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se846有高仿的吗:《经济常识》重点知识整理(老人教版)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13:19

《经济常识》重点知识整理

  分析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对重点、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考查。

  所以,我们要把复习备考的重点放在对学科重点、主干知识的梳理上,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应做到以干带枝、融会贯通。只有对重点、主干知识理解透彻,在知识的应用中才能畅通无阻,从而恰当地使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解释和解决相关问题。

  所谓重点、主干知识,主要是指:首先是考试大纲规定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高中政治课所学的中心知识和问题;三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联系密切的概念、原理和观点。

考点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2)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亦是商品共同的属性。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商品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越高越有利于商品价值的实现,这是商品生产者重视产品质量的原因。

  核心提示:我们要重视商品的质量,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①影响消费者的需要和合法权益。②生产者只有面向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才能赢利。③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优化资源配置。

  2.商品的价值量

  (1)价值量的含义: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则越能获利。

  核心提示:①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商品价格变化的根本原因。②对个别生产者,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不断地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根本途径。

  3.货币的职能、纸币

  (1)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价值符号)。

  (3)纸币的发行权集中于国家,国家授权中央银行负责发行事宜,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数量的纸币、纸币的面值、每种面值的纸币发行多少都是由国家决定的;但每种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不是由国家决定的,其购买力取决于市场因素。

  (4)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核心提示:本考点知识复习以识记为主。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

  (2)两者都是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核心提示:①识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和危害。②理解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措施。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等措施。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5.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二是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导致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核心提示:针对作用一:商品生产者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分析市场信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针对作用二: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针对作用三:企业要有危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

★6.商品的价格(新课标)

1、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3)此外,价格还受货币的价值、纸币的发行量、国家的宏观政策等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消费者)的影响

    ①一般规律是: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及至生存竞争中更具有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考点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大力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新课标)

(1)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必要性: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由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决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重要性(意义):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我国应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①公有制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关系:公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实际上是指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所以公有制是本质属性,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方法问题、技术操作问题。②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③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我们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公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企业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企业筹资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产的竞争水平和运作效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是经济的主体,可以通过公有资产的参入,有效地控制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方向,实际上是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核心提示:深刻理解公有制对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理解股份制改革对壮大公有制经济,提高其效益的意义。

  3.国有经济

  (1)地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表现: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3)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核心提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而言的;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就我国的产业结构而言的。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不是国有企业的数量和产值的比重,而是其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能力和自身的质量。

  4.混合所有制经济

  (1)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进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2)其主要形式有股份制经济、中外合作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

  核心提示: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笼统地说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凡国家和集体控股便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会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起壮大公有经济的作用。

  5.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提示:把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与我国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结合起来。

  6.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按劳分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

  (2)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

核心提示:①重点理解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和管理要素等分配。深刻认识实行安排好生产要素分配对于合理利用社会各项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②区分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前者是在公有企业进行的;后者是在外资和私有制企业进行的。③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原则。

★7.效率与公平(新课标)

(一)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因为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收入分配方式对公平的影响

公平的分配收入方式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3)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收入分配是如何体现、实现社会公平的)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二)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在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2)怎样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8.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

  (3)市场经济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核心提示:①要发展经济,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②市场经济的作用必须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③我们要坚决铲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坚持对外开放。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本身没有姓资姓社之分)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0.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会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级分化。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但是市场调节有缺陷,需要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其不足,所以要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4)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共同构成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启示:发展市场经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又要发挥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核心提示:①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都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手段。②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复习的重点,要把握它的特点和危害。③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不要仅理解成政府。④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共性,能够更强有力地进行调控是我国的特性。⑤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是我国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工作。

考点三:企业和经营者

★(一)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新课标)

1、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1)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公司的类型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必须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的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3、公司的组织形式

(1)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其中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2)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3)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4、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1)公司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公司经营的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公司才能发展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2)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那么,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②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这些优势的取得,或是由于企业掌握了独特的技术和技能,或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较高,或是由于企业采取了较好的经营策略,或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因此,企业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也不会成功,甚至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正确理解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的比率。

  (2)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①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要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3)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可以获得更多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消费者而言,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综合国力。

  核心提示:①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出路是应用科学技术,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②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要与提高社会效益相协调,如我国目前在很多地区实行的新建企业基础上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等。

