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女武神走位:[个论]周俊生专栏:证券交易所的记者“黑名单”阻挡了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3:55
    20年前的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黄浦江边敲响了第一声交易的铜锣,虽然在此之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有了股票交易的柜台市场,但现在人们通常是以这声铜锣作为规范化的中国股市的起点。按此标准,今年的12月19日恰逢中国股市建立20周年,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种纪念活动色彩纷呈。在报刊上,在电视屏幕上,一些亲历者的回忆让我们重新回味这个市场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而当时一些热门事件后面的不为我们所知的内幕也开始浮出水面。

    回顾中国股市20年来的一些风雨历程,一些曾经在市场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事件,无疑是重头之戏,而在这中间,发生于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无疑又是“重中之重”。这篇发表于《财经》杂志的报道,揭露了当时红得发紫、受到监管部门厚爱的基金的种种阴暗面,粉碎了管理层曾经给基金涂抹的美好油彩。尽管当时已经建立的10家基金公司发表联合声明对此予以抵制,并扬言要把《财经》杂志告上法庭,个别在市场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也以“两岁的小孩也会尿湿裤子”为理由为违规基金辩护,但证监会在市场舆论的压力之下,还是展开了对基金的调查,一些违规基金受到了处理。时任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一次公开讲话中也认可了《基金黑幕》这篇报道并且表示欢迎新闻媒体对市场的监督,证监会还以此为契机,制订了一系列加强基金监管的法规性文件。

    10年前发生的这起《基金黑幕》事件,似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在这次纪念20周年的活动中,亲历者的回忆却让我们看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当年参与《基金黑幕》采访、写作的原《财经》杂志记者李箐透露,《基金黑幕》发表以后,“来自权力部门的问题是,你们从哪儿拿到的报告?你们做这样一个稿子是什么居心?你们是在破坏基金市场,破坏整个投资基金的声誉,各种大帽子就扣了过来。上交所马上开展了调查,包括从门卫那儿查出入登记,就查到了我们。”“上交所查到我们曾经进入交易所的记录以后,就认为我们很不好,把我列入了他们的黑名单,直到今天,我用我的名字登记要想进入上交所,仍然是进不去的。”(见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著《财富与梦想——— 中国股市1990-2010》第10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读到这里,我们才知道,原来上海证交所有一张秘而不宣的针对新闻记者的“黑名单”,而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一位曾经对促进中国基金业规范化建设有过贡献的新闻记者,在证交所却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这种事情居然发生在以信息公开为基本依归的中国股市的核心场所,这实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除了涉及国家机密,新闻记者的采访不应当受到阻挠,像证券交易所这种隶属于中国证监会的机构,已经具有政府行政机构的性质,更应该以谦卑的态度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但是,上海证交所设置的这个“黑名单”,却将一部分合法记者的采访权粗暴地剥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当事记者的工作权利,实际上也侵犯了投资者了解市场信息的正当权利,这与监管部门一直倡导的信息公开原则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在纪念中国股市20周年的时候,一些被证监会钦定为信息披露指定报纸的专业证券报开足马力对市场大唱赞歌,相信它们的记者不会在交易所吃到闭门羹。20年来,中国股市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成就不应该成为掩盖市场所存在问题的迷雾,以虚幻的“市场整体利益”来拒绝媒体的监督,甚至以证券交易所之尊来充当市场违规现象的挡箭牌,给市场制造“莺歌燕舞”的假象,只会使被掩盖的问题肆无忌惮地发酵,使投资者的利益失去保障。目前的信息披露指定制度实际上是公权力利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费来收买、挟制证券媒体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已经对中国股市的舆论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证券媒体不应该只是信息披露的承担者,它更应该是市场的监督者、批评者,而且这种监督、批评的对象理应包括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证券媒体的责任,不应该是监管部门的“卫道士”,而应该是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利益的“看家狗”,因此,市场更需要的是具有职业良知的媒体和记者来担当这个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