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谦上好声音视频:自学考试0037美学2007年版笔记之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18:38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一、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名词解释]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名词解释]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

  [名词解释]自由人生境界:是指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

  [单选]审美形态是审美体验基础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

  [多选]对审美形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有:(1)美的形态;(2)审美风格;(3)审美类型;(4)审美范畴;(5)人生境界说。

  [多选]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需要的基本标准有:(1)广泛性或普适性;(2)统摄性;(3)历史性。

  [简答]审美形态的特征:(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名词解释]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二、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简答]审美形态的历史性:审美活动作为特殊的人生存在的实践,是人的全部存在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人生实践所具有的社会历史特征,决定了审美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特征。

  (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理想的反映。(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这种变化使得审美形态在历史性中具有了当代性,从而赋予审美形态以新的时代内涵。

  [单选]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

  [单选]柏拉图的“回忆说”把纯粹精神性的真与善看成是美的至境。

  [论述]审美形态与思维的关系。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人类各民族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的特点。(1)就中西思维方式比较而言,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这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其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重视通过对于象的描绘来把握隐藏于现象世界之后的意义。从而产生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观点。(2)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法是逻辑归纳和演绎。而且,这个过程和方法必须借助语词来实现。逻辑思维的成就以系统知识的形态反映出来,也就是把现实事物看作是无限细小部分所组成的复合体。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成了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其目标是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本质和规律。西方美与丑、悲剧与喜剧等体现二元对立性质的审美形态的产生,与上述抽象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论述]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文字对审美形态的形成有明显影响,与人类生活、思维、哲学以及价值取向密切相关。按照索绪尔的观点,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因此,这就决定了语言文字在性质、功能、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1)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地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紧密,每个汉字都是一个意象,它本身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而拼音文字的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汉语高度重视词汇,其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凝聚语言。

  (2)西方语言重视语法,把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凝聚语言的是逻辑性。表现在句子形态上,汉语多简单句,富有跳跃性,可以称之为诗性,属于抒情语言;西语则多冗长的复句,句子之间粘连紧密,充满逻辑的力量,长于叙事和论证。

  总的来说,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这样的特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潜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维深处,影响着审美形态的演进。

  [论述]审美形态与文化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东西方由于文化精神的差异,导致审美形态也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关系方面,哲学思想更为重要。

  (1)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长期受到古代希伯莱教和基督教的影响,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上帝和理性成为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两极,审美活动最初也与宗教活动密切相连,如悲喜剧就与酒神和日神精神有关。中国的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和西方相比,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与宗教关系并不密切。

  (2)审美形态与哲学的关系,西方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千年不变,变化的只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完善和修改,天地、天人、阴阳文武、文质、情采都贯穿了“中和”思想,形成为“中和”的审美形态。

  三、优美与崇高

  [多选]优美与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

  [多选]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明确地把美分为“秀美”和“威严”两大类。

  [单选]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黑格尔。

  [简答]优美的特征。(1)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3)是和谐化一的内容。(4)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单选]里普斯认为优美以一种柔和的力给人以喜悦。

  [单选]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里认为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多选]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谐、鲜明。

  [名词解释]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单选]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道出了诗歌与优美的关系。

  [名词解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单选]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的是18世纪的英国美学家博克。

  [单选]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专章分析崇高,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

  [简答]崇高的基本特征:(1)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2)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3)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4)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单选]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

  [单选]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并举。

  [单选]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

  [单选]直到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

  [论述]康德的崇高观。

  康德是首位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美学家。(1)他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外一种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则属于崇高。但两者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审美的快悦。(2)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在形式上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他认为巨大不等于崇高,崇高属于伟大的东西,但崇高的事物往往是巨大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的崇高,一是力学的崇高。(3)他认为人的生命体验会形成许多理性的观念,当这种观念涉及崇高时,就很难找到完全适合于自己的形式,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崇高首先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论述]黑格尔的崇高观。(1)黑格尔认为崇高一般是一种表达无限的企图,而在现象领域里又找不到一个恰好能表达无限的对象。(2)崇高应当存在于艺术之中,具体来说就是存在于他所说的“象征型艺术”之中。他认为崇高是内容大于形式,形式只是内容的象征。(3)他把崇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到的意义与有别于意义的具体显现之间的分裂,一是这两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显露出来的互不适应。

