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寿行舔脚小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1:4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润和伦理 
2007-3-13 10:44:00   作者:陈宝兰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摘 要:在重义轻利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建立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个矛盾。这个矛盾是根本对立的还是可以调和的以及如何调和这个矛盾是文章试图阐述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利润追求排斥了伦理、导致了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伦理的存在减轻了市场上的交易成本,因此寻求利润和伦理的和谐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市场经济;利润;伦理;道德风险;交易成本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逐步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到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感受和认识越来越直接、具体和深刻,市场经济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同时呈现在国人面前,而其负面影响更令人关注:市场经济解构了传统秩序,尤其是冲击了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中了出现了混乱、无序、欺诈、追求短期利益以及不讲信用的行为。于是,社会上曾一度展开了市场经济要不要伦理道德以及经济学讲不讲道德的讨论。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和伦理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的道德风险

  市场经济是一种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体制。市场主体以利润作为经营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但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会带来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这种道德行为的不确定性既可以指作为行为主体本身的可能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指一种社会措施可能引起的社会可能道德后果的不确定性,且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又是立足于其可能的结果及其潜在的危险性质而言的,即道德风险。市场经济的道德风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市场经济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分工日益专业化,市场成了人的创造性生命活动能力以物化的形式向他人展示的最集中的地方,企业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市场上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好东西供人们消费,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越来越文明[1]。但同时,由于生产日益专业化,分工日益细化,人同生产要素(现实世界)的关系就越来越单调、片面、间接;人在作为消费者通过市场日益获得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人作为生产者却必须同世界的现实丰富性和全面性日益疏远,劳动者日益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可见,市场行为又具有反人性伦理的性质。此外,市场作为产品与人的中介,把人和产品原来的直接关系“阻隔”开来,使人离开了本然的生存环境。货币的出现使市场上物与物之间的直接交换关系阻隔开来,因而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给人的生活和伦理道德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金钱万能、货币拜物教等。同时,在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下,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市场化了,包括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像商品一样在市场上买卖。这固然为人对自己活动的方式、种类、时间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使人在劳动力买卖过程中“可能”失去自己现实的伦理存在,而成为供他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市场行为中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关系形式是信用制度和公共信息交换系统。承担这两种行为的实际机构就是金融业和信息业。金融业具有集中大量资本的能力,金融业的发达与否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但金融业的发展隐含着三个严重危机:第一,它在使社会资本配置合理化的同时,形成职业投机家和专门食利者阶层,助长着金融投机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形成资本运营,运用“合理化”掩盖下的伦理不公;第二,如果社会民主不够发达,金融业所促成的资本集中就可能助长经济寡头利用集中的巨额资本实行市场垄断和经济独裁,失去了市场经济原有的自由竞争的特征,从而改变市场经济从其本来意义上所应具有的公众平等交往的性质;第三,金融业的高度发展是通过对信用制度网络的运作而实现的。但网络庞大而复杂,一旦运行发生故障,连锁反应导致发生多米诺骨牌式的社会性“信用危机”,还将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信息业的发展是现代信用制度得以发展的技术基础。但信息业本身并不限于对信用制度发生作用,它成为当代市场交换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同时,在社会发展的范围中,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市场文化”,从而给人类带来许多崭新的文化伦理问题。

  其次,从市场经济的价值难题来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价值矛盾。市场经济利润的追求通过效率来实现的,“效率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这里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的配置。”[2](P1)“公平并不是纯经济学概念,它从来都含有伦理学的意义”[2](P4)。它是一个涉及价值判断的概念。有限的资源总是流向效率最高的部门或行业,因而追求效率的结果是收入分配不公或财富分配不公,导致不公平现象的出现,这显然与伦理道德中强调的公平合理原则相矛盾。功利与价值的矛盾是市场经济另一个价值难题。这一矛盾体现了人作为生物性的存在对物资生活资料的世俗性的需求与作为社会性的存在对意义世界的价值性的追求的内在矛盾,是人的本能的生物性与社会性、人的行为的经济性与伦理性的二重性的体现,功利与价值的矛盾形成人的世俗生活与道德生活的两种指向。

