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妍的老公是谁:[电影众论]台湾中学生的<霸王别姬>观后论文.(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8:03
『影视评论』 [电影众论]台湾中学生的<霸王别姬>观后论文.(转载)点击:9990  回复:52 作者:飘-菲  发表日期:2005-12-24 18:36:00         
  五位台湾中学生在看过影片听过原声搜集整理过资料后合写的一篇论文,包括撰稿及目錄、影片基本資料、前言、影片摘要、正文、結論、引註資料、參考書目、問題與討論、經驗分享、閱讀測驗、其它分享等若干部分。
  
  
  
  
  第一章基本定義
   第一節 片名定義:
  電影《霸王別姬》的片名定義為何?
  「霸王別姬」的意義可從兩方面來解釋。分述如下:
  一、 就歷史層面來看
   原「霸王別姬」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歷史故事。項羽殺秦王子嬰,自立為西楚霸王。當時虞姬,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後因中韓信誘兵之計,被困垓下(安徽靈縣)。
  韓信設十面埋伏,張良令士兵高唱楚歌,楚兵聞歌,軍心渙散。霸王項羽夜不能寐,忽聽同時四面楚歌響起。項羽聽後大驚,嘆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麼他軍中楚人這麼多?」於是起床,在帳中飲酒,乃慷慨悲歌,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遂為楚霸王起舞,含淚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
  
  二、 從李碧華的原著內容來看
   電影《霸王別姬》是講述京劇藝人程蝶衣和段小樓從西元一九二九到一九八四年之間所發展的一段複雜關係。
  影片中,敘述段小樓與蝶衣是自小在一起長大的師兄弟。兩人合演的「霸王別姬」譽滿京城,他們約定合演一輩子。後來段小樓娶了名妓菊仙為妻,依戀著師兄的蝶衣決定不再與小樓演戲。文化大革命中,段小樓成了牛鬼蛇神。在造反派的威逼下,師兄二人相互揭發「罪行」。菊仙承受不了打擊,上吊自盡。打倒「四人幫」後,師兄二人在分離了十一年的舞臺上最後一次合演「霸王別姬」。因劇中以京劇「霸王別姬」貫穿整部電影,蝶衣在師兄小樓的懷中結束了自己的演藝生涯,如同歷史上的虞姬拔劍自刎死於霸王的懷裡,結束了這齣悲劇。故作者將電影取名為《霸王別姬》。
  
  
   第二節 導演想法:
  電影《霸王別姬》的導演希望透過影片傳達什麼訊息給觀眾?
  導演希望透過影片傳達給觀眾的訊息是藉由電影《霸王別姬》穿越了不同的歷史時空,展示出生命的意義與藝術消長的歷程。
  
  導演將整個故事分為四個部分:蝶衣成長中的歷程;戰爭的動盪時期;解放後及文革;及文革以後。
  
  雖然歷經四個政權交替時段,但是脈絡清晰,情節起伏,表現出蝶衣對藝術和人生價值的執著追求。每一個部分都有突出的矛盾,人物的個性差異這些矛盾逐漸的展露在觀眾的面前,所要呈現的主軸也漸漸明朗。所以整體來說,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蝶衣是如何堅持自己的執著,以及現實是如何激烈的衝擊一個人固守的信仰,這對人生是一種殘酷的考驗。
  
   陳凱歌曾出版一本書,書名是《少年凱歌》。在《少年凱歌》中,陳凱歌面對自己的少年時代,勇於審視「不堪回首」的文革歷史。所以,他忠實將文革歷史透過戲劇《霸王別姬》呈現。
  
  只是江澤民與中共中宣部領導人觀看了《霸王別姬》之後,抨擊:「以一齣著名京劇為線索,嚴酷地反映文化大革命,描寫同性戀,具有極端的灰暗色彩。」所以此片被禁演。對紐約電影節觀看此片的觀眾來說,革命和政治動亂中,始終保持對藝術的真誠,這樣題材的影片,竟遭到禁演,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後來鄧小平的女兒建議在北京舉辦《霸王別姬》首映。陳凱歌欣喜若狂。當晚在上海以及次日在北京的首映式的票被搶購一空。但在這時候,他卻接到電話。廣播電影電視部希望改掉片中自殺的結尾。如果不改,電影不能公演。陳凱歌說:「我告訴他們,我不能改變影片的結尾,因為我不知怎樣改。我怎麼能刪掉自殺的結尾,而仍稱此片為《霸王別姬》呢?」
  
