记
3、 配乐(音)广播
l 概念:运用文字通讯、文字特写配上音乐音响效果进行传播的广播形式。
4、 现场直播
l 概念:是一种与事物本身同时进行的直接转播的广播、电视形式,通常用于重大事件报道与重要体育文艺表演报道。
5、 广播对话
l 概念:广播对话是一种由主持人按照一定要求,邀请专家学者领导与有关人交谈问答的广播形式。
6、 广播电视大会
l 概念:广播电视大会是一种对有组织的群众进行政治动员和交流工作、学习经验的宣传形式。
7、 录音录象剪辑
l 概念:是一种在事情发生后,把实况录下加以编辑的新闻传播形式。
8、 主持人节目
l 概念:主持人节目是通过主持人抓住热点问题,现场采访,临场评析,直接面向观众的新闻传播形式。
l 主持人节目要素:主持人形式;直播;受众直接参与;热线电话;版块式编排。
l 主持人应注意情况:集采访、编辑、播出于一身,纳记者、编辑和播音员于一体。
9、 广播电视评论


第二节:调查报告
教学要求:掌握新闻调查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调查报告与消息通讯和工作总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调查报告概念:
l 概念:新闻调查报告是一种全面调查研究,提出问题,总结经验,揭示真相,探讨规律的新闻文体。
二、调查报告特点
l 与消息、通讯的区别:
同:客观性、报道性、事实性、思想性、时效性
异:消息简要报道事实要素,通讯具体传播事实状貌,调查报告分析、指导、针对事实,引出理性规律与教训。
l 与工作总结区别:
同:作用与内容相同。配合形势,调查研究,总结规律,指导工作。
异:写作目的不同;题材范围不同;叙述人称不同。
三、调查报告类别:
l 基本情况调查
l 典型经验调查
l 新生事物调查
l 发展过程调查
l 揭示问题与真相调查
四、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l 占有现场材料:坚持唯物反映论,具体深入调查,选择对象,分门别类调查。
l 材料具体全面:掌握直接间接材料,掌握现实历史材料,掌握点与面材料,掌握正反材料。
l 分析提炼材料:有正确分析立场,有辩证分析方法。
l 恰当运用材料:用典型事例反映观点,用一组材料排比说明观点,用对比材料阐明观点,用统计数字说明材料。
五、调查报告写作格式
l 前言
l 主体
l 结语
l 标题
六、调查报告写作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l 架子太大,篇幅太长。
l 开掘不深,缺少见解。
l 简单片面,违反政策。



第三节:情况反映(内参稿)
教学要求:了解情况反映写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情况反映写作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情况反映概念:
情况反映,又称内参稿,是记者向上级领导机构提供实际工作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一种新闻形式。
二、情况反映的内容:
l 政策方面重要情况经验教训与问题。
l 群众思想动向意见要求呼声与愿望。
l 地方重大情况。
l 群众创造发明先进事迹。
三、情况反映意义与作用
l 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l 为工作提供典型材料。
l 为报道提供新闻背景。
四、情况反映写作要求:
l 事实具体、文字简洁。
l 客观分析,准确判断。
l 实事求是,敢讲真话。
l 专题为主,典型为主。
l 尊重党委,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