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图片唯美图片:我对“育人为本”的理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20:02:58

“育人为本”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教育新理念。
“育人为本”明示了教育的主旨是人,是实现人自身的发展:“育人为本”和素质教育同根同源,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个性的开发。可以预测,这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教育由国家层面扩展到个人层面,由物回归到人。这也将使我们对传统的一些思维定式如“教书育人”“以教学为中心”等重新进行审视!
我理解的“育人为本”是:
一:人是自己创造的。
本,根也,草木之根,事物之源。以人为根是对人性充分的肯定,是教育的出发点。
其一,天性是教育的起点。心理学研究以为,人的遗传基因、神经类型等是不尽相同的。清代大诗人袁牧也曾说:“面异斯为人,心异斯为文。”人的差异是绝对的。人的差异决定教育的差异,“顺其天性而为”是教育的铁律。
其二,承认人既有的智慧。心理学研究证实,人有巨大的潜能、智慧。教学能将人内在的潜能、智慧激发出来,特别是儿童,能在短短的几年里无师自通,掌握语言等最复杂的交流工具,这是成人就算在指导下也望尘莫及的!
其三,儿童天生就有好奇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认为,儿童有天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极其丰富,有探索的欲望,深信事物之间有着某种联系,而且倾向于追索出它们的逻辑关系。
其四,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发现,学龄前儿童对世界的看法与科学家非常相似,他们不相信偶然性,深信偶然事件背后有确定的因果联系,因此科学家思维方式是儿童思维方式的保留和改进。以人为根,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不是灌输,是唤醒,是人本已存在的沉睡的潜能被激活,不是由外而内的给予,而是内外的共鸣。正印证了一句哲语:“人是自己创造的。”
二:以人定教。
本,即第一,主要,事物第一位的原因,矛盾的主要方面。“教书育人”应改为“育人教书”,“人”在前,“教”在后。“教育”在英语中是“育教”,“人”放在前面,“教书育人”颠倒为“育人教书”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是“教育适应人”还是“人适应教育”,是“以人定教”还是“以教定人”,这是两种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
适应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适应,是解放,而非控制。我不赞成把教师比作“园丁”,园丁按照既定的模式,有步骤地去设计,修剪花草,保证其生长成园丁所需要的形状,而这一举措是违背植物生长规律的。我赞成把教师比作“农夫”,依据作物的本性,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阳光,使其健康地成长。
以人定教的真义是教育适应人,并且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以人的需要而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凡有成就的大家、大师,有哪个是按设定好的目标,“规划”或是“系统工程”培养出来的?这些大家成功的秘诀是他们无一不拥有坚定的内在追求,从而使他们保持着生命的激情、活力,宁愿坚守寂寞,于其中自得其乐,进入如痴如醉的忘我境界,并最终梦想成真,事业有成!
因此,我建议教育教学中“改造”“塑造”“训练”“培训”等概念应尽量少提或不提,这样的提法有“以教定人”“教育管束”之嫌。
三:以学生为中心。
本,还有主体和中心的意思。人为中心,人是主体,就是教育由国家主场回到人自身,由为社会服务回到为人服务。
我认为,“学生为中心”与“教学为中心”截然不同。以学生为中心,中心是人,而不是教学。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很有意义,他把儿童形象地比作教育(学校)的太阳,教师和各种教育行为是星球,围绕儿童转。
教育是一种指向人内心世界,寻找生命答案,消除烦恼,慰藉灵魂的活动。而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异化了,由“精神家园”到“利益追求”,由解放人到控制人。人为中心是教育重返“精神家园”,回到人自身的宣言。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无目的”学说告诉我们:“育人”本身就是目的,就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最高精神!没有比它更高、更美、更有价值的了。
因此,我认为,“育人为本”和素质教育合二为一,主旨可以概括为:解放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学习自主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对“育人为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