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侠尺寸:12. 廟會加廣場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17:02

神馳兩制 12

廟會加廣場文化

廟會文化,在澳門很值得提倡。廟會文化大笪地,昔日賣武售藥,講古唱曲,建醮演戲,趁墟者眾。

廟會加廣場文化加上步行街的安排,發展優閒產業,有望可以挽救今日澳門舊城區經濟。

康公廟前地是一個很合適的推廣試點。

廟前石板街曠地基本條件具在,只需政策扶持,配合適當的交通改道,設立行人專區,讓流動小販擺賣,出售特色商品,演藝文化街頭表演安排配合,有可能成功。

廟會文化在城區的成功,上海豫園城隍廟是個樣版。最近半年,我兩次飛往上海渡假,都到豫園去逛。每次都見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老外喜歡逛,本國的遊客、廣東佬、港澳客也多。整區由攤檔雲集起家,形成商場集市,規模越來越大,建築是新的,風格是舊的,都配以民族風格的古舊建築藝術派頭,買古玩的、金飾的、小玩兒的,到老飯店吃本幫菜的、排隊買南翔小籠包的,往名茶館捧場的,甚至喜歡吃家鄉雞的,各適其式,消費便宜,熱鬧得不得了。

早在文革後期及八十年代中,我兩次去過豫園。七十年代,城隍廟沒有菩薩,廟堂空蕩蕩作國營商場,一片冷清,極左時期,割資本主義尾巴還來不及,哪有小商販的生存空間?

八十年代中,豫園的飲食文化及城隍廟的功能漸次恢復了,但一般人入廟拜神裝香還是個禁忌,當然老太婆不管這許多。十里洋場底氣足的上海,老外要看古老中國派頭的,都到豫園周圍轉,聚群效應有生意,商機便這樣形成了。如今廟貌堂皇香火盛,周圍生意紅火,整個區成為遊客必到的旺點。

澳門康公廟前地有同樣的基礎條件。

政府目前正花費數以百萬計的金錢修繕康公廟。有沒有經濟部門關注一下,如何利用廟會文化帶動商機,讓舊區重現光輝?反正附近的十月初五街、草堆街一帶如今都氣息奄奄,大白天遊人也沒多幾個。試試封掉幾條街作步行區配套,搞搞新意思,成本不高,不妨一試吧?

有興趣的街坊團體及政府部門,不妨組織個考察團到上海豫園去取取經。

聽說豫園每年旅遊小商品營業額是二十個億,夠吸引力吧?

30/8/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