  (三)企业“强强联合”

  (1)实行大企业、企业集团的“强强联合”,特别是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还有利于国内企业更好地应对“入世”的挑战。

  (2)强强联合是竞争的产物和需要,是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核心提示:①强强联合不同于企业破产。②强强联合既可以是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也可以是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联合,如海尔兼并IBM。

  (四)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

  (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竞争至关重要,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创立名牌。

  核心提示:经营者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问题,要在市场上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诚信经营,反对欺诈,创立名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企业的良好信誉和形象。

考点四: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均资源少是我国农业最大的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之路,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发展措施:第一,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第二,关键要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教兴农之路。第三,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第四,要积极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经营方式。第五,加快调整农业的产业和产品结构。  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核心提示:①必须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②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政策包括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包括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业农村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等政策。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消费水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④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2.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其主导作用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我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业素质,提高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3)发展我国工业:①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②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③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尤其要鼓励工业企业的“强强联合”,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④要提高我国职工的职业技能,加强自主技术创新,从而在世界经济产业链条中处于有利地位。⑤大力发展建筑业等支柱产业。

  核心提示:工业知识的考查一般是围绕我国工业的素质和如何提高我国工业的素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等展开。

  3.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我国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我国目前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如信息产业、金融业等。

  (3)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重点突出其在解决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

  核心提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出路)是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

  4.劳动者

  (1)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特别是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它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同时强调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2)劳动合同制度及其意义:重点掌握订立劳动合同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即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劳动合同制度对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有重要意义。

(3)社会保障制度:①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原则:A.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A.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B.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C.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核心提示:①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②劳动合同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③结合大学生就业难深刻认识劳动合同制度要求提高个人素质这一意义。④掌握社会保险的内容。⑤要认真区别社会保障制度的四项内容。

★5、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新课标)

(1)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因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①劳动者享受权利,是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的。因此,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②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用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④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6、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新课标)

(1)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③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我国严峻的就业压力: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3)如何实现就业和再就业:①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结构和创业环境。②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自主择业、竞争就业、平等就业、多种方式就业的科学就业观。

考点五: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的总量是一定的,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另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由于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反过来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的原则:第一,要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要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第三,要协调好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核心提示:①我们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二者要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不能只重视积累或只重视消费。②根据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现实,正确理解和运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要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这一原理。

  2.财政

(1)财政的作用:第一,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第四,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五,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的作用(新课标)

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③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增加财政收入:财政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在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应实现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从根本上讲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财政收入受国家财政政策的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政策)的制约。

  核心提示:①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②财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③国家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会采用紧缩的或者扩张的或者稳健的财政政策。

  3.税收

  (1)要依法纳税

  主要掌握违犯税法行为。其中偷税和骗税最为重要。偷税即利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达到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骗税即骗取国家税收优惠。

  (2)税收的作用

  第一,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第二,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第三,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我国主要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5)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核心提示:①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收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调整以及具体的征收管理来实现对经济的调节。②分析我国对税种、税率所做的调整及其重要意义。

考点六:银行和储蓄

  1.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性质: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全国银行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

  (2)职能:首先,作为国家机关,它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全国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次,作为银行,它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的流通,经理国库等。

  核心提示:联系2007年以来我国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我国股市、房市涨价过快和2008年下半年多次连续调低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我国股市、房市价格暴跌等,重点掌握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2)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商业银行的业务(新课标)

主要业务有三类:其一,存款业务。这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其二,贷款业务。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其三,结算业务。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社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货币收支提供手段与工具的服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4.储蓄

(一)利息、利率与本金

(1)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2)利率是一定期限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3)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在本金和存期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二)重点掌握常见的几种投资方式: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

  (三)比较存款储蓄、债券(国债)、股票(包括公司债券)在投资理财方面的优势劣势。

核心提示:①投资理财要遵循协调安全性、收益性、流通性原则。②结合我国储蓄率过高的现实,分析存款储蓄是把双刃剑。③结合2008年前后我国股市震荡的现实,认识股票价格及慎重投资的理念。

5、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新课标)

投资收益越高风险就越大。

(1)储蓄——便捷的投资

(2)股票——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收入,即股票持有人作为股东享有的从股份公司取得的利润分配收入。公司只有盈利,才能分配股息或红利。如果公司破产倒闭,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就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这种收益有时很高。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3)债券——稳健的投资

