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collection1-5boss:薯蕷丸、烏梅丸、大黃蟄蟲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09:42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乃仲景设立治疗“虚劳风气百疾”的方剂。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现代研究已证实,该方能明显增强患者体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虚损性疾病,如肺痨,癌证术后、化疗、放疗后调理,正气虚衰反复患病或体质瘦弱等。但如何能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加减运用此方,更好地发挥经方的临床效验,则必须准确掌握该方所针对的病机、体现的治法、配伍的特点、药味的增减,真正做到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然笔者在学习研究《金匮要略》过程中发现,历来《金匮要略》教材对该方的解释尚有不尽人意之处,不能充分体现仲景严谨的辨证论治思维。故特撰此文,对该方的病机、主治病证、方义等略陈管见,以期更能体现仲景原意,灵活运用经方。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6条云:“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麯、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窮、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五版《金匮要略讲义》对该方的解释为:本方治疗气血阴阳诸不足感受外邪而致病。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为主,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甘草、麯益气调中,当归、芎窮、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柴胡、桂枝、防风祛风散邪,杏仁、桔梗、白蔹理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此种解释过于笼统,没有明确该方究竟如何发挥扶正及祛邪作用的。七版《金匮要略》教材在五版教材上有一定的进步,如不仅强调了薯蓣的健脾之功,还明确了该方是通过以四君合干姜、大枣益气温中,四物合麦冬、阿胶养血滋阴来达到补气血阴阳诸不足的扶正作用,但对该方如何发挥祛邪作用,桂枝、柴胡、防风、桔梗、杏仁、白蔹等药物的意味何在,仍然晦而不彰。

  笔者以为,既然该方是仲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要正确把握仲景原意,则主要当从扶正和祛邪两方面来理解此方。

  首先是薯蓣丸中如何体现扶正。既然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扶正当然要从气血阴阳入手。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生化之源,故重用薯蓣健脾,使脾胃得以健运,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这与《金匮要略》教材中的认识是一致的。再用四君子汤来益气,补气之虚;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且干姜、甘草相合又有“辛甘化阳”之意,共奏助阳以补阳虚之效。或谓,言及补阳,非附子功力最佳,为何补阳不用附子?方后云“一百丸为剂”,说明此方为长期服用,而附子大毒,若长期使用恐有中毒之弊;且阴阳俱虚,若用附子之辛热过燥,又恐过燥伤阴,故不用附子辛热温阳,而用干姜、大枣甘温扶阳。用四物汤养血和血,与大枣相合共治血虚;再用阿胶、麦冬滋阴,芍药合甘草又可“酸甘化阴”,如此则可补阴之虚。此十二味共呈补气血阴阳诸不足之功,达到扶正目的。

  其次是薯蓣丸如何体现祛邪。原文云“风气百疾”,说明感邪的多样性,既有风邪又有可能有湿邪、寒邪、热邪等,要如何使用祛邪药物才可面面俱到地避免各类外邪的入侵呢?仲景认为外邪入侵,首先易袭阳经,如能在阳经将外邪驱散,则邪将不至内侵。故仲景选用长于散太阳之邪的桂枝,擅于散阳明之邪的防风,擅长散少阳之邪的柴胡,共奏散三阳之邪之功,使外入之邪在三阳得以消散。或有问,散太阳之邪功最佳莫过麻黄,为何不用麻黄反选桂枝呢?一者麻黄辛温发散力偏强,本为正虚,若发散太强,则恐汗出太过让表卫更虚;二者外感之邪既有寒邪也有可能有热邪,若外感热邪,用麻黄则稍嫌太燥,而桂枝虽然辛温,但温性较麻黄为弱,且再配合方中麦冬、干地黄等可制其燥性,即便感受热邪也可使用;三者桂枝合方中芍药还可调和营卫,营卫和调,则外邪易散。此仲景用桂枝、防风、柴胡之妙也。

  此外,由于脾喜燥而恶湿,主消化饮食,若脾胃气虚运化不利,则易生湿积食,故再配伍豆黄卷化湿和中,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湿邪之效;麯(即神曲)消食健脾,以消食积。

