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社保信息查询系统:服用中药时的禁忌食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3:55
喝中藥應避開五類食品在服食中藥期間,忌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它是保證藥效正常發揮,按療程治療疾病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能夠時時刻刻注意到忌口,保證藥物的吸收,那才能保證藥性的徹底發揮。

  在服藥時不宜同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療效或加重病情。如服用清內熱的中藥時,不宜食用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的食物;在治療“寒證”服用中藥時,應禁食生冷食物。服用這些藥物時,如果吃了禁忌的食物,療效就不理想甚至起相反作用。

  喝中藥時避開五類食品:

  一、辛辣類: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瘺、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秘、尿短赤、口乾渴、唇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二、魚腥類:

  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三、發物類:

  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皮膚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産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鑒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根據中醫傳統和民間習俗資料記載,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容易誘發舊病,加重新病。“發物”的范圍較廣,有的甚至擴大化了。 所謂“發物”,根據民間習俗和《隨息居飲食譜》等一些文獻資料歸納起來,常見的發物有豬頭肉、雞肉、雞蛋、驢肉、獐肉、牛肉、羊肉、狗肉、鵝肉、鵝蛋、鴨蛋、野雞肉等肉類;有鯉魚、鰱魚、蹲魚、鱭魚、白魚、黃魚、烏賊魚、鯧魚、鰣魚、鱸魚、鱘魚、鯇魚、章魚、比目魚、鰷魚、帶魚、鳙魚、黃鱔、蚌肉、蜆肉、蝦子、蟹等水產類;有香椿頭、蕓薹、芫荽、芥菜、菠菜、豆芽、萵苣、茄子a、茭白、韭菜、竹筍、南瓜、慈姑、香蕈、蘑菇等蔬菜;有杏子、李子、桃子、銀杏、芒果、楊梅、櫻桃、荔枝、甜瓜等瓜果;有蔥、椒、姜、蒜之類辛辣刺激性調味食品;還有菜油、糟、酒釀、白酒、豌豆、黃大豆、豆腐、豆腐乳、蠶蛹等,有時還將葷腥膻臊之類食品一概視為發物,特別是在患有瘡瘍腫毒,或慢性濕疹皮炎之類皮膚病人以及過敏性疾患者,發物忌口更顯得重要。 

發物之所以會導致舊病復發或加重病情,有學者歸納起來認為有三種可能性:

一是上述這些動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會促使人體內的某些機能亢進或代謝紊亂。如糖皮質類固醇超過生理劑量時可以誘發感染擴散、潰瘍出血、癲癇發作等,引起舊病復發。

二是某些食物所含的異性蛋白成為過敏源,引起變態反應性疾病復發。如海魚蝦蟹往往引起皮膚過敏者蕁麻疹、濕疹、神經性皮炎、膿皰瘡、牛皮癬等頑固性皮膚病的發作。豆腐乳有時也會引起哮喘病復發。

三是一些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如酒類、蔥蒜等辛辣刺激性食品對炎性感染病灶,極易引起炎癥擴散、疔毒走黃。這就是中醫所說熱證實證忌吃辛辣刺激性發物的道理。 

中醫治病很講究飲食忌宜,常告誡患者“發物不能吃”。在治病過程中,許多患者也常問:“我這個病吃哪些東西好?要不要忌口?”許多藥物既可供給人體日常需要的各種營養,又能保健養生,康復調理,祛病療疾。同時,對于某些人來說,有的食物也能降低藥物療效,影響機體康復,甚至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對于不利于治療的那些食物,常俗稱為“發物”。

從廣義上來說,發物就是指患病服藥及病后調理的進食過程中,因食物不當而誘發產生某種病癥,激發新病,或妨礙治療,加重病情、影響康復的一類食物。一般地說,它是一類性味辛辣燥烈、刺激性強、油膩厚味、魚腥海鮮等食物。因發物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機體的康復,故病中要忌口。 

發物致病的特點,一般有發熱、發瘡、上火、動風、生痰、脹氣、便秘、腹瀉以及誘發痼疾等。像現代醫學所指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中的食入性食物過敏癥的某些表現,如過敏性紫癜、皮炎、濕疹、腸炎、蕁麻疹等,都包括在內。 

什么情況下要忌口呢?