  [论述]优美与崇高的区别。崇高和优美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从审美形态的基本内涵出发,优美与崇高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的两种存在状态。优美作为审美实践发展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的境界。而崇高则不然,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则体现的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那么,这种内在的冲突与和谐,其实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优美与崇高的不同的审美意象和审美体验的形式。

  四、悲剧与喜剧

  [名词解释]悲剧:是在人生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它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多选]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简答]悲剧的主要特征:(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单选]尼采对悲剧发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代表作是《悲剧的诞生》。

  [多选]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论述]悲剧诞生论。悲剧诞生论是由德国美学家尼采提出的有关悲剧诞生的理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从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演变看,悲剧最初的形式是一种合唱抒情诗。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遭遇不幸,就是因为他们越过了日神精神的信赖自我的安心静坐,回复了酒神一般的原始本性。

  (2)尼采的悲剧诞生论与他的哲学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要摆脱种种人生的苦痛,就得凭借艺术的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的悲剧中体验生命的永恒与快乐。

  [名词解释]罪孽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悲剧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就围绕对罪孽的理解而展开和推进。悲痛的“罪过”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命运色彩,但是在对罪过和命运的抗争中,个体生存的自由意志、精神得到呈现,从而给人以悲剧美的体验。

  [名词解释]焦虑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他指出,焦虑的首要特征是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精神,它展示的自由的可能性;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这种焦虑处境就是悲剧情绪的源泉,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那么,进而为了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就要战胜焦虑,超越有限,实现永恒。这样,悲剧的内在审美性也就得以实现。

  [名词解释]喜剧:既是一种艺术类型,也是一种审美形态,它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成为喜剧理论的核心,它包含着一种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发泄,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的笑。

  [单选]马克思用“喜剧”来指一种社会历史阶段。

  [单选]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多选]喜剧有两种形式,一是讽刺,一是幽默。

  [简答]喜剧的特征:(1)喜剧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的反映是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的。(2)喜剧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3)喜剧的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论述]巴赫金的喜剧理论。(1)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思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笑、怪诞、讽刺等喜剧性审美形态。(2)他从民间诙谐文化出发,考察与戏剧文化相关的狂欢文化和怪诞风格,认为它具有解构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功能。他认为狂欢节怪诞形式和怪诞风格的变体使虚构的自由不可动摇,使异类相结合,化远为近,帮助摆脱看世界的正统观点,摆脱各种陈规虚礼,摆脱通行的真理,摆脱普通的、习见的、众所公认的观点,使之能够以新的方式看世界,感受到一切现存事物的相对性和有出现完全改观世界秩序的可能性。(3)他把狂欢节理解为人的一种日常生活存在,狂欢摆脱了生活的束缚,建构了另一种生活模式,也就是一种自由解放审美体验。在他看来,作为狂欢的喜剧,也就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另一种打破秩序、规范的自由体验。

  [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的关系。(1)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和滑稽事件,也不同于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的艺术形式,审美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生实践,美作为一种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过程,显然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就比以上二者的范围广泛得多。既可以存在于戏剧之中,也可以存在于小说、诗歌、电影等诸种艺术形式之中,但同时更多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2)作为戏剧形态的悲喜剧是其作为审美形态的成功呈现,被理论家广泛以其为例进行分析,但喜剧作为审美形态的存在并不限于艺术领域,而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历史现象。要说明这一问题还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剖析。恩格斯指出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这种实践行为的正义性与其失败的必然性是产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也是悲剧有异于一般悲惨事件的关键所在。(3)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悲剧与喜剧可以说是人生的两种存在状态,它们包含历史与现实、心理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效果等一系列因素,从而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赋予人类的审美活动以足够的丰富复杂性。由此出发,悲剧可以是命运悲剧、英雄悲剧、性格悲剧,也可以是日常生活悲剧。喜剧既包括历史喜剧,也含有现实喜剧。总之人生的丰富性决定了悲剧和喜剧的多样性,也决定了悲剧和喜剧产生原因的各不相同。(4)悲剧与喜剧作为审美形态,其本质只有从人生实践的角度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说明。从异化的角度来说,悲剧呈现出超前性的个人悲剧以及社会悲剧,是不同社会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喜剧呈现出滞后性的荒诞滑稽的闹剧,变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5)悲剧和喜剧具有社会性,是从人生存在实践的基本观点来理解的。在悲剧和喜剧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源于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这种实践关系富于挑战性,这种挑战可以是挑战自然、向社会挑战或者挑战自我。人的能动性决定了人可以改造自然,而人的局限性又决定了人永远都不可能完全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代表了人类的尊严,而被自然击败则往往是带有必然性的事情,不可战胜的是人的精神、意志等,同时也有人在实践过程中自我价值的确认,这就是人生存在的基本意义所在。

