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 英文:当前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浙江省路桥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06:32

当前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理想课堂是令人向往的,理想课堂是值得追求的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经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这一认识得到了普遍认同。课堂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产生的先进的理念、完善的方案、优秀的教材等,都将汇集到课堂之中,在那里产生出课程改革的真正成果。而且,只有经过课堂教学这最终的一环,课程改革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鲜活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程。

◆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理想课堂的标志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唯有主体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理想课堂的灵魂是探究精神的弘扬,唯有探究才能培养思想者和批判者;理想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认知与理解、学会生存与生活、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会适应与超越、学会关爱与拒绝、学会争取与放弃。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就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教学理论;在建构知识和技巧时,就可随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思考,作出自我诊断和自我评价。而在这种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就已经走上“教师是研究者”的道路,已经在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课堂的不理想程度是令人担忧的,课堂的不理想状况是急需研究的

目前,我们的课堂状况怎样呢?下面是一组从课堂上拍摄下的图片(图略,文字解说如下:有的学生露出的是麻木的表情,有的学生露出的是痛苦的表情,有的学生睡得很深,有的学生低头看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甚至连听课的老师大多都快坚持不住了,或转向窗外看风景,或闭目养神,或面无表情地坐着,或……。而上课的教师则仍在滔滔不绝,显然,他已沉浸在或陶醉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而无暇顾及他人)。这反映的不是个别现象,而且这是在有许多老师听课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有的是快班。

根据调查资料得知,有些班级,对生物课表示不喜欢或没感觉的学生数竞占到44%以上;有些班级,认为生物课堂是沉闷的或自由散漫的学生数居然有48.8%。显然,在这种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理念都成了空话,学生是痛苦的,教师的幸福指数一定也是极低的。

   3.研究不是谁的特权,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

美国著名课堂研究专家古德(ThomasL.Good)和布罗菲(JereE.Brophy)的代表作《透视课堂》,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与描述,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案例,提出并论证了研究课堂教学的四个主要目的:第一,帮助教师和想做教师的人形成描述课堂情形的方式方法;第二,使教师意识到他们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验、他们生活中的历史和现实因素,都会影响其课堂决策;第三,建议教师使用对学生兴趣、学习和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方法;第四,帮助教师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正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概念,把研究成果同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对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并改进自己的教学。《透视课堂》可以说是课堂研究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很有启发作用。
  在我国教学论的学科体系中,把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分别来研究的传统也使得我国对课堂的专门研究相对较晚和较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许多教学论的研究者不断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对课堂的观察与分析、对教师的访谈与调查、对学生的问卷与测量等,逐渐转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走出书斋,进入课堂,开始形成以中青年学者为代表的课堂研究者群体,出现了许多课堂教学研究的成果。如郑金洲的《重构课堂》、陈时见的《课堂学习论》、王鉴的《实践教学论》、袁金华主编的《课堂教学论》等。这些,对我们的课题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但是,从我们了解掌握的素材来看,对生物课堂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大多是涉及局部的研究,如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畸形现象、课堂生成的缺乏等,比较系统地、综合地对课堂问题加以思考的研究几乎没有。我想,研究不是谁的特权,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近几年来,“科研规范”越来越受到实践的质疑,教育科研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不再过多地要求科学程序、科学假设、科学方法和揭示科学真理,而是开始呼吁教师的科研要回归到“关注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鼓励教师以研究、工作、学习的融合来构建教师的完整生涯。这对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来说是无疑是一种福音,也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亲切的途径。

4.研究具有可行性

本课题的课题组成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共同愿景,善于思考、敢于提出独到见解,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研究文章,具有较成熟的课堂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人员保障。现简介如下:

林菊英,高级教师,省教坛新秀,市名师(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市首届十佳生物教师,主持过市规课题《校园植物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中的作用的研究》,参编《高中同步练丛书----生物》、《高考第二轮复习用书----生物点金》等,撰写的论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设计》发表于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上并获全国论文评比一等奖。

於灵萍,高级教师,市大比武二等奖获得者,区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撰写的论文《开设中学生物学讲座的点滴体会》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中学生物教学》上。

张辉华,省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获得者,大比武一等奖获得者(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参编《黄岗兵法》、《教材精析精练》等,撰写的论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理解生命》发表在全国生物科学类核心期刊《生物学通报》上。

江峰,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区说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撰写的论文“对有关叶绿体问题的探讨”发表在国家级杂志 《中学生物教学》上,撰写的案例“DNA原来是这样复制的!”获市案例评比一等奖。

