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招聘网赶集网:市场经济_扩大内需是不是一个好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57:00
专家们提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一类的政策建议,其初衷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建议看来也得到了比较多的赞同。但是,这个建议有没有正确地提出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主张?这一点很需要认真研究。我的粗浅看法是,这个主张在理论上有重大缺点,没有抓住问题的要领,因此它并不能实际地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据此做事,或者于事无补,或者反而会加剧实际存在的矛盾。是否如此?这里不揣固陋地提出一点商量的意见,向持有这类主张的专家请教。
    一、这个建议是否脱离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在基本理论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既是明确的,也是一再强调的,这个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通常是说“……需要与……生产的矛盾”)。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党的若干重要文献也反复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这个正确判断,来之不易,其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意义自不待言,它是我们观察和处理中国发展问题的一个基本依据。然而按照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主张,矛盾似乎不在这里,而在相对于生产、供给,国内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足,这是不是脱离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大判断呢?我以为,至少是模糊了这个基本判断,没有依据这个判断来分析实际问题。这样来看,扩大内需的主张在理论上恐怕是有很大缺陷的。
    或曰,需求与需要不同,是两个概念,不应混为一谈,需求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唯唯,否否,不然。需求固然并非简单地等同于需要,是要加上“有支付能力”这个条件的,但“需求”总是来自并反映“需要”的。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所说的需要,不是单个的、孤立的个人的欲望,而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就是社会需要,它在市场上表达出来就形成现实的需求。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不仅是一个事实,而且也“日益增长”地表现在市场需求上。仅仅从非正式的观察中,人们也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就消费需求来说,例如,人民群众对好医院、好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需求”是不足还是旺盛?再如,一批批中国游客(大多数并非“富豪”)去海外“疯狂购物”,让别人以为中国人的“支付能力”超强,又让中国海关要加税限制,这说明很多人民群众对若干消费品(包括但不只是高档消费品)的“需求”是不足还是旺盛?但这些强劲的需求却缺乏足够有效的国内供给来满足。再就投资需求来说,很多人民群众也不乏投资需求,但他们的资金只能东奔西突,四处涌动,“炒”种种甚至是意想不到的东西,却没有更好的投资品、投资条件和机会来满足。这些现象不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吗?所以问题不是一般的需求不足,而是生产(供给)落后。这种落后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结构上的落后或者叫不适应。
    二、这个建议是否颠倒了手段与目的?
    内需,主要讲的是国内的消费需求,它与投资和出口一样,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之所以现在要着重提出扩大内需,是为了在不能继续过度依赖投资特别是出口的情况下,要更多地把鞭子抽在消费这匹马的背上,叫做刺激消费,目的是让这匹马来为拉动经济增长出更多的力,让增长之车达到某个速度,即达到GDP增长的某个指标。显而易见,按照所谓三驾马车论、扩大内需或刺激消费论,扩大内需是手段,GDP增长是目的,增长不是为满足内需服务,反倒是内需必须为保证GDP增长服务,消费的意义和价值要由它为GDP的增长贡献了几个百分点来衡量,这是不是把手段和目的弄反了呢?记得当年拨乱反正,在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后,还有过一场重要的讨论,就是关于生产目的的讨论。在正常的、正确的关系中,生产及其增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也就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换成供给和需求的词语来说也是一样,供给固然能创造需求,但供给的目的还是满足需求,不能满足需求的供给不是有效供给,这样的供给只不过是不能实现其目的的无效的手段。如果把这些无效供给即生产过剩的问题当成是什么需求不足的问题,似乎需求必须去适应供给的过剩,这种看法殊为不当。在这里,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是不能被颠倒的,更不用说近些年来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正确把握这个关系,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以拉抬GDP增长指标一类的说法和政策建议在不经意间就轻易地把这个关系搞颠倒了。
    三、这个建议是否忽略了结构问题?