  對大陸的共產黨領導來說,電影《霸王別姬》是對他們權威的挑戰。中共領導認為,喚起民眾對痛苦的回憶是對共產黨的不利。歷史中最敏感的階段,當然是文化大革命。後來,中國為尋求國際上對其爭辦二000年奧運會的支持,雖然將電影《霸王別姬》兩次禁演,但又將剪輯後的《霸王別姬》兩度公演。
  
  
  雖然已經有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看過了經剪輯後的《霸王別姬》。儘管對文化大革命的表現是真實和嚴酷的,儘管同性戀因其忠誠而變得高尚,陳凱歌並不感到歡欣鼓舞。他說:「我還沒有看剪輯後的影片。我想,如果我看了,我會傷感。我們看到一個導演對他的作品的堅持與理想。
  
  電影《霸王別姬》在一九九三年坎城影展獲獎,陳凱歌上台致詞時,大聲的說:「 那個虞姬就是我」。陳凱歌以虞姬對舞臺的迷戀比喻他多年來對藝術的追求。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不僅僅是個電影人,他對藝術的癡迷與追求是永恒的,由影片藉歷史事件與文化脈落的鋪陳,看出導演亦是個肩負振興文化使命的藝術工作者。
  
  總之,《霸王別姬》是一部相當成功的電影作品,因為它具有藝術性、豐富的情感,更內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章對官方說法之意見
  為什麼我們說電影《霸王別姬》具有藝術性、豐富的情感,更內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一部相當成功的電影作品?
  
   第一節 個人意見:
  我們從電影《霸王別姬》中,體會到本部影片有哪些中心思想?
  陳凱歌藉由香港暢銷書作者李碧華的小說,提供京劇舞台與歷史文化的發展空間。我們歸納出三個觀點:
  
  一、 這部影片以「霸王別姬」命名,就可以看到京劇「霸王別姬」與電影《霸王別姬》兩者的關係匪淺。
  「霸王別姬」這齣京劇是這部電影的一條重要線索,在這部電影中先後出現了八次,推動故事情節不斷的向前發展。
  
  二、 蝶衣所固執的是「從一而終」;菊仙所奉行的是「夫唱婦隨、貧賤不移」。「她們」都在扮演歷史所規定的理想女性。其實,我們除了心疼蝶衣的遭遇,也佩服他對藝術的堅持,但是我們更欣賞片中的菊仙,敢愛敢恨。飾演菊仙的鞏俐在一九九三年以《霸王別姬》獲紐約影評人協會頒最佳女配色獎,同年獲第四十三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攝影機獎-女明星榮譽獎。
  
  三、 《霸王別姬》所凸顯出來的「劇情」,幾乎接近歷史真實的狀態。劇中的角兒已被戲劇化了,但因劇情接近歷史,使得角兒比我們的人生更為真實。
  為什麼說電影《霸王別姬》的角兒比我們的人生更為真實?片中的蝶衣,他依戀著他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虞姬的角色。當他下了舞台後,甚至歷經文革後,他發現他無法做一輩子的虞姬,於是他選擇和虞姬一樣,寧可死在霸王的懷裡。
  
  所以,電影結束在一個舞台上,蝶衣和段小樓再次合演「霸王別姬」,蝶衣自刎而死。電影把人物放在大歷史的舞台上,強調中國歷史的輝煌,也顯現導演處理銀幕影像的張力具有歷史深度。
  
  
  四、 當觀眾目睹影片中因文革而被批鬥的蝶衣時,似乎我們都在歷史的現場,也經歷一場文革災難。
  在文革批鬥的年代,段小樓與蝶衣兩師兄弟相互揭發「罪行」。雖段小樓為保護菊仙而昧著良心表示他不愛菊仙,菊仙卻承受不起「謊言」的打擊,上吊自盡。這段真切清晰的中國現代史,意味著對某種權力話語的消解或重建,是導演陳凱歌及當代人的切膚之痛。
  