曾吉,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撰写的论文“逻辑学原理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文发表于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 《生物学教学》上。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生物课堂是学校全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要承担起课堂应承担的责任。课堂是复杂的,相关的因素很多,不能只顾及一点两点,应统筹兼顾,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深入探求生物课堂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比较系统地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为创设一个相对理想的生物课堂(让没有生命的知识充满生命力,给不太成熟的人以成熟的魁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想想起来,让退缩的奋进,让惆怅的欢欣,让单调变成流动鲜活,让奴役变成平等对话)抛砖引玉。同时,本课题的另一个研究目的是让教师从课堂这一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主要阵地中自觉自悟,填补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潜伏于教师心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尴尬鸿沟,自觉地成为一名研究者,以实现工作、学习、研究有机融合的完整的教师生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内容、方法及步骤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系统论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台机器、一个学校、一次课堂教学……都是系统。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1+1=2/>2”、“1+1-1<2/-1”。系统论的重要原则之一是结构功能原则,认为“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要素+系统的结构”。当要素不变时,结构决定功能。优化功能的方法要么是改变要素,要么就是改变结构。改变要素则要求必需是开放系统。一个系统通过有选择的吸收系统所需的元素和排出不必要的废物就能让系统进化。当要素不能改变时,优化系统,就只靠改变结构了,经过周密的组织使系统进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体性,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懂了学生未必就懂,这个学生懂了未必那个学生也懂;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思考如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机会,激活其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协作性,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成构的,社会性的互动同样可以促进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思考采取什么途径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原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对新旧知识进行反复发现、双向相互作用而得以构建的,外部信息如果不以学习者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那么对学习者来说,这种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看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把握,要做到适时检验和挑战原认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理解)是在事物或现象的各部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大的主题而不是零碎的知识来组织教学,应引导学生探究或发现这类知识或问题的组成部分及联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情景性,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建构起来的,学习和理解知识离不开相应的背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并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实性的学习任务中建构意义学习。

 (二)研究的内容

1.生物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2.解决生物课堂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教师的心态研究

◆教师的基本功研究

◆课堂管理研究

◆课堂教学能力研究

 (三)研究的方法

课堂研究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它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论的书斋文献式研究,它的研究过程即是教学活动的过程,研究者深居课堂之中,直接研究课堂中的现象,既可以透过现象研究规律,也可以对现象本身作出深描与解释。主要方法有:
  ◆ “主客位”研究法。一是直接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积累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以此作为他研究教学的基本材料,这显然是一种主位研究。二是研究者作为旁观者,深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以别人的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描述、分析、解释等方法获得有关教学的基础认识和结论,这是明显的客位研究。

◆课堂观察法。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听课”。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进行的活动,可以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observation)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非参与观察(N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一般不要求观察者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日常活动之中,而是观察者通常作为旁观者观察、了解活动的情况,关注事态的发展。通常用摄像机对现场进行录像,然后在事后进行分析讨论。两者各有利弊,在课堂研究中结合使用。
  ◆教学案例研究法。教学案例就是对教学事件的记录,它将教师在实际中面对的困难以及作出决策所依赖的事实、认识和偏见都显现其中。通过展示这些真正的和具体的事例,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相当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并考虑最后应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研究自己的教学,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在别人教学的课堂观察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调查法。

(四)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

◆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研究背景)。
◆学习相关理论,并进行分析,写出体会。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理论依据)。

◆确立研究方法。

2.实施阶段(2006年3月至2007年8月)

从专业研究人员、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入手对生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讨论问题的真实性,确定具体的应对策略;结合教研活动,设立主题进行观察、比较、解剖、研究。

◆(06年3月—06年6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借助教研活动这一平台,有意识地组织讨论“生物课堂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上好复习课?习题讲评课?”、“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开展探究性教学的途径”。

◆(06年9月—07年2月)在前阶段讨论中形成一些共识的基础上初步归纳问题类型,提出解决问题的大致策略,并结合教研活动开展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课堂教学中目标的设定与落实”等专题研究。

◆(07年2月—07年8月)对专题研究中暴露的新问题进行再思考,剖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生物课堂问题的 “一心二功三式四库五能”总策略。

3.总结阶段(2007年7月至2007年10月)

对以上研究的结果组织相关调查,进行分析、反思,形成结论,并整理相关反思、案例、论文、证书等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生物课堂中学生方面表现出的问题   

迟进教室     随便讲话     做小动作     懒散无序      昏昏欲睡

眉头紧锁     低头看书     懒得动笔     懒于回答      心神不定

……

生物课堂中教师方面表现出的问题

说不清        写不正        情不到        神不爽        管不力     

导不通        悟不深        抓不准        问不灵        解不透

……
    对以上学生、教师方面表现出的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一类:学生“迟进教室、随便讲话、做小动作、懒散无序”属于教学管理不到位引起的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情不到、神不爽、管不力、导不通”。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在教育思想上存在偏见,或认为放任自由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或认为生物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生物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教育是班主任、政教处的事情,所以懒得管;却忘记了每一位教师都有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二是教师缺少学习,缺少课堂管理知识或缺乏专业人格魅力,想管但实现不了有效的管理。

