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华v2手机: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2:23
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家园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故土,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当地百姓恐其死后为蛟龙所困,遂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此后,民间形成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两千年来,后人为纪念屈原,将农历五月初五逐渐变成了节日。中国的文化、习俗一旦演变为节日一定少不了热闹。当集体演化为大众的狂欢时,就变成“伪形”文化,伪得连在节日中的人们都不知自己为什么这么“快乐”。

  这些年随着资讯的发达,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变得容易,人们逐渐知道了端午节与一个大诗人有关,爱国?忠臣?愚忠?无论怎样,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奸佞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都深表同情,更对屈原之死愤愤不平。

  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要比包粽子、划龙舟、采艾蒿的集体狂欢更有文化价值。可有价值的文化往往都被人们忽略,哲学家刘小枫在论述诗人帕杰尔纳克之死时有一段话“诗人自杀表达了诗人对信念的绝对忠诚,表明了诗人拒接在虚妄的信念中生活。”屈原的死表明的也不是他的妥协与无奈,而是他不能放弃信念。

  尽管,屈原的死没让古代的作家、诗人去效仿,但仍让他们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次的洗礼。大众过端午节是“集体的热闹”,但有批判精神的人过端午节想到的却是它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