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42度酒图片大全:地理复习资料——亞洲的地形─北亞和中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0:04:41

亞洲的地形─北亞和中亞

 

亞洲 (Asia)

亞洲的面積有1440萬平方公里,為最大的陸塊。亞洲西起烏拉山(Urals),東到白令海峽(Bering Straits),東西跨越120個經度;北起西伯利亞(Siberia)的北緯80度至印尼(Indonesia)的南緯10度。北有北極海(the Arctic Sea),東有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南有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只有亞洲的西部界線仍存疑。傳統上,地理學家一直把小亞細亞(Asia Minor)、中東(the Middle East)和印度半島(the India sub-continent)包含在亞洲內。烏拉山地也一直是傳統上亞、歐的分界。亞洲大陸上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聖母峰(8848m)(Everest);也有最低的地方--死海裂谷(-396m)(the Dead Sea Rift)。

以亞洲這樣大的面積和複雜性來看,在討論亞洲的地形時建議分為二個部份來探討:第一部份是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Siberia)、中國大陸(China)及東南亞(south-east Asia)平原、高原和山地;第二部份是印度(India)、阿拉伯(Arabia)的高原及土耳其(Turkey)、伊朗(Iran)、阿富汗(Afghanistan)、巴基斯坦(Pakistan)和印度(India)的摺曲山地。至於東亞島弧在第九章中討論。

中亞上高原的高度使得亞洲大陸的平均高度提升到海拔915公尺。根據Butzer的說法,年輕的山地只佔亞洲陸面的19%,年老的山地卻佔33%,結晶的盾地也有10%。火山高原和平原只有4%,但是沈積平原有22%,而且沈積岩區的侵蝕性平原和高原也佔12%。

 

亞洲北部 (Northern Asia)

        亞洲板塊北部的界線可以追蹤到北極海之下,該處新的海洋地殼在西伯利亞盆地中產生。為了彌補北極海(the Arctic sea)海床的擴張,亞洲似乎正以新西伯利亞島為軸,而沿著安加拉地盾(Angaran shield)東緣的維科揚斯克山地(Verkhoyansk mountains, 它自中生代以來就在抬升)不斷壓縮。至於南部的界線可以沿著伊朗(Iran)、阿富汗(Afghanistan)、印度(India)、尼泊爾(Nepal)和不丹(Bhutan)的Alpine摺皺山地的北部邊緣;在雅魯藏布江(Brahmaputra)以東,這條界線在喜馬拉雅山(Himalayas)的東邊盡頭轉向南到沿著那亞山地(Naga hills)和Arakan Yoma的孟加拉灣(the Bay of Bengal)。它繼續延至印尼(Indonesia),到中國大陸東部外海的大陸棚邊緣,這條界線在歐亞(Eurasian)板塊和北美(North American)板塊之間是穿過的阿拉斯加(Alaska)頸部再延伸到阿留申海溝(the Aleutian trench),而非白令海峽(the Bering Straits)。

 

一.地質歷史 (Geological history)

北亞是從所謂的勞亞(Laurasia)古大陸發展而來。這塊古大陸的碎塊構成亞洲在北半球的大陸核心區。構成勞亞(Laurasia)古陸的岩石主要是前寒武紀(pre-Cambrian)的結晶岩、片麻岩和片岩。亞洲還有安加拉地盾(Angaran shield)、內蒙古–高麗地盾(the Inner Mongolian-Korean shield)和Ordes地盾及東南亞地盾。自從勞亞(Laurasia)古陸分離以來,這些碎塊的重新結合使得各碎塊邊緣發生造山運動,造成不同高度的複雜山地和高原,而形成今日亞洲大陸的地形特徵。這些古老岩石的露頭僅出現於地盾的向上褶皺或向上斷裂區,但是確知它們是出現於中生代和更新的沈積岩之下部。

        岡瓦納(Gondwana)古大陸板塊的碎塊也有助北亞的建成。阿拉伯(Arabian)和印度(Indian)地盾向北的移動封閉了古地中海(Tethys Sea),碰撞則造成中亞的高大摺皺及被抬升的山地和高原。

        造山運動多次影響亞洲北部,但簡單來說,在地質史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的時期。在古地盾的周圍,較老的摺皺山脈是由於古生代(Palaeozoic)中期和晚期的加里東(Caledonian)和海西寧(Hercynian)造山運動,這些只影響了喜馬拉雅山(Himalayas)一線以北的亞洲。較近期的阿爾卑斯山(Alpine)造山運動,造成古地中海地槽(Tethys geosyncline)的中生代(Mesozoic)和早第三紀(early Tertiary)沈積物的大規模摺皺和斷層作用。東西向的主要地殼斷層,劃分了西藏(Tibetan)和蒙古(Mongolian)高地的界限,而且劃分了塔里木(Tarim)、Qaidam和準噶爾盆地(Junggar Basin)。這些主要的斷層可能是由於印度板塊擠壓入勞亞(Laurasian)古陸塊時的壓力所造成。高山和高原的侵蝕使河流搬運大量的沈積物,在印度、中國、高棉(Cambodia)形成廣大的沖積平原。極厚層的沈積物堆積於內陸流域如塔里木(Tarim)和準噶爾盆地。