第二类:学生“昏昏欲睡、眉头紧锁、低头看书”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引起的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说不清、写不正、悟不深、抓不准、问不灵、解不透”。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教师基本素质较差,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低下;二是教师教学智慧不够,不能领悟新课改的本质,不能真正关注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不能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材”;不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做到深入浅出,不能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引人入胜的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情景,不能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的要害;三是教师缺乏专业精神(包括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事业心不强,功利性太强,或认为学校又没给我什么好处我干么要努力;或认为我即便努力了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殊不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有作为才有地位”。
    第三类:学生“懒得动笔、懒于回答”属于学习习惯不佳引起的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导不力”。究其根本原因,也是教育思想上的偏差,教师没能真正把“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思想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缺少学习方法上的有效指导,没有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第四类:学生“心神不定”等可能是属于心理不键康引起的问题,对应于教师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情不到、导不通”。其根本原因,可能是教师对心理方面的研究太少了,不懂得如何疏导。

(二)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生物课堂教学现状,教师是关键,教研是平台,全面启动“一心二功三式四库五能”工程是总策略。所谓“一心”,就是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所谓“二功”是指教师的说与写两大基本功;所谓“三式”是指课堂管理的三种主要模式;所谓“四库”是指教师提高教学针对性所必须建立和研究的四类题库(竞赛题库、高考题库、会考题库、校园题库);所谓“五能”是指教师从事生物学课堂教学时需要重点突破的五种能力(“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能力、“设定与落实教学目标”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1.提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

现在的教师,大多不愿意被人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蜡烛”等,因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认为当一名小小的教师,太认真太辛苦不值得。领导们在上面提要求,有些老师却在下面嘀咕:“因为你是领导,所以你才这样说”、“如果你还是一名小教师,你能做到这样吗”、“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如果一些小教师们做好了,有些老师又是不屑一顾:“他是他,我是我”、“教学是要讲究成本与收效比的,象他那样花了这么多功夫取得一些成绩,有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有些老师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无休止的叹息和不得意中打发着日子。而教育改革、学校发展、学生的进步、教师本人的专业成长以及教师自己子女的未来却在一篇又一篇地强烈地呼唤着教师高尚的师德。教学调查也显示,71.1%的学生认为生物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是否喜欢生物课是很有关系或有关系的。而有些老师教的学生中,只有被18%的学生认为是很负责的。

我们觉得,要改变当前生物课堂中的不良状况,关键在于提升教师从教的积极心向与心愿。

生物组教师的主流是好的,多数教师是热爱教师职业的,教师之间的心灵是敞通的,平时的交流充满了坦率与真诚。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提升教师的积极心向与心愿:第一,借助暑期师德教育或教师会上领导讲话或读书活动的内容,开展讨论。比如,本学期,校长作了学期工作计划的报告后,我们就借备课组这一教研平台及时让老师们谈体会、说想法,以统一思想。第二,开设讲座,进行交流。比如,本课题负责人曾为路桥区生物教师及路桥中学青年教师开设讲座《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反响较好,并推广到新桥中学、金清中学。第三,借助评比,鼓励推动。学生需要鼓励,大多教师也需要鼓励,各种评比活动就可以对教师产生实实在在的鼓励效应。我们组教师大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相互鼓励抓住机会相互帮助争取取胜。当市名师、市大比武一、二等奖、市东港奖励基金、区学科带头人、区教坛新秀、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校学期考核一、二等奖等等荣誉落到生物组教师身上时,我们就觉得组内教师又添了一份力量,增强了一份责任心。第四,发现亮点,互相传诵。评比的次数是不多的,产生的效应也很难永久保持。更多一点的互相激励的载体是平时的教研,教研时,评课中,大家细心观察、发现亮点、真心赞叹、互相传诵,也能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我、品味自我、相信自我、强大自我,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的积极心向与心愿的”的目的。第五,建议学校完善督促检查制度。人都是有惰性的。无论怎么样的鼓励,都是就某方面而言的,都有可能很快地被教师另外某些方面的不足或缺陷所削弱、所抵消、所掩盖、所堙没,都有可能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故态萌发、放任自己。所以,制度建设与完善是根本保障。建议并期待学校能尽快出台一套可以有效督促教师真正把心用在教育教学上(而不是只能查人到了没有无法知心在不在)的制度。

2.强化教师的两项基本功

说;写。

曾几何时,我们已觉得谈教师的说与写是个太陈旧、太没意义、太丢脸的话题。老师们注重理念更新、注重知识充电、注重方法改良,偏偏不注重甚至是非常地轻视说写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似乎还促进了“写功”的退化。不久前,我在听课时,看到一位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虽然寥寥无几,却让人很不舒服:黑板上还留有一块又一块未擦净的粉笔灰,教师就把字写上了;黑板是可以移拉的,老师却不把标题居上写,而是写在中间,并且歪斜;写的字不好看;写的内容又是未经精心设计的、无关紧要的;……我想,凭这位老师这样的“写功”,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大打折扣的。在“说功”上,老师们更值得千锤百练。因为课堂教学中,不论你渗透什么教学理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还是跟说脱不了关系的。有些老师专业知识不怎么样,但往往凭着他过硬的“说功”轻松地上好一节课。可见“说”的重要性。从问卷调查得知,有73.2%的学生认为生物教师的说写能力与学生是否喜欢生物课都很有关系或有关系。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中的说与写方面令学生感到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竟分别占了35.3 %和48.7%。

