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三院8357研究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一党制民主”——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周志发博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27:56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一党制民主”

——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周志发博士

 

朱吉荣《华人英才》2010年12月

 

他意味深长地说:“人总要有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一个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师范大学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要有一种教育使我生命更有意义的神圣,始终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独特的治学之风,人文情怀,育人之道;要把自己的所思所为,所述所作都对学生最深切地关爱和最有力的指导;更重要是要使学生一生之中不能忘怀自己是祖国的儿女,要对社会与人类敢有担承,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理解人,善于研究人,深刻地了解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对社会未来充满信心,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担负着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的神圣使命而积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对生命和人生充满热爱与希望的人。”他给我的感觉就如他的这番话一样,平实、睿智、拥有过人的胆识和毅力,以及真性情。他就是年青无为而有所作为的“一党制民主”理论体系的认真研究者和积极构建者周志发博士。                                     ——题记

 

他是一位有广博的学识魅力的教师,而且这种魅力为学生为他自己开启了一扇心窗,让学生在广阔的教学空间见到了真善美。

现任教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周志发博士就是这样一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上下求索,人生没有终极目标,生命与使命同行,志存高远的年轻教师。翻开周志发老师的简历,我们会惊叹于他求学,从小学直念至北师大并取得博士学位,教学竟然从农村一名中学老师一直到大学任教。志发教学心系学生和注重创新,勤勤恳恳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教学、做学问都是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对于正处在教学、科研黄金时期的周老师来说,他毫无疑问是目前中国乃至国际致力于“容错性民主”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民主”的研究作出了意义深远的贡献者。

周志发1972年生于浙江金华。童年时,父亲常常告诫他:“不要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孩子。读书,要肯动脑筋,好好读;长大了,要学会做人,做好人,善人,做有良心的有出色的人。”他自幼天资聪慧,好学本份,但性格好强,做事极为认真。从小他就学会耕田、种田、耘田、耙地,确是务农的一把好手。在父母的心目中,志发定将是一位合格的农民。长年的务农,练就了他一身强壮的体魄,也炼就了他持久的耐力和坚强的毅力,于是,成就了他为了一项事业而能进行长期伏案工作,经过耐心的苦磨苦练聚足的热量,也使他在一生的教育事业中发出了激动人生的闪光,光芒所及将给学生送去了温暖。

1990年周志发从金华市汤溪中学毕业之后,到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科进行学习。自1993年,他又回到母校汤溪中学担任物理教师,志发在这所学校任教三年,却让他得到了刻骨铭心的教学案例是,他把正确的解法教给学生,其教学效率颇高,但学生反而成了不善于解决问题;又如另有一位教师明明一开始就教错了,事后才去修改,为什么这些学生反而考得更好,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呢?这一教学案例直到2005年,他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之时,经进行认真的反思,并通过钻研《论语》,才发现儒家教育思想之中,除了“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之外,他深切地感到只有教师主动与学生“分享错误”的教学,注重教学创新和教改实践,既要善于教学,又要勤于教研并敢于探索,才能把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情况及时总结、分析,从中对教学理论、教育理念作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才能使广大学生在受教中终身受益。

读书成了周志发老师平时最常做的一件事,他不仅阅读了《红楼梦》等中国四大名著,《论语》,还认真阅读了《列宁全集》、《毛泽东文集》、《资本论》、《毛泽东读书笔记》、《毛泽东传》、《毛泽东全书》、《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和中外名著等充实着自己,也激励着他人,为他教好书,进行学科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周志发告诉笔者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的高尚品质,做别人最快乐的事,走自己正确的路,作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周志发以他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和“学无止境”。志发他在大学求学,在大学任教,开展学科研究,这话是他永远的座名铭。

