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铝合金标志牌制作:丹东市山上街21号楼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10:40

丹东市山上街21号楼的故事

在丹东市山上街与兴一路交汇的地方,有一块三角形的坡面绿地,在绿地的上方,道对面有一座被树丛遮挡了视线但隐约可见的小楼。那是我国唯一的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原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洪学智,在1990年11月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和在2002年10月著的《洪学智回忆录》一书中都提到的那座小楼。

书中写到“安东(今丹东)是座不大的城市,背山面江,风景秀丽。江面有100多米宽,山叫镇江山(今锦江山)。我们到了安东,就住在了镇江山下。镇江山下有4座小楼,很漂亮,很精緻。也不知是日本人盖的还是资本家盖的,前面两座是一个样式,后面两座是另外一个样式。邓华住在了后面的一座楼里,我和赖传珠住在前面的两座楼内,后面空了一座,以后彭总住了。前后楼中间是几排平房,兵团参谋长解沛然(即解方)和兵团司令部机关被安排在平房里。兵团政治部主任杜平和兵团政治部住在了山的另一面。”

时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副司令员的洪学智是1950年8月14日和司令员邓华、作战处长杨迪等人,由沈阳乘火车夜晚到安东来到这座小楼——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部,至1950年10月19日傍晚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洪学智和邓华等高级将领在这里工作、生活仅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却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那是因为洪学智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在此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鲜在“三八线”爆发了内战。

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

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非法通过决议,组织以美国为首的共有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内政。

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以第13兵团(辖第38军、第39军、第40军)和第42军以及炮兵第1师、第2师、第8师及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并决定组成新的第13兵团司令部,由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参谋长,杜平任政治部主任。7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任命韩先楚为副司令员。8月,又任命洪学智为第一副司令员。决定上述部队于8月5日前,在东北南部的安东、凤城、本溪、辑安(今集安)、通化、辽阳、海城、铁岭、开原等地区完成集结。

1950年7月27日,第13兵团司令部的军列由广州经武汉于8月4日抵达安东,由赖传珠政委率领的兵团机关驻进镇江山南麓的山下街21号,(9月25日,中央根据赖传珠的身体状况,批准离休,由邓华兼任政治委员)。

8月14日,邓华、洪学智和作战处处长杨迪等人在沈阳开完会,乘火车夜晚来到第13兵团司令部。不久,解方、杜平、韩先楚也到达司令部。

8月26日,中央军委指定第13兵团领导机构统一训练东北边防军,兵团司令部上属东北军区领导。

8月28日晚饭后,邓华、赖传珠、洪学智、解方、杜平等人,在兵团司令部讨论目前朝鲜战局等问题。一直议论到下半夜。第二天,又在一起商议,准备就讨论的结果向中央军委报告。为此事,兵团司令部于8月31日又召开了党委会议,统一认识,会后由杨迪拟出报告初稿,首先经邓华审阅修改后,又交给洪学智、解方看,征求意见后,由参谋初华抄清。

这份《关于对朝鲜战局及作战等问题的报告与建议》共分六个部分,即:关于敌我力量的对比;关于朝鲜地形;关于供应问题;关于敌人的企图;关于我们的作战方针;关于部队的装备和训练问题。

正式文稿形成后,文末署名为“邓、洪、解 一九五O年八月三十一日”。第13兵团司令部邓、洪、解的这份有分析、有预见的报告,受到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及彭德怀司令员的重视,并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兵团司令部还召集军、师领导开了几次会,请他们汇报各自部队入朝参战的准备情况,共同研究作战方案。

9月15日,侵朝美军在仁川港登陆。9月30日夜,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向北推进。

10月1日夜,朝鲜金日成首相紧急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和政务参赞柴军武(后改名为柴成文),正式向中国方面提出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10月2日,邓华收到毛泽东主席起草的电报“请邓华同志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待命出动,按原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请邓华将准备情况及是否可以出动即行电告。                           

军委   十月二日二时”。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向北进犯。

10月8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司令部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司令部,当兵团司令部的领导从电文中得知中央决定由彭大将军率领志愿军赴朝作战时,大家兴奋不已,欢欣鼓舞,现在有彭总指挥我们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的信心就更足了。