怎样强化教师的“说与写”这两项基本功呢?我们认为,第一,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说写的重要性,要有提高说写能力的欲望。第二,工会或教研组要经常性组织说写比赛,为教师说写能力的提高提供平台。第三,扬长补短。比如,可以借用多媒体,适当减少写的内容,但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不能寄希望于不写,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就过程需要“写”。第四,制定计划、注重方法。比如,要求自己每天练字;有意锻炼自己的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语音(清晰宏亮)、语气(精神饱满)等。

3.巧用三种课堂管理模式

权威模式;教导模式;人际关系模式。

良好的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而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而目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在不同的教师身上,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课堂管理漏洞(比如,对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表现出厌恶、歧视情绪;又如,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或不闻不问放弃管理,或处处设防反应过敏;再如,教学上存在着诸如“教学方法差、教学懒散、对学生提出要求后不检查、软弱无能、明知错了还要强词夺理”等许多偏差)。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的身心和社会家庭等都有重要关系,但显然,教师在课堂管理上存在的这些漏洞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有的是外向性的,如迟到早退、出怪声、做小动作、交头接耳、高声喧哗、坐立不正、顶撞老师等;有的是内向型的,如漫不经心、害怕提问、自搞一套、郁郁寡欢等)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课堂管理策略,我们应当自觉地、灵活地运用各种课堂管理策略,以求得良好的课堂管理效果。
    课堂管理模式有许多种,我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有以下三种模式:权威模式、教导模式、人际关系模式。权威模式认为,整个课堂是由教师负责的,因而教师负有控制学生行为的责任。因此,教师要运用“建立课堂规则、提出指令的要求、轻度惩罚、走近”等控制策略建立和维持课堂秩序。教导模式认为,认真设计和实施的教学可以预防和解决大多数课堂行为问题,有效的行为管理是高质量教学的必然结果。因此,教师的作用在于从学生的能力与需要出发,认真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始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人际关系模式认为,有了健康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便会自动产生,也就不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建设性的课堂气氛生成。

根据我们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发现,每一种课堂管理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单独地运用某一种模式又都不是最佳的。权威模式约束太多弹性太少;教导模式在某些行为问题的管理上显得无能为力;人际关系模式过多地强调了情感因素而淡化了认知因素和必要的规则。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综合性地、灵活地运用以上模式。该运用权威模式管理的时候就该发挥教师应有的权威作用,需要对学生投入情感的时候就要倾心投入,可以通过教导模式实现课堂管理的就应该将教学过程的吸引力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课堂管理的精髓就在于严慈相济;课堂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防范、终止、转变各种问题行为;课堂管理成功与否不在于运用了哪种模式,而在于对各种课堂管理模式是否进行了优化进行组合。

附: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式
    课外:迎面遇见学生,主动前去与学生交谈;休息或用餐时,同个别或群体学生闲聊;对诸如俱乐部、运动等课外活动表现出兴趣;留意困难学生,主动与他交谈;寻找适宜的机会会见学生的父母;了解学生的不同环境,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真诚的关心学生面临的社会问题;熟悉并理解学生的闲暇爱好。

课内:学生进入课堂时友好地与他们说话;以个别方式检查学生的课堂活动;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培养对学生成绩的集体集体自豪感。

4. 建立四类题库

竞赛题;高考题库;会考题库;校园题库。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考试”讳莫如深。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选拔人才最规范的一种制度。作为中学教师,研究高考,研究各类考题,必然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事实证明,那些在考题上注重积累、注重归类、注重分析、注重预测的教师往往可以首先得到启示,首先找到突破口,首先抢得成功的机遇。

课题组成员非常重视考题研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我们在校园网上建立了四类题库:

(1)竞赛题库----包括历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题、全国生物联赛题、浙江省及其它省的省赛

试题----适合于竞赛辅导及高考复习时选用。

(2)高考题库----包括1981年—2007年的全国或各省高考原题及按知识模块分类的高考题组题----适合于高考复习及理科班上新课时选用。

(3)会考题题库----包括历年浙江省会考题及按知识模块分类的会考题组题----适合于高二

年级新授课和会考复习时选用。

(4)校园题库----包括路桥中学生物堂堂练、路桥中学生物单元考题、路桥中学会考模拟题、路桥中学高考模拟题等。

课题组成员张辉华老师参编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岗兵法》、人教社出版的《精析精练》等多种学生辅导用书,是台州市高考命题组成员,曾在市教研会上作高考试题分析;课题组负责人林菊英老师参编了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考第二轮复习用书----生物点金》等学生参考用书,编写了校本教材《路桥中学生物堂堂练》。