(4)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途径

 

考点七: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市场交易原则

  (1)内容:第一,自愿原则: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买卖双方自愿是正常交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核心提示:违背该原则在市场上主要表现为强买强卖、搭配销售等。

  第二,平等原则:平等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市场上交易双方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等价交换,应互相尊重。

  核心提示:违背该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如卖方“势利眼”、欺行霸市等。

  第三,公平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核心提示:违背公平原则主要表现为市场交易中出现缺斤短两、坑蒙拐骗、黑市交易等。

  第四,诚信原则:诚信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

  核心提示:经营者遵守诚信原则可以提高销售者的信誉和形象,给经营者带来效益;缺乏诚信原则,正常的市场秩序就会遭到破坏,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

  (2)必须坚持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交易原则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坚持市场交易原则有利于规范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按规则有秩序进行,否则整个市场交易活动将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核心提示:市场交易原则要与市场经济的特征相联系;坚持市场交易原则要把提高经营者素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2.家庭消费(★为新课标)

  (1)影响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

  第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性的因素,从根本上制约着家庭的收入水平,影响家庭消费的能力。

第二,居民的收入影响。(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

①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第三,商品价格(物价水平)影响消费。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一般来说,在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消费水平与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成反比关系。)

  第四,人口数量。在家庭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

第五,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

  核心提示:要区别根本因素与直接因素;消费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既表现在消费的量上,也表现在消费的结构变化上。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第一,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第二,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总之,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核心提示:①生产决定消费的意义是: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地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意义是:我们要重视消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消费水平。这也是我们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扩大内需的重要经济学依据。

3、消费类型和消费结构(新课标)

(1)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不同分,钱货两清,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③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最基本消费;发展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发展的要求;享受资料消费能满足人们享受的需求,是最高层次消费。

(2)消费结构

①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②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经济发展,收入变化而变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规律)

③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一个系数。

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新课标)

(1)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2)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科学的消费对生产有促进作用。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改善人民的消费结构,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健康、合理、文明的生活消费,既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又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

(3)正确消费观的内容:第一,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家庭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要在自己的经济随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既反对铺张浪费、超前消费,又反对抑制消费。第二,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第三,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③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正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④绿色消费体现、要求,即5R:A节约资源、减少污染;B、绿色生活、环保选购;C、重复利用、多次利用;D、分类回收、循环再生;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第四,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核心提示:本考点的复习要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资源的短缺,要坚持以可持续性消费为核心的绿色消费;要和哲学部分中意识的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的价值结合起来。

  5.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在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保护,消费者在市场上依法享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监督权等。

  (2)正确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一,要通过合法的机构,如行政机构、司法机构、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等社会团体及舆论监督工具。第二,要选择正确的途径:①与经营者协商解决;②若协商不成,应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③消费者协会调解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④消费者还可以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⑤如果双方争议仍然不能解决,消费者还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核心提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个人来说,能维护个人正当利益,提高消费水平;对企业来说,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国家社会来说,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6、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关系(新课标)

(1)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2)在四个环节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与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八: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1.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外开放)

  (1)从必然性看:这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竞争性和开放性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意义看: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步伐。

  核心提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要一分为二看待,有利有弊,要扬长避短。

  2.汇率

(1)我国一般以100单位外币兑换人民币来表示汇率。

公式:人民币元/100外币

  (2)汇率的变化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一国汇率升高对进口有利而不利于出口;反之汇率下跌对出口有利而不利于进口。

  核心提示:正确看待我国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四大好处:①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使他们得到更多实惠。②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从而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③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④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如果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过大或时机把握不当,将会带来五大弊端:①将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②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③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④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⑤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

  3.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

  (1)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4)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地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核心提示:结合我国必须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来复习,发展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依据。

  4.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发展对外贸易时,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核心提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是我国经济政治安全的保证;自力更生要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平等互利有利于建立和谐世界。

★5、面对经济全球化(新课标)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许多商品(如汽车、计算机),虽然品牌是某国的,其实是许多国家共同协作完成的。

    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人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一般商品到各类服务都进入了交易范围。

    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投资者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资金就可以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消极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5)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态度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九: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新课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重要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