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之光特性a:中国人为何背井离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5:1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对于每个在外漂泊奋斗的游子来说,是一分或浓或淡的牵挂,纵然我们没有王维那种举目无亲的孤独感,但在都市人海中挣扎的疲惫,也总让人期待着能有一时半刻的安闲静谧,此时,“回家”就成为了我们近似于偏执的信仰了。 而这种信仰并非凭空泛起,回望百代之下的先贤智者,“家”与“乡”的概念可谓须臾难离,然而,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又为何有那如许多的离别和乡愁?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量能将如此安土重迁又恋家不舍的人们驱离家乡?在这人人脚步好像永不停歇的时代,离开或者回归,又都意味着什么?【微博】

传统中国普通人被束缚在土地上 能够离家的只能是士大夫阶层
中国古代的地权和税赋形式,从根本上说,是对中国农民的一种束缚。中国农民不能也不可能饿着肚子,冒着杀头的危险,离开家乡跑出去,惟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分的耕种,成为国家的顺民一条路。到明代,这种束缚被用法律的形式真正明确出来:百姓不能行走出百里,出门要带有官吏颁发的路引,也就是介绍信路条,令这种人身束缚达到了巅峰。【详细】


纵横家们出身士人

古代官员也不愁吃喝
战国时代奔走各国的纵横家:为个人抱负而离家
在战国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奔走于各国之间,向君主展现自己的才华,推销自己的主张,试图得到君主赏识而成为高官,更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推行天下,名留青史。这些人他们出身于“士人”,胸中有着自己的抱负和野心,以实现个人主张,张扬个人声明为目的,形成了那个时代一种独特的“迁徙潮”。【详细】
中国古代游学天下的读书人:为科举当官而离家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只有千钟粟”,但是,古代的教育并不能完全普及,有时学校和老师也不尽人意,这时读书人们需要走出去,访问知名的老师和学府,以期在科举中鲤鱼跳龙门。这样一来,他们往来匆匆身影,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里庞大的往来迁移大军的一员。【详细】
古代往来于各地的官员们:被君主控制无法归家
在求官的路上已经走得够多,离家越来越远的读书人,真个当官后,是不是就可以回到家乡,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古代,有严格的异地为官制度,皇帝刻意限制官员作官地域。读书人即使当官后,依旧不得归家,甚至有的人终生无法返回家乡。他们也是古代往来迁徙大军中的组成部分。【详细】
调查
1.你现在是否离乡工作?

不是
2.你离乡工作的最主要原因?
谋生
实现理想
两者兼而有之
3.如果家乡的工作可以满足谋生的需求,你还会离乡么?
愿意
不愿意
说不清楚

凤凰视频

知青:最大的迁徙群体
发户口后戒严 上海知青进退两难
知青给邓小平写信 成知青大返城触发点
延安老乡为何不同意女儿嫁给北京知青
新疆兵团单方面给知青发户口被中央制止
兵团老员工回忆知青返城
中国古代士大夫离家的原因:以江山为画卷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智
无论是战国时代奔走各国的士人,还是游学四方的士子,或是为了赶考而离家的读书人,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愁温饱问题。很难想像,哪个家庭已经揭不开锅了,还能供养一个整日读书不是劳动的男丁,即使有这种情形,也是少数中的极个别例子。这些人一旦当官后,就彻底摆脱了最低等的需求,进而追求更高的需要。而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追求是什么?修,齐,治,平,归根到底,是要平天下,留下万世美名,也就是儒家所主张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详细】



近代中国社会离乡主力:寻求出路的知识分子
早期留学生多边缘人物而少“良家子弟”,到科举改革时,留学已渐成学子的众矢之的。严复在1902年观察到:“近今海内,年在三十上下,于旧学根柢磐深,文才茂美,而有愤悱之意,欲考西国新学者,其人甚多。上自词林部曹,下逮举贡,往往而遇。”胡适自己在1910年赴京考试前给母亲的信中就曾说,“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这种心态到民国后已成普遍现象,民国“以官费留学为赏功之具”。胡适在美国读书时“留学界官费者居十之六七。”【详细】


