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的行业:危机第二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9:23:41
导语:2011年的8月盛夏有点冷!8月6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标普将美国维持了近百年的AAA信用评级下调,全球市场随之接连发生重大变故。7日凌晨,因高失业率、财政消减,经济不景气,英国骚乱发生,王室震惊;欧元区,先是久病不愈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尚未解决,随之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也频频告急,南欧几乎烧成一片。德法也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停滞,失业率进一步抬头,8月15日,两国声明反对发行共同债,欧元区内讧恐致欧元“脱轨”;8月24日,由于巨大的财政赤字,穆迪下调日本信用评级,话音刚落,8月26日菅直人宣布辞去日本首相,尽管财政大臣野田佳彦接任,或重建日本财政,但惠誉几乎同时表示,也将在未来5到12个月下调日本信用评级。
如果说2008年9月15日,历史长达百年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揭开第一波金融危机序幕,今年8月初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则意味着第二波危机的开始,全球资本市场也是哀鸿遍野。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个不同寻常的8月做一个总结,可以预见,历史将对这个月留下浓重的一笔。【网友有话】
2011年8月6日 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 震惊全球

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 掀起危机第二波
北京时间8月6日,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首次取消了美国债务保持了70年之久的AAA评级,把美国主权债务评级降至AA+。这一标志性事件震惊全球,动摇了美国国债长达70年“零风险”的神话,金融市场反应巨大。全球投资资金都开始寻求避险领域,股市暴跌,黄金一路飙升,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下挫,市场恐慌情绪一时达到顶点。[详细]
谢国忠:乱世降临 这很可能会持续十年
全球经济所面对的结构性问题,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过度开支,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度依赖出口,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无法解决,因为其政治体系都无法当机立断。我们正处在一个乱世,而这很可能会持续十年。[详细]
斯蒂芬·罗奇:全球二次衰退概率已达50%
一份苍白无力、缺乏实质内容的提高债务上限法案,远远没有达到重塑美国财政纪律和显著削减美国主权债务负担所需的要求。从这一点说,罗奇认为,标准普尔对美国的降级正当其时,不然美国的决策者们只会无止境地“一路踢罐子”。[详细]
2011年8月7日 失业率居高不下 英国发生大规模骚乱

失业率居高不下 英国绝望青年借骚乱发泄不满
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骚乱已持续了3天。骚乱正从伦敦北部的托特汉姆蔓延到更多的地方,而人们也开始追问造成此次事件的原因。英国当地媒体和分析家们认为,高失业率、财政削减、经济不景气、种族和文化冲突,以及年轻人和警察之间的矛盾,都是造成这次骚乱的原因。[详细]
削减政府开支 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
大量的青年参与这次行动,是反映出青年人对当前经济形势感到非常不满,因为现在英国的经济增长在欧洲国家中是比较缓慢的,最新的统计数字一个经济增长率只有1.6%,然后它的失业率非常高,一个是达到7.7%,这样的失业率是远远高于法国和德国。[详细]
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迟滞 令社会情绪上升到沸点
尽管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避免了欧元危机对于英国经济的正面冲击,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大量债券作为金融抵押品存放于英国,致使债务危机在英国的传播十分迅速。英国10%最富有的人目前比10%最穷的人富裕100倍。这无疑会考验着社会稳定的神经。[详细]
2011年8月15日 意大利西班牙同时告急 欧债警报再度拉响

欧债危机阴霾不断 或连累全球经济二次探底
居高不下的债务和赤字比重,已不是欧元区的新现象。近2周来,商业银行融资通过欧洲央行的紧急借贷工具快速增长,显示一些银行通过传统渠道融资已面临困境。前日,希腊无奈推出紧急流动性援助(ELA)基金这一“最后的救命稻草”,欧元区二次探底情绪骤然升温。[详细]
欧债面临三大挑战 危机向英法等核心国蔓延
由于美债危机隐患、日本债务融资海外资产回补的需要,以及今明两年欧元区国家债务到期高峰等原因使欧债面临巨额债务融资挑战。“高福利、高债务、低增长”正在欧洲形成不良循环,是减赤和缓解欧债危机的最大阻碍。不排除危机向核心国蔓延的可能。[详细]
意大利:欧债危机下一站?
5日意大利10年期国债与作为基准的德国同期国债利差一度达到416个基点,再创欧元投入使用以来新高。意大利与德国10年期债券的利差超过西班牙,使意大利成为这场主权债务危机的中心。投资者难以相信这两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避免危机向其蔓延。[详细]
2011年8月22日 德国反对欧元区共同债券 欧元区国家分歧严重