5.提高五方面重要的教学能力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设定与落实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研究中发现,课堂教学上存在诸多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能力不够强。有人说,一个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很好、很吸引学生,那他当班主任一定没问题。此话确有道理。这并不是否定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而是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中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系统论及案例研究,我们认为,提高生物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能只靠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当你只想体现探究过程而忽略了教材处理、教学目标设定、学生主体性发挥时,你的探究性教学很可能就成为一种摆设;当你只注重处理教材只追求自己在知识上的融会贯通而忘记了教学的根本是启发学生思维忽视了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时候,你的课就可能成为“一言堂”。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需要多管齐下,需要同时提高“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能力、“设定与落实教学目标”的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有效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其中,“解读”是基础,“目标”是方向,“主体性”是核心,“问题与探究”是灵魂。

(1)提高“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能力

由于在探讨课堂教学问题时,目前更多涉及的是“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三维目标”等问题,有些老师就忽视了对教材的文本解读问题,表现出处理教材能力较低,不会用教材只能教教材。其实,这是一个基础问题,教师自己连文本都无法正确解读、准确把握,谈什么目标的设置、自主性的发挥?谈什么探究与合作?

对文本的解读是否到位、是否准确、是否深刻,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专业思想和专业精神。尤其是对于高三选修教材,有些内容本身就不确定,有些内容安排并不合理,逻辑性不强。我们怎么对待?就按部就班地教吗?那肯定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所以,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处理教材、真正做到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教师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改变观念,真正理解“教材只是一种参考资料”这句话;第二,学习理论,自觉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提高专业文化水平,不懂的、不清楚的,就查、就问,直到搞懂、搞清楚为止;第四,加强考题研究,特别是高考试题的研究,不是下载了就行了,而是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要做过、要分类、要比较、要评价、要选编、要预测)。

附:《微生物的发酵工程》的教材处理

处理1:化繁为简。教材中安排的第一块内容“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和第二块内容“发酵工程的内容”有重复之嫌,可合二为一。教材安排的第三块内容“发酵工程的应用”也比较繁琐,可以考虑简介。

处理2:化抽象为生动。书上安排的谷氨酸发酵的例子其实不太生动,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若通过以下引课方式让学生知道发酵工程的定义,一定可以达成三维目标:安排兴趣小组学生做(或自制)甜酒酿----让学生闻味道----介绍制作甜酒酿的简要步骤,暗示发酵工程相关步骤----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发酵工程?若不是,那什么是发酵工程呢?----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定义----教师画发酵灌示意图,突出工程技术手段”。

处理3:化粗为细。围绕发酵工程六大步骤关注细节内容,实现知识迁移,提高理解能力。比如菌种的选育可联系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诱变育种等知识。

处理4:化独白为互动: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与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是两回事。在处理教材时要处处想学生所想,适时运用问题教学法,实现对话,避免独白,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2)提高“设定和落实教学目标”的能力

万事预则立,不立则废。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无论上什么类型的课,进课堂前都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可行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如果教学目标是不明确的、粗糙的、随意说说的,教学只会变成信马由缰的活动,定会大大降低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教师不仅有必要设定教学目标,而且要广思索、深挖掘,从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不仅要在心里有数,而且能规范地加以表达(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可检测、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尽量明朗等)。只有知识目标是不够的,也不符合新课改要求;把目标写成“教师通过……让学生……”是欠妥的,“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没有真正体现。

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可以说,知识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能力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一般来说,设定的目标是否科学有效,主要还得看能否将目标在课堂上实施起来,以及在落实目标过程中“学生是否学得愉快、教师是否教得舒心、检测后效果是否明显”。为了保证设定的目标能够得以实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广泛借鉴权威刊物上的成果,刻苦钻研教材内容,自觉研究高考命题思路,尽可能设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要心系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示范学生,感动学生,激励学生,促使学生喜欢生物课,从内心里想听生物教师说话,想学好生物。(3)设置好问题。在好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坐得端正,学生的目光才会始终与教师的目光保持交流状态,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思维才会开启才会活跃。(4)要求自己学会课堂管理,尽可能地防范课堂问题的发生,有效处理已发生的不利于目标落实的课堂问题。(5)经常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比如“怎样整理知识?”“如何举一反三?”

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课)》教学目标(知识、情感、能力融为一体)

①复习有关“向性运动”的知识,培养“根据给定的事实作出正确判断”的推理能力,感受自然界生命现象的多样性与和谐性。

    ②复习有关“生长素的发现”的知识,培养“不仅知道概念的含义,而且知道概念的来龙去脉”的理解能力和“作出假设判断、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根据结果得出结论”的实验能力,养成质疑、求是、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③复习有关“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知识,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认识生命科学的价值,养成乐学的习惯。

(3)提高“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力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处处在暗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占核心地位,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懂得学生的原认知、要给学生互动的机会、要创设符合学生需求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是与建构主义理论相符合的,也与学习活动理论相一致,与新课程基本理念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吻合。
    实践基础:回忆教师自身在学生时代的学习方法,与教师成为教师后的自学方法相比较,发现主要的差异就在于是否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象老师那样思考问题,让学习成为主动行为。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途径有:

第一,在研究性学习中为学生提供每学期1-2次真正的完全放开的自主学习平台。

第二,在复习课上为学生提供正常化的自主学习机会。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我曾经尝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复习方法:小组成员之间互换讲解错题----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例析重点内容,师生讨论疑难问题----检测。

第三,在某些内容相对简单的新授课上引导学生开展相对开放的自主学习。例如,在进行高二生物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教学设计时,我尝试了以下模式(以“蛋白质”的教学为例):
    附:《蛋白质》自主性学习模式

 

 

 

 

第四,在自学难度较高的新课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设置有效问题,化抽象为生动、化复杂为简单、深入浅出、由粗而细,一步步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情景,陶醉于学习过程。

第五,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针对“学生在答题时常常把学过的、教师讲过的、有的甚至是教师反复强调的题目解错”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作错题分析。如何指导呢?我利用寒假这个机会布置作业并印发“关于寒假作业的说明”。

附:关于寒假“选析100道错题”的说明

说明

这是一份难度较高的作业,但我相信:磨难出英雄,烈火炼真金。

这是一份为高三复习作铺垫的作业,希望你:未雨绸缪、持之以恒。

这是一份锻炼你的反思能力和意志力的作业,请你珍惜。

假期,和家人团聚是快乐的,与朋友出游是快乐的,面对迷人的电脑放飞自己的心灵是快乐的,坐在柔和的灯光下感悟一题一理同样是快乐的,祝你及你的家人新春快乐!!

说明Ⅱ

请你先去选购一本约16开、100页的活页笔记本;然后按下列十大知识块从你的《堂堂练》、《世纪金榜》及试卷中精选典型错题并作精析(每个知识块各选10道左右,单独编号,其中须有2道大题目,2道大题中最好有1道实验设计题)。请使用钢笔或水笔书写,若涉及图表,请规范表示。

说明Ⅲ  

十大知识块为:

①生命的物质基础;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③细胞增殖(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化、癌变和衰老;④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酶和ATP;⑤植物的水分代谢的矿质代谢;⑥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细胞呼吸;⑦人和高等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和细胞呼吸;⑧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⑨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⑩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说明Ⅳ    

错题分析示例:

[错题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

A. 功能及所含有机化合物都相同       B. 功能及所含有机化合物都不同

C. 功能相同,所含有机化合物都不同   D. 功能不同,所含有机化合物都相同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三种基质,同时考查学生综合

分析能力及生物学基本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正确的解题思路为: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们的基质及细胞质基质中存在着与各自反应相关的不同的酶。我错答的原因是:……。

[答案] B。

说明Ⅴ

错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可参考教材小标题;涉及的“能力点”可参考06年高考说明中的能力要求。

(4)提高“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比如情感投入、时间保障、教学支架铺设(目标支架、问题支架、材料支架、方法支架、……)等。“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时教师最常用也最有力的一种支架。

    为什么要提问?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提的提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中的提问,其目的都是为了开启人们的心扉,激起思维的火花。
    谁来提问?
    ----最高的境界应该是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基于目前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不高、提问水平低、提问背景欠缺以及教师本身在课堂提问中存在诸多不足的现状,课堂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仍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同时提倡“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的模式,尽量减少“教师问----教师答”的情况。
    就何内容提问?什么时候提问?
    ----一般来说,在课的起点上,需设置问题或问题背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课中途的重点(包括连接点、探究点)、难点、疑点、易错点上需提出问题并引导解决问题,以落实目标;在课的终点,往往设置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使课余音缭绕。
    怎样提问?
    ----提问需要语言支持。教师声音的清晰度、响亮程度、情感饱满与否、语速快慢、语调变化上的灵活性、语法的正确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
    ----提问需要问题背景。教师必须经常蹲下身来看学生,对学生的原认知有个透彻的了解,然后才会想到要铺设问题背景才会想到要为学生提供脚手架。
    ----提问需要教师过硬的专业水平。否则,问题背景铺设过多或过少,一直问不到点子上,问了等于没问,有时反而不如不问。教师必须深入钻研生命科学的相关知识、努力学习教学理论,反复推敲、反得实践、反复反思,方能得法。
    ----提问需要考虑深度、广度、梯度、密度、整合度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庸之道都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有个度。我们不可越过这个度。 ……
    为了解决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每节课备好后,教师不妨回过头来问问自己:我设置了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学生提供什么帮助?是否有更好更有效的材料和语言来组织问题?什么地方慢说?什么地方快说?什么时候轻说?什么时候重说?怎样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如何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又收到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附:《以问题带动习题讲评课》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一道习题。选什么呢?

●原题:利用下列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来的新个体,只具有一个亲本遗传性状的是              

    ①细胞和组织培养 ②细胞融合 ③动物胚胎移植 ④克隆羊技术 ⑤转基因牛技术

A.①②             B.①④                C.①               D.②⑤

生10:选B。

师:不对。
    生10:为什么?克隆不是无性生殖吗?无性生殖不是能保持一个亲本性状的吗?
    师:问得好!哪位同学能解释?