1996年,周志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攻读硕士,从事核磁共振的研究。硕士毕业之后,他曾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学习一年,之后从事长篇小说创作,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内容涉及中学生学习与生活。写小说的过程中,也是周志发对教育进行较为系统思考的过程。在此期间,他还在金华市婺城区担任过文联副主席。2005年,他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师从著名的外国教育史专家张斌贤教授。从此以后,周志发进一步拓展并加深了文科学术方面的训练。由于小周在学术方面,是从理科转向文科,所以他遇到很多困难,欣然少了不了张斌贤导师的谆谆教诲。这对周志发而言,他在北师大感到最快乐的事是,莫过于在他受到张导师及时而重要的批评指导之后,总能得到师兄和师弟们的关爱和祝贺。从而,也使周志发深感:在这个世界上,在这片北师大的天空里,只有如张导师这样及时指出人的错误,而且批得那么认真,希望我改正之中进步。就为这一点,我们都得感恩呀!我们常常应把这个知错改错作为人生的幸福来看待。从此,周志发始终认识到正确而重要的批评或批评错了,也应该感到高兴才行!小周经常会将导师的话认真地记录下来,以便随时提醒自己。于是,就这样过去了的三年,他从一个不懂得外国教育史规范的门外汉,逐渐成为教育史的信徒,在导师一次次亲切的耳提面命下成长。他将铭记导师送给他的警语:“常反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常以此勉励自己,不敢懈怠。2008年北师大毕业之后,他回到母校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工作,从事非洲教育、政治研究。

从中学教师成为博士再到大学任教。对他自己的成长,周志发老师颇有感慨地说:“在当学生时,总希望自己能成为老师最有希望的学生,时下,自己直接面对学生教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最有希望的教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学生学会竞争,教学生诚实是宝,教学生不断提高辨别能力,才能培育出最有出色的学生。教学生读书,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更重要啊!中国有句话,青出于蓝胜过于蓝,让学生超越老师,是重要的事,也是教育的希望。但当老师的不能让学生太容易超越,这重要的是强调自己必须出色,就要敢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能把任何深奥的道理化为简单明了,就应当多读书,自觉地汲取知识,接受学生向自己挑战和超越自己。”这就是周志发老师在教学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和满足我们学生的由衷希望之所在。

对于自己的学生,周老师满怀希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专业,对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怀有一份真挚的热爱之情和永远虔诚。他意味深情地说:陶行知教诲我们:“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想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这种魄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这是第一流的教育家陶行知寄希望于我们,亦是对我们希望的期待啊!接着周志发博士又说,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这样赞叹他的老师:“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应该是教师追求的一个境界。教书育人其魅力就在于睿智,作为教师其智就智在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就要有不断地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不断追求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文化资源,使自己的教育观和人生观不断创新,懂得发展自己,能善于反思。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周志发深情地告诉笔者,教书先要解决好做人这个问题,否则真会影响学生将来一生的幸福。因此,周博士除了教学生书本知识外,他还经常给学生和自己提一个醒,还有做人这门最重要的课程必须要学要教,并学好教好。周志发老师不仅这样说,也是一个践行者。周志发在创造性教学中把一丝不苟的精神内化到自身并发展自身,快乐地教,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最大限度地使广大学生终身受益。周志发就这样迎来送走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生。他告诉笔者,是学生他们带给我许多新的东西,也要求我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和年轻人走一起,是一种快乐,亦是一种鼓励,给我一种难能可贵的年轻心态。“跟周志发博士在一起是我求学生涯中最苦也是最快乐、充实的时光。周老师本人所具有和体现出来的信念、智慧、爱心、善心、使命感和责任感,都是当学生学习的巨大资源和动力,是我们不能忘怀的”。他的学生如是说!这真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凭着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凭籍一个奉献社会、关爱人生的伟大理想。他全心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民主”理论体系的研究

