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 攻宠受 肉:“亚洲一体化”的历史沿革-参考消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1:18:14

“亚洲一体化”的历史沿革

2011-1-13 13:18:15   来源:《参考消息》  阅读: 1087   【大 中 小】

【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1月1日文章】题:民族主义与全球主义之争:亚洲一体化的可能性(作者新加坡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戴尚志)

    原编者按此文为戴尚志撰写的《独自上路的亚洲:危机后时期同美国危险的分离》一书的节选。文章说,尽管最近这次经济危机导致西方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趋于紧张,但是亚洲的经济增长却让该地区各个国家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戴尚志在他的书中写道,尽管历史上亚洲各国因为它们与美国的关系而联系在一起,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发生变化。

    亚洲人彼此之间存在许多联系。例如,佛教曾通过陆路和海路在亚洲全境传播,晚些时候的伊斯兰教也是如此。

    马来语是海上行商使用的语言,并传播到印尼群岛和西马来西亚半岛等广大区域,甚至深入到现今泰国的南部省份。为数众多的华人在亚洲各地定居。他们在东南亚各地是颇有影响力的——通常也是富裕的——少数民族,在新加坡和台湾则是多数民族。

    但是,尽管存在诸多联系,亚洲并没有实现一体化。亚洲地区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个强大且持久的统一体,整个地区也不存在共性——不论是国家组织、文化,还是语言或者宗教。对亚洲各国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们之间共有的联系是美国。

    就像车轮的辐条都同轴心相联,亚洲人同美国的联系比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密切——这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四分五裂的亚洲。

    亚洲目前出现了远离美国和(丢下美国)自我团结的趋势。但是,亚洲地区在独自行事方面缺少良好的行为记录。先前确实出现过的亚洲地方主义不仅时间不长,而且存在争议,并没有创立下好的先例。

    亚洲一体化曾在15世纪时出现:中国的明帝国当时是海上强国——此外,在殖民时期之前,明帝国也取得了该地区大多数王国对其宗主国地位的承认。人们现在仍然对如何准确认识这些藩属国与作为中央帝国的中国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论。

    郑和下西洋是“震慑与敬畏”的早期版本。据史料记载,海天交界处满是中国舰队的船只,它们列队通过马六甲海峡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此情此景让其他王国确信,它们应该承认中央王国具有更大的权力。

    中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很远的地方,以至于通常称为南中国海的海域沿着菲律宾群岛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直抵远离中国首都的东南亚国家的海岸。虽然中国没有把其他王国强行纳入帝国疆土,也没有把单一政体强加在它们头上,但这个中央王国在坚持要求所有藩属国向其进贡方面取得了成功。

    亚洲一体化的另一个时期出现在日本共荣圈治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扩张到了朝鲜半岛和当今的台湾——甚至侵入了中国大陆的东北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席卷中国大陆和东南亚,还在菲律宾赶走了美国人。

    在新加坡,日本占领了英国所谓的东方堡垒,接受了大英帝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部队投降。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和对待平民的方式可能(而且仍然)存在很大争议,这限制了亚洲共同体的前景。

    但是,日本打败西方列强的一个副产品是,它允许——实际上是迫使——亚洲人看穿了西方霸权的表象。二战激发了各地的独立运动。

    作为西方殖民主义的对立面,亚洲联合的理念也曾在20世纪早期一再出现。许多日本知识分子提出这种观点,这其中就包括冈仓天心。他在1904年出版的《东洋之理想》——这似乎有点讽刺意味——一书中主张“亚洲一体”。

    日本从未遭到殖民。虽然日本人学着敬畏、崇拜和挑战西方帝国主义,但他们依照西方模式和相同的帝国主义逻辑实现了现代化。泛亚洲理念也在印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作品里出现过。

    但是,亚洲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精神和文化理念,它抵制民族主义,因此成为当年流行的政治观点。中国改革家孙中山以更加务实的方式提出了泛亚洲主义,督促亚洲地区团结一致,打破西方的统治地位,承担起解放“受压迫的亚洲人民”的事业。

    上述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独立运动中得到发展。泛亚洲主义以及亚洲与非洲国家间的共同感在反殖民斗争时期颇为强烈。但是,尽管人们希望南南合作,由于面临距离和各国致力于本国发展事务等问题,这些情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

    东亚共同体理念只是因为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才赢得了吸引力。事到如今,虽然泛亚洲主义还有回声,但是反殖民主义和抵制美国的思想已经荡然无存。如今推动亚洲人聚在一起的并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理由。经济泛亚洲主义的前提是整个亚洲地区经济共同增长。但是,这种思想是在痛苦和危机中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