  [单选]在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的是柏拉图。

  [单选]亚里士多德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五、丑和荒诞

  [多选]丑和荒诞的共同特征是表里不一、内外不符、荒唐矛盾。

  [名词解释]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单选]智者运动中,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

  [单选]布瓦洛在其著作《诗的艺术》中认为诗人凭借其生花妙笔“能将最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单选]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表达了一种美丑并赏的审美观。

  [简答]丑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1)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2)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简答]罗森克兰兹对丑这一审美形态的研究所作的贡献。

  罗森克兰兹对于丑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1)他把丑明确与美对立且并列起来,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围以内”,但与美一样,同“属于美学理论的范围”。(2)丑不仅是作为提高美的衬托物而被接纳到艺术中来的。(3)他提出艺术创作中虽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现丑时,又必须使之服从美的一般法则。(4)他顾及了艺术表现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不仅是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于现代丑学的开启。

  [名词解释]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其本义是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它的形式是怪诞、变形,它的内容是荒谬不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单选]法国剧作家贝克特1952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简答]荒诞的基本特点:荒诞作为现代审美形态,其基本特点包括:(1)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2)荒诞的审美意象的象征性。(3)荒诞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多选]荒诞的实质表现为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简答]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包括哪些方面?(1)是人不再是全面体现人的本质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类的特性。(2)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继承下来的本质,失去了终极关怀的基础。(3)荒诞之所以与自由结合为一体,是因为西方在工业社会中建构起来的所谓自由只是哲学意义的消解权威与核心的结果,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自由,而并非现实的人生的自由。

  [论述]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看,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广义的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它理应包含作为审美形态的丑在内。(1)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它既包含有肯定性的一面,对美的发现欣赏,也有否定性的一面,也就是对于丑的揭露鞭挞等。(2)美在过程中,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就决定了美不是纯而又纯的东西,审美对象也不是与现实世界相分裂的孤立的对象,审美主体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抽象的、永恒的人,丑也就必然会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之中。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对的,对丑的揭露鞭挞也是体现美的人生境界的另一方面。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④西方非理性主义心理分析等哲学的兴起,都为丑进入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的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在近代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论述]荒诞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原因。(1)荒诞之所以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是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西方对荒诞的反思建立在对于历史的拨正和对于现实的批判基础之上,而对于现实的批判几乎是所有审美实践活动所必然包含的内容。传统的审美实践其最终指向对于终极关怀的关注,而这种对于终极关怀在存在主义哲学看来,是非常虚幻的,存在的一般表现是荒诞,人类审美实践不应该对这种荒诞给予认同,而是应该反抗荒诞的人生现状,再现与重创荒诞就是一种有效的反抗。(2)荒诞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既然与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来反抗现实社会的荒诞境遇密切相关,那么实际上,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通过个体的行动,重现和再创荒诞以消解世界秩序的方式达到了对个体加以确认的目的。这种行动本身是丰富而具有生命性的,它成为人们从荒诞世界中脱身的道路和方法。(3)荒诞之所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还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就是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荒诞能够成为荒诞的前提是因为荒诞存在,而且人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荒诞的实质。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实践就是在否定之中建构其审美价值,也正是通过否定,荒诞才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得以确立。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一、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单选]古希腊美学的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

  [单选]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单选]随着西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西方美学的研究重心也转向了审美经验的探讨,这在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单选]经验主义美学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休谟,他的主要特点是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结为情感活动。

  [多选]现代美学在审美经验问题上出现了很多的分歧,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可以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类型。

  [多选]西方现代的人本主义美学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直观主义和解释学这两大传统。

  [名词解释]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简答]审美经验的性质。(1)审美经验在根本上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本身就是艺术家审美的人生实践,它是与艺术家探求人生真谛,追求艺术真理的人生实践相统一的。这就决定了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具有人生实践的性质。(2)这种实践性导致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3)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人生实践,随着艺术作品为人们所接受和欣赏,审美经验帮助人们净化自身的情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对人们的人生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多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是:(1)直观性;(2)非功利性;(3)超越性。

  [名词解释]直观:(intuiti style="color:#000000">打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