  用上述药物已可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与病机之正虚感邪已可对应起效,为何还要加桔梗、杏仁、白蔹?历来《金匮要略》教材对此三味药的解释更是模糊不清。其实,在上述药物扶正祛邪基础上,又再加入这三味药,正是体现了张仲景的高明之处。正虚感邪,治当扶正祛邪,一般医生这等道理自不难明,但正虚邪侵还会导致气机的升降出入发生异常,则非中工不能明也。由于正虚邪侵,人体气机必然会发生升降出入的紊乱而加重病情,所以临床上常见一些正气虚的病人兼见腹胀、胁痛等假实症状,所谓“因虚致实”也。因此仲景在方中加入桔梗合柴胡之升,白蔹合杏仁之降,以恢复气机之升降出入,如此才可谓治疗正虚感邪的完整治法,才不会导致“虚不受补”的现象出现。这种先考虑到正虚邪侵会导致气机升降出入发生异常,而加入调理气机之品的治法,正体现了仲景“上工治未病”的思想。

  如此组方之妙,后世叹为观止。

  实际上,临床疗效的有效发挥不仅在于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的准确性,还必须注意服药方法。因此运用此方不仅要明方义之精当,还当注意仲景方后所注“空腹酒服”、“一百丸为剂”的服药方法。说明此方当以酒送服,目的在于借酒之辛通,助药力之发挥。或云,若患者不喜喝酒或酒精过敏又当如何服用?可用度数较低之醪糟酒或清酒送服,若是不胜一点酒力者可用温开水送服,借温水之温通也可助药力之发挥。此外,还应告诉患者,因薯蓣丸为慢性调理方,所以不可能速效,当长期服用,慢慢改善气血阴阳诸不足的体质,不可操之过急,故当以“一百丸为剂”,即以“一百丸”为一疗程。若“一百丸”后尚未起全效,则还可进服,毕竟要改变患者的体质并非易事。由此还可见,在当时仲景已有了按疗程治病的思维了,不可不说是一大创举。

  在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正虚邪侵的侧重,灵活加减运用薯蓣丸。如偏于正虚,又当明辨气血阴阳虚损的侧重点。如气虚为重,则四君子汤可加重剂量使用;如阳虚为主,则可加重干姜用量,减小麦冬、干地黄等用量,或再加上附子温振阳气;如血虚为重,则重用干地黄、芍药、当归、阿胶、大枣,还可根据气血互生的理论,加黄芪配方中人参益气生血;如以阴虚为主,则可重用麦冬、阿胶,轻用干姜或去干姜之燥。如久病入肾,导致肾虚,则可于方中加上杜仲、菟丝子平补肾气。

  如偏于邪侵,则可根据感邪不同加减运用。偏于风寒之邪,可重用桂枝,也可加荆芥、羌活等祛风散寒;偏于风热入侵,则轻用桂枝,加银花、菊花疏风清热;湿邪为患,则去阿胶之滋腻,加苡仁、苍术燥湿和中;感受燥邪,则可加重麦冬用量,并加芦根、玉竹以润燥生津等等。

  因此只要掌握了仲景组方之法度,则可于临床中活用经方,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或有云,《金匮要略》又不是《方剂学》,何以将方解分析得如此透彻,是否有轻重不分及学科重复之嫌?殊不知该方作为仲景治疗虚劳病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具有广袤的临床指导意义,而正确把握方剂的方义,才能灵活加减运用此方。但如此良方,现行《方剂学》教材中却未录入进行讲解,因此更当在《金匮要略》教学中将方义分析透彻,以示仲景制方之妙,并不存在重复之弊。

  以上为笔者粗浅认识,是否更能贴近仲景组方原意,还请各位前辈、同道指正。B14 

[ 本帖最后由 明月 于 2007-2-15 07:58 编辑 ]
--------------------------------------------------------------------------------
作者: 明月    时间: 2007-2-15 15:37

薯蓣丸

拼音名:Shuyu Wan
英文名:
书页号:Z1-169 标准编号:WS3-B-0167-89

【处方】 山药90g 人参 21g 白术(麸炒) 18g
茯苓 15g 甘草 60g 地黄 30g
当归 30g 白芍 18g 川芎 18g
阿胶 21g 六神曲(麸炒) 30g 大豆黄卷 30g
大枣(去核)240g 苦杏仁(去皮、炒)18g 桂枝 30g
柴胡 15g 防风 18g 干姜 9g
桔梗 15g 白蔹 6g 麦冬 18g

