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凡与霍濑清婚内错爱:人安为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55:12

人安为宝

  据明人都印《三余赘笔》、董谷《碧里杂存》等史籍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创建明王朝之后,每天黄昏派专人在道路上一边敲木铎(指木舌的铃。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一边高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几句话,以提醒行人。五更时则派专人在谯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望的楼)上一边吹着“长鸣曼声激昂”的古老乐器--“画角”,一边高唱“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等九句歌曲,以告诫臣僚百姓。就后者而言,通称为“画角吹难”。

  你看,朱元璋又是派人连敲木铎,又是“画角吹难”,那股认真劲,俨然佛寺里的晨钟暮鼓。其目的是什么?董谷说得好:“无非欲其谨始慎终,居安思危,而免颠沛之苦。”一言以蔽之:希望保持安定的政治局面,社会不要再动荡。

  其实,“画角吹难”时高唱的那九句歌词,“著作权”并不属于朱元璋,据都印以及著《事物考》的王三聘考察:“相传为曹子建作。”来源可谓久矣。看来,在中国古代地主阶级政治家中--我说的是政治家,而不是一味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糊涂虫--恐怕没有一个不懂得保持安定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据南宋王明清《挥麈录》卷一记载,甚至就连北宋仁宗赵祯那样并不高明的皇帝,也懂得安定的政治局面,比起他的那根被某些侍臣视为奇宝的玉带更宝贵,说:宝带不可贵,“中国以人安为宝”。

  人们常常称道唐初“贞观之治”那样的太平盛世。其实,不但这类盛世的重要表征是“人安”,也就是人民的生活比较安定;更重要的是,正是人民安定下来,有个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才能导致“国泰民安”,出现封建经济发展、政治比较清明的繁荣局面。不难想见,如果唐太宗李世民不注意调节地主阶级内部之间的关系,懂得在领导集团中“上下相亲”对治国的重要性;不注意吸取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从而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措施,使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缓和下来,让生产得以恢复发展,那么,安定的政治局面就不会出现,“国泰民安”的唐初盛世根本就无从谈起。

  纵观历史,凡是安定的政治局面破坏之日,就是天下将乱或大乱之时。北宋中叶后,地主阶级统治集团日趋腐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安定的政治局面破坏殆尽,北宋王朝终于寿终正寝。如果说,宋仁宗这个皇帝虽然也够窝囊,但毕竟懂得“人安为宝”,那么,仁宗之后的几代君主,甚至包括南宋的某些皇帝、大臣,实际上是江河日下,视“人安为宝”为敝帚。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靖康年间,对外屈膝,“括金赂虏”,以至于皇帝下令“群臣服金带者,权以通犀带易之”。大臣们的金腰带也保不住了,这不能不是个莫大的历史讽刺。如果此时的君臣,还能想起宋仁宗不以玉带为宝,而以“人安为宝”的祖训,真不知作何感想!

  国破家亡,百姓首当其冲。北宋的亡国,南宋在残山剩水间苟且偷安的结果,最苦的当然是人民。据南宋庄季裕《鸡肋编》载:当时的“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以致人吃人。“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更为惨绝人寰的是,将人肉制成腊肉,以作军粮,呼老瘦男子之肉为“饶把火”,年轻妇女之肉为“不羡羊”,小孩之肉为“和骨烂”;而通称之为“两脚羊”。庄季裕写到这里,曾义愤填膺地说:“杜少陵(按:即杜甫)谓‘丧乱死多门’,信矣,不意老眼亲见此时,呜呼痛哉!”我想,就是八百年后今天的我们,展卷读之,也不免掩卷长叹!

  毫无疑问,不管是朱元璋的“画角吹难”,还是宋仁宗的“人安为宝”,其阶级本质,是十分明显的:维持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虽然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本质来看,“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封建社会,在相对安定或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下,对人民群众来说,所受的欺凌、压榨,毕竟比每一个安定局面被破坏的王朝的末年要轻一些,至少还没有沦为“两脚羊”;透过从五代时就发出的“离乱人不及太平犬”的沉重叹息,我们可以充分看出,人民是多么向往长久的安定局面。

  俱往矣,古人何足道哉!但是,重听朱元璋辈为了“人安为宝”、保持安定政治局面而敲的木铎声以及长鸣的号角声,回味“创业难,守成又难”的歌词,这对于我们今天深刻认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还是不难从中得到有益的历史启示的。【《天津老年时报》10月1日】王春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