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维修点:廖逊评论:丧钟在9年前就敲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34:55
人民网海南视窗特约评论员:廖逊
美国的中东外交,今年乱了方寸。鼓吹“颜色革命”固然是人权外交的一部分,但总要选择对象,要么是独联体国家,要么是中国及其周边,可这一次偏偏发生在中东。那里有犹太选民最心爱的以色列,有石油军工集团最关注的石油富国。下这么大赌注,当然图谋深远。奥巴马和希拉里想把祸水引向伊朗,马上引起反弹,使自由派陷入孤立。而阿拉伯温和阵营,美国又实在丢不起。如第5舰队的基地巴林,这两天铁腕清场、大打出手,美国不能老装聋作哑,只好予以谴责,结果里外不是人。什叶派穆斯林干脆披上黑袍上街,彰显宗教狂热,更令美国骑虎难下。不过,温和阵营内有一个国家的“颜色革命”,美国人倒是乐观其成,它就是利比亚。
一直到二战结束时,利比亚在世界舞台上还无足轻重,文盲率高达94%,全国只有12名大学生,没有1名医生。有的只是兽皮、茅草和西方军队遗留在沙漠里的废铜烂铁。
利比利的生态环境比埃及还要糟,国土总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沙漠占了98%,能供人生存的只剩下3.5万平方公里,同埃及一样,比海南大不多少。人口590万,相当行政区时代的老海南。人口稀少是因为缺水。利比亚连一条长流河也没有,河床里雨季有水、旱季干涸。境内又无湖泊,沿海只有些地中海海水渗入形成的咸水湖。除了地中海沿岸,几乎就没有人的立足之地,人类生存用水95.6%要靠地下。所以这个国家崇尚绿色,国旗是一面长方形的绿旗,伟大领袖卡扎菲的著作叫做“绿皮书”,首都中央广场叫做“绿色广场”,大量建筑屋顶涂绿,以求吉祥。
利比亚之所以能在过去四十多年,频频成为世界焦点,完全是因为50-60年代石油的发现和开采。面对一夜暴富,腐败无能的伊德里斯王朝光知道侵吞贪占,供少数人享受,这就为英雄豪杰创造了历史舞台。应运而登台者,又是自由军官。领袖卡扎菲1969年领导“九一革命”时才27岁。他出身贫苦牧民,在沙漠和帐篷里渡过童年,1952年埃及革命时才上中学,就成了纳赛尔的狂热信徒。在大学里读历史时投笔从戎,转入军事学院并成为自由军官领袖。卡扎菲信仰虔诚,力倡禁欲主义,戒色戒赌戒烟酒,每日祷告五次,从不放松学习。1965年毕业后赴英培训4个月,回来在通讯团当代理副官。革命进行得异常轻松,面对无弹药的空坦克,警察部队竟然全体投降。自由军官顺利接管政权,开始改天换地。
从巨额石油美元出现的那一刻起,利比亚民族就开始一场历史性的赛跑,抢在在石油资源枯竭之前,科学利用水资源,完成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建设,使国家经济形成永续不竭的发展动力?这也是中东石油富国的共同命运。当时能够代替腐朽王朝的,共四支力量:一是穆斯林兄弟会,二是共产党,三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四是自由军官。个个胸怀大志、律身严谨、组织精干、朝气蓬勃。手握枪杆子的自由军官们捷足先登,马上剪除异己,消灭其它三股,又从人家手里接过伊斯兰教和社会主义的大旗,联络苏联东欧,引为国际奥援。
到这个时候为止,卡扎菲的通盘战略都不能算错。他长年住帐篷,全心全意地为利比亚人谋幸福,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利用石油美元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举办教育,提高福利民生,促进民族精神的觉醒。不过,轻易到手的巨额财富,也冲昏了他的头脑,膨胀了他的野心。他满怀对西方的悲情和仇恨,渴望为泛阿拉伯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泛非主义三大伟业,建立不朽功勋。卡扎菲自知国小力孤,想同埃及合并又被纳赛尔婉拒,只好做世界革命的独行侠。
他宣布世界第三理论,声称要超越资本主义的实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无神论,建立纯正的伊斯兰社会主义。他反对剥削,反对少数人聚敛财富,甚至主张废除工资;大搞公共福利,肯定家族和部族,否定个人主义。对外坚决反美反以反西方,支持暴力革命和恐怖活动,耗费了大量的金钱。大搞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文化革命”,清除西方殖民文化,关闭夜总会、酒吧、电影院和妓院,拆除街道上一切英语法语意语招牌,关闭高等院校的西方语言文学系,禁止进口西方的图书报刊杂志画册,煽动学生反对教师中的“反动权威”……。总而言之,“一朝权在手,便当令来行”,用贫苦牧民和下级军官的世界观,雷厉风行地改造整个国家。他轻视常规的国家机器和政党组织,代之以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搞“无党专政”。
70年代石油危机,使利比亚的国民财富在1980年达到了顶点,人均GDP高达10174美元,堪与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躯。然而到了2009年,西方首富卢森堡达到了人均10?45万美元,美国也达到了4?64万美元,利比亚却只有9529美元,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数——10000美元。30年的大好时光白白流逝,独立的工业和金融体系始终没建设起来,利比亚人民失去得太多。
当年四面树敌、八面威风的伟大领袖,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中成熟起来。其标志性的转折,发生在“9?11事件”之后。1988年12月泛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在英国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解体,机上259人(大部分是美国军官和军属)全部罹难,地面还有11人丧生。嫌犯目标锁定两名利比亚公民,利比亚坚决否认与事件有关,拒不交人。国际社会一片谴责,进行制裁。
“9?11事件”后,利比亚最先表态反恐,向纽约死难者表示哀悼。次年向联合国安理会认错,承认洛克比空难罪行,向死难者家属赔付27亿美元,结束了长达11年的国际制裁。利比亚举国欢腾,但从那一刻起,“伟大领袖”的神圣光环也完全褪尽。
此后卡扎菲转收起革命大旗,转向务实,不再幻想作世界领袖,不再支持恐怖主义,放弃大杀伤性武器研制,修好四邻,加入阿拉伯温和派阵营。对内承认“社会主义失败”,淡化意识形态,转而发展私人经济,进行改革开放,开始了一个常规国家的正常生活。心里想的、手里干的,都是该想的、该干的事。果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百姓中产化,民智开启,逐渐具备了发展政治民主的条件。但每一步前进代价高昂,都要否定昨天的神圣革命,造成更多民众的心理失落。丧钟早已敲响,钟声时大时小,却一直未停……。
本次动乱色彩不明,肯定是部分民众失去耐心,另部分民众坚持认为卡扎菲“好人犯错误”,两边都有极端势力。彼此相持不下,却未必喜欢外人介入。美国多嘴添乱,很可能给民主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