        更新世(Pleistocene)時期在亞洲北部的冰河作用雖然廣泛,但它在北亞最近的地質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如在北美洲和歐洲來得重要。斯堪地那維亞(Scandinavia)冰層越過烏拉山以東繼續覆蓋鄂畢河(Ob)盆地北部三分之二的地區,而且繼續延伸到在葉尼塞河(Yenesei)和勒那河(Lena)之間的安加拉(Angara)地盾被抬升的部份。在別處,如西伯利亞東部山地、堪察加山、阿爾泰山、天山和其他高山的小部份地區,都有山岳冰河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今日的冰帽依然在北地島(Severnaya)和新地島(Novaya)上。在許多中亞的高山上也有個別的冰河,永凍層廣泛的散佈在西伯利亞,深度可由三百到六百公尺,覆蓋了9.6百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北亞有幾個以火山活動為特點的高山,環繞白令海的Koryat和堪察加半島(Kamchatka)仍有活動的火山,而阿那底(Anadyr)高原是由火成岩構成的。在蒙古高地上有玄武岩熔岩區和火山錐,這可能和位在一個最大的地殼斷層有關,這斷層偶爾是重大地震的形成地點。

        除印尼(Indonesia)外,與西太平洋島弧有關的火山部份,在第九章中討論。北亞的地形可分成七個主要的地形區,如下列,依據其構造與地形可以再細分為許多單位。

        北亞高原和平原(Plateaux and plains of northern Asia)
        東北亞的山地與高原(Mountains and plateaux of north-east Asia)
        中亞東部的山地與高原(Mountains and plateaux of east-central Asia)
        中亞的山地與高原(Mountains and plateaux of central Asia)
        東亞的高地與平原(Uplands and plains of eastern Asia)
        中國南部的山地、盆地與高原(mountains, basins and plateaux of south China)
        西南亞的山地與平原(Mountains and plains of south-east Asia)

雖然對亞洲山地的沈積物與區域性構造都了解得很清楚,但是對這麼廣大的區域它的細部地形並不清楚,有時只能提供廣泛的構造背景資料。

 

二.北亞的高原和平原
(Plateaux and plains of northern Asia)

北亞建立在位於葉尼塞河和勒那河之間的安哥拉(Angara)地盾上(圖6.1)。這片地盾向西俯臥在鄂畢河低地之下,但是向東﹑向南在中亞高山和東部西伯利亞山地,卻有早古生代(Lower Palaeozoic)岩石的摺皺和斷層山脈出現。地盾在勒那盆地西邊的濱海平原區局部出現,直到泰密爾半島(Taimyr)地盾的露頭才又出現。

北亞高原平原區包括安加拉(Angara)地盾和泰密爾(Taimyr)半島﹑西部西伯利亞平原與北極海濱海低地三部分。

安加拉地盾和泰密爾半島
(The Angara Shield and Taimyr Peninsula)

        安哥拉地盾出現在葉尼塞河與勒那河之間,它是一個由前寒武紀的太古代(Archean)和原生代(Protoerozoic)岩石所組成的切割高原。這些岩石的基盤是片岩與片麻岩,其上被寒武紀砂岩與礫岩所覆蓋。雖然是覆蓋在地盾之上,但這些岩石有部份受加里東時期(Caledonian age)的褶皺,第三紀熔岩不整合的覆蓋其上。

        這單元的地勢主要在海準面上三百到八百公尺,但仍有較高的山到一千五百公尺。大河之間的分水嶺差不多都在海準面七百到八百公尺;可辨識出兩個較低的侵蝕面,位在海拔三百到四百公尺,或一百五十到兩百公尺。目前的地勢是在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時,這地區被普遍抬升,及之後受更新世的冰河作用所造成。

這個地區的幾個主要流域包括安加拉、下通古斯加(lower Tunguska)、上通古斯加(upper Tunguska)、葉尼塞河的支流、勒那河的上游及它的支流維流河(Vilyui)。 Kotuy、 Anabar和阿利諾克河(Olenek)則直接注入北冰洋。

在這中部西伯利亞高原區可以辨認出有幾個部份,從北到南包括泰密爾半島(Taimyr)、Anabar高地和比它高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Putorama山地;勒那河--維流河流域;葉尼塞山脈,從通古斯加高原和安加拉高原高起,位於東Sayan山地和上通古斯加(Tunguska)河之間。

西部西伯利亞平原
(The west Siberian Plain)

        西部西伯利亞平原位在烏拉山與安加拉地盾間,南部最寬,北部最窄,南北延伸了二千二百公里。這個平原的地形起伏低緩,甚至在距離北極海一千八百公里的南部地方,只高於海準面一百三十公尺而已。