  所以,電影《霸王別姬》是一部值得觀賞的影片。
  
  
  
   第二節 根據:
  為什麼會說電影《霸王別姬》是一部值得欣賞的影片?
  《霸王別姬》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可從四個方面來看:
  
  一、 導演陳凱歌先生透過藝術-京劇,對當時的社會做了一個強烈的。批判。
  導演陳凱歌先生在片中透露出人生的無奈,歷史才是一個大導演。在文革時期,一般人批評京劇是有錢人(像袁四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袁四爺才會被當作鬥爭的對象。京劇在文革的摧殘下,是很難回到過去它光榮的時代。這暗喻如同中國盛世已過,中國應如何存活?
  
  二、 電影《霸王別姬》的角色安排非常適宜,尤其演員張國榮的電影魅力,令人激賞。
  製作人徐楓當初就認為張國榮是扮演虞姬的最佳人選。加上張國榮想演高藝術性的電影,也因對陳凱歌欣賞、對虞姬一角愛不釋手,於是接下虞姬的角色。張國榮在《霸王別姬》拍攝前苦練身段和京腔,拍攝中以精湛演技詮釋人物內心世界,讓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坎城影展中,張國榮露出半張嬌豔的臉,正在以手畫眉的海報,吸引外國記者們的注意。國外記者們得知張國榮、張豐毅不是京劇演員而是電影演員時,更是驚歎不已。
  
  
  三、 電影《霸王別姬》被評為「中國的『亂世佳人』」。
  片中的情感故事,延綿了近五十年,經歷了中國社會的滄桑巨變,也經歷了他們之間情感的巨變與命運的巨變,體驗了人性追求自由和解放的艱難過程。所以《霸王別姬》在香港首映時,被評為「中國的『亂世佳人』」。
  四、 評價
   1、國際評價
  
  電影《霸王別姬》榮獲第五十一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第四十七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語片。
  坎城電影節設有兩項最重要的大獎--「金棕櫚獎」和「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當電影《霸王別姬》在坎城首映後,在場觀賞的觀眾紛紛站起來鼓掌,場面相當感人。一九九三年《霸王別姬》榮獲第四十六屆坎城影展「影評人大獎」及「最佳電影金棕櫚獎」。亞太影展中,陳凱歌獲最佳導演獎,裴小南獲最佳剪輯獎。
  
  2、影評的評價
  
  皮埃爾·裏斯昂曾評論《霸王別姬》-「以京劇名伶的情慾帶出時代動盪」的精彩敘事,和陳凱歌揚棄以往風格後對商業電影元素的精妙掌握都讚歎不已。一向不肯給予中國電影佳評的《紐約時報》也一改從前,該報最重要的影評人文森·肯畢稱《霸王別姬》是中國電影史上的曠世巨作。
  
  
  
   第三節 原因:
  為什麼影評們認為電影《霸王別姬》除了具有藝術性、豐富的情感,更內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 從影片中,我們再一次的反省中國盛世的沒落,卻要虞姬來陪葬,人生的悲莫若此。人民的血淚是換不回梟雄想稱霸天下的慾念。
  導演以藝術對文化大革命的批判。《紐約時報》評論《霸王別姬》時指出,每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影片,不論多麼客觀,都是在提醒人們:「在共產黨領導下,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直至今日仍沒有健全的法律系統,沒有基本的民主和人權。」因此,當電影《霸王別姬》對文革的描述,已經震撼在場所有的觀眾時,對觀眾而言,已經引起共鳴了。
  
  二、 影片中,我們看到人在命運中,被命運主導。雖然片中的蝶衣曾在京劇中享有盛名,風光一時。但是,我們也看到蝶衣的悲哀。一個積極的人生應該是主動追求人生的目標。如果片中蝶衣真是追求藝術的藝術家,應該主動追求藝術,可是他卻被藝術主導他的人生。
  
