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关系有用吗: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40:52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因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而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任何社会都需要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2、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注意:基础性作用。
★3、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
(1)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是经济学最基本的问题。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2)市场通过价格涨落、供求变化和竞争机制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
★4、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通过哪些具体机制来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来讲: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哪种商品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好象有一只“看不见和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市场调节归根到底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
★5、计划和市场两种配置资源手段的优缺点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二者各有所长。
(1)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现代社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手段不具备的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第一,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这就是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作用的结果。
第二,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这就是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缺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第一,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所不能。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麻醉品、黄色音像制品等严重危害公民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的物品不能让市场调节。
第二,市场调节存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自发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市场主体自发地追逐利益,为了自己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于是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行为与违德违法的逐利行为。
盲目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市场主体盲目决策,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导致供求失衡,最终出现经济波动、资源浪费,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加大。
滞后性的主要表现及后果:市场调节属于事后调节,存在调节的时间差,不能及时传递信息,于是导致供求失衡,导致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正是因为单纯的市场调节局限性和固有的弊端,有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①计划配置资源的优点
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能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能在收入分配上兼顾公平。
②计划配置资源的缺点
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会造成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缺乏活力。
正是由于计划手段存在严重不足,现代各国纷纷采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二)规范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意义)
(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会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波动、收入差距拉大,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规范市场秩序。
(2)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市场规则的含义
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3、市场的主要规则
①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
②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③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4.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1)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市场交易规则。
(2)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这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则,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5、社会信用制度
①社会信用制度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B、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②社会信用制度的措施:(怎么样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B、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个人信用制度:主要包括准确、公正的个人信用档案系统和科学、透明的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在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下,个人信用状况是人们的“第二身份证”。我们应当增强诚信意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积累良好的个人信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这只是共同致富必然经历的过程,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之所以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因为:一是公有制决定了人们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二是有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做政治保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好处、意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加强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市场不是万能的,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会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波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宏观调控的含义及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1)含义: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3、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政府可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第一,经济手段:
(1)含义: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2)内容:①经济计划:如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远景规划、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振兴战略等;②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汇率政策、扶贫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中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二,法律手段
(1)含义: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经济立法进行事前调整,二是通过经济司法进行事后调整。
(3)好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第三,行政手段
(1)含义: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2)特点: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
(3)正确运用行政手段:行政手段要奏效就必须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但是,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因为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容易导致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硬着陆与强行起飞交替出现容易使经济运行大起大落。
三种手段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的各种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重点问题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
(1)含义: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2)二者的相同之处:①都属于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②二者运用的基本原则相同,即逆风向调节;③二者均属于总需求调节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之分。扩张性政策通常用于对付经济衰退,紧缩性政策通常用于对付经济过热。扩张性财政政策表现为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低税率,扩张性货币政策表现为降低存货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政策则反其道而行之。
(3)二者的区别。第一,制定者和实施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和实施的。第二,运用的杠杆不同。财政政策的杠杆有税率、财政支出、国债。货币政策的杠杆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信贷规模等。第三,效果的作用机理不同。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速度更快,货币政策产生效果的速度要慢。但是,财政政策会存在挤出效应,即将资源由政府支配可能会挤出民间投资。
名称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制定者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内容手段
包括税收、财政收支政策、财政预算、国债等手段
包括利率、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等手段。
目标
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
通过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的调节来影响货币的供应量,使之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相符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我国总体小康的表现(取得的伟大成就)
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
总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2、我国总体小康水平的不足(特点)
我国已达到总体小康,但这种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特点: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平衡
(2)目标:(教材第86页第三自然段。此略)
(二)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从经济建设方面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进展,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GDP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
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①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②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思想保证。
★2、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站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家庭。
(5)推动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1)生产全球化。①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②表现: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主导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贸易全球化。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一般商品到各类服务都进入了交易范围。
(3)资本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投资者只要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资金就可以短时间内从全球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跨国公司的活动目的
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3)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作用)
①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从而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第一、它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第二、增加了国际风险,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3、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基本情况和作用
(1)基本情况:是世界上最大得多边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是世界三大经济组织(支柱)之一。英文缩写WTO。
(2)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它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最惠国待遇原则就是对外一视同仁;国民待遇原则就是内外一视同仁。)
★3、加入WTO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①中国入WTO的积极影响(机遇)
我国紧紧抓住加人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人与生活水平。实践证明,我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总之,加入WTO,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②中国加入WTO面临的严峻挑战(了解即可)
首先,商品和服务业的进口会给一些落后行业增加困难,会给国内市场带来一些冲击,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时期和一定方面的困难。
其次,国内竞争会大大加剧,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的与国内市场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注意:①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而且在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坚持对外开放。②宽领域,就是立足国情,不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市场开放,而且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③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2、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
为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与“入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迎接挑战,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举措——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为提高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2)“引进来”
①为什么要引进外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新形势下“引进来”的重点:新形势下“引进来”的重点应该放在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走出去”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①什么是“走出去”:“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②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有利于拓展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空间,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③怎样实施“走出去”: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4、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了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