        平原的大部份是發展在中生代沈積岩上,上覆其他沈積物。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地層露出於平原的邊緣,在葉尼塞河谷也造成下游的急湍。泥盆紀(Devonian)和石炭紀(Carboniferous)岩層所形成低緩的圓形丘,偶爾會出露在緊靠鄂畢河東側的堆積面上,但基盤深埋。在中生代的海進期,自中亞北流的河川在平原南緣形成三角洲,沈積砂質似褐煤的岩石,形成山足面,以北是一帶第四紀的沖積層;更往北,更新世冰河沈積物覆蓋了平原北部三分之二的地區,低緩的起伏與地表堆積物的性質表示,西部西伯利亞乃是沼澤排水不良的地區,因大片的永凍層促使沼澤的產生,當然西伯利亞河上游的融解比下游早也是原因之一。在南部,沼澤是小型的,發生於淺窪地處,所以被認為是廣大濕地被風成沈積物埋填的遺跡。在鄂畢河盆地極西南部有一片廣大平坦的湖相沈積,有人認為是河川入口處被更新世的冰所阻礙,才使前冰河湖氾濫了這個地區。這湖向南漫流,越過高地到裏海窪地。

        由北到南,西部西伯利亞可以分辨出下列幾個區段:在鄂畢河和葉尼塞河的河口鄰近北極海處,有最近期的海岸沖積平原;冰河沈積的平原向南延展到北緯52度;往南的冰河外洗平原延伸到先前提過的哈薩克(Kazakh)高地上的山足面。       

北極海濱海低地
(The Arctic Coastal Lowlands)

        在白堊紀時期,海進影響了北部西伯利亞的北極海濱海低地及一些河流的河谷,如勒那河、葉尼塞河和阿那底(Anadyr)河。海洋沈積物被棄置﹑覆蓋於第三紀和更新世的地層上。現在這些地區形成廣大的平原,而且有沼澤變成永凍帶的特徵。勒那河盆地涵蓋了3.2百萬方公里,從它的三角洲向內陸延伸一千兩百公里到達雅庫次克(Yakutsk)之上。

 

三.東北亞的山地和高原
( Mountains and plateaux of north-east Asia)

西伯利亞(Siberia)東部的褶皺山脈是由於Angara地盾東側古淺海中,在古生代(Palaeozoic)及中生代(Mesozoic)多個時期沉積和褶皺形成的沉積物所構成。除了維科揚斯克(Veskhoyansk)山脈和Cherski山脈是呈西北東南走向外,這些褶皺山脈皆成西南東北走向,接續至貝加爾湖(Baikal)以東的西伯利亞山地(圖6.2)。此區包括以下數個單元:

        維科揚斯克和Cherski山脈
        Yana 、Yudom、及Oimyakon高原
        Yukagir和Alazeya高原;Kolyma低地
        Kolyma山脈
        Dzhugdzhur-Okhotsk山脈
        Anadyr高地
        Penzhina-Anadyr低地
        Koryak山
        勘察加半島
        Chukot山

維科揚斯克和
Cherski山脈
(The Verkhoyansk and Cherski ranges)

維科揚斯克山、Cherski山和它們之間的高原可視為單一的構造及形態單位。中生代岩層由上古生代(Upper Palaeozoic)的岩石構成,在下白堊紀(Lower Cretaceous)時發生褶皺。S形的山脈沿著勒那(Lena)河而行,自那兒起急遽抬升至一般高度2,000公尺,山峰可達2700公尺。一般的頂峰面是略呈起伏的高原,並殘存準平原面(peneplain),不過較高山峰仍有冰斗冰河(corrie glaciers)形成。Cherski山脈在這個褶皺帶的東緣,山脈的東半部由古生代岩石構成,西半部由中生代岩石構成,曾發生花崗岩的入侵,高度達3300公尺。就像維科揚斯克山脈,此地也曾受到冰河作用,但是現存的冰河作用只出現在較高山峰的冰斗。位於維科揚斯克山脈和Cherski山以南的Suntar-Cherski山,山體較小,山峰高度在3000公尺,但卻覆蓋著相當多的冰覆蓋(ice cover),超過100個冰河和雪原。據報導,這些冰河厚達200-250公尺,而且可以下降到2000公尺處。

Yana、Yudom Oimyakon高原
(The Yana、
Yudom and Oimyakon Plateaux)

在Cherski山和維科揚斯克山脈之間,這山間高原高度在海拔700-1000公尺間,由三疊紀(Triassic)和侏羅紀(Jurassic)的岩石構成,伴有火成岩入侵,第四紀冰期堆積物覆蓋其上。位於中部的Oimyakon高原有Indigarka河流經,高原受其切割,地表較破碎。一般認為這個河谷有著地球上最嚴冷的寒冬。位於南方的Yudom高原是注入北極海(Antis Ocean)和鄂霍次克(Othotsk)海諸河的河流分水嶺。