10月9日,彭德怀司令员在沈阳主持召开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会后,邓华向彭总提出:“原来中央决定先派两个军过江,现在看起来力量太小,兵力不够,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起过江?”,洪学智说:“美军飞机已多次飞到鸭绿江,一旦他们把江桥炸掉,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彭总认为这个意见很好,答应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当天晚上,邓华、洪学智、以及13兵团的其他领导返回了安东。

10月10日晚,彭总率领由北京和沈阳抽调的工作人员(包括军委作战部处长成普,参谋徐亩元、龚杰,彭总的秘书张养吾和毛泽东的长子、俄语翻译、秘书毛岸英等人),从沈阳乘火车赴安东。

10月11日上午,彭总一行抵达安东,彭总同邓华、洪学智等研究入朝部署,听取敌情汇报,研究敌军动向,当天,又前往鸭绿江边视察过江地点。

毛岸英和张养吾等战友,在第13兵团司令部工作之余到镇江山公园,在辽东解放烈士纪念塔前留影,这是毛岸英入朝参战前在祖国安东留下的仅有的纪念照。

洪学智将军在2002年10月著的《洪学智回忆录》中写到:“11日,彭总抵达安东,当天听取我们兵团领导汇报情况,汇报完情况后,彭总告诉我们,他已收到毛主席的电报,毛主席同意我们提出的4个军一起入朝的意见。他问我们还有什么意见。邓华和我都提出,即使是先头四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根据我们的分析,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的火力相差太悬殊,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两个军;歼灭南朝鲜一个师,我们需要一个军。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加部队。

彭总说:“你们这个意见很好,13兵团虽然战斗力强,但兵力毕竞有限。根据我军一贯的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原则,其他部队应该继续赶来,我马上向中央报告”。不久,中央很快确定宋时轮同志率领的第9兵团昼夜兼程赶上来。

接着,我们又向彭总提出:“我们这4个军开到前面去后,谁维护后方呀,没有部队维护后方,后方供应怎么保障呢,应再调1个军来维护后方”。彭总认为这个意见考虑周到。”

10月12日,彭总同邓华、洪学智等研究部队分三路过江入朝后的行动路线、作战方案和特别要注意隐蔽的问题。         

同日,朝鲜内务相朴一禹来到安东,彭总的秘书将他领进第13兵团司令部,朴一禹向彭总、邓华、洪学智等通报了朝鲜战局的最新情况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当天晚上,彭总正要过江入朝与金日成会见,接到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从北京打来的电话,他说:“你的来电已收到,原定方案有变化!主席请你和高岗明天迅速回京,中央有要事讨论。”           当晚,彭总和兵团领导接到了毛主席的电报“彭高,邓洪韩解:(一)十月九日命令暂不执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毛泽东  十月十二日二十时 ”。当晚,彭总乘火车离开安东,13日晨抵达沈阳,随后彭总和高岗乘专机飞往北京。

15日,彭总乘专机从北京飞回沈阳。当天晚上和高岗、朴宪永等一起乘火车赴安东。

10月16日,彭总和高岗在安东召开了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彭总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出兵参战的决策和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任务,并根据朝鲜战场的敌情、地形和我军的装备情况确定了第一时期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会后,各部队分级召开动员大会,举行宣誓仪式,准备入朝作战。

17日下午,毛主席又发来电报“彭高,并告邓洪韩解:(一)先头两个军请准备于19日出动,明(十八)日当有正式命令;(二)请彭高二同志于明(十八)日乘飞机来京一谈。 毛泽东   十月十七日下午五时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彭总和高岗夜晚乘火车离安东去沈阳。18日上午,彭总和高岗乘专机到北京。

18日晚,第13兵团邓华、洪学智等领导收到中央发来的特级绝密电报:“邓洪韩解并告贺司令:四个军及三个炮师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日晨四时即停止,五时前隐蔽完毕,并需切实检查。为取得经验,第一晚(十九晚)准备渡两个至三个师,第二晚再增加减少,再行斟酌情形。余由高岗、德怀面告。    毛泽东  十月十八日二十一时 ”

