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划归环保部:“制器尚象”十三卦解读3(文:李守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21:52

 

五、制器尚象在《系辞》的理论依据

 

有学者认为“制器尚象”这一章不属于《系辞传》,而是后人加入的。这是被自己的机械唯物知见所障碍而对《系辞传》理论体系不通达所致。学者如果认同《系辞传》的以下经文,断不会对“制器尚象”有怀疑。

 

《系辞上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这一章是总纲。也即今说“易经为宇宙代数学”。弥纶天地之道,指演化天地规律。范围天地之化,指对天地变化万象全部做了归纳。曲成万物,指演绎万物的未来趋势。

 

《系辞上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这一章讲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制器尚象是其一。遂知来物,感而遂通天下,是指易有预知未来和发明器物的功能。物,指器物。下一章的务,指人事。遂通天下,天下包括事业包括物。

 

《系辞上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这一章阐述一个最重要的道理,易经到底有什么用?“夫易,何为者也?”孔子自问自答:“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开物成务,物,指器,务,指事。物,即生产力、科学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务,即生产关系,属于社会科学。用现在的话说,易经就是根据自然规律来解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如斯而已者也”,就是这些,没有别的。

所以易经就能“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后边举了一个“开物”的例子:门的发明。圣人效法乾开坤合发明了门。门刚开始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感到非常神奇。就像现代收音机、电视、手机、电脑刚有的时候,人们感到非常神奇。这里详细介绍了发明的程序:乾开坤合是象,门是器,制作的过程是法,门的作用是出入,百姓使用都说神。

最后说,“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这是指自然科学家,他们的依据是“法象、变通、悬象、崇高”,法象,是指发明的最初阶段,效法自然之象;变通,是指与时俱进;悬象,是指依据抽象化的卦象(悬象,即挂象,卦者挂也);崇高,是指一切为了满足百姓的生活需求(崇高莫大乎富贵)。

 

 

【插曲:近代中国的衰落与《天工开物》的封禁】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大约17世纪末年,它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学术界对它的引用一直没有间断过,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个汉籍和刻本,之后又刻印了多种版本。
     19世纪30年代,有人把它摘译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译本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由于满清的文字狱而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 
     民国初年,有一个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他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于是到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去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 
     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惟独中国没有这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本都没有,后来他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的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可见明朝民间印刷工业的发达)。然后按照这个原刻本,天工开物这本书才在中国又广为印行,重见天日。

可见满清治国,仍然是继承宋明理学,“成务”有足而“开物”不足,易经所言圣人之道丧失一半矣。正是满清主政的近三百年,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系辞下 第八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圣人的本意是让易经不能远离民众生活,要与时俱进。可是自王弼扫象,易经象数之学变成为思辨哲学,中国易学象数学从此再也没有发展,义理之学却不断深入,最后几乎变成了“清谈误国”。于是易经远离了民众,易经的象数不仅远离了民众,士大夫也不知象数真谛了。“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象数为易经根本,所以四种圣人之道几乎全部丧失掉。


《系辞上 第十二章》: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这一章是总结。最后一句是“象”的定义。形,即象。道——象——器,是宇宙的三个层次。道不可见,圣人悟道后以易象模拟大道,于是才有了“观象制器”。

对待器物发明和应用,应当适时裁化更新,推广到社会,但是要有一定的举措,即器物要分类分对象,譬如弓矢,只可用于军队,如推广于民众,则天下混乱矣。

 

《系辞下 第十二章》:

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系辞传最后一章又提到了“象事知器”,总结易经的智慧是为了造福百姓。

 

综上所述,“制器尚象”几乎占了易经功用的一半,学者因此应发愿立志重整易经“河山”,发扬象数科学,再现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