进入20世纪 知识分子离乡成风气

寻找出路成普遍诉求
近代中国西学大兴 知识分子纷纷离乡求学
在新教育体制下,大学毕业基本在城市求职定居,甚至死后也安葬在城市,不像以前一样要落叶归根。这意味着以前整个社会的循环流动在相当大程度上已经中止,其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即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据章太炎所见,因读书人不返乡造成的近代城乡之别约始于兴学堂。【详细】
出国留学成知识分子为自己 为国家找出路的首选
各种矛盾日渐指向腐朽的专制统治。在这种内忧外患下,中国留学生开始东渡日本,开始了其留学的生涯。“1896年以后,中国学生陆续东渡,他们最初的目的,纯然是吸收新知,俾于学成为国效力,毫无革命与立宪的意识”。【详细】
无法安居城市的边缘知识分子成推动国家进步主力
近代以还,由于上升性社会变动的途径多在城市,边缘知识分子自然不愿认同于乡村;但其在城市谋生甚难,又无法认同于城市,故其对城乡分离的情势感触最深。他们不中不西,不新不旧;中学、西学、新学、旧学的训练都不够系统,但又初通文墨,能读报纸;因科举的废除已不能居乡村走耕读仕进之路,在城市又缺乏“上进”甚至谋生的本领:既不能为桐城之文、同光之诗而为遗老所容纳,又不会做“八行书”以进入衙门或做漂亮骈文以为军阀起草通电。【详细】
凤凰博报

从“士大夫”到“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许多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普通的名词,但是每个人心目中所圈定的“知识分子”显然各不相同。有人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来界定,认为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知识分子;有人从工作的性质来分析,认为只要从事知识生产和文化传播工作的人就可以算是知识分子。【详细】
知识分子的使命与宿命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来自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源头。从孔子开始,知识分子就以“道”自任,而这个“道”是中国所特有的。先秦三大学派——儒、墨、道——尽管各道其所道,但他们在代表“道”说话这一点上却并无例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西方知识分子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详细】
理想主义者的宿命
赵先生这代知识分子生在民国初年,长在民国,学在民国,可算 “民国的儿女”。他们青少年时所受的价 值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是相当现代和完整的。【详细】

1949年以后第一批离乡潮:49年到50年南下干部接收政权
在1949年初,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逐步在中国大地站住脚,新的解放区需要越来越多的干部前去接收政权,在这个背景下,各解放区选拔大批干部随军队南下,一边战斗一边建立政权,从而牢牢的稳固了新解放区局势。这些干部就地扎根下来,成为最蔚为壮观的“迁移潮”,也是中共政权建立后,政府所主导的第一股大规模“离乡潮”。【详细】

1949年以后第二次离乡潮:1960年代为建设三线大批工人被向西迁移
随着毛泽东提出“三线”的战略构想,整个中国也随之动起来,从1964年开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在中共政权的安排和主导下,他们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远离城市和亲人,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他们成为了中国特有的“离乡人”——三线人。【详细】

1949年以后第三次离乡潮:1970年代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大批知青上山下乡
真正的大规模知青下乡,还是在60年代文革爆发以后,为了解决大规模城市学生的就业问题,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始向边远边疆地区和艰苦的农村地区,成规模的下派城市学生和红卫兵,到70年代末,被下放下去的城市知识青年,达到了1800万。到20世纪70年代末为止,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也是政府刻意主导的,最大规模的人口离乡行动。【详细】

凤凰博报

胡耀邦同志1978年4月4日对中央党校同志讲:“现在全世界都从农村吸引人到城市,只有我们从城市到农村,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到农村去搞饭吃,现在城市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务,二是建筑。现在洗澡、理发、交通都紧张,不搞这些,而到农村去搞饭吃,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下乡,下乡还要插队,才是马克思主义,太片面了。”【详细】
下乡知青婚姻难题
“文革”后期,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遇到了婚姻问题。上山下乡的特殊场合,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而成为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问题。【详细】
知青“返城”风暴
我看见至少有一百多名知青代表沉默地绝食卧轨。这些知青代表决心用他们年轻和脆弱的血肉之躯阻挡隆隆前进的历史车轮,以此宣告一千万知青回城的愿望不容漠视。【详细】
三线:毛泽东战略决策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使中国有了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详细】

改革开放后的离乡潮:户籍制度放松 农民成为绝对主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大量农民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口流动潮。据估计,80年代初,全国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人数不超过200万。1984年国家允许农村人口自带口粮进城打工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猛增到2000万。此后,人口流动的增长更是势不可当。199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在外流动约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5%。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增加到8000万,到现阶段,农村外出流动人口达1亿以上。【详细】


最初农民为谋生而外出

十万人才下海南
农民为谋生而外出:自发进城 寻求更高收入
1980年代,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对于收入增长缓慢的农民来说,外出务工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于是一部分农民自发地进入城市,寻求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当时有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说法。【详细】
十万人才下海南:开发热潮下知识分子为求变离乡
海南建设催生第二次“海南热”。《海南日报》当天特意出版了号外。无数带着梦想的年轻人,坐火车一路南下至广东湛江,再换长途汽车至海安码头。大家挤在狭小的船舱中,一边忍受着难闻的气味,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此举被坊间称为“十万人才下海南”。【详细】
深圳拓荒:基建工程兵为国家建设远走他乡
1979年,深圳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当时的深圳严重缺乏专业施工队伍,为了保证深圳城市建设大规模地快速推进,中央决定派遣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的一部开赴深圳,197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系统调集近两千人,组成先遣团,从鞍山市开赴深圳,拉开了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特区的帷幕。【详细】
三代农民工:动机与行为逻辑