       【制法】 以上二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5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黄褐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40μm,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草酸钙针晶细小,长 10 ~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 4~ 6μm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细胞含糊化淀粒粒。种皮栅状细胞成片,黄色。石细胞类方形,壁一面菲薄。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2页)。
  【功能与主治】 调理脾胃,益气和营。用于气血两虚,脾肺不足所致之虚劳,胃脘痛,痹症,闭经,月经不调。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2丸,一曰 2次。
  【规格】 每丸重3g
  【贮藏】 密闭,防潮。
--------------------------------------------------------------------------------
作者: 明月    时间: 2007-2-15 15:41

乌梅丸
乌梅丸
【来源】《伤寒论》。
【组成】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附子84克(去皮,炮,) 蜀椒56克(出汗) 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黄柏84克
【用法】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饮服10丸,一曰三次,稍加至20丸。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禁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论】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实验研究】排胆及驱蛔等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
--------------------------------------------------------------------------------
作者: 明月    时间: 2007-2-15 15:44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众所周知,肝肺两脏有相克关系,其中“肺禀坚金之性,而体反虚,肝禀柔木之性,而体反沉实,故肺养其娇,易遭侵克,肝凭其悍,每肆欺凌,是肺称娇脏,肝为刚脏”(《潜斋医学丛书》)。因此,病理上每因肝旺生发有余,肺弱肃降不及而产生肝病乘肺之证。其中,属肝火犯肺、肝气犯肺者,诊治较易,而属肝风犯肺者,因其临床相对少见,同时又缺少成方,易于漏诊失治。作者在对乌梅丸的专题研究中发现,以此厥阴主方治疗肝风犯肺之证,却有灵活变通之妙。

  首先,肝风犯肺证与厥阴主证,病机可以相通。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厥阴足经司令,肝为主脏,故肝风内扰为厥阴主证的主要病机;又因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暴,风木一动,则恃强凌弱而善干他脏,近者侮脾乘胃,远者冲心犯肺,上下左右无所不至。所以,厥阴主症虽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肝风挟寒挟热而横犯脾胃、纵干心肾之症为提纲,但若进一步循经贯膈,即可上冲胸肺而致呛咳喘逆之象。因此,肝风犯肺,尤其是同挟寒热而虚实夹杂者,正与厥阴病机相关。

  其次,乌梅丸作为厥阴主方,独具敛肝熄风之功效,可以从肝治肺。因为该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于一体,不仅以辛甘助阳、酸苦坚阴、温清互用而能够调理阴阳,平定寒热,而且重用乌梅(占全方半量)佐以苦酒,突出以酸制风。酸属木味,其先入肝;酸性收敛而主阴静,风性疏散而属阳动,故“酸以制肝”、“风淫所胜……以酸泻之”正属对冶。所以仲景以乌梅为君而名方,旨在敛肝而收风。由此治肺,可以正本清源,风木一旦平熄,余气自复顺降。至于甘味补虚,人参益气助肺、当归养血柔肝,不失体用兼备、虚实兼顾之治。因此,临床运用只要守其意而不拘其方,师其法而不泥其药,随风气兼挟之偏重而稍加进退,即可以从源治流之法,变通治疗肝病乘肺--尤其是风挟寒热、乘虚内动的错杂之证。

  再从实例论,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已有用该方“治胃府发咳,咳甚而呕,呕则长虫出”的经验记载。叶天士则从“肝厥内风”的理论高度,创造性地运用该方治疗十余种杂病,其中不乏肝病乘肺的实例,如“石,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安胃丸三钱(乌梅丸去桂、辛,加川楝、青皮)”(《临证指南医案》)。现代中医杂志中,也有数篇类似的治验报道。作者在从师临证中,也亲身经治过这类病症,此仅举一咳嗽病例,以示一斑。

  徐某,男,65岁,1989年3月15曰诊。反复咳嗽数年,加剧半年。每次发病,咳嗽暴作,胸胁抽痛而左甚,伴有气从心下上冲胸咽,欲咳不已,心烦不寐,口渴而欲饮温,背寒而略少量黄痰。此次病剧,痰中带血,昼曰寒战而手足厥冷,入夜发热则手足欲伸被外,至夜半则无汗热退。素有头晕、不欲食、便结。舌红苔白,脉数、中取弦、按之弱。前医以肝火犯肺而屡用苦寒清降,收效甚微。余以厥阴阴阳错杂、肝风内扰乘肺论,治以调和阴阳、酸收熄风、制肝而平肺,用乌梅丸改汤。重用乌梅30g,减轻热药,加川楝、枳壳各10g,服5剂。复诊:厥热除,咳痛减半,口渴、气冲、纳差也显减。守方再进7剂。三诊:诸症渐平,微咳、微晕、腰时坠胀,脉微浮稍数。厥阴已解,阴伤未复,以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而善后。

