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尖角微盘:市民捐资万元助修“董子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2:33

市民市民捐资万元助修“董子祠”

 发表于 2006-3-27 16:24:00

   
    
   文/周愚 图/小色

  近日,扬州广播电视报社启动“城市探秘”活动,本报读者在对扬州老城区的建筑参观后发现部分古建筑,年久失修,现状令人揪心。3月18日,本报读者黄女士慨然表示,愿捐助一万元人民币,用于濒临坍塌的“董子祠”的修复工作。记者了解到,这是迄今为止,扬州文保收到的首笔市民捐款,意义非凡。
   
   
   
   
    黄女士:“董子祠这个样子,真是满着急的”
   
    黄女士告诉记者,2月下旬她参加本报“城市探秘”活动。在董子祠,她看到这座修建于明代的建筑,因为年久失修,现在已经到坍塌的边缘。“连瓦都已经快掉下来,看着董子祠这个样子,真是满着急的”。
    黄女士告诉记者:“后来我知道董子祠是因为无钱维修才落到现在这个样子,所以我就想自己拿出一笔钱出来,交给相关部门用于维修董子祠。这一万块钱肯定不够,我希望我的行动能引起更多人对董子祠命运的关注。大家群策群力也许就能解决董子祠维修资金的困难。这对于扬州旅游城市的建设也很有意义。”
   
   
    文保专家:“市民这样的行动尤为珍贵”
   
    当得知一位普通市民愿意为扬州文物的维修捐助万元之时,扬州多位文保专家表示强烈欢迎,并对市民的义举表示赞扬。扬州古建筑保护专家赵立昌告诉记者,以个人的名义捐资维修古建筑,这在扬州还是头一回。在尚没有建立文保基金的扬州,市民这样的行动显得尤为珍贵。并不在捐助数额的大小,而在于这份爱护文物的意识。假如古城市民都能有这种保护文物的意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力,扬州文物保护定能形成良性循环。
    扬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朱主任得知此消息后也非常高兴。他说,近期国家有关部门对文物保护提出了新思维,即“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把文物保护社会化。”黄女士捐资维修董子祠的举动与这一精神是吻合的,值得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源介入文物保护,有助于缓解政府在文保方面的负担。
   
   
   
    专家建议设立“董子祠修缮基金”
   
    获知本报读者的义举后,扬州市文管会朱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对董子祠的维修方案和预算都已到位,如果现在能有资金,董子祠的维修工程马上就可以开工。朱主任表示,董子祠的维修费用在30万元左右。针对目前董子祠抢修工程停滞现状,扬州古建筑保护专家赵立昌建议,挽救董子祠可以成立专门的“抢修基金”,接受社会各届的捐款。赵立昌表示,成立专项抢修基金便于捐款的透明管理,捐款人能随时查到捐款的用途,这对捐款人也是一个交代。“抢修基金”需要专款专用,“将钱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用在实处,不要把钱花在造‘假古董’上。”
   
    本报董子祠抢修专线已经开通
   
    一位普通市民捐献一万元钱给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子祠”抢修工程,您对此有何看法?您是否也愿意为古城扬州的文物保护尽自己一份力量?对“董子祠”抢修工程您是否还有好的建议?欢迎播打我们的热线电话13815832222,参与讨论。
   
   
    链接:董子祠
    为纪念一代大儒董仲舒,董子祠建于明弘治年间。祠堂大殿进深九檩,前有卷棚、楠木柁梁,体量宏大。扬州的明代建筑已屈指可数,此建筑更显珍贵,1962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后至今44年间,再未重修。2003年之前董子祠经常漏雨,2003年夏天的一场大暴雨更使得屋顶渗漏严重,并引发墙体开裂、屋顶倾斜,2005年强台风“麦莎”过境,又将屋脊掀掉好几米长的一大块。董子祠东山墙已经出现倾斜,整座祠堂濒临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