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之关平新传:围棋博弈 融汇中国战略思维精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4:48

围棋博弈 融汇中国战略思维精髓

 

中国在玩什么游戏?——忘掉象棋吧!

为了了解台湾和印度洋上的地缘政治,美国战略家正在向围棋学习。

  地缘战略恰如围棋棋势。

  一种已有2000年历史、需用棋盘进行的游戏掌握着了解中国人真正思路的钥匙——美国官员最好是学会玩一玩,如果他们想要赢得真正的竞争的话。

  这就是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教授来永庆最近几个月一直向美国和海外的高级军事官员兜售的学说。他说,学习古老的围棋可以教会非中国人如何像中国领导人一样观察地缘战略的“棋盘”。

  这种游戏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就已经众所周知,现在在亚洲仍然很流行。它与国际象棋即西方经典的战略游戏截然不同。围棋的玩法是在敞开的棋盘上放棋子,从而在扩张地盘的需要与建立受保护的集合体的需要之间建立平衡。

  围棋的特点是在广袤的战线上展开若干场战斗,而不是进行单独一场决战。它强调长期的规划,而不是获得迅速的战术优势。玩围棋可能会耗时几小时。在中文里,“围棋”的意思是“包围的游戏”。

来先生是经常观看父亲——他在文革动乱期间失业——玩围棋长大的。他自诩为中等围棋手,于30年前来到美国。他说:“围棋是中国的战略思维及其行动艺术的绝妙反映。”

  来先生有关围棋和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之间关系的最着名的文章,是200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向棋子学习》的论文——指的是最终会填满19乘以19的围棋棋盘的这361粒黑白石子。他还聚焦于台湾等具体的地缘政治挑战。他说,从围棋的角度看,台湾就是单独一颗孤立的棋子,身边则有大量敌方棋子。

  他说,按照中国领导人的看法,台湾是一颗薄弱的棋子,美国应当打算拿它换取在棋盘上别处的比较有利的位置。与此形成对照,美国没有把台湾看做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而是看做一个民主的盟友,60多年来一直为其提供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

  基辛格引申棋局理论

  来先生的论文引起了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关注。在其新着《论中国》(前译为《关于中国》——本报注)中,基辛格先生通篇运用围棋解释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台湾问题上的纠纷,越南战争、整个东南亚的冲突和与苏联之间的冲突,还有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中处理危机的方式。米尔军事论坛 bbs.junshijia.com

  例如,在朝鲜战争初期,杜鲁门总统派遣美国部队到韩国,派遣美国海军到台湾海峡。基辛格写道,“按照中国人的看法”,他“把两颗棋子放在棋盘上,均以可怕的围势威胁中国”。因此,尽管中国因战争而疲惫不堪和贫困,但它感到有必要直接面对美国。 米尔军事论坛 bbs.junshijia.com

  这种游戏还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最近的行为。考虑一下中国参加在印度洋上的打击海盗的行动——这是中国为了支持一个国际联盟而第一次采取蓝海海军行动。西方倾向于认为,这种合作是中国的负责任行为。

  但中国国内去年12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打击海盗的行动能够帮助中国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微妙地获得立足点。文章说:“中国可以利用这一局势扩大在非洲的军事影响力。”

美国军方关注围棋比喻

  来先生的最初追捧者之一,就是空军上将、空中大学——来先生当时在那里任教——前校长斯蒂芬·洛伦茨。2005年底,洛伦茨上将听了他的一次课,然后把他叫来全面介绍围棋能够提供的洞察力。

  洛伦茨上将回忆说:“这简直令我着迷。这将改变整个一代空军将士对世界的看法。”

  最近几个月,来先生给太平洋司令部、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陆军分析中心和澳大利亚国防学院的军官们授课。

  美国国防官员经常听取外界专家的战略情况汇报。美国军方也经常利用《孙子兵法》和色诺芬的《远征记》等古代经典着作帮助教育现代军官。

  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的一位军官说,“围棋的比喻实在引人入胜”,对于有朝一日可能必须把中国看做潜在敌手的空军军官们来说,这也是很有益的。但他承认,这种高深的学术内容让“许多人头疼”。

  这位要求不披露其姓名的军官说:“必须采取对手的思路。” 米尔网 www.junshijia.com

  不过,来先生的理论并没有得到中国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接受。首先,一些人说,把国家战略思维比作群众体育和游戏是过于简化——而且无论如何,中国象棋在中国也有许多支持者。

  此外,尽管孙子等中国军事思想家具有古老的根基,但远非清楚的是,几千年来,中国领导人,尤其是共产党中国的领导人是否遵循了单独一项宏大的战略,更遑论是由围棋勾勒出的战略了。

  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战略问题专家詹姆斯·霍尔姆斯说:“虽然围棋对于分析中国的战略来说是一种很有用的方法,但不要做过头。”

  他指出,中国近年来一些“很外行”的外交失误,包括欺负邻国和试图把别国海军赶出国际海域等,背离了围棋的耐心和微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