YukagirAlazeya高原
(The Yukagir and Alazeya Plateaux)

這兩個高原自勒那河盆地可抬升至海拔1000公尺處,但多數是介於400-700公尺的高地。主要由上覆中生代水平頁質砂岩的古生代岩層所組成,然而花崗岩侵入亦發生在Alazeya高原之下。Kolyma河和Omolu河的第四紀階地(Quaternary terraces)向上游接到Yakagir高原面上。

Kolyma低地
(The Kolyma Lowland)

此低地位於海平面50公尺,被第四紀冰期和永凍層所覆蓋。有許多沼澤和湖泊,其中部分是在永凍層區的熱力喀斯特現象(thermokarstic)。Kolyma河注入北極海處形成河口灣(estuary),Indigarka河則沖積成三角洲。

Kolyma山脈
(The Kolyma Range)

呈東北西南走向,位於Yukagirsk高原東南方且其北端漸入Anadyr高原。本山脈由二疊紀(Permian)、三疊紀(Triassic)及侏羅紀(Jurassic)時期的岩層構成,被切割的相當厲害,而在較高部分呈現高山的地勢。

Dzhugdzhur-Okhotsk山脈(The Dzhuydzhur-Okhotsk Mountains)

在Okhotsk海Shelekov灣沿岸只有狹窄的海岸低地發育,因為以中生代沉積岩和酸性火成岩(acid igneous)為主的鄂霍次克山脈緊臨海岸;雖名之為山,但此處實為花崗岩入侵沉積岩所形成像高原般的地形區,後來受切割,高約2000公尺,且以一系列的斷層崖向海遞降。

Anadyr高原 (The Anadyr Plateau)

位於Kolyma山之北端,介於Anadyr與Kolyma兩低地之間,高度800-1000公尺,由第四紀的噴出岩構成。Elgythyn湖是個直徑11.5公里的休眠火口湖(dormant caldera)。

Penzhina-Anadyr低地 (The Penzhina-Anadyr Lowland)

Penzhina-Anadyr低地位於褶皺山脈Anadyr-Chukot和東海岸的Koyat山之間。此低地高度不及海拔200公尺,也是一個被火山物質和沖積物所填充的下陷區。

克拉肯山脈 (The Koryak Range)

在堪察加半島北邊的克拉肯山是由中生代的頁岩和砂岩構成,並伴有侵入火成岩。克拉肯山脈的許多山峰都是火山,而且正在活動。這些山群都遭受冰河作用影響,而且高山上許多冰斗可供給谷冰河,其長度可達五公里。

堪察加半島 (The Kamchatka Peninsula)

長達1000公里長的堪察加半島從克拉肯山脈向南延伸至日本北方的庫頁島弧(the Kurile island arc),與它平行的山脈包圍堪察加河谷,其西邊的山是由高達1000-1300公尺的連續不斷的山嶺構成,包括死火山Ichinskaya(3,550m)。它的西坡緩,但面對堪察加溪谷的東坡陡。西部山嶺是由結晶片麻岩和片岩構成,上覆中生代砂岩,頂部蓋有受過冰河侵蝕的死火山頂。最東部的山脈陡峭而不對稱,較陡的坡面對勘察加河谷,沿主要河谷有三、四段河階。堪察加東部現存74個火山,有13個仍在活動。總而言之,火成岩佔了半島的百分之四十,也出現溫泉和間歇泉。西海岸是由第三紀的物質所組成的,岩層呈水平或些微的褶皺。此海岸由沙礫組成,沒有什麼彎曲,相反地,東海岸是有峽灣出現的岩岸。                                           

楚克茲山脈 (The Chukot Range)

楚克茲山脈的走向是呈西北-東南向,它是從Shelagsk角延伸至亞洲(Asia)最東端的Dezhneva角。這座山是由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構成的,之後較少受到波動。在楚克玆克角(Cape Chukotski Peninsula)上, 山脈東部有海拔800-1,000公尺的圓頂山頭﹑U形冰河谷與峽灣狀山谷。

 

四.中亞東部的山地和高原
(Mountains and plateaux of east-central Asia)

阿爾泰與薩彥嶺山脈(Altia-Sayan)位於貝加爾湖(Lake Baikal)西邊的蒙古(Mongolia)和前蘇聯邊界上(圖6.3)。山脈頂部穿過南部西伯利亞的大部分地區,狀似高原面的殘餘面從哈薩克(Kazakhstan)高原至貝加爾湖及以東的外貝加爾湖(Transbaikalia)地區均可見。雖然有些地區如味地謨(Vitim)高原(1,650-2,000m)、薩彥嶺(Sayan)的門科薩地克(Munku Sardyk)(3491m)和在阿爾泰山(Altai)的Mount Belukha (4506m)較高,但一般說來,這些高原的平均高度為1350m。這個山區受到數條河流切割,包括鄂畢河(Ob)上游和Angara河。本區包括數個部分:

