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摩·史密斯:面孔与身份:《变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2:54:12
面孔与身份:《变脸》作者:Martianpanny

61小盆友抱病,在输液的时候让我给她讲故事,我才发现自己的无趣,于是把晚上刚看的电影讲给她,结果她说有没有简单点的。这才发觉,像《变脸》这样的电影,是很难剧透的,因为即便说明了前因后果,却无法再次诠释电影本身。后来问大宝,《变脸》你知道不?结果就被无情的嘲笑了。除了告诉我演员是谁外,顺道告诉了我,导演是吴宇森。——我就觉得嘛,这是个非直线思维的导演才能拍出的片子。

正邪双方,一旦他们的面孔被换过之后,那么,其身份是否也就意味着彻底的抽离。片子的前半段,你还可以看到一个正义的警察John Travolta是如何饱受丧子之痛,誓死手刃仇人的坚毅与正面。后半段时,却发现他可以邪恶的爪牙伸向无辜的少女,扮演出诚恳的忧伤与潇洒来。然后你会发现,在前半段那个面目可憎的Nicolas Cage可以如此痛苦与挣扎,你可能会替他担忧是否能够收复命运的失地,你甚至会开始同情并爱上他。以至于当最终真相大白时,你可能会略带犹豫——去观察他是否带上了戒指?像看《盗梦空间》时那样,去判断事情是否真如“看到”的那般实在。

See这个动作,是我们通往外部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却也是最危险的方式:这并不是所谓现象与本质的差别。而是因为“See”,我们赋予了他者“身份”,而这个身份是完全通过我们所见来确定的。所以《变脸》并不完全是一个警匪之间或正邪两边旋转木马式的追逐战,而是通过“可见”的掉转,来挑战我们“See”可靠性。这种通过面孔达成的身份认同,尤其体现在东方思维中,川剧之“变脸”就是一种典范,中国文化相信“相由心生”,因此,脸孔=身份。在这样一种“被他者看到”的过程中,每个人也把自己的身份定位在了“别人如何认识我”这一层面上。所以,中国人才比较在乎面子,因为“面子”不单纯是“脸”的问题。

我想网络中所流行的zhuangbility有一定的根源,就是很多人需要装出一副面孔,来获取一定的认同。顶着“遭雷劈”的危险,世上大多数人坚持着“装逼”,无非是因为自己无法认识自己,或无法自信的认同自己,于是,所有的身份都需要通过外人的“see”来确定。这种总要通过外在来认同自己的途径,容易造成很多的伤害:自卑、怨恨、嫉妒等等。所谓活得真实一点,也不过就是不在乎面孔与身份之间的关联,直当得做自己。可是,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爱情也一样,危险的是,你爱上的脸孔,是你赋予了他白马王子或她白雪公主的身份,实际上的他或她,根本不是那脸孔所是之人。所以,抹去那张脸,想象一个最可恶的脸在他身上,看看,你是否还能爱得万劫不复。

Tag: 阅·声·色 影评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