1996年伊始,周志发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核磁共振研究过程中,对“试错法”是科学的基本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他特别觉得敬爱的邓小平同志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渐进模式”思想很伟大,并萌发了用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阐述“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但在当时,他只是有一个朦胧的设想而己,因为他尚未对民主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2005年末,就在他于北师大攻读教育学博士之时,深圳市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英明领导下,深圳市于2005年11月17日出台了被外界称作“试错条例”的《深圳市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草案,其中“改革创新失误三种情形可免责”的有关规定尤其引人注目:一是改革创新方案制定的实施程序符合有关规定;二是个人和在所单位没有牟取私利;三是未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该条例于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周志发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试错条例”,深深地被其吸引。于是,周志发思考深圳市出台的“试错条例”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之间的联系。他以为,深圳市法制改革“试错条例”的出台,是将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渐进模式”法制化,而且与科学的基本方法“试错法”是一致的。许多学者参加了对这一条例的讨论,但没有理论解释“试错条例”与中国特色的民主之间的特殊关系,西方的自由民主理论也无法解释之。于是,周志发在北师大从事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便留心是否有学者较为系统的理论解释“试错条例”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周志发在2008年从北师大教育学院博士毕业之后,回到了母校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从事非洲教育的研究。中非友好往来始于20世纪50代年,但中国对非洲的研究在当时都一直重视不够,而对非洲教育的研究更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周志发博士原先的计划是从事非洲科学教育、民主教育的研究。但是,周志发真正进入非洲教育的研究之后,他整个身心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夜深了。周志发夜不能寐,他倚靠在窗前,思绪万千,而那件件触目惊心的往事,却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不禁又使他想起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因受西方“民主化”思潮影响下,“一夜之间”解体崩溃,西方国家未费一枪一弹,就这样用“和平演变”而“不战而胜”的情景……同时,也使周志发博士不能忘却的是,非洲兄弟作为我们中国人民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在20世纪90年初,没能顶住以美国、法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要求,而这些非洲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充当了西方民主的“实验品”,不顾国情的照搬而推行多党民主制,结果不仅没有带来繁荣和稳定,反而连续发生军事政变,导致社会的巨大动荡,甚至在卢旺达等国家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使人民遭受摧残,国民经济崩溃,社会发生倒退。周博士告诉笔者当他思想到这里时,热血一下涌到头顶,握紧拳头的双手攥出了汗,心跳到好厉害,差点迸出胸膛。好一个爱国爱党的热血青年教师!勤奋为国,一直是周志发博士心中的信念。他庆幸中国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之后的经验总结——走自己的路、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自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依然继续站在时代前列,以改革的精神,带领人民胜利的前进。从而,一次次否定并打破了西方别有用心的预言从“中国崩溃论”、“衰亡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等。面对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整个世界发现中国给世纪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模式。于是,周志发博士决心同时研究政治学、教育学两个领域,特别要为深圳法制改革“试错条例”提供理论依据。

事实上,“一党制民主”的思想在21世纪已处于酝酿之中。中共中央党校的王长江教授于2006年便开始了“一党制民主”的探索;肯尼亚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克瓦蒂(James Shikwati)于2010年提出,非洲应向中国学习“政府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和“一党制民主(One-party Democracy)”。就连1989年预言历史终结论的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Fukuyama)也在2009年认识到:“随着中国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中国亦需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实践民主法制的理念。”周志发博士呼喊:“我们要发展中国式民主和‘一党制民主’,要破除对西方民主的迷信!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执政党。”