    扩大内需的主张所追求的是GDP增长,在它看来,消费、投资、出口(净出口)都是制造GDP的手段,是GDP的总量当中可以相互替代的量,所以它是只看总量不看结构的。为了达到GDP指标,如果出口下降,就增加投资,如果还不行,就刺激消费。通过出口、投资、消费之间的此消彼长,可以相互补偿地生产出同样的GDP增长总量。
    这种看法其实出于那位著名的凯恩斯勋爵。实际上,这种凯恩斯主义的观点既是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在理论上的依据,也是长时期中过度依赖出口、过度扩大政府投资的理论依据。由于源自同样的认识,所以主张虽然变了,但思路并没有变。为什么会过度依赖出口呢?因为只求总量不重结构,只要能增加GDP就行。为什么会过度扩大政府投资呢?还是因为只求总量不重结构,认为出口下降对GDP的影响可以通过扩大投资来抵消,而扩大政府投资又是最直接最方便的手段。尽管也一再声称要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来带动民间投资,但那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或姿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经验上来看,这种愿望都是缺乏根据的想当然,其实际结果不是带动民间投资,而是恰好相反。当过度依赖政府投资的做法造成众多行业产能过剩,并加剧了重重矛盾以后,人们并未反思旧的思路及其理论依据有什么问题,而是仍然沿袭只求总量不重结构的旧思路,于是问题被归结为消费需求不足,进而提出扩大内需的主张。
    这种主张及其所依据的理论是不正确的。经济活动不是它所设想的那样一种数量游戏,不是单纯的数量组合和变动,而是在一定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中运动的;经济发展的实质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是结构的变化。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中的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在旧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上,而这种增长方式和结构一直难有实质的转变,甚至愈演愈烈,其理论根源就是凯恩斯式的只求总量不重结构的思路一直在起着支配作用,以至沉迷于数量游戏,说到底是深陷于虚幻的货币游戏,结果一定是歪曲市场信号,恶化资源配置,不断加剧种种结构矛盾。如上所说,扩大内需的主张仍未脱其窠臼,所以不可能有效解决问题。这个主张是在出口下降,过度投资造成诸多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很多出口企业的产品并不是国内市场需要的,过剩的钢铁、水泥等等并不是消费者需要的,家电下乡,但不少乡下的农民或者已不需要,或者还消费不了,如此等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不把着眼点放在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转型上,只是简单地提出什么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不得要领和不合逻辑的,它无异于主张让消费需求去适应现存的生产结构,因此无异于继续忽视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转型,继续忽视深化改革的问题。
    扩大内需迄今成效不彰,但仍无对这个主张本身的认真反思,不少专家却又指问题在于中国人不敢消费、不会消费,乃至不会投资。不过,或许不只是中国人如此吧?凯恩斯不是早就“通论”过市场普遍存在着所谓“有效需求不足”的“规律”吗?也许我们可以预计,若是仍然在这个思路中打转,恐怕过不了多久,又要重新主张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或刺激出口来弥补内需的不足了吧?
    四、扩大内需还是满足内需?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扩大内需的主张是颇为不妥的,应当改变,政策思路应当摆脱凯恩斯主义的束缚。与扩大内需相比,满足内需才是正确的建议。第一,讲满足内需,就意味着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在了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问题上,这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相一致,是从这个判断出发,并贯彻了这个判断的,所以在逻辑上坚持了具体政策与基本理论的一致性。第二,讲满足内需,既表明生产及其增长很重要,GDP很重要,又表明它本身不是目的,满足市场需求、社会需要才是目的。第三,与前两点相联系,讲满足内需,就揭示了生产、供给不适应需求的问题,而要适应,就不仅是总量的问题,更是生产结构、供给结构要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问题,这就把结构变革以至增长方式转型的要求突显出来了,也就是把改革的任务突显出来了。所以,从满足内需来提出并处理问题,这才是解决矛盾、推动发展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