        薩彥嶺山地(The Sayan mountains)
        貝加爾湖(Lake Baikal)
        貝加爾-外貝加爾山脈(The Baikal and Transbaikalian mountains)
        斯塔諾尾山(The Stanovoy range)和阿耳丹高原(Aldan plateau)

薩彥嶺 (The Sayan Mountain)

薩彥嶺分成東西兩支,西薩彥嶺是被強烈切割的高原,是由在加里東(Caledonian)造山運動發生褶皺的古生代岩層(夾有花崗岩侵入)所形成。這地區在第三紀時受侵蝕而成準平原,然後在阿爾卑斯(Alpine)造山運動時被抬升,接著又再次被冰河作用侵蝕而呈現高山景觀。東薩彥嶺呈西北-東南走向,以一高450公尺的崖面與北邊的低地分開。很明顯的,薩彥嶺有不同的侵蝕基準面,分別位於1000-1300m、1600-2000m 、2000-2500m,和超過2200m的頂峰面。東薩彥嶺是由前寒武紀板岩,石灰岩和玄武岩所構成的,此地的冰河作用比在西薩彥嶺更強烈。

薩彥嶺是土瓦(Tuva)盆地的北緣,盆地的南緣是唐努烏拉山(Tannu Ola Range),此山構成西伯利亞和外蒙古(Outer Mongolia)的邊界。而土瓦盆地的海拔高度為500-800m,有葉尼塞河(Yenisey)上游流經。

貝加爾湖 (Lake Baikal)

貝加爾湖面積31,613km2,長630km,最寬處80km,大部分的湖深在600m以上,最深處可達1,700m。它是第三紀中期因斷層作用所形成的窪地。湖的西岸被強烈抬升,使流經的河流發生回春。湖的周圍有三段階地,分別高於現今湖面2-9m、20-27m和55-90m。貝加爾湖在一月份會結冰達1公尺深,而無冰期在一年中只有110天。貝加爾湖是全世界最老的湖之一,它有很有趣的動物:73%的動物種和44%的魚種都是地方性的。這些動物區系包括原來就在貝加爾湖演育的淡水魚類,還有經由河流從北極海(Arctic)遷徙過來的。另外這兒有特有的貝加爾湖海豹和生存在湖底深處的特有種蝦虎魚。

貝加爾-外貝加爾山脈 (The Baikal and Transbaikalian Mountains)

貝加爾湖東邊的殘餘高原受第三紀中、後期的斷層斷塊作用分裂成一連串東北-西南走向的地壘和地塹景觀,包括貝加爾湖地塹、伊爾庫次克(Irkutsk)的沉降窪地和雅布羅諾威山脈(Yablonovy Range)的複雜斷層構造區。這個地區沒有廣大的平坦山頂,但山頂的高度有一致性存在,高度和寬度是向東北遞減的。但雅布羅諾威山脈東邊的味地牟高原卻是個例外,它高達1,650m,在表面有許多火山錐和熔岩流,至今仍有地熱作用。 

斯塔諾尾山和阿耳丹高原 (The Stanovoy Range and Aldan Plateau)

        斯塔諾尾山脈位於外貝加爾(Transbaikalian)山地和沿著鄂霍次克海岸的Dzhugdzhur - Okhotsk山脈之間,最高點是海拔2,500m,同時也是北極海河系與太平洋(Pacific)河系的大陸分水嶺。斯塔諾尾山脈是由前寒武紀的岩層構成,花崗岩侵入廣泛,很多山頂都是圓形的,但較高的山峰卻被冰斗侵蝕得很陡峻。斯塔諾尾山脈以北是阿耳丹高原,海拔高度在1,000公尺以上,一般認為是個被撓曲的侵蝕平原,與北邊的平原以斷層崖相隔。

 

中亞的高原與高地 
(Mountains and plateaux of central Asia)

        分佈在中亞被抬升的高山與高原,主要是由亞洲和印度兩大板塊相互碰撞所產生。地殼的厚度暗示著印度板塊插入亞洲板塊之下所造成的雙層板塊(特別厚之意)。繼之而起的抬升使中亞的高原成為世界之最,而褶皺作用在本區南部造成喜馬拉雅山脈〈圖6.4〉。

印度板塊對亞洲板塊所造成的第二個影響是使得中國南方逐漸向東移動,此移動發生在一個與阿爾泰山(Altyn Tagh Mountains)有關的斷層系統和另一個沿著紅河(Red River)的系統之間。

這些高原從西邊的土爾介高地(The Turgai Plateau,200公尺)向東邊的西藏高原(Tibetan Plateau,最高4500-5000公尺)逐漸升高。這些地區是:

        都蘭尼亞平原(The Turanian Plain)
        哈薩克高地(The Kazakh Uplands)
        土爾介高地(The Turgai Pateau)
        準噶爾盆地(The Dzungarian Basin)
        塔里木盆地(The Tarim Basin)
        蒙古高地 "戈壁沙漠" (The Mongolian Plateau ”Gobi Desert”)
        阿拉善高原(The Alashan Plateau)
        鄂爾多斯高原(The Ordos Plateau)
        黃土高原(The Loess Plateau)
        西藏高原(The Tibetan Plateau)
        東南部西藏高原(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都蘭尼亞平原 (The Turanian Plain)

