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宣传标语:“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1(文:李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41:15

 

《李守力论“制器尚象”》

 

目录:

一、“制器尚象”简介

二、先儒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三、近人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四、“制器尚象”与“观象制器”是器具发明永恒的法则

五、制器尚象在《系辞》的理论依据

六、“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

七、“制器尚象十三卦总结

八、实例:

“观象制器”的最高层次——以特斯拉开创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中心

 

 

一、“制器尚象”简介

 

 

“制器尚象”十三卦,指的是《易传 系辞下第二章》: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我们从这段文字里至少会得到以下认识:

1、远古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约6500年前伏羲氏代表的渔猎初期,伏羲氏,即包牺氏,带羊字和牛字,显然与驯养牲畜有关;约5500年前神农氏代表的农业初期以及集市的产生,神农氏,带农字,显然与农业有关;约4500年前到5000年前黄帝尧舜时期的父权政治,舟车门柝杵臼弓矢宫室棺椁书契的发明。

2、衣服在黄帝时期才有的,之前的祖先还没有发明出衣服。古代伏羲、神农的画像都是披着树叶,到了黄帝则穿着衣裳,这符合经典的说法。中国人穿衣服的历史正好是5000年。

3、这段文字非常重视生产力器具的发明,文中把科学发明家称为圣人,可见先秦儒家对科学的无上重视。这些科学发明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足见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4、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从落后到先进,符合辩证唯物史观。易传的作者持进化论思想。

5、六十四重卦在伏羲时期已经完成。根据考古成果得知,卦名是后来才有的,且时有变化。

6、伏羲、神农、黄帝为代表的古圣先贤效法天地万物,以象思维发明器具,即“制器尚象”。制器尚象,包括观象、取象、尚象。观象主要指效法自然之象,如今之仿生学;取象指制器时依据某卦象;尚象指制器取象的灵感来源。

 

 

二、先儒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关于“制器尚象”的解读,荀爽认为:“结绳为罔罟,盖取诸离,此类是也。”(见《周易集解》肯定《系辞下传》所列举的十三卦,即制造某些器物所尚之象。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关于“制器尚象”的解释为:“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谓造制刑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过》之象也。”孔氏的意思是“制器尚象”就是“法其爻卦之象”,“观象制器”,也就是认为古人所制造出的某些器物,都由效法《周易》的卦象而来。

南宋杨万里《诚斋易传》云:“《易》之既作,圣人复取诸《易》以制器。”观点与孔颖达同。

南宋朱熹曰:十三卦所谓盖取诸《离》、盖取诸《益》者,言结绳而为网罟,有《丽》之象,非观《离》始有此也。朱熹认为圣人不是依据《离》卦卦象设计制造网罟,同时他也看到了器具的设计制造是基于客观现实的需要,确实与卦象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他说不是先有见乎《离》而后为网罟,先有见乎《益》而后有耒耜,圣人亦只是见鱼鳖之属,欲有以取之,遂做一个物事去拦截他;欲得耕种,见地土硬,遂做一个物事去剔起他;却合于《离》之象,合于《益》之意。

宋元吴澄《易纂言》云:“制器谓创物,以利用象谓所拟物形之肖似。”认为所创制的器物的形象与卦象有相似之处。他对“制器尚象”的十三卦后所云“盖取诸”作了解释:“盖者,不敢决定之辞。圣人非必模仿此卦以制此器,其象相类尔。”承认卦象对创物的启示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

明来知德《周易集注》云:“制器者,结绳罔罟之类是也。尚象者,罔罟有《离》之象是也.....盖取诸《离》,言绳为罔罟,有《离》之象,非睹《离》而始有此也。”也是认为某些器物的形象与卦象有相类者,但不是因为观卦象而制造出来的。

 

清崔述认为:“盖取某诸象”,“不过言其理相通耳,非谓必规摹此卦然后能制器立法也”。崔述的观点与来知德相近。

 

明末清初王夫之则强调器具的生成必须合乎卦象,他在《周易外传》中说:制器尚象非徒上古之圣作为然,凡天下后世所制之器亦皆暗合阴阳刚柔虚实错综之象,其不合于象者,虽一时之俗尚,必不利于用而速敝,人特未之察尔。