改革开放近30年了,农民外出打工也将近30年,按照人类繁衍的周期,30年只能是一代半人,但是从宏观层面和连续性来看,改革开放30年已经出现了三代打工者。这三代打工者面临不同的生存环境,具有不同的打工动机和行为逻辑。【详细】
第一代打工者:饥饿逻辑
第一代打工者面临着即期的吃饭问题,不外出就得挨饿,其行为目标是家庭生存问题。打工农民的行为受饥饿逻辑左右。【详细】
第二代打工者:货币逻辑
第二代打工农民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维持家庭正常运转而外出打工。货币伦理是第二代打工者行为伦理。【详细】
第三代打工者:利益逻辑
第三代打工者追求进城与谋生能力大多不再以家庭为分析单位,而是以个人为奋斗目标,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详细】

吃饱穿暖之上:人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详细】


大学生择业更关注自我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自我实现
大学生择业:追求实利 更关注自我发展
大学生们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甚至离家的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详细】
新生代农民工:要求有尊严地工作 追求自我实现
在“用工荒”的情况下,找份工作对新生代农民工已不是问题。与上一代相比,他们已经由“生存型”转为“发展型”,除了希望用人单位提高工资待遇外,还要求有尊严地工作,不满足于流水线上的单调重复,渴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追求自我实现。【详细】
知识分子的理想生活:生活体验丰盈 追求心灵的和谐
丰盈是指实际生活里的很多事情,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是丰盈的;寂寞指的是我们的思想,即“做”和“思”;“做”和“思”之间需要一个中介,中介就是心灵的和谐。这样我们就形成一个理想生活的“金字塔”。第一层是丰盈的生活体验,丰盈不是说你有几辆高级轿车,或者多么大的房子,主要指生活体验,很丰富。中间这层是心灵的和谐。最高塔尖是你的境界———“寂寞”。【详细】
梦想:永不褪去的青春色调

它的隔间并不是最多的,房客也不是最复杂的,但正是这14个人,折射着这个时代中,一群特殊租房者的生活。【详细】
北漂族:为理想而蜗居
他们的梦想并不庞大,或想有个房子,或想照顾家人,甚至只是想能交得起房租。谁说梦想不能在角落发光。当年,来到北京就是他们的梦想。【详细】
蚁族:为梦想而蚁居
在“唐家岭吧”里,唐家岭被称“大唐”,活跃于贴吧的网友们都是“大唐人”。这些年轻人齐力构建着一个小范围的集体认同,在网络与内心超越自己的现实处境。【详细】
待业青年:有一种尊严叫梦想
张内咸:我知道现在有好多想退学或正痛苦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的年轻人,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我很想了解他们。我只是想告诉他们,有一种尊严叫做梦想。【详细】

约略回顾了国人的离家经历,就像炭笔素描,勾画的仅仅是骨架,无从概括所有普通人的千面人生,甚至无从让人体会到情感的共鸣,但是,我们真正想说的是,离家总与各式各样的理想交织在一起,理想不灭,离家的故事就将永远继续下去,我们的儿女,我们的孙辈,可能仍将在离家与回家的选择中徘徊,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我们,还是他们,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留下和离开,由我做主。

小人物故事
他们努力赶上城市的步伐

白领吴弘毅:融入上海之路

菜贩:一想到回去更困难就只好留下

建筑工张彦民:无地可耕 无城可依

新生代打工者:逃离深圳 迎接新焦虑

马吾买提:我是城市化中的一片叶子

进城农民罗家山的身份焦虑


专家访谈
城市化潮流不可逆转
于建嵘:
农民“市民化”是根本出路
温铁军:
城市化没有成功先例 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
李银河:
城市剩女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
夏学銮:
亲情守候和事业发展自古难两全
熊培云:
警惕你我的故乡在权力与资本合谋中沦陷
历史寻因
中国人为何背井离乡

古人离乡为发迹 近人离乡寻出路
“回家”是中国人近似于偏执的信仰。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里,为何有如许的离别和乡愁?究竟是怎样强大的力量能将如此安土重迁又恋家不舍的人们驱离家乡?在这人人脚步好像永不停歇的时代,离开或者回归,又都意味着什么?离家总与各式各样的理想交织在一起,理想不灭,离乡不止……
进入子专题
他山之石
世界各国城市化启示录

独家连线美加澳印新越日7国网友
城市更拥有致命的吸引力。我们无意改变这一切,我们只想为那些并不愿意来到城市谋生却又不得不离乡谋生的人们找出一条出路,找出一条让这些早已被喧嚣的人群、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快得使人窒息的工作节奏折磨的精疲力竭的人们能够悠闲度日的出路。
进入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