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支前的父亲:贾樟柯影评——《站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6:48:49
转自时光网
2006-12-27 
贾樟柯影评——《站台》
《站台》——最迷茫的小集体抗争
2001年,《站台》被《电影手册》评为当年十佳影片。影评是这样写的:电影中的站台,是一个虚设的存在。这群年轻人在成长后,感到疲惫不堪,他们不能仔细的分辨自己和时代的差距、个体与国家的分别,他们似乎是完美融合在时代之中的一代人,又仿佛是超越于时代之外的异类分子。影片的名字是《站台》,寓意再明显不过,这群年轻人在青春的站台上等待时代的火车。影片中也确实有不少有关火车情节安排。影片开头是一段汽车在黑暗中行驶的长镜头,年轻的人模仿着火车的汽笛声欢叫。突然感觉那声音能穿越时光,时至今日,依然还有那样的声音响起。这是一种追求一个更为宽阔的世界的诉求。他们后来也演了《火车向着韶山跑》,这一段是拍摄时找的当地老艺人教的。这个片段采用全景,摄像机藏在观众的背后,舞台上演员的表演有板有眼,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或许会觉得好笑,可它确实代表当时的一种文化生活,是那段特有的政治在文艺身上留下的最后的影子。远景使镜头消除了舞台表演带来的戏剧性。镜头近景只有女演员的背影,马上切至全景,导演采取了远观的态度,可他也是在诚实地记录,记录那些别人容易遗忘的事物。正如导演在放映《三峡好人》所说:人有的时候是善于遗忘的族群,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      火车第三次也是真正出现是在追火车那一段,我是影片中最让人心碎的镜头。他们还是没有真想象正见过火车,一切只是想象而已,贫瘠的年代贫瘠的想象。火车开来的时候也是用的远景,构图完美,崔明亮他们渺小的身影拼命奔向一晃而过的火车。当真正的火车来临时,他们狂奔着追赶,发出内心最深的呼喊,那是青春的渴求。火车在冰冷的声音中呼啸而去,留下这群发呆的年轻人。忧伤的大提琴响起,有一种从内心奔涌的感慨,让人深思。那时他们的感觉应是而自己同时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此时。什么东西已和火车一起呼啸而去,再也难以回来。这一段是根据贾樟柯的亲身经历拍摄的,这种个人体验在影片中给人以振聋发聩的思考。
   影片延续了《小武》的纪实风格,再次将边缘任务的挣扎通过154分钟表现出来。影片讲述的是如沙粒般渺小的崔明亮、殷瑞娟的故事,他们不满于现状,他们有他们的梦想,到处疲惫的走穴。影片中间有一个长镜头是这样的,他们的汽车在行驶中遇到障碍不能继续前行,不得不掉头回走。镜头非常冷静,基本上没有切换,就是为了逼迫观众观看这一次退败的过程,汽车在黄沙中颠簸,单调的画面内是汽车的隆隆响声。他们的疲惫,迷茫经过这样的处理后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没有仅仅表现崔明亮他们走穴,还增加了去见他表弟的一个插曲,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在现实中,扮演三明的演员是贾樟柯的表弟。他以后还出现在贾的《世界》、《三峡好人》中。应该说见表弟这个片段增大了影片的视角,增加了电影文本的素材的丰富度,它比较真是地揭露了中国煤矿当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镜头对准更为底层的人群。几年后,中国的煤矿事故多得像伊拉克的恐怖袭击一样多时,再看那个片断,让人感慨万千。《电影手册》认为声音是本片中最有力量的部分,应该说在《小武》里就确立了这种特色,而在站台里,                 声音的穿插更为精妙,他更考验导演对声画的处理水平,而贾樟柯在这一点上显示出高于一般导演的水准。影片中的声音有为刘少奇平反的声音,这是时代的声音。还有邓丽君的歌声,这也是放映时代的绝佳声音,只是它与政治的声音不是一个性质。还有三段大提琴的音乐声。《电影手册》曾经这样选评《站台》的声音:“甚至是主人公的叹息,都穿透了画面,直接指向观众的精神世界”贾樟柯对于,声音的运用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政治声音能反映时代的变迁,而流行乐的运用一方面既可以反映时代的文化语境,另一反面却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小武》里我们已经体会到了导演对于声音的精妙拿捏,而贾首次用西洋的大提琴则更能反映他的“处心积虑”,证明并非这只是王家卫的专长。三段中其它两段分别是他们走穴在野外露营,不知是谁离开人群点燃了野草,在黑暗和寒冷中,火焰也显得异常孤寂,大提琴慢慢想起,让人从内心涌起一阵阵感动,我想这才是回归到了电影的本质。还有一段是他们走穴回来进城时通过张军的主观镜头看到破败的小城,大提琴让我们体会到他们那种想冲破阻碍,而最终被现实逼回到起点似的无奈与悲凉。
  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崔明亮,太多的殷瑞娟。那个汹涌的年代在他们眼中充满希望和诱惑。他们笨拙而努力的追逐着时代的脉搏,崔明亮他们是在时代中如鲤鱼般翻滚着,精疲力竭。他们想弄潮,却又被平庸的洪流拍打回岸。影片的结尾是崔明亮在自家的沙发上睡着了,殷瑞娟抱着他们的孩子望着远处的城墙,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平凡的人,普通归宿。深刻得让人心酸。这个结尾可以说是应载入中国电影史的不多的几个经典结尾。
   《站台》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开始打算将片中男一号和男二号对换,但贾樟柯怕有自我美化的嫌疑,还是决定用王宏伟做男一号。有人认为如果说《霸王别姬》完成了文革结束前的一种思考,而《站台》则是继续了这种思考,我比较赞同这个说法。并且我同样将《站台》看成是一种史诗般的影片,虽然它的时间跨度不大,它也没有宏伟的历史场景叙述,但它是通过个体经验来反思社会,就如同王小波的小说一般。我想,这就是影片的伟大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