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的经典语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21:30

   ――论“十二五”统筹城乡发展新的着力点

  核心提示

  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继续坚持和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等“三农”政策,与此同时,也突出地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作为“十二五”期间“三农”政策的一个新目标。我省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必须抓住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这一优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正是“十二五”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强化农业农村建设的新的着力点。

  □杜受祜

  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是新农村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无论作为过程还是目标,本质上就是把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既抑制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反过来又使城市发展落后,使“三农”问题缺乏解决基础。农村和农业自身的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尤其是韩国、日本等国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化建设的初、中期阶段,必须强化农业和农村的建设,弥补现代化建设的短腿,为最终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必须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

  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其本身不是发展的目标。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则是农民幸福生活的载体和重要内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分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就是为了让农民分享发展的成果,进而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农民的幸福生活不仅包括了在生产发展基础上的生活富裕,还应当包括农民更有尊严,农民对自己权益的维护和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和程度的提高等内容。“十二五”时期,不仅要通过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让农业的比较利益提升,农民收入增长,同时还要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无论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多高的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有几亿农民要生活在农村,农村仍然是他们生活的家园。所以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既是“十二五”时期“三农”政策的紧迫任务,又是一个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长期战略目标。

  城镇化战略向“两条腿”走路方向调整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标志着我国城镇化战略向“两条腿”走路的方向调整,更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互动。

  城镇化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利器,“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是被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所验证的真理。城镇化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人口的减少,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增加的过程。“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由17.92%增加到46.6%,在“十二五”期间,每年还要增长近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将超过50%。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然滞后,因为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国相近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周边国家城市化率已在60%以上;另一方面,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导致城镇住房、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管网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管理设施远赶不上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步伐,不仅使城市居民,更使进入城镇的农民,深受“城市病”之苦。事实上,类似的城镇化风险在世界范围内也出现了,2010年全世界有14亿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生活在边缘化的状态,居住在非正式聚居区,缺少可降低灾害风险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鉴于此,世界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发表的《2010年世界灾难报告》提出,说服和阻止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让人们留在农村以应对城市化进程加快面临的巨大风险。这个变化对我国城镇化的启示是,未来城镇化应帮助进城农民提高工作技能、增强收入保障能力、在获得城镇户口的同时还要享受到城镇户口所赋予的公共服务,防止农民变市民、市民变贫民的恶性城镇化。同时,应当调整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实行让农民进城和把农村建设成为幸福美好家园的“两条腿”走路的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是城市和农村互动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农业和农村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工业和城镇的支持和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民到城市来的一个很大的动因是让子女接受现代教育,让自己享受城市文明。如果能够把城市文明建设到农民的家门口,在农村就能够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和城市文明,就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大量人口涌进城市的问题。 (作者系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研究员)

  \ 前沿动态\

  尊重劳动者的利润收益权

  刘长庚、韩雷今年1月在《红旗文稿》发文《现代企业应赋予劳动者对利润的收益权》认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二是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效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过去不少学者把效率和公平相对立,认为要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必然要牺牲公平。事实上,创新能力和收入分配可以一同解决。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通过改革企业内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遏制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占比不断降低的趋势,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在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要实现这样的企业制度创新,关键是承认劳动者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认劳动者对利润的收益权。企业的新增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不管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贡献分配,劳动者都理应具有对利润的索取权。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的运行中,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从现实和理论来看,传统的偏重物质资本权益的企业产权制度已经严重限制了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向侧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方向演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确认劳动者对利润的收益权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 工作与研究\

  推动农民专合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宋全安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本质上讲是实现、发展和维护农民利益的组织。规范发展是专合组织发展的关键所在,要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要求,认真规范专合组织的组建、登记、经营和管理,促进专合组织规范运行。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要围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创新四大机制,提高带动实效。一是要创新服务机制。就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为成员经营提供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生产技术、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统一收储销售的“六统一”服务,推进农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二是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即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将产业化经营各主体有机联结起来,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带动农民参与经营、获得收益;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的利益分配关系,切实保护成员利益;积极探索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等分配形式。三是要创新风险防范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和完善公积金制度并探索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在产业利润高于一定水平时按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财政等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支持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风险准备金的积累、使用、管理机制,支持其不断壮大实力,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要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以服务成员为宗旨,互惠互信,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防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被少数人控制和垄断、成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工具。要建立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努力开拓市场,积极发展加工业。转变观念,意思是要用现代理念发展专合组织。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实现专合组织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现代理念指导专合组织发展。要破除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观念,树立和坚持市场导向理念;要破除传统的小生产经营观念,树立和坚持集约经营理念;要破除竭泽而渔的观念,树立和坚持和谐发展理念;要破除封闭保守思想,树立和坚持外向开发理念。

  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要以发展特色高效优势农产品为着力点,做实做强专合组织。要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比如土壤、气候和水质优势,着重抓好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努力提高农产品的效益。

  此外,还要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为农民提供对称的市场信息。农民专合组织要进一步适应市场、创造市场、保护和建设市场。要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活动,培育营销组织和营销大户,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扩大销售,发挥带动效应。同时要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进农业标准化,就是要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实现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作者系省委农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