生11:克隆羊是由一只羊的细胞核和另一只羊的细胞质组合起来的细胞发育成的,细胞质中也有遗传物质的。

生10:那为什么还叫它克隆羊呢?

生11:因为它绝大部分性状象提供细胞核的那只羊,与有性生殖生出的羊不同。

生12:为什么组培克隆植物时只用一个体细胞,克隆羊时要用一个体细胞和一个卵细胞?师:这是因为动物体细胞分化程度太高了,以至体细胞中核基因的全能性不借助卵细胞的细

胞质就无法表达。由此可见,克隆羊证明的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还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生:细胞核。
师:而胡萝卜韧皮部细胞通过组培得到胡萝卜植株呢?
生:体现了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5)提高“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提倡的核心理念是探究性学习。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探究性教学?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探究性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满足学生内心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外显生物学科特点和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在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 “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探究性学习并非只是学习直接经验,并非只是学生自己的事,并非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立,并非只是通过实验的学习。探究性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公开课时的好看或表面上的新颖,而是为了使学生在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好地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更好地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进一步提高学习生物学的乐趣和从事生物学研究的兴趣。所以,探究性教学同样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样要讲究知识的落实。如果,形式上是探究性教学,实际上却表现出管理不民主、思路不严谨、重点抓不住、细节不处理、内容空洞、气氛或沉闷或散漫等。那么,这种探究性教学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经研究,我们认为,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第一,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探究性教学。这类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是比较花时间的,但它是完全开放的、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让每届学生经历一次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开展“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活动中,同学们看到了胚芽鞘、根毛、萝卜幼苗等生命现象的诞生过程,使书本知识显得更加生动、鲜活;亲历了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使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同学们在试卷上写的那种“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程序得以具体化、形象化;施展了自己的才能,使独立思考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伙伴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演说能力等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附:《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二,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新课程非常强调课程的生成、校本课程的建设。校园植物正是开展生物探究活动的一种宝贵而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带学生在校园内上课,我们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对校园植物的生命现象展开探讨;……比如,我们曾利用校园植物上绪论课。具体步骤包括:①上课前一天,指导小组长工作。②组织教学。③分组活动。④汇报。⑤深化。我们发现,采取以上相对开放而有序的教学形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认真地参与、轻松地学习、大胆地发挥,效果很好。学生不仅理解了本节课涉及的生物学基本术语和概念,而且为今后积极参与生物学概念、原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和态度方面的基础。

附:《绪论(第一课时》探究性学习活动

第三,利用科学史开展探究性学习。正因为在高中学习阶段,要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探究(研究性学习)是不太容易的,我们更应该重视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上安排的(如光合作用、酶的发现、植物的激素调节、DNA是主要的遗优传物质、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或没有安排的(如细胞膜、动物的体液调节、减数分裂、DNA的复制、伴性遗传、特异性免疫、C3植物与C4植物、细胞质遗传等)科学史材料开展思想上的探究性学习,或整节课的,或片段的,或涉及探究全程(问题----假设----分析推理----验证----结果与结论)的、或涉及探究部分过程的,都可以。这需要老师有牢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

附:《细胞质遗传》探究性学习方案

①引导学生在知识冲突中形成问题、产生探究欲望

以高二必修教材中的紫茉莉花色遗传为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回忆基因分离定律及不完全显性等概念原理,并借此例及时说明什么是正交与反交,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当学生顺利地解释了紫茉莉花色遗传现象后,教师立即出示紫茉莉另一种性状的遗传现象,并让学生尝试用分离定律进行解释。结果解释不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心中顿生疑虑,形成了探究的欲望。
    ②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我话峰一转,引导学生冷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生物的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存在于细胞内什么部位?基因分离定律揭示的是细胞核基因还是细胞质基因的遗传规律?既然基因分离定律无法解释紫茉莉枝条颜色的遗传,那么,我们对此可作怎样的假设呢?

③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进行分析推理
    如果“紫茉莉枝条颜色受细胞质中叶绿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假设是对的,那么,刚才的实验现象应该可以得到圆满解释。请大家运用此假设先对第一组实验进行推理。第二组的推理应该与第一组是类似的。第三组呢?

④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以上分析推理说明“紫茉莉枝条颜色受细胞质中叶绿体上基因控制”的假设是否成立?其实,在生物界,还有其它生物上也存在类似的遗传现象,如植物中的藏报春、玉米、棉花等叶绿体的遗传、微生物中链孢霉线粒体的遗传、人类中的线粒体遗传病等。我们把这类遗传就称为细胞质遗传。请同学们归纳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其原因。

以上分析推理说明“紫茉莉枝条颜色受细胞质中叶绿体上基因控制”的假设是否成立?其实,在生物界,还有其它生物上也存在类似的遗传现象,如植物中的藏报春、玉米、棉花等叶绿体的遗传、微生物中链孢霉线粒体的遗传、人类中的线粒体遗传病等。我们把这类遗传就称为细胞质遗传。请同学们归纳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其原因。

