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华士与顾家哪个更好:从杂糖到DIY 看半世纪重庆最潮年货变迁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31:37

从杂糖到DIY 看半世纪重庆最潮年货变迁史

 昨日,市民带着孩子在DIY年货礼品。记者 龙在全 摄 上世纪五十年代家人一起过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过年做新衣服  上世纪七十年代过年买缝纫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过年买“三大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过年买彩电(资料图)

随着大年三十的临近,置办年货已经成了市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少网站也推出了购买年货的攻略,“今年最流行什么年货”已成为网友们讨论的最热话题之一。从五十年代流行的水果杂糖,到今年最具创意的DIY手工年货,记者近日寻访了各个年代市民记忆中最潮的年货。这些有着浓厚时代色彩的年货演变过程,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hzh_td{line-height:20px;font-size:12px}

今年最流行:DIY手工年货

昨天上午,在南坪步行街一家大型DIY手工坊店中,坐满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他们拿着剪刀、贴纸、胶水等工具,正聚精会神地DIY着春节的年货。

90后的姚汇岭做了一个彩陶兔子笔筒,上面两个陶瓷金元宝熠熠生辉。70后刘女士则为家人做了一个小兔画框,她说,之所以会选择DIY年货,主要是觉得自己手工制作的年货更有过年的味道。店主“露西”是个80后,她告诉记者,1月26日开始,店里平均每天都有上百名来DIY年货的客人。

记者从市内几大步行街商圈了解到,春节前,这些地方的“手工坊”的生意就火爆起来,市民不仅DIY手工艺品,还会亲自DIY蛋糕、巧克力等。

传统年货喜欢在网上买

除了DIY创意年货之外,传统年货依然是不少市民的“必购之物”,由于品种多、价格相对便宜等原因,很多人选择了网购年货。

家住江北滨江路某小区的王女士,通过网购,给远在江津的母亲提前送去了一个洗脚机。而家住彭水县的李先生,因为工作上的原因,今年无法回家团年,所以他也在网上购买了腊肉、香肠等传统年货寄送回家。

日前,记者登录淘宝网,在搜索栏上输入“年货”,共搜索出12万多条信息。网站上年货涉及传统食品、补品、生活用品等等。

专家点评

年货的演变:从物质到精神

重庆市民俗学会会长余云华说,过年时候买一些质量较好的食物、生活用品来慰劳自己一年来的辛劳,被称为置办年货,这也是我国一直以来的重要民俗,从五十年代至今,每一个年代年货都有新的定义,像物质并不丰富的五六十年代,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随着社会发展,到了八十、九十年代,年货变成了电视、洗衣机、VCD等电子商品。而到了今天,单纯的物质上的年货已经不再被人们特别需求,自己动手的DIY物品,倾注了精神上的意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他认为,“年货文化”的不断演变,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顺应了这种发展,传统层面上的东西就能更好地被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所接受。

年货的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杂糖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衣服上世纪七十年代:缝纫机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大件

今年81岁的陈婆婆是重庆针织厂的退休工人,据她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年货都是以吃为主,腊肉香肠等腌制品都是由自家做,一般从冬至就开始准备材料了,年夜饭必须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大年三十要煮很大一锅饭,寓意新年天天都能吃饭。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都聚在家里,吃上一顿年夜饭。饭后还会唱歌:“正月里来是新春……”家里的小女儿还会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过年是最热闹的,也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刻。

“上世纪五十年代过年最好吃的就是杂糖了。”陈婆婆说,腊月二十三家里要买一些杂糖,比如花生片、芝麻片、金果、明果等,家里众多儿女,每人能分到一小包便是很得意的事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衣服

“一人一双新布鞋,是我们过年最期待的礼物。”家住渝中区曾家岩的韩维维女士今年52岁。她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年从夏天开始,她的妈妈都会去朝天门购买零碎的花布和鞋底制作布鞋。到了过年的时候,家人每人一双新鞋。初一出门,最得意的就是那双新鞋了。

韩维维还回忆称,1963年后,家里条件好多了,她的妈妈还会在过年前买来更多的花布为家里的每一个小孩子做衣服外罩,就是在旧棉袄外做一件布外罩,这样看上去就跟新衣服一样了,孩子们都很高兴这样的“新衣”。她还说,在选择新衣颜色的时候也有讲究,男孩子一般选蓝色或者格子衣服,女孩子一般选花布,非常喜庆漂亮。

上世纪七十年代:缝纫机

“回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整个腊月都非常的充实与开心。”今年52岁的郭建业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还处于凭票购货的时代,而且是凭人头发票。他说,那时每个人一个月只有1斤肉,2两糖,非常的少。不过他认为,过年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半个月:买年货,做汤圆,蒸馒头,贴窗花……

他记忆最深刻的,要数家里新添置的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郭建业说:“那时候家里的阿姨、婶婶都排队轮流来缝衣服、打书包等,十分热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大件

家住沙坪坝的胡英女士今年45岁,她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三大件”是最潮的,即电视、冰箱、洗衣机。1983年春节,胡英家只购买了一台收录机,但全家都非常激动,为了庆祝,一家人都在家里跳舞。“每年春节添一样,跟上当时的潮流步伐。”她说,而到1989年春节她家里三大件已经齐全: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冰箱和一台单缸洗衣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VCD、音响

55岁的朱先生在我市歌舞团上班,他对于过年的变化十分感慨,他说,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家里普通的家电基本齐全,于是,不少新奇商品和日常用品涌入了年货购买清单,朱先生家里在1996年春节就添置了VCD和音响,过年时家里人就围在一起唱卡拉OK。

记者 王薇 实习生 付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