10月19日上午,彭总同高岗乘专机由北京飞回沈阳。下午,彭总从沈阳乘里-2型飞机,由苏联空军4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护航来到安东,在兵团司令部立即召集第十三兵团领导开会,传达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接着又和兵团领导研究了部队入朝开进的部署,就各部队的入朝路线和时间作了最后的确定,第40军从安东和长甸河口过江,之后,第39军从安东和长甸河口过江;第42军从辑安过江;第38军尾随第42军过江。然后彭总一行匆忙乘车去鸭绿江边视察,并指示部队过江后要夜行,晓宿,隐蔽行动,注意防空,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

傍晚17时,彭总带着军事秘书杨凤安和警卫员郭洪光、黄有焕,乘坐由刚调来的、比较熟悉东北山区地形的年仅19岁的东北籍小伙子刘祥驾驶的军绿色苏式嘎斯-69吉普车,驶向安东鸭绿江桥,后面紧跟的是由通信处长崔伦带领的一部电台车,大卡车上坐着两名译电员和三名机要报务员。越过正在鸭绿江公路桥(今称断桥)上行军的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先头部队,不开灯,不鸣笛,“呜呜”地挤过去。

彭总一行从司令部走后,第13兵团领导又按照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彭总的战略意图,进行了反复的研究,确定我军入朝后采取“以积极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反击、袭击、伏击来歼灭与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的作战方针。

兵团的领导根据敌人进展的势头,估计到我军入朝后可能遇到的三种情况:一是敌人先我到达预定作战地区;二是我刚到达预定作战地区,立足未稳,敌人即来;三是在我开进途中同敌人遭遇。因此,兵团要求各部队在开进途中始终保持战斗姿态,随时准备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为了达到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兵团要求各部队采取夜行昼伏,严密伪装,封锁消息,控制电报通讯等措施,以隐蔽我军的行动和企图。

第十三兵团司令部首长将作战部署研究妥,电告各军、师并报彭总后,已是黄昏,大家吃罢晚饭,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兵团领导便分头随部队出发了。

19日晚,韩先楚副司令员随第40军指挥部的车队,继第118师之后从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

19日晚7时许,洪学智乘坐着苏制嘎斯-67吉普车,驶向安东鸭绿江公路桥,和行进中的第40军120师指战员们一起跨过鸭绿江。

10月23日黄昏,按预定计划,满载着第13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和警卫团干部战士的车队,沿着鸭绿江北岸,向长甸河口前进,邓华、解方、杜平等兵团首长带领车队从河口的浮桥上跨过鸭绿江。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搭乘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任荣的车,和彭总办公室的其他成员随第13兵团司令部的车队一起,从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赴朝。

1950年8月4日-10月23日,山上街21号楼是东北边防军(后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司令部,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作战处长杨迪,彭总办公室主任、秘书张养吾,彭总办公室秘书、俄语翻译毛岸英等人都在这里工作过,志愿军的高级将领们当年在这里为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的26万大军跨过鸭绿江,取得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扭转朝鲜战局,作出许多重要决策,这就必然造就了山上街21号楼,成为不可多得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历史文物,建议开发21号楼为红色旅游景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建议在21号楼前面道对面那块三角绿地上,树立一尊塑像,永远纪念曾经在这英雄的城市工作过,并为抗美援朝战争立下丰功伟绩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们。                    

 

(注:原有的四座小楼,先后被拆除了三座,现仅存一座。

附老照片)

 

本文写作主要参考书目                           

 

《在志愿军总部》 杜平 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89年

《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洪学智 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国防大学编 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驾驭朝鲜战争的人》杨凤安王天成著 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彭德怀年谱》 王焰 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8年

《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鲜为人知的真情实况》杨迪著1998

《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                  

杨凤安 王天成 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00年

《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院 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抗美援朝战争纪事》中国军事博物馆编 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洪学智回忆录》  解放军出版社   2002年10月

 

苏增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