  
   第四節 說明:
  請舉例說明電影《霸王別姬》如何讓我們了解:即使中國經歷最紛亂的年代,京劇依然存在,沒有歷經文革而消失?
  事實上,從《霸王別姬》片中我們了解京劇的永恆的藝術地位和美學價值,象徵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也就是說,《霸王別姬》中的真正主角既不是歷史也不是程蝶衣或段小樓,而是京劇。說明如下:
  
  一、 影片中一齣京劇「霸王別姬」打從清末民初的北洋時代,一路演到文革以後。關師傅形容京劇風行的盛況說:「是人的就得聽戲,不聽戲的就不是人,」乍聽下似乎誇張,然而直到片末,此話的真實性都沒有被質疑過。
  (一)日本的入侵,沒有絲毫減低京劇的地位,反而經由描寫日本軍官青木對它的崇仰而更顯出它的價值。
  
  (二)國民政府軍的壓迫,文化大革命的改革、貶抑、摧殘,都沒有改變京劇藝術的形式與內涵。
  
  二、 在片子開頭的倒敘中,當蝶衣與段小樓在文革十多年後,再度在一體育館內粉墨登場走位,立即被管理員戲迷指認出來,暗示京劇藝術並未遭文革消滅。
  
  
   第五節 為何同意官方觀點:
  為什們我們贊同導演陳凱歌先生透過電影《霸王別姬》將深遠壯闊的史詩、史事,透過京劇傳達出藝術之美的魄力及民族及文化深刻的理想?
  
  陳凱歌先生將《霸王別姬》的命運和整個中國新電影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法新社記者到香港採訪他時,看到他對中國的文化現狀深表憂慮,陳凱歌先生說:「我對自己的文化相當自豪,我們的民族善良高貴,可我們現在卻面臨文化與精神認同的嚴重問題,人們的精神和文化正受到金錢的腐蝕,我們都成了追求金錢的混混。我的電影正是透過過去的事件,表現我對現代生活的看法.這表示在傳統與現代文化斷裂的時代,我們正面臨文化與精神認同的危機。
  
  導演藉由影片《霸王別姬》表現京劇藝術永恆的美學與價值,京劇不再是人民生活的一部份,而是國族文化的表徵,也就是代表「中國」。陳凱歌先生說:「政權朝移夕轉,可是藝術不變。」影評家認為陳凱歌先生的「政權朝移夕轉,可是藝術不變」,其真正意思是「政權朝移夕轉,可是透過電影表現人性、關懷人生的精神不變。」。
  
  
  
   第六節 總結以上:
  綜合上述的想法,可以歸納出什麼結論呢?
  由上述可知:
  一、 《霸王別姬》中的真正主角是京劇,或者說是提昇為中國國粹後的京劇藝術。
  事實上,《霸王別姬》一片中所呈現的京劇,在陳凱歌的一些特寫與唯美的鏡頭塑造下,早不是關師傅與艷紅(小豆子的母親)對話時,所稱的「下九流」,而是如袁四爺在法庭中所說的中國「國粹」,代表「民族精神」。
  二、 《霸王別姬》電影裡,一如京劇裡,虞姬的死是悲劇的結束。
  從二千多年前楚漢相爭的時代到文革後的現代,蝶衣的虞姬依舊自刎別霸王,而段小樓的霸王依舊張目瞠舌,驚訝得不知所措,過去與現在交織重疊,彷彿歷史什麼都沒有真的改變過。
  三、 蝶衣所表達的主要思想是:從一而終。
  這部電影情節曲折,蝶衣從學徒到成名經歷了很多波折,成名以後也因社會動盪和變化飽受考驗,但是這位英雄的心卻從來也沒有屈服,對愛情、藝術表現出來的就是:「從一而終」的境界。就像影片中一段:文化大革命發生時,在群眾鬥爭大會上,師兄弟和其他挨鬥者一律戲妝示眾。段小樓忐忑不安,蝶衣卻宛如當年那樣精心為霸王色臉。即使大禍當前,蝶衣依舊執著京劇裡的扮相不得馬虎。
  
