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单词字数统计: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54:18
1964年8月3日 《人民日报》发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1964年8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社论。社论指出,培养接班人,尤其是培养能够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党和国家地各级领导核心,决定整个革命事业的成败。根据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革命接班人必须具备5个条件:1.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2.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3.必须是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4.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5.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缺点错误。社论要求,必须特别注意贯彻执行党的阶级路线,把先进的工人、贫下中农出身的干部作为选择和培养的重点。
(人民网资料)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人民日报》社论
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人民日报》社论 1964.08.03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问题,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为了保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共产主义事业的最后胜利,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三年来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年来的历史,都以丰富生动、确凿有力的事实证明: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路线,有了经过历次整风运动和阶级斗争锻炼的党的各级领导核心,中国人民就能够在革命的道路上排除万难,胜利前进。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革命接班人,不断加强党的各级领导核心,把党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坚持下去。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一般地说,就是培养能够一代一代坚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强大队伍,特别是培养能够一代一代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核心。领导核心是掌握革命事业前进的方向的。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核心是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决定着我们整个革命事业的成败。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艰巨的事业。取得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情,而是需要经历五代十代,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个历史时期,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阶级斗争的风浪。资产阶级和一切被推翻的剥削阶级总是企图复辟的。国内外的阶级敌人知道,要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要使共产党蜕变为修正主义的党;要使共产党蜕化,首先要使党的各级领导核心蜕化。苏联在十月革命几十年后又发生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危险,就是首先由于赫鲁晓夫领导集团的蜕化变质。美国的反动头子杜勒斯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在我国进行资本主义复辟,他也看到,对我们革命队伍的这一代和下一代领导核心中是打不了什么主意的,就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帝国主义者的这种希望,和现代修正主义者祸害苏联的教训,以及目前我国社会阶级斗争的种种事实,都给我们敲起了警钟:我们在长期的、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必须使党的各级领导核心不断增强抵抗阶级敌人侵蚀的力量;必须更加注意选择、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特别是各级领导核心的接班人。
我们党的各级领导核心的绝大部分成员,都是在历次严重的阶级斗争中,特别是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大部分人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但是,应当注意到,我国的革命早已从民族民主革命时期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的性质,同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族民主革命是革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命;社会主义革命除了继续革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命以外,还要革整个资本主义的命;不仅要在经济战线上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而且还要在政治战线上、思想战线上彻底肃清资本主义残余势力,彻底批判和清除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的政治影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习惯势力。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不断革命的过程,势必要在各个战线上更广泛更深入地不断向前推进。因此,随着革命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必须重新教育干部,重新整顿革命队伍。我们不能满足于各级领导核心过去的状况是好的,也不能满足于当前的状况是好的,而要对各级领导核心和革命接班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能够坚决地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要经得起阶级斗争的更巨大的风浪。
按照什么标准选择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呢?根据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革命队伍的各级领导核心的成员,必须较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要真正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在哲学思想方面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政治思想方面就是阶级斗争的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就是要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处理问题,就是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要成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原理同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斗争密切结合,同总结各个战线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密切结合,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密切结合,同改造自己的思想密切结合。
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崩溃、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要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善于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第二,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实质上就是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者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都必须站在占人类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和世界上一切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一边,而不是站在占人类极少数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一边。
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必须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坚决反对个人主义的人;必须是在任何情况下把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决反对本位主义的人;必须是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决反对民族利己主义的人。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同无产阶级的大公无私的革命事业是水火不相容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本位主义,就其根源来说,都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要做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就必须摆脱一切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诱惑,必须在任何情况下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必要的时候,要能做到牺牲个人的利益,以至付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三,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在任何领导集团、任何单位里,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都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这是好事,不是坏事。作为领导核心的成员,就要善于集思广益,善于吸取一切有益的意见,善于和有不同意见的人相处;善于在本单位培养出认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的风气,使持有各种不同意见的同志都能够畅所欲言,展开争论,辩明是非;并且在这样的讨论中提高同志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水平,增长同志们识别错误的能力,增强同志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下的团结。不可救药的人也是会有一些的,但只能是极少数;只要做到团结大多数,极少数至死不改的人就孤立了。对于各种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要随时随地特别注意提高警惕,防止这些坏人篡夺领导权。