都蘭尼亞平原是一圍繞著鹹海(Aral Sea)面積520萬平方公里的一個內流區。在鹹海(Aral Sea)和裏海(Caspian Sea)之間的平原稱做烏斯奧特高原(The Ust Urt)。雖然都蘭尼亞平原(The Turanian Plain)鄰接周圍高地的山足面地勢較高,但本平原高度大多低於200公尺。平原的形態是白堊紀時侵蝕了古生代海相沈積物及侏儸紀大陸沈積物所造成的。早第三紀海進時堆積於本區的始新世沈積物有些仍存在,但大部分已被侵蝕且被第四紀及近期的沈積物所取代了。在第四紀期間,冰河阻擋了西伯利亞北流的河流,溢滿的河水流入裏海與鹹海盆地,使得水面升高。但從更新世以來,水面的高度已開始降低,甚至地表受山地的洪水氾濫而產生了侵蝕現象。本區擁有足夠水量而能穿過沙漠注入鹹海的河川只有錫爾河(Syr Darya)和阿母河(Amu Darya),這兩條河的中游段都有河階,而且當他們穿過山麓地帶時,會切穿泥雪崩的沈積物和黃土。沙漠中心的平坦地區高度低於125公尺,主要沙漠帶分佈在南方和東方的卡拉 (Kara)及Kyzyl,其上有移動的新月丘發展。黃土堆積在錫爾河上游的河谷,但平原的北部是碎石地表。

哈薩克高地 (The Kazakh Uplands)

        本區位於西部西伯利亞低地與都蘭尼亞平原之間,以加拉干達城(Karaganda)為中心。本區西以較低的土爾蓋高原(Turgai Plateau)與南方的烏拉山脈(Urals)分隔,天山山脈(Tien Shan)的Kara Tau、塔拉阿拉套山(Talassky Ala Tau)和Dzungarsky Ala Tau則分佈在南方。額爾濟斯河(The Irtysh River)為東北方的界限,錫爾河則是南方的界限,但本區大多是內陸河水系,不是流入Lake Tengiz就是巴爾喀什湖(Lake Balkash)。本區底岩曾經在古生代時期的海西寧造山運動中受地塊斷層作用,第三紀的海洋沈積物則堆積於低窪區。阿爾卑斯(Alpine)造山運動時期發生更進一步的斷層作用,繼之而來的侵蝕使本區成為起伏不平的高地區,最高部分可達海拔1,000公尺。

        西北方的Tengiz窪地和南方的Chu窪地高度皆低於海拔500公尺。巴爾喀什湖表面高度342公尺,構造上是一個位於天山北部的向斜構造。沙丘地形出現在西部和南部的Munyun沙漠(海拔375m以上),而黃土景觀是Tadjikistan山脈間低地的特色(圖6.5)。雖然構造上不穩定,但是帕米爾(Pamir)山地仍被阻水供做水力發電之用(圖6.6)。

土爾介高原 (The Turgai Plateau)

Turgai位於烏拉山和Kazakh高地間,高度幾乎都在海拔450以下,斜坡面則面向鹹海。在地表地質上是由漸新世-中新世(Oligocene-Miocene)和海相(marine)、陸相(continental)的水平岩層沈積而成,後來被侵蝕成有陡坡的平頂方山。在更新世,一個帶有鹽湖的構造槽(tectonic trough)向南通過此區,並將西部西伯利亞低地的水帶到逐漸擴大的鹹海。

準噶爾盆地 (The Dzungarian Basin)

阿爾泰(Altai)、天山(Tien Shan)和塔爾巴哈臺(Tarbagatai)分別圍繞著準噶爾盆地的北、南和西方,向西有一16km寬的開口通至巴爾喀什湖窪地。準噶爾盆地有4個流域系統,2個內流,2個外流(額爾濟斯河和伊利河)。內流河流域是在巴庫(Barku)和吐魯番盆地(Turfan Basins)中。巴庫盆地底部的高度為1,500m,由湖向東、西方各延展80-100公里,寬度達30公里,盆地邊緣很陡峭,但突然抬升2,500公尺與塔爾巴哈臺相接。吐魯番窪地底部的高度在海面下155公尺,以中部間歇出現的鹹水湖為準,向東、西方各延伸65公里,邊緣也是以陡峻的坡面與鄰近高峰相接,但是山腳下的山足面(pediment)可達25公里寬。高度200公里的沙丘出現於本盆地西南方,但沙漠的其他部分則是碎屑物組成的礫質沙漠(hamada, 哈馬達)。

天山山脈(The Tien Shan Mountains)

