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主演电视剧:中国教育报: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12:18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各地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专题综述之二   为了落实育人为本方针,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各地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图为陕西省三原县车站小学学生在跳“校园集体舞”。(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俞水

  强国之本,在于重教。教育之本,在于育人。

  教育的全部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活动中的本质体现,是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本质特征。

  为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各自的教育规划纲要。育人为本成为各地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各地党委、政府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对育人为本进行了详细阐释,并根据地方实际,提出了实现这一根本要求的具体措施。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案例】

  如何改变为了分数和升学率,教师累、学生疲、校园死气沉沉的现象?苏州市近年来打出素质教育“组合拳”:明确规定小学、初中每天结束课堂教学后,用1个小时让学生开展活动;明确规定公办小学、初中学生免试入学,任何学校、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得采用笔试或变相笔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公办、民办中小学不得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和实验班;明确规定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节假日整班补课,严格规范教师有偿家教,同时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监督机制。在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合力推动下,学生负担减轻了,校园生机重现了,中高考升学率提高了,百姓满意了,苏州教育初步实现了培育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的教育目标。

  【思路和举措】

  坚持育人为本,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贯彻落实育人为本这一方针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无一例外地对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重点部署,对其内涵、意义、实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为未来10年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是教育规划纲要关于素质教育提出的“三个坚持”。

  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加之当今我国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德育为先显出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省、市、自治区均表现出对德育的高度重视。在西藏地区,达赖集团妄图与我争夺青少年、争夺下一代,教育仍然是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重点领域,是培养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接班人还是培养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掘墓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1月17日,西藏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在会上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西藏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

  对于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各地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要求。黑龙江省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将德育列为发展任务的第一项,将推进德育工作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以闯关东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黑龙江优秀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等。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构建符合国家总体要求、具有黑龙江地域特点、分层递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德育内容体系。再其次,创新德育途径方法和工作机制。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教育、管理相结合,强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落实《学科德育渗透纲要》,激活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同时,强化德育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

  坚持能力为重,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为此,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能力上来,着力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这一理念在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得以体现: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作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着力点;构建能力培养体系,“十二五”期间,根据学生成长成才阶段性特点,制定浙江省大中小学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规范,指导推进能力培养工作;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把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作为人才培养的常态要求,重视基地和载体建设,实施“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计划”,开发实践基地,制定每个基地适合不同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实施方案,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纳入成长记录或计入学分等。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青海省省长骆惠宁指出,青海教育要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藏区跨越发展和玉树灾后重建等重大政策机遇的背景下,缩小与东部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其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便包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1月27日召开的青海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要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进而提高其各项综合能力。”为实现这样的目标,青海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省级有关部门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行“政府负责、部门合作、师生参与、制度保障”的工作体制和“网络完善、设施配套、经费落实”的工作运行机制。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基本达到国家体育卫生和艺术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全省85%以上的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85%以上的学生达到国家体质健康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山东省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开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试点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推出研究制定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立法与执法工作、大力推进教育家办学、加快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四个配套政策,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的保障措施,以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

  【点评】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政治经济发展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竞争制胜的关键因素。对于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目前社会上已基本形成共识, 但其推进仍面临重重困难。教育规划纲要将其作为战略主题提出,是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号角,是对整个教育系统、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所学校提出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在各自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中对素质教育的重点部署回应了中央的希望和要求,充分体现出各地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心与智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案例】

  2月16日是西安市100余万中小学生开学报到的日子。西安市教育局派出了督察组到各区县中小学校进行开学检查,“减负”是检查的重点之一。“寒假没上补习班,也没听说哪里开了补习班。”在阎良区武屯中学,一名刚刚报到完毕的高一女生这样告诉督察组人员。到其他区县了解后,督察组人员也得到了类似的答案。原来,由于2010年年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将西安市列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试点地区,去年寒假,西安市一些区县教育部门普遍采取了24小时值班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来严查违规开班等现象。开学伊始,西安市正在抓紧调研制定“减负”实施意见,相关学校也将“减负”列为本学期教改任务。

  【思路和举措】

  坚持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做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要做到学校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正如黑龙江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基,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如今,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阻力,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一定要解决好“减负”问题。为此,各省、市、自治区对如何“减负”进行了重点阐述。

  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在全国产生极大反响。山东省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建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测、公告及问责制度。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严格控制作业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良好学习习惯。加强考试管理,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取消不必要的统考统练等。浙江省则明确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各级政府加强校外教育市场指导,鼓励提供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不加重课业负担的教育产品;坚持规范办学,严格治理各种面向学生课业的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严禁学校举办面向在校学生的各种收费辅导班;落实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高考中考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升学考试成绩、录取率和“状元”进行排名宣传等。安徽省则提出了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健全评估与督导制度三项改革措施,并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到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初步规范各类招生、办班、收费行为,并规范教材管理;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着力点。各地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来抓。江苏省对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中小学按规定开设科学、艺术和实践活动课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并保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空间。职业教育课程注重造就具有创业创新创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高校课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形成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江苏省还提出,到2020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基础教育实现学校、学科、内容全覆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别建成一大批网络课程。与此同时,山东、甘肃等省也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各省在未来10年,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具有地方特点的纲领性指导意见。

  【点评】

  让每个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会做人做事,让他们长大成人后,具备愉快工作、幸福生活的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全社会和每个家庭希望实现的目标,是育人为本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学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普通中小学要着力解决好教学内容方法单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切实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就业导向,突出技能培训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针对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不同要求,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协调推进。开展以上工作,各地的共识是,最为核心且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进行观念更新、切实实施“减负”,做好课堂教学改革。只要以此为抓手进行改革,必将推动教育工作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案例】

  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林漓尽致是个早慧的孩子,两岁时会背乘法表,三年级就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四年级通过了计算机三级的上机考试。此外,他在数学与英语上也表现出超出同龄孩子的天赋。为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校长白莉莉亲自找到了林漓尽致的家长,建议这个孩子跳级,并与家长共同制定了“林漓尽致教育计划”,还为他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套餐”。林漓尽致的家长为此给学校寄去了感谢信,信中写道,感谢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教育。

  【思路和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改进学生升学推荐办法。提倡名师引领,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探索高中、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模式,建立拔尖学生特殊培养制度,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原则,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大学生进行专门培养。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还要保证对每一个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进行科学设定。黑龙江省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深化幼教课程改革,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强对各类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管理和评估,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怎样保障教育工作能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各省、市、自治区均将此视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去年12月6日召开的安徽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切实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更具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论英雄的教育政绩观,构建更加灵活、多元、开放的教育评价制度。江苏省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为评价的基本标准,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关注拔尖人才个性特征,促使更多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科学制订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发挥教育督导评估作用,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评估体系和督导公告制度。同时,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纷纷提出要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以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

  吉林省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吉林省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实施考试改革。组建吉林省教育考试院,完善教育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此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升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十分关键。正如陕西省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要重视和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让真正懂教育,具备事业心、责任感的人来办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打造一支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教师队伍。

  【点评】

  育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教育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人才观和选人、用人制度,大力推动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使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创造出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只要各级政府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履行好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神圣使命,便一定会收获教育改革实效,开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