  二、伦理对交易成本的抑制

  虽然市场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风险,伦理本身对市场中的交易成本起到了抑制的作用。传统的经济理论把人们在市场上的交易过程归结为单纯的市场机制的操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协调和组织经济运行的过程被假定作无成本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发现,交易成本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必然产生的成本。因此,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达成任何一项经济交易都需要进行合约的议定、讨价还价,对合约的执行和监督,要取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生产和需求的信息等等。因此,交易成本包括寻找市场、寻找真实价格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和监督合约执行的成本。此外,在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产品和服务绝大多数都要通过同别人打交道(即交易)获得,因而交易成本是社会赖以运行的费用。交易成本的大小必然影响利润的多少,因而降低交易成本成为增加利润的重要途径。

  新制度经济学试图寻求某种市场以外的制度建设来降低交易成本。按照科斯的说明,界定和调整产权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途径,产权界定强调的界定使自己或他人受损或受益的权利,是要在所有权上确定谁控制资源的使用,从而谁又得向他付费,以免在资源配置和使用上产生讨价还价的费用。推进企业间的联合和集团化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另一重要途径。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企业是作为对市场的一种制度替代而产生的。由于企业间的市场关系存在着交易成本,如果相互间存在投入产出联系的各个企业联合成一个企业集团,这时就不存在交易成本。根据这个理论,企业替代市场是将企业之间的外部市场协调通过内部化的途径变成企业内部的管理协调。无论是界定、调整产权还是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都要求参与者各方建立在诚信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诚信是基于人们共识的一种契约,是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应遵守的“游戏规则”。德国伦理经济学家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说:“信任基本上不是想要别人的利益,而是要共同的利益,增进相互有利的合作。”[3](P37)伦理学中的信任对方,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协调一致,以保障共同遵守规则。

  诚信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完全,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存在着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一是可以通过相互信任来解决;二是可以通过昂贵的法律监督以致惩罚加以部分地减少。显然,相互信赖降低了交易费用的支出,因为合同双方可以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并很少要求监督。在履行和遵守规则不要监督的地方和以非常昂贵的费用进行监督的地方相比较,从道德上自愿地履行和遵守规则会降低经济交易的费用;需要进行监督的地方的交易费用会使整体经济运行的费用上升,从而减少合同双方的经济效益。其次,诚信的作用体现在企业和雇员之间。当劳动合同是建立在雇主和雇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道德关系上的时候,企业才可能雇佣众多的劳动者,劳动者凭借其诚实劳动获得相应报酬。相反,如果经营者单纯追求个人利益,并不会达到最佳的效益。这是因为在单纯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没有阐明合同双方对遵守合同的真诚和可信性。如果缺乏对另一方遵守规则的信任或双方缺乏对遵守规则的准备,通过违背规则,能够获得短期利益,就能引起生产经营上不必要的费用以及法律监督和对履行合同制裁的费用。由此可见,交易双方相互信赖、忠诚可以起到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作用。同时,道德行为、忠诚、信任等又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因为这些道德行为降低了交易支出费用,所以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减少了市场失灵的概率,减少了对国家强制合作的刺激。伦理学是对经济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种调整措施,因为它降低了制裁和监督费用。而通过法制机关实施的国家监督也要花费国家的费用,所以伦理学也减少了国家行为的费用和“国家失灵”的概率。

  三、实现利润与伦理和谐的途径

  从追求利润的途径来看,把企业的策略行为和道德行为分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考虑变换社会合作的形式,把关心个人的行为和关心他人的行为统一起来,即经济道德上合作的伦理学和策略上的博弈论——伦理经济学的统一。