欧元区共同债券基本没戏 欧元区国家分歧愈演愈烈
欧洲目前只有一个统一的央行,而没有一个统一的财政部。各国本来的财政政策各不相同,要发行欧洲统一债券,相当于建立一个凌驾于各欧元区国家之上的统一财政部。即便欧元区国家的领导人在政治上认为有此必要性,从经济上而言,“超级财政部”也绝无诞生的可能。[详细]
西班牙和意大利呼吁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
作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潜在对象的西班牙、意大利两国对德法周三(8月17日)发布的协议内容表示欢迎,并称希望该协议能引入欧元区共同债券。西班牙社会党发言人表示,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声明提高了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的可能性。[详细]
德国财长:欧元共同债券将导致欧洲债务联盟
德国财长朔伊布勒8月22日表示,在当前的形势下推出欧元区共同债券相当于将欧盟推向欧洲债务联盟。他表示,只有当欧元区成员国采用了共同的财政政策时,欧元区共同债券的理念才会可行。多个欧元区领导人对欧元区共同债券这一想法提出反对意见。[详细]
2011年8月24日 穆迪下调日本信用评级 日本首相更迭

穆迪下调日本信用评级日本首相菅直人率内阁集体辞职
日本主权债务信用评级遭下调最终成为压垮菅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月底,日本下一位首相将诞生。然而,无论是谁接替菅直人的位置,日本政府的巨额债务都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旦日本国债供应加大并超出投资者需求,且海外投资者又不能接受较低收益率的话,海外投资者抛售日元的风险将显著加大。[详细]
惠誉:未来5到12个月或下调日本主权评级
惠誉亚太区主权评级团队主管周二(8月30日)在北京论坛上透露,如果负面因素发酵以及新首相无法拿出有效措施,在未来5-12个月内有可能将降低对日本的主权评级。他强调日本债务占GDP比例高达200%,超过意大利和西班牙。[详细]
钮文新:日本“债务泡沫”将引爆
日本债务水平15年前就越过占比GDP60%的安全线。美国金融危机,日本政府救市,加之大地震的影响,都毫无疑问地进一步增加了政府开支。如果像欧洲那样,三大评级公司你一拳、我一脚不断下调日本信用评级,那势必引爆日本的“债务泡沫”。[详细]
三问中国地方债 中国能否成为全球债务危机的幸存者?
投向是否合理?大多投入基础设施,而非用于经常性开支
举债融资,风险几何,关键是个“用”字。与西方一些发达经济体政府债务有很大不同,中国地方举债用途大多是基础设施建设,而非主要用于经常性开支。地方政府“债务累累”形象的背后,是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大量优质资产。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说,中国地方债务逾70%的收益都用于基础建设融资以及土地收储,这增加了政府的资产额,“因此,尽管债务水平较高,但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仍非常强劲”。[详细]
风险是否可控?隐患局部存在,总体上安全可控
城投债交易遇冷,地方债发行出现部分流标……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的债务规模较大、债务负担较重等风险隐患,近段时间引来一些担忧,但个别单位出现的偿债困难或风险隐患,并不构成系统性或全局性的风险。从审计结果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至2010年底,我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52.25%。如果按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债务率为70.45%。[详细]
平台如何解忧?“降旧控新”从细从实,债务风险逐步内部化
地方债风险为人诟病,融资平台往往被推到风口浪尖。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总数达6576家,相应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占债务总额的近一半。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资本金到位率低,盈利能力较弱……融资平台已成为银行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市政债券和贷款互换,成为不少专家眼中实现融资平台债务“软着陆”的一个可行办法。[详细]
观点交锋
刘纪鹏质疑许小年 称对地方债不必恐惧
针对此前经济学家许小年对于2.8万亿地方债的评论,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隔空喊话,写下《许小年要清算什么》一文,质疑许小年。[详细]
许小年:地方债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需引起高度警惕
许小年20日在论坛间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应引起高度警惕,最重要的解决方法是要制约地方政府乱花钱的冲动,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发债规模。[详细]
郎咸平:不怕美债影响大 只怕地方债务大
地方政府狂飙突进地借债,我们叫激进借债。借完债以后,按道理来讲,也没问题,你只要投到一些收益率高、回报率高的项目也可以。问题是最近审计署的报告说八成的钱投在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详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各国大规模发行货币救市,为今天的通胀和危机埋下隐患。中国4万亿投资短期看拯救了自己,甚至拯救了世界,但也留下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陡增。6月,云南公路平台违约风波给让市场感觉到了违约蔓延气息,7月初云南最大的平台公司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云投集团)重组的消息成为机构集体抛售城投债的拐点,尽管有利好刺激,违约担忧难祛,债市至今低迷。还有人民币盯住美元等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机制,导致外储不断增加已达3.2万亿美元,天量外汇储备犹如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中国在世界上面临的最重要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凤凰网财经中心出品,欢迎收藏 编辑: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