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
毛泽东
来源:人民网
(一九六四年六月十六日)
苏联出了修正主义,我们也有可能出修正主义。如何防止出修正主义,怎样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我看有五条:
第一条,要教育干部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懂得多一些更好。就是说,要搞马列主义,不搞修正主义。
第二条,要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为中国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为世界人民大多数谋利益,不是为少数人,不是为剥削阶级,不是为资产阶级,不是为地、富、反、坏、右。没有这一条,不能当支部书记,更不能当中央委员。赫鲁晓夫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我们是为大多数人的利益。
第三条,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所谓团结大多数人,包括从前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不管他是哪个山头的,不要记仇,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我们的经验证明,如果不是“七大”的正确的团结方针,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胜利。对于搞阴谋诡计的人要注意,如中央就出了高、饶、彭、黄〔2〕等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的人就是要搞阴谋,他要搞,有什么办法,现在还有要搞的嘛!搞阴谋的人,是客观存在,不是我们喜欢不喜欢的问题。
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五个指头,四个指头向一边,大拇指向另一边,这才捏得拢。
完全的纯是没有的,这个道理许多人没有想通。不纯才成其为自然界,成其为社会。完全的纯就不成其为自然界,不成其为社会,不合乎辩证规律。不纯是绝对的,纯是相对的,这就是对立的统一。扫地,一天到晚扫二十四个钟头,还是有尘土。你们看,我们党的历史上哪年纯过吗?但是却没有把我们搞垮。帝国主义也好,我们党里冒出来的修正主义也好,都没有把我们搞垮。解放以后出了高岗、饶漱石、彭德怀,搞垮了我们没有?没有。搞垮我们是不容易的,这是历史经验。
人是可以改变的。有少数人变不了,吃了饭就骂人,各省都有一点,是极少数,不变也可以,让他们去骂。对那些犯错误的人,要劝他们改好。要帮助人家改正。只要他认真改正了,就不要老是批评没完。
要团结广大群众,团结广大干部,团结这两个百分之九十五。
第四条,有事要跟同志们商量,要充分酝酿,要听各种意见,反对的意见也可以让他讲出来。要讲民主,不要“一言堂”,一开会就自己讲几个钟头,不让人家讲话。不要开会时赞成,会后又翻案,又说不赞成。共产党人要搞民主作风,不能搞家长作风。
第五条,自己有了错误,要作自我批评。一个指挥员指挥打仗,三个仗,胜二个,败一个,就可以当下去。打主意,对的多,错的少一点,就行了。不要总是以为自己对,好像真理都在自己手里。不要总是认为只有自己才行,别人什么都不行,好像世界上没有自己,地球就不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进的。无产阶级的大人物,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不是都逝世了吗?世界革命还是在前进。
但是,接班人的问题还是要部署一下。要准备好接班人。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
根据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论教育革命》刊印     注 释
〔1〕这是毛泽东一九六四年五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七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毛主席论教育革命》一书,出版前曾经毛泽东审定。
〔2〕高,指高岗。饶,指饶漱石。彭,指彭德怀。黄,指黄克诚。一九五九年八月,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彭德怀、黄克诚与张闻天、周小舟被错误地定为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八届八中全会关于所谓‘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
毛泽东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反对“和平演变”的战略措施
毛泽东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是反对“和平演变”的战略措施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鼓吹他的“和平演变”战略时,曾把希望寄托在我们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这一点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惕,所以他十分重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问题。他认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是关系到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里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也就是能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把社会主义推进到共产主义的大问题。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
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根据苏联发生的变化,也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或者第四代身上。我们一定要使帝国主义的这种预言彻底破产。
我们一定要从上到下地、普遍地、经常不断地注意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他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反面经验,要求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1)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2)他们必须是为中国和全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3)他们必须是
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4)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
(5)他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牺牲,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因而,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为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他鼓励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接受教育,参加劳动锻炼;并要求老一辈革命者要把过去的经历告诉他们,对他们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根据毛泽东这些指示精神,各级党委都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制定了一些制度和措施。
比如,当时中央党校向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重新教育干部,加强党的主要干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帮助他们提高阶级觉悟,增强党性,发扬优良传统。中央组织部向中央提出《加强地委以上各级领导核心,大力培养第一把手接班人》的报告,认为省部级第一把手年龄平均56岁,接班人衔接不上,值得全党重视。高等教育部决定今后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挑选60名优秀生,先到高级党校短训,然后分配到农村、厂矿从事基层工作和进行劳动锻炼。中央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各种干部的纪律检察,反对和防止干部特殊化。
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制度,毛泽东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和表扬。他对《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好材料》写的批语中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在其他有关文件的批示中,他也多次强调必须坚持干部参加劳动的制度,认为干部和群众一道参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可以“使我们的党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毛泽东从反对“和平演变”和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高度,提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思想和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在今天对于我们党和政权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伴随着共和国坎坷的步伐,走过了它兴衰跌宕的历程。至70年代末结束时,已有近1800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它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它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那么发动这场运动的缘由何在呢?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
一、解决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升学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中国政府对旧有的教育体制、机构等实行了改革,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计划性,盲目性很大,原来各级学校不合理的比例尚未能基本改造过来,小学发展过多,高等及中等专业学校发展较少”②,1953年对中小学进行了整顿和巩固,压缩了初中小学的招生人数,结果,是年未能升学的总数由1952年-10.2万人上升到1953年的213.4万人。此后,从1953年到“文革”发动前的1965年,除1958年外,我国小学毕业生不能升中学,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大学的总人数都在200万以上。
