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丞澄:祥林嫂值多少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0:50

祥林嫂值多少钱

——语文味研究例谈

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王兴泉

 

研究性学习前几年确实火了好一阵子,可是至少从我们这些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的角度看,研究性学习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点干打雷不下雨。有偏激的议论甚至认为当下有些研究性学习的一大“成果”就是学生再也不敢研究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研究性学习先进经验的介绍吧。(以下先进经验介绍全部摘自某市教育局编印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学习资料》) 先看选题:“长江三角洲七千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广告对大众的影响”、“佛教思想研究”、“汉字的演变”——不知道全中国有几个中学生能完成这样的研究课题?再看研究过程:赴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京等地考察调研,学习党史,缅怀革命先烈;走访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写调查报告,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马列、毛泽东、邓小平原著,发出“读原著、学理论”的倡议,请政治教师辅导,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不知道有几所学校具备这样优越的条件?最后看研究方法:用一年时间深入研读,读《红楼梦》提问题,师生共同质疑问难,写心得谈体会交流沟通,学生写下数百篇“红学笔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红楼梦》原著广泛涉猎有关研究文章,《红楼梦研究学刊》学生必看,《红楼楼梦启示录》《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引发学生激烈辨论,蒋和森等先生的著作成为学生的参考书——在眼下以升学为第一要务的领导、老师、家长、学生那里这样的研究能坚持下去吗?

那么研究性学习是不是就无法进行了呢?在现有体制下,能不能戴着镣铐跳舞,利用课堂,利用课本,不占用课外时间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呢?能不能像陈忠良先生说的那样,让研究更有语文味呢?

请看教学案例。

“祥林嫂值多少钱?”《祝福》学到一半,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问得有点突兀。

“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也是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我把球又踢给了学生。

“值八十千。她婆婆用她换了八十千给第二个儿子娶媳妇了。”书上写着答案,学生很容易找到了。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值得研究,于是改变教学计划,抛出了下面的问题:“八十千是多少钱?请大家从书中找到相关数据说明问题。”

“八十千就是八十个一千文,一千文为一贯、一吊或一串,课下有注释。”

 “要是我们能知道一元等于多少文钱就好了。”

“一元等于一千文。祥林嫂捐门槛的时候,书上说‘价目是大钱十二千’,后来又说用十二元鹰洋捐了门槛,而注释中说鹰洋是墨西哥银元,跟我国自铸银元同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一元应该是一千文。”

同学们七嘴八舌。最后得出结论:祥林嫂身价八十千,也就是八十块银元。

“好,同学们已经会研究学问了。那么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就研究到这儿?”我期待学生能有新的发现。

“老师,书上还有两处写到钱:一处说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一处说‘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碗,价廉物美……’。”又有人有新发现。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因为只有发现这两处看似闲笔的文字,才能使今天的学生对祥林嫂到底值多少钱有一个参照,有一个真切而明确的概念。于是我问:“这对了解祥林嫂到底值多少钱有什么帮助吗?”

“有,这说明祥林嫂的价格只相当于八十碗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

“从鱼翅的价格看,似乎祥林嫂不值钱,可是从祥林嫂的工钱看,八十千相当于祥林嫂十三年零四个月的工资。封建礼教思想严重的旧中国一个再婚的妇女值这个钱不算少了。”

“不对,这只能说明祥林嫂的工钱低,说明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剥削,还是说明祥林嫂不值钱。”

两个学生的回答又牵扯出了新的问题。

那么祥林嫂的这个身价到底是高还是低呢?鲁迅这样写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再进一步研究的结果是鲁迅这几处文字与将祥林嫂惨死置于鲁镇富人祝福的氛围中的安排有着同样的艺术匠心——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祥林嫂草芥一般卑微的社会地位,也让我们看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以及封建迷信对劳动妇女的残害。

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研究话题,我趁热打铁布置学生课后了解上世纪初鲁迅的月收入,了解一般职员的工资。网上有现成的资料:据鲁迅日记记录,鲁迅在上世纪初刚到教育部任职时的平均月工资是两三百元。当时一个中学教师的月收入大约是四十五块大洋。鲁迅写《祝福》这篇小说时的收入远远超过三百元。这些资料又将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吧,这些问题一定很值得研究的吧,这些研究一定会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吧,这样的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吧。

是的,这就是研究,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信数据、形成解释、结果验证,研究的几个步骤一个不少;数据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科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无不具备;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全部符合。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重在过程、重在体验、重在参与。

也是在学习《祝福》时,我曾经让学生研究过“鲁迅作品中人物的伤疤”。——《呐喊》、《彷徨》中的许多人物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等都有伤疤。他们同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每个人的伤疤又都有屈辱的故事,而且这些疤痕又都是人们嘲笑的对象,这绝不是偶然的。头皮上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使阿Q屡受闲人撩拨进而至于殴打;皱纹间夹杂的伤痕是孔乙己这个百无一用的科举制度牺牲品偷东西挨打后留下的屈辱印记;一头撞在香案上留在额角的伤疤时刻提醒读者祥林嫂试图自主命运的抗争以及自觉遵从封建礼教的愚昧。从技巧层面说,这些伤疤都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既写出了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性格,又通过周围人与伤疤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象征层面看,这伤疤正是人物心灵创伤和人格缺陷的外化,是民族苦难和民族劣根性的双重象征,鲁迅正是要时时揭出伤疤,揭出社会的病态,“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再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对照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我出过题目“同是水调歌头”。——两首“水调歌头”下阕第二句的字数不一样多,苏轼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拗律现象。原来词牌有正体变体之分,同调异名,同名异调现象很普遍。一样的词牌,字数、句数、句读、押韵、平仄是可以不一样的。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不一定要很大,不一定要有多大社会意义,甚至可以不用过多考虑研究的价值和现实针对性。记得陈钟梁先生说过:“最原始、最细小的问题,往往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问题。”像“祥林嫂值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差不多就是最原始、最细小的问题吧。抓住这些“最含有语文味的问题”择机而教,遇物则诲,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文本研究中,大概比弄几个吓人的装腔作势的足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大题目更切实可行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