   
  
  第三章 基本定義
   第一節 其他論點:
  電影《霸王別姬》中,除了以京劇為主軸,貫穿全場外,是否還可以從影片中了解其他論點?
  從影片《霸王別姬》我們還歸納出三個其它論點:
  
  一、 蝶衣一生似乎只能為虞姬而生,又為虞姬而死。
   蝶衣、段小樓在文革的十一年後再次相聚,寂寥的空間,超越著時間的界線,站在只有一束光的舞台上,再次排演著「霸王別姬」。
  
  「妃子,看來今日是你我分離之日了。………」
  「大王,請賜予我寶劍!大王,請賜予我寶劍!」
  「妃子,這萬萬使不得!…,萬萬使不得!
  
  清冽的劍聲,在戲台上邊緣迴響;驚異的表情,在那一剎那間凝固。
  
  戲裏的虞姬是要死的,這是歷史事實。而身為戲中人的虞姬,他也不得不死,因為他把自己當成是虞姬。他要為霸王而死,為他從一而終而死,從一開始,就註定如此。虞姬的身份,是他的名,是他的命,是他的結局。
  二、 電影《霸王別姬》觸及了兩個社會的問題:同性戀的情愫及妓女的社會地位。
   在中國傳統的舊思想,對於同性戀的問題很少談論。事實上,以目前國外的開放程度,許多國家不但已經讓同性戀者有絕對的生活空間,不再歧視,甚至讓同性戀者的婚姻合法化,所以,片中同性戀問題具備了社會討論的價值。
  影片中關於妓女的社會地位的部分
  (一) 小豆子的娘---豔紅
  
  豔紅為了安排孩子的前途,求戲班的關師傅收下小豆子,在冰凍的天氣裡狠心的、硬生生的把小豆子那畸形的第六指切了下來,往地上那一跪,說:「不是養不起,實在是男孩子大了留不住,你只要留了他,怎麼著都成」,她的的卑微姿態,道盡動盪時代下,單親女子忍辱偷生的無奈與悲慘。
  
  (二)段小樓的妻子-菊仙
  
  菊仙的存在對小豆子(蝶衣)是另一種考驗,尤其是這個女人竟然和他母親一樣也是個妓女。菊仙在文革中受到批鬥,由於段小樓背信唾棄與菊仙劃清界限,造成菊仙上吊自殺。從這裡看出,當時不是一個寬容的社會。
  而蝶衣對菊仙是複雜的情緒,因為菊仙和蝶衣的母親艷紅同樣是妓女:
  菊仙如同母親的化身,蝶衣對菊仙有怨;
  菊仙是搶走小樓的人,蝶衣對菊仙有恨。
  只是當蝶衣指責菊仙無情時,蝶衣自己又何曾有義?
  
  
  
   第二節 可能的矛盾:
  根據上節論點,我們是否可找出矛盾的部分?
  根據上節敘述,我們歸納出六點矛盾情形:
  
  一、 兩個逃跑出梨園的孩子,再回到梨園,卻是不同的命運,小癩子原為求生的意志,最後卻化為求死的意志。。
   我們說蝶衣的從一而終是令人敬佩的。
  但是小豆子和小癩子目睹京劇名角被戲迷們狂熱追蹤的顯赫聲威,又為他們在舞台上的藝術魅力所傾倒。他倆決心返回關家科班。小豆子雖然被關師傅打得氣息奄奄,但最後他終於成為名角兒。小癩子卻被嚇得失魂落魄的投環上吊了。
  
