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梦旅人图片:听课有感: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张飞教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34:04
这次市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上好课:个性特质”。两位老师的教学个性还是比较鲜明的:一位沉稳从容,一位激情豪放。有人更喜欢第一节课,有人更喜欢第二节课。听第一节课(《春江花月夜》)时我做了这样的记录:梳理诗歌结构,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师生的配合很流畅,几乎没有什么“意外”。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月景的特点时,几乎没等学生反应,干脆直接板书:乐景。这种直接强行推进的方式,避免了种种意外,同时以最简捷的方式引向预设。张陈老师在评课的时候也提及到这个问题,学生自由谈自己喜欢的句子时完全按照诗歌原本顺序,甚至没有重复,这明显不符合课堂真实状态。
第二节课(《项羽之死》),教师从头到尾激情满怀,他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总的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鲜明,但又似乎显得强势。教师始终掌握着课堂的话语权,留给学生的空间不多,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体验。整个课堂的节奏按照教师的预设前进得非常顺利。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最后几分钟。教师放完了项羽乌江自刎的视频,引导学生探讨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原文的优劣。教师的预设显然是司马迁的原著更好,但是学生却是很自信地回答为影视作品更好。学生回答完,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轻声笑了起来。而教师的反应告诉我们他显然对学生这种回答预设不足。由于时间接近尾声,教师只能直接抛出自己准备好的见解。最后,他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了下去。应该说,最后布置成作业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第一节课,教师抓住“月”这个核心意象设置教学环节,颇具匠心;课堂板书,依据教学环节的推进,逐步完成。第二节课时,教师备课时对文本的研读非常仔细,课堂教学亦非常注重细节雕刻。这些亮点让我感受颇深,也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
常态的教学往往容易出现意外,这种意外就是生成。因为意外太多,教师往往采取的方法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顺着意外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预设,但是必须预设“意外”,教师需要抓住意外,引向既定的目标,从而更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当然,特殊情况下,某些意外正是亮点,适时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也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珍惜每次外出听课的机会。如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