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民追悼会:谈谈我对知行合一的看法——给尊孔人士示范一下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修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05:07
谈谈我对知行合一的看法——给尊孔人士示范一下如何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修改)

  纵观两千多年儒家的发展史,所有的儒学大师中,老僧对王阳明最感兴趣,对他感兴趣的原因是他能打仗,这与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儒生是有区别的。所以看过他的经历之后,对他的学问也就先存了几分敬畏之心,也就不会因为蔑视他的人而轻忽他的学问。老僧是相当势利眼的,孔老二把他的那一套克己复礼说得天花乱坠,可是由于他那“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事功业绩,首先就让我这样的势利眼给瞧下去了——你行,你的学问大,你能用你的学问解决问题吗?你自己都不能做到修齐治平,还忽悠别人干啥呢?没办法,老僧是受过“猫论”教育的,看问题就这么功利。所以,论坛上有人忽悠他对“实践”的认识有多深刻,有多“哲学”,老僧统统都不信——先谈谈如何你的哲学思想能不能解决你自己帖子点击率低的问题。如果能解决普遍问题,具体问题当然也不在话下。关于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思想来源以及解释定义,老僧就不在这里重复了,如果有网友感兴趣,用关键字在网上搜索一下也就知道了。下面我重点来说我的理解。当然,我的理解很大的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这来源于我自己的生活实践,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是难免的。

  要理解知行合一,就不得不谈什么是“知”,什么是“行”,我这里不照搬别人的解释,我只谈我自己的理解。所谓的“知”,就是对事物的认识;而所谓“行”,就是对事物的实践。所以谈知行合一,实际上是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而“实践”和“认识”活动其实都是有主体的,一般来说是以人为主体,当然如果有其他高等生物,他们也具有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那么他们也可以作为主体。既然人是“知”、“行”的主体,那么知行合一就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对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整体,两种活动缺一不可、不可分割。那么为什么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统一的整体呢?这得从什么是人的“认识”谈起。

  所谓的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人获取外界信息、加工处理、存储记忆的信息处理流程。这里又涉及到一个“信息”的概念,那么什么是“信息”呢?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一个很完整或者说不存在疑议的定义,论坛上疯子指导员的定义值得探讨,但我仍然存有疑虑。我自己参考信息论做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信息就是存在和演变的客观标识”,用疯子指导员的定义就是指符号系统,不过我的定义里面强调了“客观”两个字,实际上将信息的范围缩小了,“标识”是离不开物质存在的。信息论中,信息的作用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而任何实践活动,实际上都是在创生信息。每一次实践之后,对于同一事物,基于某一个目的,其不确定性都会减少,或者说实现目标的概率增大。上次我在《继续谈谈为什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傻瓜笨蛋”以及“失败者”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帖子中曾经举了一个蜜蜂创生信息的假象例子,下面我把这个例子拷贝如下:

  【假设有一个箱子,三面都是木板,另外一面是透明的玻璃,假设玻璃的面积是10000平方厘米,其中开了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孔,里面关了一只蜜蜂,蜜蜂的身体截面积刚好也是1平方厘米,这只蜜蜂浑身沾满了标记粉(不管是什么东西,就算是花粉吧)。这只蜜蜂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于是不停的试图寻找出口,开始的时候它总是“碰壁”,每次碰壁当然就是寻找出口的一次“失败”,但每次“碰壁”就会在玻璃上粘上标记物,从而下一次就避免再次碰上已经染上标记物的地方。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知道,这只蜜蜂最多需要碰10000次壁,就一定会找到玻璃墙的出口。所以,蜜蜂每一次“碰壁”,实际上都不是没有意义的,碰壁的意味着失败,但失败却意味着获取了一个单位的信息——那就是此路不同,将出口的搜索范围减小了万分之一。实际上,按照老僧昨天的说法,蜜蜂每一次“碰壁”,都创生出一定量的信息,如果用2进制表示,大概是13比特的信息量。而要发现出口,总共约需要13万比特的有效信息量。所以只要蜜蜂碰撞的数量足够多,这个出口是必然会被发现的。所以发现“出口”这件事情是必然的,至于那一次发现则有偶然性。上面假设的是只有一只蜜蜂的情况,如果里面有100只蜜蜂呢?发现出口的速度当然就快很多,平均每只蜜蜂只需要100次的碰壁量,就可以将所有的玻璃面积布满标记物。当然,随着空白玻璃面积越来越小,发现“出口”的概率就越来越大,不一定需要完全布满整个玻璃面,完全有可能某只蜜蜂通过观察和猜测,将目标锁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很幸运的一次就刚好碰上出口。这时候这只蜜蜂就扮演了“天才”蜜蜂的角色。但这只蜜蜂对于寻找突破口的贡献有多大呢?这得看他碰壁的次数多少,反正每碰一次就贡献了13比特的信息,而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突破口的关键时刻就已经潜藏在每一个寻找出口的蜜蜂行为之中了。】

  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只是说明所有人类的活动,都是在创生信息,无论是傻瓜笨蛋也好,或者是碰壁碰到头破血流最后甚至死了也找不到出口的失败者也好,他们都为找到“出口”这个活动贡献“信息”,都是在“创造必然性”。所谓的必然性,其实就是发生概率为100%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将发生概率为100%的事物叫“真理”。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了实践活动就是在创生信息,而认识活动就是人类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的流程,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结果是在大脑中形成了“某条皱褶”(对知识的记忆)。所以,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是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反过来也一样,当人因为大脑中某条神经颤动,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调用他已经有点知识,先进行比较,然后进行推理,最后进行判断,在这个过程中,他离不开他过去的获取的信息——他过去亲自的实践或者别人的实践,当他在他自己大脑里得出一个逻辑正确的结论后,最终要形成认识,还得将他的结论和实践结果对比,只有对比之后,才能确认为是消除了事务的不确定性。比如爱因斯坦在大脑推断出了相对论,但相对论成为大家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在经过实践检验之后的事情。

  这里再强调一点,人类在产生认识的飞跃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只不过这个“实践过程”已经被抽象的“刻”在大脑中,成为一道脑褶。所以认识和实践是统一整体,密不可分的。实践是信息的来源,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