  二、 張公公與袁四爺對蝶衣的愛戀是遺憾,但是,蝶衣對段小樓的愛戀卻是徹底的悲劇。
   張公公與袁四爺對蝶衣的情愫,讓蝶衣執著的愛情故事發展有了遺憾。而且,蝶衣因為對段小樓「從一而終」的情愛,彷彿是虞姬再世,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所以,蝶衣選擇死在霸王的懷裡,是對?還是不對?
  三、 雖然蝶衣曾讓菊仙感到痛苦,擔心段小樓會隨蝶衣而去並離開她。但當蝶衣下定決心戒除鴉片,痛苦得近乎瘋狂,像孩子似地呼喚母親和師哥。菊仙突然意識到蝶衣是個將舞台與人生混雜一氣的戲癡。竟然像母親一樣抱住昏迷中的蝶衣,甚至流下憐憫之淚。人家說:「婊子無情,戲子無義。」菊仙雖是妓女,卻讓我們看到她的善良與情意。
  四、 電影《霸王別姬》的京劇登場時,也有不被重視的時候?
   京劇「霸王別姬」在解放以後演出時,台下的觀眾是解放軍的隊伍。蝶衣的嗓音崩潰,但是台下卻對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並唱起了軍歌。這不禁讓人不解台下的解放軍是讚美還是嘲諷?
  五、 蝶衣對段小樓的執著就像蝶衣對京劇藝術般。
   事實上,蝶衣曾對段小樓失望,對藝術理想及生活理想徹底幻滅。
  一次當蝶衣扮好虞姬之後,發現小四也同樣上了妝,組織決定以小四代替蝶衣。段小樓面對嚴峻的抉擇,霸王與哪一個虞姬同台?緊鑼密鼓在催促,段小樓終於拋棄了蝶衣。蝶衣點燃了一排掛著的戲衣,內心感到憤怒與絕望。這像是飛蛾撲火,與之俱亡的心情。。
  文革時,蝶衣揭發段小樓時說:「霸王都低頭了,你說這京劇能不完嗎?」證明蝶衣對藝術、人性及愛情徹底的絕望。可見,當心中的失落突破警戒線時,再堅強的人終究會崩潰。
  
  六、 我們不是蝶衣。我們無法清楚的知道他到底是愛上了戲中的楚霸王,還是愛上了身邊的段小樓呢?是真的「從一而終」呢?還是因為段小樓而去愛,還是認定自己就是虞姬,從而瘋魔入戲呢?
  
  
   第三節 為何持以上論點:
  為何我們相信影片中的確出現了矛盾現象?
  因為我們歸納出下面的想法:
  
  一、 從人生哲理來看蝶衣。
   常言道:「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蝶衣忠實自己的「從一而終」的理念,不但成就悲劇的性格。而且也傷害了菊仙-因為有一個人同時愛著她的丈夫,尤其對方還是一個男人(蝶衣)。人不是應該有「生」的慾望?蝶衣最後竟以死結束他的人生,這麼做好嗎?
  二、 京劇的未來在哪裡?
   我們懷疑電影《霸王別姬》終台下的解放軍真的懂得藝術的欣賞嗎?事實上,現在欣賞京劇的人越來越少,若不再正視京劇往下坡走的事實,終究有一天,中國的國粹會消失不見。
  2000年在「兩岸京劇座談會」中,當時李炎主任即言:「目前台灣京劇人口不到兩萬人」。而往往這些群眾多半是老先生、老太太,難得見到年輕人的身影。面對這樣精緻的藝術與觀眾人數,不禁使人為京劇的未來擔憂.
  三、 虛幻的人生。
   當心中的失落突破警戒線時,再堅強的人終究會崩潰。蝶衣對段小樓的執著曾感到失望,是因為段小樓不是真正的霸王。
  我們說段小樓不是真正的霸王,基於三個原因:
  (一)霸王雖有拔山之力,也敵不過命運的捉弄,千載之後,仍是如此。
  
  蝶衣就是執著、深情而堅定的虞姬的化身,他的理想就是勇猛無畏的楚霸王。但是,楚霸王卻只存在戲曲之中,在現實中只有大師兄段小樓。段小樓終究不是楚霸王。
  
  
  (二)段小樓一直處在兩難的境況裏。
  
  戲台上是霸王,戲台下是大師哥和丈夫;前邊是師弟蝶衣殷殷的師兄情誼,身後是菊仙的驚天動地的愛;雖然戲台上和下台下容易分別,但是蝶衣和菊仙卻把他逼得無處躲藏,危機和矛盾從來沒有從他的生活中消失過。
  
  (三)袁四爺才是段小樓心目中的真霸王。
  
  段小樓眼睜睜看著袁四爺被一群激進青年五花大綁推出去斃了,「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口號聲不斷,段小樓震驚袁四爺竟這麼回答:「斃了就斃了!」在袁四爺身上竟讓他找到霸王的霸氣。
  
  
  
   第四節 辯護:
  對於上述影片中矛盾的現象,我們應如何辯護?
  依據影片中矛盾現象,我們歸納出六點來辯護?
  
