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5周年明星赛:台湾电影的文艺复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1:34

从二零零八年到现在,台湾电影仿佛一下子就跳进了大众主流的视界里了,更多人开始了关注台湾电影一如之前关注台湾偶像剧一样。三年来的三部影片(《海角七号》,《囧男孩》,《艋舺》)不光让大众知道了沉寂已久的台湾电影,也让人看见了台湾电影复兴的可能。

其实光看这三部影片你是无法了解和知道什么是台湾电影,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给台湾电影下一个定论,什么是台湾电影?你可能会说文艺,同性,或是乡愁。但是这些都是台湾电影这个长满各种奇异果实中的一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乡土和言情,八二到八七的新电影时代。再到现在的海角七号。借用《看电影午夜场》的一句话“究竟什么是台湾电影,它是一个电影的产地,还是一种烙上了强烈识别度的影像标签”我来展开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是那个特殊背景下的台湾,乡愁和故园成了怎么样也无法抹去的一种内在。台湾电影的开端在此,台湾电影的灵魂也在此。那些有点忧郁却十分温和的叹息也成就了台湾电影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这一切的发迹来自大导演李行,其实本人只是看过一些简单的介绍李行文章和资料,知道他从“健康写实主义”开始就把乡土故园之情坚守到底,无论是那些传统文化还是山水田园带来的那么多的清新气息都给后来的台湾电影带来了一股无法抹去的清新之风。一如《小城故事》和《早安,台北》那样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感觉。台湾知名电影人焦雄屏曾分析说,台湾电影继承了台湾乡土小说的精神,有对现实及都市加以批判的惯性,而且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反省及回忆成分。

其实说到台湾电影侯孝贤和杨德昌是不能不提的两位大师,其中侯孝贤继续了李行的题材,却把它贴上了独家的标签。不光光看见的是那些大方向的故园啊,乡愁啊。更加入了个人的成长的烙印。无论是《风柜来的人》还是《儿子的大玩偶》都有着个体的伤感。就像侯孝贤自己说的,电影拍的是生活中曾经感觉到但从来没有发生过的,这是文化的积累下来的。你以为你看到,其实没有。于是乎侯孝贤扎根于乡土来审视工业化进程下的城市与乡土,外来文化与传统儒家的冲突。然而杨德昌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台北,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下的典型的台湾城市裂变。从《独立时代》,《恐怖分子》,《麻将》,《一一》中把一个个有些奇怪却又合理的城市病揭露出来,让世人看见灯红酒绿下的真实钢筋骨骼,给当时的时代很好的勾勒出了喧嚣的背景。杨德昌的城市电影给了台湾电影一剂有力的强心针,以至于二十年来台湾多数导演都会选择城市来作为电影的角度,如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戴立忍的《台北朝九晚五》,林正盛的《鲁宾逊漂流记》。

有人说台湾电影新电影时代开始于杨德昌的《光阴的故事》结束于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但也许他们两个的贡献导致了台湾电影走向了一条死胡同。侯孝贤说过,台湾电影是他和杨德昌搞死的。这也许是一句戏言,但是在他们之后台湾电影在八十年代末期过分看重艺术性质,以致忽视了电影的商业价值,导致了台湾电影在自己的文艺美梦中不愿醒来。李安完成父亲三部曲后一心西方电影。剩下的只有本土电影人的拼命挣扎。固有蔡明亮的极尽偏执的追求也无法掩盖当时的混乱。在当时好莱坞开始大把占据台湾商业份额时,本土只有以恐怖片和同性恋来抢夺观众的眼球。在艰难中前行的台湾电影却慢慢摸索出了一条低成本青春片的路。从《蓝色大门》,《十七岁的天空》到《盛夏光年》,台湾电影始终离开不了的那种清新的感觉又回来了。但是真正的本土电影在二零零七年时也仅仅只有可怜的二十部左右。虽说有着口碑票房都不错的《最遥远的距离》或是《沉睡的青春》,可还是无法掩盖台湾电影在新世纪的萎靡不振。可是谁想在二零零八年,一部叫做《海角七号》的电影能在岛内掀起如此的惊涛巨浪。然后的《囧男孩》和去年的《艋舺》,都在不同程度上似乎预示着台湾电影的复兴。《海角七号》中那些各有特色的小人物,《囧男孩》中那天马行空的想象,《艋舺》中那无比热血的青春,才真正是台湾电影所需要的。

所以说青春片在台湾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连杨德昌都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台湾的青春片都有着那么一股无法抗拒的文艺和清新的触觉,一如《九降风》海报上的天空一样,又像《最遥远的距离》中树林的声音,却又只是《练习曲》中的一辆单车,或是《听说》中的手语,给人的清新更是一种纯净,一种自然。从《小毕的故事》,《风柜来的人》等一系列电影开始,青春成长成了重要的题材。在九十年代初经历过电影时代的低谷后在两千年用青春片迎来了喘息之际。《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盛夏光年》,《九降风》,《六号出口》,《听说》等组成了台湾青春片的大军。可能会有人觉得那些青春片完全是不明所以的忧伤和那无病呻吟的说辞,但是那也许就是真正的青春的味道。如同一块蛋糕,不管是甜的还是酸的,只要有了那美丽的外表就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因为青春本就是一个可以自由洒脱的时期(《夏天的尾巴》),一个可以肆意叛逆的时期(《九降风》)。如同台湾青春片最常出现的两个地方,校园和郊外。一个是青春的监牢,一个是自由放飞的世外桃源。而台湾就像那世外桃源一样是华语青春片最适宜成长的地方。

也许这是复兴,但是本质上却不是复兴的曙光,我们只能希望台湾电影在他的带动下可以越来越好。在《海角七号》冲击下,人们看到了台湾电影的希望,多种类的电影也受到了关注。不光光是《渺渺》这种爱情文艺片和《凶魅》这样的惊悚片,更有历史片《一八九五:乙未》,纪录片《征服北极》。因为《海角七号》证明了观众是愿意进电影院来看这种具有台湾特色的电影,台湾电影复兴的第一步就是讲好故事,这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电影院,不然看不懂为什么还要进电影院呢?台湾电影是这个岛屿独特气候下所孕育的果实,有种法国的文艺却又有儒家的隐忍,有着那种生活的平淡和激情。

一如彭浩翔用《买凶拍人》调侃香港电影,钮承泽用《情非得已之生存道》这个伪纪录片来写照了真实的台湾电影环境,也许这个环境下才孕育的出台湾电影的本质。小成本的温馨制作才是最实际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香港的大陆的电影转机却都是从“大片”开始的,这让我多少有点期待《赛德克。巴莱》的上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