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怎么做染发剂: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9:10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2010年10月7日 10:15

选稿:项凌  来源:东方网  作者:谭浩俊  

      2010年诺贝尔奖正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一个一个地揭晓,虽然各个奖项的最终结果需要公布以后才能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获奖者不会有中国人。

      虽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也曾让我们感到丝许安慰和喜悦,但是,他们终究不是我们直接培养的,令我们兴奋和喜悦的元素明显不够、细胞明显不多,“含金量”也明显不足。甚至这种民族性的兴奋和喜悦,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耻辱性的伤害。钱学森的堂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曾留下了“我是美国生美国长的,我不是中国科学家”的话。对这样的“中国人”获奖,别说产生兴奋和喜悦,不感到强烈的耻辱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曾经有报道称,如果当年鲁迅参评,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当然希望鲁迅能够获得此项殊荣,为中国进入诺贝尔奖殿堂打开一扇大门。但事实上,这种推测,更多的还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不仅来自于对这项世界最高奖项的崇拜,来自于急需要通过获得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还来自于我们的周边很多国家都曾经拿过此项大奖。印度、日本、韩国、缅甸,甚至孟加拉国都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竟然迄今尚未染指此奖。

      如果诺贝尔奖设立一项经济发展成就奖的话,中国能够当之无愧地获得此项殊荣。遗憾的是,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们,却始终只能远远地看着其他国家的同行们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近年来,有关我国在一些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报道不绝于耳,中石油市值世界第一、工商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富的银行、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等等。但是,这一切,能替代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待吗?能够回答出何时才能出一个真正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呢?

      虽然诺贝尔奖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文化、医疗等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至少可以证明这个国家在某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这个国家在这一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虽然有关方面、有关人士也反复分析和研究过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但是,所有的分析和研究,都没有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佛勒斯特姆教授的话那么精准,那么切合中国人至今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际。他表示,“科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重要的是做有趣的科学研究。诺贝尔奖得主们自己也许都没意识到今后会获奖,他们只是在研究上充满好奇心,执着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恰恰相反,中国的“家”们,最缺的正是这种“研究上的好奇心”和“执着于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是从着手某项工作开始,就想着如何获奖,如何围绕获奖而进行研究,如何通过获奖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呈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不然,怎么会发生那么学术造假现象呢?怎么会为了所谓的“院士”头衔而雇凶伤人呢?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为科学而生、为科学可以放弃一切的人,袁隆平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袁先生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他对人类的贡献,已经完全超出了诺贝尔奖的贡献范围。这也进一步说明,获奖只是一种形式,有一颗“研究上的好奇心”和“执着于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是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的“家”们都能够保持这样的心态,那么,诺贝尔奖就会离中国人越来越

2010年10月7日 10:15

选稿:项凌  来源:东方网  作者:谭浩俊  

      2010年诺贝尔奖正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一个一个地揭晓,虽然各个奖项的最终结果需要公布以后才能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获奖者不会有中国人。

      虽说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也曾让我们感到丝许安慰和喜悦,但是,他们终究不是我们直接培养的,令我们兴奋和喜悦的元素明显不够、细胞明显不多,“含金量”也明显不足。甚至这种民族性的兴奋和喜悦,还会因为种种原因,受到耻辱性的伤害。钱学森的堂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曾留下了“我是美国生美国长的,我不是中国科学家”的话。对这样的“中国人”获奖,别说产生兴奋和喜悦,不感到强烈的耻辱就已经很不错了。

      也曾经有报道称,如果当年鲁迅参评,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当然希望鲁迅能够获得此项殊荣,为中国进入诺贝尔奖殿堂打开一扇大门。但事实上,这种推测,更多的还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不仅来自于对这项世界最高奖项的崇拜,来自于急需要通过获得诺贝尔奖来证明自己,还来自于我们的周边很多国家都曾经拿过此项大奖。印度、日本、韩国、缅甸,甚至孟加拉国都有人获得过诺贝尔奖。而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竟然迄今尚未染指此奖。

      如果诺贝尔奖设立一项经济发展成就奖的话,中国能够当之无愧地获得此项殊荣。遗憾的是,经济发展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们的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们,却始终只能远远地看着其他国家的同行们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近年来,有关我国在一些方面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报道不绝于耳,中石油市值世界第一、工商银行成为世界上最富的银行、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等等。但是,这一切,能替代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的期待吗?能够回答出何时才能出一个真正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问题呢?

      虽然诺贝尔奖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教育、文化、医疗等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至少可以证明这个国家在某一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这个国家在这一领域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虽然有关方面、有关人士也反复分析和研究过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但是,所有的分析和研究,都没有瑞典皇家工学院院长佛勒斯特姆教授的话那么精准,那么切合中国人至今未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实际。他表示,“科学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是否获奖,重要的是做有趣的科学研究。诺贝尔奖得主们自己也许都没意识到今后会获奖,他们只是在研究上充满好奇心,执着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恰恰相反,中国的“家”们,最缺的正是这种“研究上的好奇心”和“执着于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是从着手某项工作开始,就想着如何获奖,如何围绕获奖而进行研究,如何通过获奖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呈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不然,怎么会发生那么学术造假现象呢?怎么会为了所谓的“院士”头衔而雇凶伤人呢?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为科学而生、为科学可以放弃一切的人,袁隆平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袁先生虽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但是,他对人类的贡献,已经完全超出了诺贝尔奖的贡献范围。这也进一步说明,获奖只是一种形式,有一颗“研究上的好奇心”和“执着于自己喜欢的工作”才是最高境界。

      如果我们的“家”们都能够保持这样的心态,那么,诺贝尔奖就会离中国人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