受细胞质中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控制的遗传叫细胞质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之一是表现为母系遗传。其原因是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来自卵细胞。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之二是后代性状不呈现一定的分离比。其原因是细胞质中的结构和物质是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的。

⑤引导学生对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进行比较

为巩固上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常需要适时适当的比较。在得出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从概念、原因及其特点、物质基础、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并顺势指出:细胞质遗传与细胞核遗传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同一生物(如紫茉莉)上既存在核遗传现象,也存在质遗传现象;还表现在同一生物同一性状既受核基因控制,又受质基因控制。从而引出现象引出核基因与质基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经典实例----雄性不育。

●以问题链形式深入浅出、高度浓缩地引导学生探究杂交水稻的培育原理:什么叫雄性不育?为什么一些作物的雄性是不育的?关于雄性可育或不育你可以写出几种基因型?哪些是可育的?哪些是不育的?在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中为了得到生产用的杂交种,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容易解决吗?袁隆平新婚期间在田头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的不育系就可以解决去雄困难问题,同学们认为不育系在制杂交种时只能作母本呢还是只能作父本?大田中使用的杂交种应当是雄性可育的,否则就不能够自交结实,用什么品种与不育系杂交才能产生雄性可育的杂交种呢?雄性不育系自身留种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第四,利用学生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课题以上内容的研究都是以教研为平台开展的。从“同上一节课”到“专挑难上的课开课”,从“理论学习”到“融实践与理论于一体的专题研究课”,从“复习课”到“研究性学习汇报课”、从“室内上课”到“室外上课”,从“主讲人先准备的集体备课”到“人人要准备的相约教研式集体备课”,……正是生物组这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腻、越来越精致的“制度化、具体化、校本化、文本化”教研活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衷心感谢生物组全体老师的支持与配合。
    附:路桥中学生物教研组教研活动部分资料

 

 

 

 

 

 

 

(三)研究成果

1.确立了解决当前生物课堂存在问题的“一心二功三式四库五能”总策略,并由课题组负责人任教四个班全面启动尝试应用,收效比较明显。在2006年浙江省生物竞赛中,我校有6人获省一等奖,3人获省二等奖,2人获省三等奖,11人中,10人来自课题组负责人任教的四个班;在高二两个学期的市统考中,与另外两个快班相比,平均分、优秀率超出部分明显高于其它学科;教学调查相关数据显示,四个班学生中,对生物课堂各项要素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其它班级。

2.撰写、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形成了一小册《论文集》。其中,2006年,课题负责人根据课例撰写的《“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中的四处整合》、《“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课学法指导》、《唱响生命之歌,探索命题思路----“人体生命活动”专题复习课》、《校园植物在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中的作用》等四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生物学教学》第2、4、12期和教育部主管期刊《中学生物教学》第11期上。

3.撰写了多个案例,形成了一小册《案例集》。其中,《从“细胞质遗传”的教学说探究性教学》、《不用多媒体上课一样可以精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Ⅱ)的教学设计》、一节仅侧重于两个维度的市级研究课的反思与改进》等案例正准备投稿。

4.积累了大量反思材料,形成了一小册《反思集》。

5.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校本教材《路桥中学生物堂堂练》。

6.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研究中不断成长,在各种市、区级评比中不断获奖,承担过市、区级公开课与讲座任务。其中,於灵萍老师获“区学科带头人”称号;张辉华老师在台州市教学大比武中获一等奖;江峰老师在区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曾吉老师在区优质课评中获一等奖;林菊英老师被评为台州市名教师;於灵萍老师、曾吉老师、江峰老师在区教研会上开设公开课;林菊英老师为兄弟学校老师作师德讲座;张辉华老师多次在市教研会上开设公开课。

四.问题与讨论

1.由于研究过程中缺少科研前沿信息,理论学习无法深入,课题研究可能站得不够高,或许会有人认为此课题更多地是经验型的总结。期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

2.研究课堂需要观察课堂,课题研究中采用的课堂观察方法大多是局部的、无序的、零星的,缺少预期、缺少分解、缺少整合,缺乏详细而又可行的一整套课堂观察方案。准备寻找相关资料,借鉴一些优秀学科、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形成课堂情况的观察方法与方案。

3.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的背景太过复杂。课堂研究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积极从教的心向和心愿问题,只是起了某种推动作用。期望更多的人关心教师成长

4.解决课堂问题的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课题研究中提出了五方面内容,但是,这五方面的案例撰写和积累还不够全面,模式也不够明朗。而且,有关“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我们将继续深化、细化、精化教研活动,积累素材,分类总结,系统撰写各类教学案例。

五.参考文献
   
1. [美]Thomas L.Good、Jere E. Brophy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 施良方、崔允huo主编.《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3.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

4.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 杜萍编著.《课堂管理的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6. 唐思群、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7. 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8.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机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9.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10.余文森.《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27日

11.肖川.《新课程中的教与学》.2001 

12.施忆.《关于探究性学习本质及教育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