圣人制器尚象,是把“弥纶天地之道”的卦象物化的过程,从制器到尚象,从尚象到显道。“凡圣人之制器以利民用者,盖无不合于阴阳奇偶错综之理数,....其能与阴阳象数吻合者,则行之永......无象可法者,旋兴而旋敝。”(王夫之《周易内传,卷六》)

 

 

 

 

三、近人对“制器尚象”的认识:

 

近人对“制器尚象”的说法,多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蔡介民在《周易源流考》中也认为:“所谓观象制器者,即将世界万物,分配于八卦之下,如《说卦传》所云者;再将二卦相重,合在一起,能于其卦象之中,悟出一件新器具来......

其说极属穿凿,非观象制器,乃观器而言象也,倒因为果,可笑之甚。”

高亨在《周易杂论》中指出:“所谓‘盖取诸某卦’指创造某种事物取象于某一卦形(这是唯心的反历史的看法)......”

顾颉刚先生曾有专题对此作了详细的考证,他认为:对“十三卦”只有从互体和卦变说才能解释得圆融,互体和卦变说起于京房一派,京房是汉元帝时人。由此断定,《系辞》中制器所尚的十三卦这一章,是京房或京房的后学所作,后伪窜进来的,时间不会早于汉元帝时期(约前40。顾先生一再强调“创造一件东西,固然是要观象,但这个象乃是自然之象而非八卦之象”。

胡适回复顾颉刚说:《系辞》此文出现甚早,至少楚汉之间人已知有此书,可以陆贾(前240~前170)《新语·道基篇》为证。(李守力按:顾颉刚(1893—1980)晚年,1973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根据同时出土的一件纪年木牍,可以断定该墓下葬的年代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帛书周易》成书时间肯定早于这个时间,一定是先秦时期的,因为西汉刚刚建国而且崇尚黄老,尚没有时间创建如此浩大的经书。我们不得不说,顾颉刚疑古大大过头了!)。

胡适认为“制器尚象”的可能性:“《系辞》本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所谓观象,只是象而已,并不专指卦象,卦象只是象之一种符号而已。......瓦特见水壶盖冲动,乃想到蒸汽之力,此是观象制器。牛敦(牛顿)见苹果坠地,乃想到万有引力,同是有象而后有制作。”

后来在《古史辩》第三册,顾颉刚总结说:“《易传》中的这章文字,明明是教我们看了卦象而制器,这是万万不可能的事,这一章文字不是用互体和卦变之说也是万万讲不通的,所以我敢说它是‘术数小道’之下的产物。”

金景芳在其《周易全解》中认为:“这一大段文字统统是后人加的,不是孔子《易传》的原文。这段文字虽不是孔子作的,但也是很早就有的。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周易》的《系辞传》已有,即可佐证。我估计它可能出现在战国之时。.....它可能是战国时阴阳家邹衍之徒搞的。现在,我们把它从正文中删掉......”

黄寿祺、张善文在《周易译注》中认为:“文中所言‘制器’典故,虽未必出自‘卦象’,但可借以窥探远古时代人们的田渔舟车、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劳作生活情状。”

刘纲纪在其《周易美学》认为观象制器思想的历史由来,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易传》作者的唯心臆想。虽然网不可能是依据离卦的而制造出来,但在观象制器的说法里却包含了这样一个合理的思想:器的制作需要观察天地万物之象。

刘先生的观点是合乎情理的,尽管学者对观象制器持有疑问,但大都认为,古人通过对于自然物象的观察来设计与制造器具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比如古人只有观察到锋利的石片或树叶具有切割的功能,才会有石刀和锯的发明与制造,而正是看到木头能浮于水面才有了舟楫的设计。

 中国机械史学会理事刘克明认为:《周易·系辞上》提出的“制器者尚其象”的理论, 是中国科技思想中最为重要, 也是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具有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制器尚象”一则表示效法自然之象(比如仿生学就是)。二则含有在制造器物或器械时依照一定的形象和图象制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