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明远集团公司官网:干部怎样“充电”才不让公众担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44:36
汝州市正在实施一项干部“充电”计划,不是“选派”干部而是“全派”。2010年,该市159名正科级干部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公共管理轮训。他们计划今明两年,把剩下的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都轮流在国内名校“充电”一次。从去年开始,汝州市财政每年预留300万元作为干部培训经费已经制度化。(1月27日《东方今报》)
看到这条新闻,很多人习惯性地拍起了板砖。最常见的理由有以下三个:其一,干部培训需不需要上清华,需不需要吃住在北京?其二,300万是个不小的数字,如果效果不明显,这很容易成为官员的“公款福利”,难免陷入到劳民伤财的诟病中去;其三,到了清华是学“周易”、曾国藩为官之道和信访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提高行政水平,是否就有裨益?
以上质疑都有道理。只是,我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业,也是需要日常培训的。虽然全派去清华培训听起来有点奢侈,但培训就是培训,是培训就得花钱;而且一级有一级的水平,去地方学院和学校培训,与去清华培训,也绝不会有相同的效果。虽然之于效果来说,可能不是很明显,但我更相信,如果没有这样的培训,一些官员会表现出让我们更绝望的素质来。
培训,本身永远没有错误可言。那么,公众何以会如此不解风情呢?在笔者看来,培训费无论多还是少,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公众并非心疼自己的血汗钱被花到培训方面,而是担忧公帑浪费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因为财政制度公信力的丧失,但凡遇到一些花钱方面的问题,公众总能习惯性地进行质疑和拍砖,这是公民意识进步的表现。对此,培训效果的好与坏,还应该建立以相应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质疑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质疑种种劳民伤财现象的目的,不过是希望看到一种有效的投入和产出,并且,这个过程是透明的、公开的。现在看来,河南省汝州市每年花300万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事例恰恰就是这样的财政投入,只要汝州市能够告诉公众这300万花到了谁身上、这些干部在清华大学学到了什么,我想,这应该就是公众希望的预算模式。 □王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