  一、 對小豆子和小癩子不同的結局,似乎早有伏筆,一個悲劇的伏筆,看似矛盾,卻是宿命。
  二、 忌妒菊仙,的確是蝶衣的不對。但是,當段小樓與菊仙成婚時,蝶衣贈與段小樓一把寶劍,其實意思是從此以後師兄弟倆人分道揚鑣。雖然我們說電影《霸王別姬》以京劇為題材,影片的內容是兩個京劇男演員與一個女人的情感故事。事實上,因為蝶衣性別上的錯亂,影片的內容應該是一個男演員與兩個女人的情感故事。
  三、 蝶衣性別上的錯亂,是事出有因的。影片中,蝶衣因為小時候被母親送進戲班時,被砍掉多餘的第六指、遭師傅打得滿嘴鮮血、被張公公玷污,最後背誦京劇《思凡》台詞﹕「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這才出現性別錯亂的事實。這些並非蝶衣所能選擇的。
  蝶衣性別錯亂的其它因素﹕
  
  (一)對蝶衣性別上的錯亂的第一種理解是,由於這種戲劇身份的顛倒,才產生了蝶衣柔弱的女性特質,也就是說蝶衣如果不去演虞姬,就不會有自我認同的顛倒。
  
  (二)第二種理解剛好相反:蝶衣本來就有柔弱的女性特質,在他為舞台上驍勇的霸王而流淚時,他決定要尋求一種保護,一種哪怕是悲劇的保護。換句話說蝶衣如果沒有柔弱的性格,就不會認同虞姬的角色。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解,但或許它們也是相輔相成的。
  
  四、 我們說段小樓不是真正的霸王,事實上,對片中的段小樓來說,現實生活中蝶衣也不是他的真虞姬呀!他的真虞姬是菊仙才對。
  五、 蝶衣期待的霸王從來不曾出現,蝶衣一直生活在虛假夢幻的情感糾葛中。那是因為蝶衣只想窩在他虛幻的人生舞台,他選擇以死完成他的虛幻。看似勇敢,其實是表現出蝶衣的怯懦,因為在真實的人生中,他找不到自我。
  六、 戲曲小生泰斗-曹復永說他觀看張國榮的《霸王別姬》時,不禁淚流滿面,因為想到小時候吃的苦不知比這多多少!當下的年輕人恐怕沒法子接受這樣的磨練,因為這項文化所付出的代價真的很高。所以,京劇精緻文化的去向的確令人擔憂。唯有了解京劇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加上要有導演陳凱歌先生一樣,具有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京劇才能再被重視。
   
  
  第四章 結  論
   第一節 導致的結論:
  如果上述的辯護成立,那麼會導致什麼結論?
  一、 愛應該是兩情相悅的,他人不一定要配合。蝶衣愛著大師兄段小樓,可是大師兄不見得需要配合蝶衣的感覺而生活。所以,蝶衣的執著變成他們人生的災難。
  二、 縱觀全片,在影片中蝶衣為老百姓演、為日本人演、為國軍演、為解放軍演,他因戲生禍、因戲免禍、因戲生情、因戲傷情,因戲而樂,因戲而悲、因戲而死,在他眼中戲就是人生,找到了戲,就找到了一生的摯愛。
  三、 悲劇之所以為悲劇,除了壯美之外,恐怕就是一種無奈、不得已,無法逃開的宿命。所以,究竟是蝶衣演虞姬?還是虞姬演蝶衣?究竟是蝶衣選擇了悲劇?還是悲劇選擇了蝶衣?
  
  
   第二節 後續反應:
  蝶衣的一生一定要以悲劇告終嗎?
  