大量学生不能升学,又必须安置,面对这种形势,《人民日报》于1953年12月3日发表了题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的社论,提出“引导农村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乃是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基本办法”。这可以说是日后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以后几年形势日益加剧,一些城市由于升学就业问题处理不当,引发了青年学生请愿闹事事件。1957年2月18日至4月14日,刘少奇从北京出发,沿京广线南下,做了56天的考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在长沙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经刘少奇审定后发表在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上,要点是:“今年高中毕业生大部分升学、小部分不升学,初中和高小毕业生部分升学、大部分不升学的情况,是正常现象”,“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间内,总的趋势将是有更多的小学和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学,必须参加生产”,“就全国说来,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这篇社论实际上代表党中央向知识青年发出了下乡务农的指示,在千百万中小学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60年代初,三年困难后的调整,使得未能升学的人数又一次攀升。“文革”爆发后,从1966年下半年开始到1968年,各地学校基本停课,大学不招生,工厂基本不招工。这三年积压的初高中毕业生(“老三届”)全国约有1000多万人,成为复课的障碍。知青上山下乡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68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全国出现了一个上山下乡的热潮。
二、解决城镇就业难题
 
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原本可以通过发展个体经济、小集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来拓宽的就业渠道被堵死,致使城镇青年就业门路越来越窄。1952年城镇个体劳动者人数有883万人,到1978年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15万人③,政府几乎找不到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同时,“一五”时期的城镇就业政策,伴随着“三大改造”的进程,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对劳动力实行统包统配,造成了待业人员对国家的依赖。实际上,国家既统不了,又包不起,许多人消极地等待就业,而许多行业又有待开发,造成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怪现象。1950年至1955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6.6万、37万、24万、43.9万、11.9万、5.4万,但1956年猛增至102.5万④,这清晰地说明了就业政策的调整给城镇就业带来的影响。从产业结构来看,优先发展重工业,高积累,也大大限制了城镇就业容量。新中国成立后,限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由于战略重点向重工业倾斜,除了“一五”时期和1963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外,重工业占国家投资比重,都在50%以上,比苏联还要高(苏联重工业投资比重最高时期不超过40%)。这种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斥。根据统计分析:每亿元投资,用在轻工业能容纳劳动力1.6万人,用在重工业只能容纳5000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的时间里,在第一、二、三产业关系上,重生产,轻流通,轻服务,片面强调城市的生产性质,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萎缩,这就大大限制了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人口大国,1949年底人口已达5.4亿。同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为深重,“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对人口速增的危机普遍缺乏较清醒的认识,反而认为人多力量大,结果导致人口增长失控。1954年我国人口已突破6亿,60年代初已接近7亿。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就业难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建国初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男女平等的提出,原本无须就业的广大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要求工作,形成了与城镇知青争岗位的局面,给当时的城镇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从可能性条件来看,当时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确实需要大批的知识青年。与个体经济不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许多管理人才和初级办事人员,而且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当落后,文盲众多,于是鼓励有文化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也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西方的封锁遏制无所畏惧,然而,对美国提出的“和平演变”策略却深感忧思。尤其是1956年,可谓多事之秋。国际上,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并相继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国内,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数十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了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这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警觉。毛泽东认为,匈牙利党的错误在于“官僚主义,脱离群众,工业方针错误,工人减薪,资本家简单地被打倒,知识分子未被改造,反革命分子没有镇压”⑤。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整风运动,然而,由于少数右派分子趁机向党发动攻击,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并严重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提出,“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他们在“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资本家、青年学生里都有,共产党、青年团里面也有”⑥。1957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妥善安排中小学毕业生下乡》,指出:“在这次反右派斗争中,我们看到,许多旧知识分子,由于过去没有参加过体力劳动,轻视劳动人民,因此,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经不起社会主义斗争的考验,成了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今天的知识青年,应该从这个历史事实中接受教训,努力参加生产劳动,首先是体力劳动,到工农群众中去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坚强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成为忠实的社会主义的战士。”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荡,中国周边的国际局势趋于紧张。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冲突不断,美国侵略越南,威胁我国安全,同时,美国支持台湾趁大陆出现经济困难和中苏关系破裂之机,频繁地向大陆派遣武装特务,进行颠覆活动。在国内,为了“反修防修”,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此时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政治意义更加鲜明,基本可以说,是培养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认为,“既有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现代科学文化的新的一代农民、工人、士兵,新的一代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就是我们要培养的新型接班人。他们不仅将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成为领导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基层干部,并且从这一支队伍里,会涌现出各种人才,成为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无尽源泉。”⑦“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被蒙上浓重的政治色彩,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知青的首要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宣布,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消除三大差别,即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差别。党中央把知青上山下乡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途径,称其“既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贯彻毛主席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⑧。
 
综合来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原因复杂,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的整个运动过程就不难发现:这期间高潮和低潮相互交替,而这一特征又与经济建设中一度重演的“过热”与“紧缩”呈反向运动,即当经济发展“过热”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则相对较强,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则处于低潮;反之,当经济发展“紧缩”时,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受到限制,与之相应的知青上山下乡则处于高潮。这一切都表明,经济因素是决定知青上山下乡的根本性因素。尽管如此,我们在看到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教育、人口、政治等其他因素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