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高斗商贸有限公司:罗传银:是什么阻挡了回家的步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49:29

回家过年——这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社会习俗


但在近日,有 41%的受访者表示不回家过年“在外发展不佳,回家感觉压力大”“过年回家成本太高”,“请不到足够假期”、“害怕亲友安排相亲”、“春节要加班”等。



孔德强调,人类行为是受情感 “支配”与“决定”的。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它决定着社会的起源与性质。利己主义,即为自己打算,使自己个人利益和欲望得到满足。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崇敬(儿子对父亲、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仁爱(爱戴与崇敬行为的扩展),即在人类行为中发扬光大的“仁慈之爱”。


人性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可见,中国人回家过年,是注重人与人之间情感、仰父母、利他主义的一种表现。由此,中国春节的基本模式是“个人-他人”,这一模式乃是基于传统中国血缘性关系发展而来在这一模式之下,人们围绕“团圆”这一核心主题,重新寻求和确证自我与他人、社会的亲缘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阻挡了异地劳动回家过年的步伐呢?


不难推断:“在外发展不佳,回家感觉压力大”“过年回家成本太高”是经济原因,“请不到足够假期”、“害怕亲友安排相亲”、“春节要加班”是社会原因。它们皆属于外在原因,形成了个人的行为选择。



孔德认为,人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是利他的,进而发展成无私和友爱。他说,人类早期是利己心超过利他心,因而野蛮人要互相残杀。资本家之所以要拼命剥削,工人之所以要罢工,社会之所以动乱,其原因就是利己思想超过利他的思想


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发展,达到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才能维持人类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诚然,家庭关系是靠家长调节,社会关系则是由政府调节。社会在本质上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爱好群居人们的合作。人们的“合作”们是在共同的愿望、信仰、情感、意识、道德规范和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 “社会合作”的。


所以,家庭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基本条件。



人们不得不相信,这种社会习俗变迁而由经济利益主导的社会秩序,正在改变着人们天生的秉性


由于不能回家人们失去了“普遍的爱”,失去曾经那份依赖过的亲缘和情感的支撑社会秩序按其内容、形式,都发生变化



由于不能回家,个的思想意识、他的性情和良知都在发生变迁难以回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敬慕崇敬仁爱的情感当中



因此,政府要倡导社会成员在家庭关系中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在思想方面,要防止社会内部思想、感情和利益的分化倾向;在物质方面,保障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在秩序方面,人们应当安于自己的职业,相互合作、相互友爱、相互同情、才能形成很好的社会风气。


只有这样,才能有普遍幸福的社会。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从“普遍的爱”“普遍的同情”的原则出发,而绝不应从破坏现有社会秩序和违反现有的社会道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