  一、 這到底是蝶衣的願望?還是宿命?
   影片中因為段小樓、菊仙、袁四爺、張公公、青木、小四……周圍林林總總的許多人和所有的背叛、欺騙,構成了一個大環境,使得蝶衣的生命如戲般消逝,最後他選擇在舞台上拔劍自刎,完成他自己說的:「我這輩子就想當虞姬。」的願望。只是,這到底是他的願望?還是宿命?
  二、 是人在演戲?還是戲演人生?
   歷史似乎是一個大導演,人是照著歷史的劇本演出罷了。但是歷史的劇本又是誰寫的呢?誰在寫劇本?誰在演劇本?也就是說,是人在演戲?還是戲演人生?
  三、 蝶衣必須在別人的肯定中才能活的下去。可惜,他不會「愛人」,只想「被愛」;他只有「需求」,卻沒有「付出」
  
  
   第三節 釐清:
  一、 這部電影情節曲折,呈現的就是四個字:「真假人生」給我們什麼啟示?
   我們看到了虛假的舞台V.S. 真實的人生 ;無情無義 V.S. 有情有義。虛假舞台上的戲子依照劇本演出忠孝仁義的歷史故事,不代表戲子本身和劇本上飾演那個角兒有相同的性格,但就算是在舞台上他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在真實的人生中,他也會是個有情有義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在自己的人生舞台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真實的自我。
  二、 《霸王別姬》若改為《姬別霸王》是不是更能詮釋本劇?
   「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這是李碧華原著《霸王別姬》中開場的第一句話。但在此劇中貫穿的人物卻堪稱有情,菊仙為自己贖身嫁給小樓,她對小樓的愛可以長相廝守,至死方休;蝶衣的愛也是從一而終,只是小樓讓她們兩位心碎,而一一離開他。所以《霸王別姬》若改為《姬別霸王》的確更能詮釋本劇。
  三、 影片中的蝶衣真的是為其所摯愛的藝術而死嗎?
   蝶衣沒有支配自己的命運,反而被命運所支配,強迫自己演出虞姬。也就如同第一點所說的,蝶衣在舞台上演出虞姬時,才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因此,蝶衣選擇一輩子活在虞姬的生命中,一輩子離不開舞台,也不離開舞台。所以蝶衣應該是為他自己所創造出的虛幻的人生而死。
  四、 文化大革命真的是推動人類歷史的最大悲劇?
   文革的悲劇最令人痛心之處,在於當時中國人的愚昧和狂熱, 即使是高級幹部、知識分子,都沒有意識到這場文化革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許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跟著跑,自覺或不自覺地從靈魂深處爆發革命,揭發自己也揭發別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主演或導演一場害人又害己的人類歷史上的最大悲劇。
  
  
   第四節 其他可能:
  一、 影片《霸王別姬》的攝影師宋小川說:「如果沒有張國榮,就沒有影片《霸王別姬》中的虞姬。」你認同嗎?不管認同與否,請說明原因。
   影片《霸王別姬》的攝影師宋小川說:「如果沒有張國榮,就沒有影片《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我們當然認同。因為連導演陳凱歌先生、製作人徐楓也說過這句話。張國榮二十五年的戲夢人生在他四十六歲時,畫下了句點。而現實生活中,《霸王別姬》裡的虞姬仿佛是張國榮人生的印證。
  飾演蝶衣的張國榮在事業上很執著,在藝術上全心投入他所飾演的角色,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講,他當之無愧。單單從《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我們就能看出來,用「敬業」這兩個簡單字來形容他是不夠的,只是《霸王別姬》仿佛是他人生的印證,誰料到他和程蝶衣這一角色會越走越近,甚至完全重合,二00三年四月一日張國榮自殺後,使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的悲怨竟成事實。
  
  
  (二、 蝶衣非死不可嗎?
   英雄、美人都是一時的。歷史的悲劇使歷史上的虞姬不得不死。但是,我們卻能存更多元與更主動的選擇。畢竟,是我們在寫歷史,我們在導戲,我們在演戲。如果我們不創造悲劇,悲劇就無法上演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