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大部制”真义-《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20:43
《财经网》网友 2008年03月19日 12:45:09     发表 支持: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依然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以环保部为例,曲格平老先生以美国为例来阐释它扩大和升格的必要。但他忽视了关键的一点,美国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的数倍,环境压力也应是中国的数倍,所以对比根本没有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需要指出,美国的环保工作人员更象是国家的公诉员,他们有充足的动力来执法,以维护公众的利益。反观中国的环保部门,一手抓部门立法,以扩大部门权力;一手抓罚款收费,以获取经济利益。明的是防治污染,暗的是保护财源,在打击的名义下保护污染以保护利益。这就是我国当前环保界的生态环境以及利益机制。淮河很能说明问题,不要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地方保护主义身上,环保部门难道没有希望污染存在的动机?所以淮河越来越脏。我现在断言,环保局升格为环保部,中国的污染会更严重,根源在于体制和机制都没有转变。我国的许多部门热衷于搞审批,搞立法,搞罚款,搞收费,其中的利益机制不得以破除,无法解决政府机构的难题。 IP:* 引用 支持(0)   反对(0) 《财经网》网友 2008年03月19日 13:06:13     发表 支持:
   发改委是“大部制”的模板还是反面?   表面看,似乎发改委是“大部制”的模板,但其集权力之大成的实质却与“大部制”根本抵触,也使我国的“大部制 ”改革无法推行。   第一,只有改革发改委,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职能交叉。此次“大部制”,一个直接目的不是要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吗?但不改革发改委,职能交叉就不可能解决,因为它的存在必然导致职能交叉。看看发改委的职能就清楚,它的职能涉及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方面都与其他部门重叠或冲突。   虽然发改委认为(或者规定的)它是“宏观”管理部门,但它实际上却是“无微不至 ”,典型表现是前几年弱化审批,可某些管理部门放掉的权却又被发改委收上去了,管得比微观还微观。如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于某些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但原本由地方政府批的项目到发改委备案后,发改委实际还是变相审批,等于收权,与国家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驰,投资者和地方政府怨声载道。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发改委管宏观、其他部门管中观或微观,以避免职能交叉根本做不到。   第二,发改委的存在,使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永远囿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思路、框架、模式和手段,无法真正转向市场经济式的管理。发改委的名称从最初的“计划委员会 ”到后来的“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其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在实质上一脉相承。  若我们以市场经济的眼光来检视一下发改委的职能定位,有哪些是政府应该管的?一边说“不断推进改革,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一边又用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思路和手段来管理经济,比如用审批项目来控制投资。   第三,发改委的基本职能,都是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完成或由其他部门替代的。比如立法权及部分决策权交给全国人大,而那众多的研究和规划制定工作则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承担,或可把发改委改革,建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来完成。   所以,改革发改委,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好影响,反而会有利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顺利健康发展。   顺便说一句,上述发改委的职能表述,多半都是宏观的、指导性的,似乎很吻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但目前情况下根本做不到“虚”,像这规划那规划,做完就束之高阁了,真正着力的地方,是那些项目审批权、资金调配权!这也算以调控之名,行审批之实;以市场之名,行计划之实。这也恰是应改革发改委的原因。   第四,以往机构改革的实践证明,即使撤销发改委,也不会引起某些人担心的负面影响。2003年撤销国家经贸委,不也很顺利吗?中国经济运行更好了。操作也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高层的决心。   改革发改委,从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来说应是利大于弊,在国际上也会得到更好的回应,能够展示出新的中国领导人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魄力。 IP:* 引用 支持(0)   反对(0) 《财经网》网友 2008年03月17日 21:00:58     发表 把肉包改成肉饺了,外观是变了,里面还是要肉作馅,弄不好还要更多的“肉”。 IP:* 引用 支持(0)   反对(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