天山位於塔里木和準噶爾盆地間,包括了許多海拔7,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由西向東延伸了1,700公里,冰河盤踞於頂部3,800-4,200公尺處,面積廣達9,500平方公里,冰河末端可降至2,500公尺處。冰河以前出現在更廣大的區域,河流的侵蝕則造成五段河階的發展。

塔里木盆地 (The Tarim Basin)

        本盆地以基盤雜岩為基礎,在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及喜馬拉雅山發展過程中被強烈抬升。基盤地盾的岩層被原岩層的岩屑所覆蓋(從周圍山地侵蝕而被河流帶到盆地中),盆地四周是沖積扇,一片緩坡朝向中央的山足面,穿過塔克拉瑪干(Takla Makan)沙漠之下(圖6.7)。風的作用將細紗吹過羅布泊(Lop Nor)附近北山與南山之間的通道,到達盆地的東部。在盆地西部,沙丘地形被粉沙黃土所取代,此黃土也沈積在鄰近的天山山脈。盆地西部的沙丘形態都很複雜,因為風被周圍山脈影響而繞射。沖積物是由塔里木河的主流、支流及間歇河的流動所堆積。塔里木河穿越盆底北部流了500公里,但在此距離內只下降了200公尺。由於河道的低緩,它的河道蜿蜒而且常常改變流路而留下許多廢棄的河道。低緩的坡度也使得土壤灌溉更加便利。塔里木河是羅布泊的內流河流域之一,但是在西元4世紀至1921年間,塔里木河流進兩個淺水灘、游移湖-Karakoshun和Taitema。1921年由於河道轉流向羅布泊,這些湖泊乾涸了。盆地的外圍只有較大的河川能夠在沈入沙漠之前穿越山足面(pediment)。

蒙古高原 (Mongolian Plateau)(戈壁沙漠Gobi Desert)

蒙古高原與戈壁沙漠範圍一致,主要位於外蒙古境內。高原面之高約1500公尺,而四周為更高的山脈所圍繞,這樣造成了一個被抬升的淺碟形地形景象。平坦面的最低處在東方,約800公尺高,東方的邊緣是大興安嶺(The Great Khinghan range)。

沙漠表面有一系列沈積物填充的大型窪地,稱為“talas”塔拉 (Dalia Tala在西,Iren Tala在中央),它們被西北-東南向的山嶺所分離。這些山嶺被山足面圍繞而且常出現惡地地形(badland topography)。窪地底部是乾鹽湖,被稱為Pang Kiang侵蝕面,在東方和北方的某些流域是相連的,有的流入Lake Baikal、呼倫池 (Lakes Hulin) 或貝爾湖(Buir Nor),甚至本區極東邊的Amur。呼倫池位於大興安嶺的西邊地區(海拔550-700之間)。沙丘侷限於阿爾泰山北邊高原的西部;而沙漠底部為覆蓋著小碎石子的礫質沙漠。一個稱為錫林郭 (Xilin Goh) 的火山邱和玄武岩區域位在中蒙 (Sino-Mongolian) 邊境。在這一區域的最南端,Ulanqab高原從陰山 (Yin shan) 斷崖向北傾斜,俯視著黃河的大灣道。

在戈壁和蒙古高原的西緣是阿爾泰山,它從外蒙古的極西緣〈沿著突出的山峰追蹤〉向東延續一千公里。這些山脈的核心趨是在加里東造山運動時被褶皺,而且在中新世與喜馬拉雅山一起快速抬升。在阿爾泰山海拔1800~2000公尺,2600~2700公尺級2900~3000公尺處都有多次循環的侵蝕特徵之證據,而在3200公尺以上地區,冰河面積佔了270平方公里。

阿拉善高原 (The Alashan Plateau)

     
此高原位在黃河大灣道以西和祁連山 (Qilian) 的北側,式蒙古高原的向南延伸,在海拔1800公尺到2500公尺之間是以前的準平原面,其表面大多是多時的石質沙漠。此高原的西半部就是黑戈壁,這是因為此沙漠的表面是光滑岩塊;但是邊緣的盆地,像是Badain Jarau,Tengger和Ulan Buh卻是沙質的。在面積4000平方公里的Badain Jarau中,沙丘高達420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脊的排列走向由東北向西南,被一些山足面化的邊坡 (pedimented slopes) 所圍繞,這些坡面在降到具有鹽磐或龜裂表面的乾鹽湖 (playas)。

鄂爾多斯高原 (The Ordos Plateau)

        鄂爾多斯高原位在黃河大彎道內與長城 (Great Wall of China) 的北邊。它是勞亞古陸中一塊穩定的碎片,在中新世隱沒,後被砂岩、礫岩、頁岩和第三紀紅砂岩所覆蓋。其後的抬升和剝蝕作用造成了1,000-1,500公尺高的起伏地表,並伴有風成地形。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的是面積達16,000平方公里的Hobq岩漠,向南則是Mu Us沙漠,面積達25,000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一是移動的沙丘和吹蝕窪地。黃河彎道的西側和北側是被厚達1,000公尺的沉積物所充填的地塹,這些沖積的土地位在彎道的外緣,是可灌溉的。