當食物影響疾病的治療,助邪傷正、添病益疾時要忌口。如蕁麻疹、丹毒、濕疹、瘡癤、中風、頭暈目眩等癥癥,不且食用海鮮魚、蝦、蟹、貝、豬頭肉、雞肉、鵝肉、雞蛋等。又如各種出血性疾病:崩漏帶下、月經過多、吐血、咯血、鼻出血、皮下出血、尿血、痔瘡等病癥,不宜食用胡椒、羊肉、狗肉、燒酒等。又如潰瘍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病癥,不宜食用白酒、豆類、薯類等。 

當食物易與藥物產生不良反應時要忌口。當進食食物的作用與藥物產生的作用一致時,就會減弱、抵消藥物療效,甚至產生毒副作用,從而妨礙疾病的治療。如《本草綱目》記載:“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鮒,腥臊陳臭諸物。凡服藥,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諸果、諸滑滯之物”,不無道理。如食用黃連、甘草、蒼耳子、烏梅、枯梗等忌食豬肉,鱉甲忌莧菜,地黃、首烏忌蔥、蒜、蘿卜等,中醫忌口側重于此。 

當食物對病后調整康復不利時要忌口。大病初愈,消化力弱,正氣未復,飲食失當,可使病情反復或變生他疾。如魚、蝦、蟹、貝、椿芽、磨菇以及某些禽畜肉、蛋等,曾患過敏性疾病者,應註意選擇避食。

溫馨提醒: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等,病后飲食宜清淡,不可過食油膩厚味之物。


  四、生冷類: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蔔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參和其他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蔔與人參不宜同服。

  五、油膩類: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泄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孕妇食用中药禁忌1、中成药:
    禁用牛黄解毒丸、大活络丹、六神丸、小活络丹、牛黄清火丸、十滴水、云南白药、三七片、益母膏和百降丹等;
    2、饮片:
    禁用乌头、水银、巴豆、水蛭、蜈蚣、雄黄、雌黄、牵牛子、麝香、牛膝和牛黄等。

孕妇食用中药禁忌 1、中成药:
    禁用牛黄解毒丸、大活络丹、六神丸、小活络丹、牛黄清火丸、十滴水、云南白药、三七片、益母膏和百降丹等;
    2、饮片:
    禁用乌头、水银、巴豆、水蛭、蜈蚣、雄黄、雌黄、牵牛子、麝香、牛膝和牛黄等。

       忌口
中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治疗的,讲究整体性。在服中药期间,一般都有“忌口”要求,中医忌口的理论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充实和丰富起来的,对疾病的治疗有着积极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忌口”也不是绝对的,还须结合各人的病情、体质、所用药以及各人对一些食物的敏感性综合考虑,酌情掌握。食物毕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限制过多,样样忌口,这对增强抵抗力、尽早恢复身体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本身都具有各自的性能,服用不当会影响疗效,甚至起反作用。
  《调疾饮食辨》一书中云:“病人饮食,藉以滋养胃气,宣行药力,故饮食得宜足为药饵之助,失宜则反与药饵为仇。”水肿、消化不良、泄泻者,忌食硬固、油煎、生冷等食物。如用“温中”药物治疗寒性胃病时,应忌食生冷食物;用“清热”药物治疗“热症”胃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类食物。
为了保障中药的疗效使其更好的发挥其治疗作用,服用中药时是需要对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萝卜:溫補中藥忌蘿蔔,忌食用茶叶、箩卜。服用人参、党参期间,应忌食萝卜、绿豆,因为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而萝卜则具有消食、化痰、通气的功效,一补一破,萝卜会抵消人参的滋补作用;(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使其失去补益的作用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如西洋參、黨參、黃芪、何首烏、熟地等,都與人參具有類似的功效,不適合與蘿蔔同服。無論生的還是熟的,蘿蔔都有行氣的作用,要注意避免與補藥合用。

  此外,具有清熱解毒的綠豆,也會“抵消”人參等藥物的補益作用。

  養胃中藥“怕”糯米。糯米、肉類、豆類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養胃類中藥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人康復。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重負。

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大蒜--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肠粘膜,使粘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的发挥其治疗作用。 服白术时忌服大蒜等。
辛辣: 清熱藥躲開辣椒。如果正在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物,或者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連翹等寒涼藥物,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咖喱、酒類等,否則會減弱清熱涼血類中藥的療效。特别是热性病症,服清热凉血或滋阴降炎药时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药效降低,使治疗无效或疗效减弱。
阴虚阳亢、皮肤长豆者,忌食辣味食物。
宜忌生、冷、油腻
溫熱藥最怕冷飲。室外雖然冰天雪地,可在屋內,暖氣、空調已經營造了一個溫暖如春的環境。很多人因此在大冬天還喜歡喝冷飲。這可能使人們的胃腸在不知不覺中變虛。吃太多冰冷食物會讓胃的溫度下降,不利於消化食物。
此外,尤其在需要服用溫熱性質的中藥治病時,更應該避免吃生冷瓜果及冰涼食物,否則藥物將無法充分發揮功效。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腻;血脂病人应忌动物油脂。
鱼腥:服荆芥时忌服鱼、虾、蟹;服天冬时忌服鲤鱼;患有疗疮、皮肤病者忌食咸水鱼、虾、蟹及羊肉、猪肉等食物;疮疡脓肿等病人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物。红肿热痛的外科疮疡者,忌食牛羊鱼蟹等食物。
食盐;水肿病忌食食盐;
 