  首先,摒弃狭隘的自利行为假设。自利行为假设作为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整个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成为推动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主要动机。但是人人追求自利必然会妨碍别人的利益,导致利己损人或损人不利己的后果。为此亚当·斯密设计了“看不见的手”和“自然秩序”,并借助于人的同情心来实现[4]。然而行为主体必须以市场伦理道德为基础,共同遵守规则。为了保障共同遵守规则以获得更大的长远利益,有道德的行为在信任对方的情况下,选择短期不获利,不是为私人目的而利用规则。斯密认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从市场经济成功的结果看,自利行为不是唯一的动机。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说:“有些时候,假设自利行为假设的依据只是这一假设的预期结果——这一假设会导致有效率的结果。像日本那样的一些自由市场经济在生产效率方面所取得成功曾经被当作自利理论的证据。但是,一个自由市场的成功根本不可能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经济中,潜伏在经济行为主体背后的行为动机到底是什么。事实上,在日本这一案件中,有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责任感、忠诚和友善这些偏离自利行为的伦理考虑在其工业成功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5]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建设成功并不是某个动机或某个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动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从经济学发展来看,单纯的自利行为假设已使经济学越来越走向贫困。极为狭隘的自利行为假设的广泛使用已经严重限制了预测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使其很难分析由行为多样性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关系。经济学是关于人的学说,目标是理解、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从而使经济关系得到卓有成效的说明,并启用于经济预测、判断和政策制定。从预测的有用性这一角度来看,把除了极端狭隘的自利动机之外的所有其他动机全部抛弃这一行为,就是不正确的,能否得到经验的支持也是相当可疑的。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来说,走入这样一条狭窄的道路绝非幸事。

  其次,强化企业文化的伦理建设。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相对于人来说,它是体现和实现人的目的的工具性存在;相对于社会来说,它是服务于人与社会的“公器”。这就决定了企业对社会负有特殊的道德责任,奠定了它作为“伦理实体”的本性。从企业内部的关系考察,一方面,企业必须是人际关系的实体,这种人际关系实体的基本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3](P37)。另一方面,经济伦理学作为企业伦理学,即使在接近理想市场条件时也不是多余的,因为它能提高企业内外效益和提升企业文化。况且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始终满负荷地生产,并永远保持其企业经济的最佳状态,而总是显示出其通过经济伦理的作用提高效益的潜能。从经营者的实践看,根据机械论的模式,企业家只能将成本降到最低点,将利润增加到最高点,或因其经济下降的其他行为受到惩罚。然而经营者的实践是在一种社会的总体关系中进行的。在这种总体关系中,不仅要从道德上,而且也要从促进利益上来考虑经济行为的道德、心理和社会文化问题,这些问题超越了成本效益和最高利润,因为这种实践改善企业的环境和职工创造的成绩最后表明也是有收益的。

  再次,推进利润与伦理的融合。由于经济行为中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强化伦理道德的力量愈发重要。“一种道德习俗通过经营者发挥作用,并被个人所接受,将降低合同交易中那种对产生交易费用起作用的副作用。经济伦理学不仅对提高道德起作用,而且对提高福利也起作用。”[3](P37)一个成功的社会恰恰是由包括法律在内的有字的合约与道德、诚信等无字的合约共同构成。人们往往看到前者,而看不到后者,是因为后者太司空见惯,又是静悄悄地起作用。这些无字的规则包括合作的诚意、对信用的珍视、与人为善的态度等等。由于这些规则的存在,才使一个市场合约最后得以履行。因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推进利润与伦理的融合。一方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供给机制。诚信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欺诈欲望的一种节制、调整和规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是一个制度问题,包括社会规范、商业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它们共同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供给机制。诚信的供给机制由三部分构成:其一,明晰的产权制度是诚信供给的基础;其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维系诚信供给的途径;其三,良好的信誉机制是供给诚信的软制度。另一方面,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赋予效率伦理学的含义,在追求效率中生产社会需要的、对人类健康有益而对环境无害的产品。在强调公平时应更注重市场内的公平即由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劳动力价值平等等内容构成的竞争过程的公平,由市场内公平原则所导致的结果的不平等,则通过市场外公平(即社会公平)来调节,最终建立市场伦理的价值合理性。

  [参 考 文 献]

  [1]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陈筠泉.经济秩序理论和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7.

  [2] 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北京: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3] 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陈宝兰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