黃土高原 (The Loess Plateau)

        在黃河的中游段,通過了中國最著名的地形區之一。黃土高原範圍涵蓋山西省 (Shanxi)、陜西省 (Shensi)、甘肅省 (Gansu) 和寧夏省  (Ningxia),面積達三萬平方公里,海拔在1200-1600公尺之間,黃土的平均厚度通常在30~60公尺,但最後可達200公尺。黃土覆蓋層的輪廓是由底岩表面所控制,在六盤山  (Luipan) 的西坡甚至高達海拔2400公尺。渭河位於一個橫越黃河灣道基部的東西走向斷層地塹中,它有廣大的泛濫原籍三段河階發育。

        黃土主要有三層。Wuchang黃土是最老的,泛淡紅色約17.5公尺厚;其上是Lishi黃土所覆蓋,厚約80~100公尺;最上層的馬蘭 (Malan) 黃土是淡黃色的,厚度約20~40公尺。黃土的粒徑愈往東南顆粒愈細 (圖6.8),反應出風的掏選效果。

        中國地形學家認為在黃土上有三個主要的地形,分別是:(黃土平頂山脊) (liang, loessial flat ridges)(黃土高平原) (yuan, loessic high plains)(黃土緩坡) (mao, loessic gentle slopes)。但是這些黃土是很容易被侵蝕的,而且流失非常嚴重,小型至中型盆地的沉積物產出量經常超過5000噸 / 平方公里的最大值 (等於每年地表下降25公釐)。雖然有侵蝕防治的措施,但是溝蝕仍是沉積物的主要來源。

青康藏高原 (The Tibetan Plateau)

        青康藏高原 (青海-西藏高原) (Qinghai - Xizang) 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包含地球表面高海拔最遼闊的區域,海拔高度從東南方的3000公尺到西北方的4500~5000公尺,周圍被更高的山所環繞 (約7000~8000公尺)。在青康藏高原的中部,這些山的排列大致呈東西走向,但是在青康藏高原的東部,山的排列改變成南北走向。青康藏高原的南部有布拉馬普特拉河 (Brahamaputra) 流經;東部則有薩爾溫江 (Salween)、湄公河 (Mekong) 和長江 (Yangtse) 的源流;而青康藏高原最高的部分是內陸流域區。本區的南界是喜馬拉雅山的北坡,而北界是崑崙山 (Kunlun) 和祁連山。高原在西部,大喜馬拉雅山、拉達克山 (Ladakh) 和崑崙山在喀什米爾 (Kashmir) 境內收縮;向東漸成為高度較低的雲貴高原 (plateau of Yunan and Guizhou)

        青康藏高原的南部是以高度5000~6000公尺的山嶺為特徵,主要河流位於2000~4000公尺高的峽谷中。海拔3500~4000公尺飭有一殘餘面,在這遷急點 (knick points)以上的地區,主要河川都有寬廣的谷地。特別是雅魯藏布江 (Tsangpo),有寬廣開闊的沖積平原,網流河道和一些新月丘 (barchan dunes)。冰緣作用都發生在山坡,而山腳已經足面化。在很多的山區冰河還是存在的。

青康藏高原的東南部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au)

        東喜馬拉雅高原是指位於青康藏高原的東部高原區。它是以Yungling斷層代和中國東部較低的高原分開,但是它跟青康藏高原中部就很難劃分。Amne Machen Shen和巴顏喀喇山 (Bayan Kara Shan) 的山嶺高度達海拔5000~6000公尺,河谷底部也有3500~4000公尺高,黃河、長江、湄公河、薩爾溫江流經中。長江和湄公河、薩爾溫江流露匯集但沒有合併,平行流了數百哩後,分別流入三個不同的海域 (Barbour 1936)。在此區喜馬拉雅山的走向是從東西擺向南北,而且山勢逐漸降低,最後變成雲南西部的橫斷山脈。這些平行的峽谷在遷急點以上開展,殘餘面出現在谷地寬廣的沼澤地。冰河出現高出的山嶺,Karchin冰河是最大的,長32公里,冰緣的特徵很普遍。

東亞的高地和平原 (Uplands and plains of eastern Asia)

        在中國的東部和滿州 (東北地方) (Manchuria),古代地盾岩層以幾個孤立核心的方式出現:內蒙-朝鮮 (Inner Mongolia-Korea)、山東半島 (Shangtung peninsula) 和中國東南。這些區域的基盤雜岩包含變質岩 (metamorphic rocks) 和深成岩 (plutonic rocks),而年代較輕的沉積岩以不整合覆蓋其上。在這些古老岩石之間有黃河和長江所造成的廣大沖積平原。這個地區包括下列數個單位:

        朝鮮地盾
        長白山地
        滿州平原 (東北平原)
        黑龍江低地和Burein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