我问周志发博士,为什么要破除对西方民主的迷信?他笑着告诉我,说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橘子生淮南则为橘子,生于淮北则为枳。”意思是“橘”这种水果生在淮南地区就是“橘”,如果移植到淮北地区则变成了“枳”。这可足以说明,造成两种结果,是因为两地水土的差异。同时,它也告诉我们,适合于此时此地的事情,如果不顾客观条件差异拿到彼此彼地去推行,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经过近3年的思考、探索,周志发博士于2008年末尝试构建“容错性民主”,为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提供理论基础。没有想到的是,新的机遇再次来临,即2008年11月27日,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建立了“容错机制”,对于开放工作效果不如预期或者造成一定损失,但程序符合规定,个人及其所在单位未谋私利和损害公共利益的,减轻或免除有关人员的责任,以保护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推动开放工作的积极性。该条例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重庆市建立的“容错机制”,就像一条鞭子一样鞭笞着他,使得他不敢懈怠。他如痴如醉一般地阅读西方民主理论的书籍,大多都是中文的。为此,周志发博士再次要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正是因为改革开放,将西方的书籍介绍到中国来,让他有机会能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迅速阅读完一本书,并了解其精髓。而如果是英文书籍的话,其速度肯定降下数倍。更何况周志发是个新手,在政治民主方面的积累太薄,思路打不开,他就找来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学生听。于是,在2009年入冬之际,在细雨朦胧的操场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位执着的学者和他的学生,一圈一圈地绕着操场走路。他时而指手画脚地给学生比划,时而静下来倾听学生的解释,时而拿出笔来将想法记在纸上。

容错性民主理论的提出,周志发博士告诉笔者,这便是基于“试错权是人认识以及改革世界的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建构出来的,其核心 “委托试错权、保护党的试错权和履行分享错误修正错误的义务,”而不是“一人一票、普选和多党制”。也就是说,在容错性民主看来,“多党制”并不是民主的核心,“一党制”同样可以推行民主,而中国无疑是这方面的伟大实践者,且卓有成效,深圳市、重庆市出台“试错条例”就标示着中国走出独特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民主”实践。当他写完两篇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民主”实践辨护的文章之后,终于为深圳市、重庆市法制改革提供理论解释之时,抬头望年历,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2008年很快就要快过去了。可此时此刻他还在非洲研究院,在寂静的校园里。当他终于完成论文之后,冲出房间,大口地呼吸着寒冷而清新的空气。校园外日渐密集的爆竹声,他终于为邓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提供理论依据的梦想成真了。或许此时此刻还没有人理解他的容错性民主理论,或许这个理论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被人所认同。但无论如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容错性民主理论的提出和“一党制民主”的实践都是成功的,正确的。周志发博士深为自己的研究已有所成果并进一步得到有识之士认同而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

他漫步冬日的校园里,对亲爱的浙师大充满温情。的确,能够提出容错性民主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民主”作出贡献,这首先要感谢浙师大领导所做的制度创新:非洲研究院是一个纯研究的学术机构,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较轻,让研究人员安心从事科学研究。在这儿,研究人员几乎不需要为生活所累,环境相当宽松,所以让研究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兼之校园环境优美,清幽,而非洲独特的政治、教育发展,颇能给人之启迪,从而激发个人更多的创造力。所以,他要感恩师大!依然要感恩中国的政治家们进行伟大的法制实践,感恩翻译家辛勤的劳动,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给予他机会进行新的创造。

 

为了梦想成真甘愿寂寞,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

周志发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梦想实现甘愿忍受寂寞、孤独。1999年至2002年写作期间,他回到母校汤溪中学,在无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开始新的旅程。即使在写作最穷的时候,他仍旧继续自己的梦想。一天夜晚,女朋友外出向同事借钱。过了好久也没回,他想打个电话问一问,于是就开始寻找钱,最终发现抽屉里只剩下四个一角的硬币,可是打一个电话需要五毛钱,怎么办?他四处寻找,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一个一角的硬币。他走到外面想去打电话,但还是没有舍得打。因为是冬天,他跺着脚,静静地等待长街另一端的女朋友回来。不过,他感到庆幸的是,他以从家中带来米、梅干菜,至少可以喝粥度日。无论如何,从事自己的梦想,苦点累点也是幸福。虽然小说写得不够理想,但能够顺利地完成三部青春小说:《起帆的岛》、《青春的骚动》和《苦涩的青果》,毕竟完成了中学时代的梦想。在此过程中,有很多朋友帮助过他,为此他铭感于心,希望有一天能报答他们的恩情。