茶叶:服用珍珠母、枣仁、贝母、半夏时应忌用茶叶,茶叶中的鞣质易同这些药物发生反应,降低药效。
发物:又如患哮喘、过敏性皮炎等的病人,应该忌食含有异性蛋白的“发物”:如鸡、羊、猪头肉、鱼、蟹、虾等。冠心病、高
 
生冷:服发汗药者,忌食用醋和生冷食物。服用中药中有鳖甲时忌食苋菜,有荆芥时忌食水产动物,有蜂蜜时忌食葱、豆腐。
  水果:治過敏別吃芒果。如今,即便是在北方的冬天也能買到芒果、荔枝等熱帶水果。這裏要提醒人們,除了海産類、花生等,芒果、荔枝也屬於“發物”,正在服用治療哮喘、皮炎等過敏性疾病中藥的人,最好不要吃這類食物。

 儿童服用中药时的禁忌食物

某些中药和某些食物的成分、作用具有对抗性,如果这些药物和食物同吃,药物的效果就会抵消,起不到治疗作用。例如服消导药或补脾益胃、消食理气的健脾丸、启脾丸就忌食油腻厚味;服补血药忌茶,因为补血制剂均含有铁,而茶叶中有丰富的鞣酸,与药物中铁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复合物,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有的药品的产品说明上就印刷了禁服和忌服的食品名称。那么,服用西药有哪些食物禁忌呢?

    治疗菌痢的药物痢特灵以及治疗肾性高血压的药物优降宁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不得与含酪胺的食物同时服用,如腌鱼、蚕豆、啤酒、陈奶酪、酸牛奶、红葡萄酒、牛肉鸡肝、咖啡、巧克力等。因这些食物与药物同服后,会使血压升高,引起头痛等症状。
    相关信息
    儿童中药的煎服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儿科领域疾病格局的重大变化,目前中医药防治儿童常见病、难治病症的优势已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由于中药疗效显著,副作用少,越来越多的家长求治于中医中药。水煎中药口服是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又是最基本的给药途径。若不掌握煎服儿童中药的方法,不仅给服药治疗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对儿童的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儿科临床工作者和患儿家长都应明确儿童中药的煎服方法。
    1煎药方法:发散类药,如花、叶类煎药时间要短,一般煎沸后可继续前5~10分钟;补益类药及仁、壳类中药的前煮时间宜长些,煮沸后宜再前20分钟。无论发散药,或是补益类药物均应以文火(慢火)为度。煎煮儿童中药汤剂,有的需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医师应给予详细的说明。尤其对需要特别处理的药物,应按医师的要求认真执行,以求获得确切的良效。
    2煎出药量:由于儿童胃容量小,尤其婴幼儿的胃呈水平位或半垂位,若药量掌握不准确就容易造成儿童呕吐,甚至呛咳,影响儿童的恢复与治疗。因此,煎出的药量应以儿童的年龄大小而有所不同。一般煎出药量,婴儿60-80毫升,幼儿100-150毫升,学龄前儿童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200-300毫升为宜,药量应尽可能浓缩至儿童所需要之药量。
    3服药时间:儿童喂服中药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进行,这样有利于药物充分吸收和利用。饭前服药容易刺激胃肠黏膜,饭后服药容易造成呕吐等不良反应。原则上应在饭后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喂服为宜。根据儿童耐受情况,少量多次喂服更好。
    4服药方法:煎好中药汤剂后,家长应先尝一下,过热容易烫伤儿童咽喉、食道、胃黏膜等,过凉又会造成胃部不适,还会影响药效。儿童服汤剂时,尽可能鼓励自取,或用小勺将药液顺嘴边慢慢喂入。服药后尽量休息一会儿,有利于药物吸收,以免因活动量过大而引发呕吐。服药引,药中尽可能不加糖,以免影响药效。若方中确有苦寒药加黄连、黄芩等,可加入适量甘草以减轻苦昧。儿童喂服汤药难是儿科的一大问题,但它又是最古老、最传统、最基本的给药途径。在努力进行小儿中药剂型改革的同时,熟练掌握喂药的正确方法非常必要。对儿童喂服中药汤剂既要有耐心,又要细心,不可再喂几口水或甜食。对拒服中药汤剂的儿童,可固定其头部,用小匙将药送至舌根部或舌两侧,使其自然吞下,切勿提鼻或顺舌面在倒喂药,以免呛入气管。
    5.儿童药量:儿童应用中药剂量,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与缓急,医者的经验不同而有差异。由于小儿服药多有浪费,所以药用剂量相对大些,但辛、热、苦寒、攻伐之品用量须谨慎。如麻黄、附子、细辛、大黄、巴豆、黄连等。为计算方便,可采用下列比例折算儿童应用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婴儿用成人量1/4;幼儿可用成人量1/3;学龄前儿童可用成人量1/2;学龄期儿童可用成人量3/4或成人用量。儿童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服药时须谨慎。虽然以上简单介绍了煎服中药的方法和技巧,但具体到某一方、某一药、某一病证或某一儿童的身体状态,则需在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