  总之,厥阴主方乌梅丸,重在用酸以敛肝熄风,佐苦辛甘而温清兼补,正可变通治疗肝风犯肺而寒热虚实错杂之证。无论咳嗽、哮喘、胸痹、上消等肺科诸病,若以肝肺同病而内有风象,疑寒疑热又似虚似实为基本特征者,皆不妨以此方化裁试治,或可取得出奇制胜之效。
--------------------------------------------------------------------------------
作者: 明月    时间: 2007-2-15 15:53

【药品名称】大黄蛰虫丸

汉语拼音: Dahuang Zhechong Wan

【主要成份】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苦杏仁(炒)、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功能主治】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

【临床应用】子宫肌瘤、脑血栓形成、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肝硬化等属血瘀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2丸,一曰1~2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皮肤过敏者停服。

【规格】每丸重3g。

【贮藏】密封。

【包装】铝塑泡罩包装,3g×10丸。

[生产厂家]天津达仁堂制药厂
--------------------------------------------------------------------------------
作者: 明月    时间: 2007-2-15 15:55

维胺脂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重度痤疮

2006-6-6 22:51:10

  自2001 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应用维胺脂胶囊(商品名三蕊胶囊,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中药大黄蛰虫丸(北京同仁堂生产,规格3g/丸)治疗重度痤疮,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179例患者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其中男104例,女75例,年龄19~35岁,平均22.5岁,病程16个月~6年,皮损分布于面部112例,面部、下颌及前胸、后背者67例。所有病例均为采用Pillsbury分类法[1]选择的III ~IV度痤疮患者。其中Ⅲ度痤疮患者107例,IV度痤疮患者72例。所选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治疗前2周内未口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调节内分泌的药物和中药;②能自愿完成本试验者;③半年内能严格采用避孕措施者。凡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血、尿常规,血糖,血脂及肝功能检查异常者不予入选。
  1.2  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三组:西药组51例,中药组47例,中西医结合组81例。西药组口服维胺脂胶囊每次50mg,3次/天;中药组口服大黄蛰虫丸每次一粒,2次/天,空腹温开水送服;中西医结合组口服中、西药同前两组。所有患者均不内服或外用其他治疗痤疮的药物。嘱患者2、4、6周后复诊。随访中分别按四级评分法进行(评分标准见表1)[2],同时观察并记录疗效及副作用,治疗前后观察血、尿常规及肝功能。连续治疗6周后判定疗效。

  2  疗效判定
  疗效判定标准[3]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程度计算疗效指数,判断临床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数-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总分数×100%。痊愈:疗效指数减少≥75%;显效:疗效指数减少>50%;有效:疗效指数减少>20%;无效:疗效指数减少<20% ,总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3  结果
  3.1  治疗结果:见表2。西药组有效率为70.59%;中药组有效率为70.21%;中西医结合组有效率为87.65%。经卡方检验,中西医结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 = 6.78,P<0.01); 中西医结合组与中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χ2 =5.94, P<0.05)。患者用药前后血、尿常规及肝功能未见明显变化。
  3.2   副作用: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分别出现不良反应11例和16例,各占21.57%和19.75%,表现为轻度口唇粘膜、皮肤干燥伴瘙痒,因症状较轻,患者能耐受,未做处理均自愈;中药组患者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理与内分泌因素、皮脂腺分泌增多、毛囊漏斗部角化过度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维胺脂胶囊的有效成分为N-(4-乙氧羰基苯基)维甲酰胺,有促进上皮细胞分化与生长,调节皮肤的角化过程,抑制皮脂分泌,清除痤疮丙酸杆菌、调节病变皮肤免疫及抗炎的作用。
  中医认为本病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血热蕴结而发病。大黄蛰虫丸有活血化瘀、宣肺消痰、软坚散结的作用,可以抗菌,消炎、止痛,抑制角化,减少瘢痕形成,并促进结节、囊肿及瘢痕的吸收,治疗重度痤疮疗效满意[2]。
  笔者通过维胺脂胶囊联合大黄蛰虫丸治疗重度痤疮,与单纯西药组或中药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或中药组,维胺脂胶囊与大黄蛰虫丸联用具有协同作用,不失为一种治疗重度痤疮的较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