当他来到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建构“容错性民主”,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民主”服务,从理论的高度对西方自由民主理论进行系统地反驳,虽然过程非常艰苦,常常一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一连就是三个月,但对他来说这也是非常幸福的。

在求学的道路上,周志发一路走来,很多老师、同学帮助过他。当他迈进北师大的校门之时,心中对他们的帮助充满感激。他不知道如何感谢他们,于是每一次聚餐之时,总将剩下的菜打包,尊敬地送给为大家负起保卫工作的门卫。其实这些菜还是比较干净的,但他生怕门卫心理有负担——的确也有门卫拒绝了,而有的读懂他的好意,也欣然接受了。他总是说:“别嫌弃,热一热,食物还是蛮干净的。”他心想:“我接受过很多老师、朋友的帮助,就让我带着对他们的感恩,去帮助需要的人吧。”当然,假如他们拒绝了他的好意,他也只能将之当夜宵了。打包的习惯自2005年养成之后,迄今已有5个年头。2010年10月,周志发至南京大学参加“走非洲,求发展”论坛。夜晚聚餐结束之后,他建议两位年轻的硕士生将食物打包,送给这个城市需要的人手中。最后两位硕士生将两包食物送给他们曾经采访过的乞丐。他有个梦想,但愿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愿意打包,将剩余的饭菜送给需要这些食物的人。让我们懂得感恩吧!让每一个城市成为感恩的城市!

出身于贫寒的农民家庭,生于70年代初的周志发博士经历过许多坎坷磨难,对于他来说,往事并不如烟,而他现在从事的教育事业依然需站在时代的最前面,还要有对未来世界趋势和国内的情势敏锐的洞察和预判。我总在想,周志发博士在每天的生活里是如何适应和思考呢?他满脸微笑着告诉笔者,成就我今天者,其中不能忘怀的欣然有曾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王国维教授的教诲:“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志发说此话时,展现出他激情但又理性和平淡,自信但又执着和专一。他是一个舍得、宽心、厚道的人!正因如此,才有了周志发在政治学、教育学科研上成果颇丰,他参与恩师张斌贤教授和刘冬青主编的《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编写工作,该书2007年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已在《学术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等刊物上发表如《重建西方民主概念——基于犯错权的视角》、《论中国特色的民主模式——基于容错性民主的视角》、《论非洲国家民主化范式转换:“一党制民主”取代“多党制民主” 》等百余万字之著作。

展望将来,志发满怀信心地说:“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建设‘一党制’民主理论的大好时期。其理由是:首先,容错性民主理论的提出,较为系统地从理论方面批评西方自由民主的局限性,将“委托试错权、保护党的试错权和履行分享错误修正错误义务”视为民主的核心,而不是“一人一票、普选和多党制”,为我党建构中国特色的“一党制民主”理论奠定基础,从理论高度回应西方自由民主的批评;再是,容错性民主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当政时期在深圳市,重庆市出台的“试错条例”,提供理论解释。在西方自由民主不能解释的盲区,容错性民主提供了有效的解释;其三,容错性民主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而且为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提供理论依据;其四,容错性民主初步解决了“传统儒学的现代化转换问题”,即传统儒学如何开出民主与科学,全面支持了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理念,同时也与法治治国相统一。所以,容错性民主是集“马、中、西”于一体的民主理论;其五,作为儒家式的民主,容错性民主应与世界上327所孔子学院结合起来,传播中国当前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一党制”民主,为包括非洲各国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党制”民主化经验,从而进一步改善国家形象,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话语权,增强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其六,基于中非民主化经验,为伊拉克的战后重建提供“一党制民主”理论,以供其借鉴,并在恰当的时机与伊拉克政府重要成员展开交流合作。”

周志发博士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为实现这个目标作出了使世人难以磨灭的贡献。他今后也正是用自己的理想诠释着使梦想成真,诠释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为“两个率先”扬帆。这就是周志发博士平常中却又不平凡,平凡中见非凡的一生。

 (作者系全国育人用人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