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部微整形:高中高一语文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04:18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重新回到高一起始年级,重新审视高一教材,面对眼前和我的女儿同年出生的学生们,我有一种别样的亲切感。我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侧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学期以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辛勤耕耘,钻研新教材,琢磨新教法,制作实用的教学课件,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开办新浪博客,QQ空间,和学生多种形式沟通,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力求走进学生的心灵,不仅做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一、钻研教材,钻研教法,完善课堂教学。
本届高一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编教材,本学期要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我们改变不了生源,只能改进自己的教学,适应眼前的教学对象。
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我花费了大量时间深入钻研教材,阅读大量教学资料,制作适合实用的教学课件,力求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吸引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语文课堂,让学生每天都期待语文课的到来。对重要的知识点我带领学生总结规律,督促学生做好积累笔记。在课堂教学中插入能触动学生心灵的鲜活的人物事迹,既积累了写作素材,又感化了学生的心灵。比如有一天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华人世界”播出的《杨佳的阳光世界》,我就在网上找来了视频,播放给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留给学生的震撼也将是深远的。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我们面对的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网络高手,学生上网是一种流行和时尚。为了更贴近学生,不至于被时代甩得太远,一年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开设了新浪博客和QQ空间,和很多学生成为网友,我把自己的教案,重要的知识点,写作素材,高考资料都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一些思考题我还动员学生回帖,在课堂上反馈,参与的学生都很有成就感,在QQ空间里发表我自己写的随笔,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我还鼓励学生也开博客,办空间,我也经常会去学生的网上世界踩踩,留言鼓励。
早自习我组织学生们同桌互相出试卷,规定每次6道题,题型是事先约定的,每个人都是出题人、评卷人和监考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要求背诵的篇章,我把全班同学编成8个小组,每组都有小组长,形成课代表监督小组长,小组长监督组员的背诵检查网络,还邀请两位班主任协助,效果良好。
三、多亲近学生,拉近师生距离,力求师生关系和谐。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学生才会和老师合作,给老师争气,教学才能收到更好地效果。课前10分钟,我都会早早来到班级,随意和学生交流,学生们一般都很期待老师的关注,老师看似不经心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这些无形当中都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和任课班级的好多学生都是网友,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生活中的哪一个,但他们都知道我是他们的语文老师,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心事都会和我在网上交流,我也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孩子毕竟是孩子,遇到困难时身边需要有个人鼓励一下,哪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至少可以做孩子们的听众,人是非常需要听众的。过节的时候,我会在网上给我的学生们发贺卡,学生们都会热情地回应我,我相信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祝愿。
四、积极参加教学公开课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市级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为全校教师奉献了“奇妙的对联”一课。课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精心准备,公开课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
五、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同行教师的先进经验。
本学期除了积极学习本校教师的先进经验,我还去二中、师大附中参加教学活动。并把师大附中的一节课录制下来,回来让本组老师学习。汲取同行教师之长,补自己教学工作之短,收获是多方面的。
人生有限,可是教学的境界是无限的。要想做一个好教师,我还需要不断进取。今年有幸和我自己的女儿同步开始高一生活,我要做女儿和学生们的榜样,不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也成为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设计者和领路人,争取实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

日子过的很快,恍惚间高一的时间已经过半,回想去年的今天正在全力以赴备战高考。今年虽然教高一,但并没觉得身上的担子轻多少。不教高一已经6、7年了,习惯了高三大量做题、总结、归纳的教学模式,所以刚下高一时感觉自己还真有点手足无措。还好,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努力,现在已经适应了高一的教学模式,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也在高一的四次考试中一次比一次进步,此次成绩的取得是我和孩子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回顾高一上半学期的教学我有以下心得和大家分享:
1.首先要做一名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良好的生活心态,让学生们在老师的言谈举止中时时刻刻感受语文的美丽。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可能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如讨论式、探究式、师生互调式等多种课堂模式,转换教学思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课堂提问设计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特别是中等生,要及时鼓励,多用赞语。
5.课本中知识点要细讲,讲透;课外多补充一些好的文章让学生欣赏。
6让学生养成练笔的习惯,多写随笔,读后感。
7.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和两位年轻的班主任沟通,获得了他们很大的支持。
不足之处:
1.       高一学生大部分学习不自觉,主要靠老师督促,所以有时作业不能及时检查到位。
2.       因时间、精力有限,所以有时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少。
3.       缺少持之以恒的决心,没能让孩子们坚持每天练字。
4.       时间、精力有限每一堂课不能精益求精。
基于以上的不足,在下学期的工作中,我会努力改正,查漏补缺,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备课组工作是我们进行教学研讨最小,也是最方便的一种组织形式。学校也为这种形式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一个备课组一个办公室。同组的成员平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交流、切磋,在备课和教学上碰到的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及时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能更好的促进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高一语文组由7位教师组成,既有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有初登讲坛的新兵,为尽量保证总体教学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 备课组活动有计划,有落实
学期初,我们备课组的七名成员,一起制定了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安排,为了更好的落实,使活动有成效。我们确定了研讨的主题和专题发言人。由周校长负责“探讨小说教学方法”、吴雅莉老师负责“唐诗鉴赏的方法”、方勇老师的“戏剧欣赏的突破口”、毛文东老师的“宋词鉴赏的方法”、王丽萍老师的“议论文写作指导方法”、乔校长的“网络作文实践”。。。。。。每次活动前,我们备课组的成员都先去听课,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备课组活动提供鲜活的素材。并及时提醒下次活动的主题,让组内的成员有充分的准备。
在研讨小说教学方法时,我们结合《林黛玉进贾府》,每位教师都谈了自己的认识。乔校长选择分析贾母在文中的18句话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周校长认为对人物特别是王熙凤的性格的分析有些程式化,需要学生结合这一章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吴雅莉老师认为人物的性格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节选的内容肯定不能反映人物的全貌,应结合其它精彩情节对人物性格形象补充,使学生对人物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并产生阅读整部作品的欲望。方勇老师认为要抓住凤姐的几次哭、笑来认识这个人物,俗话说“会哭的女人有人疼”,这也许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样的探讨,能引发每个教师的思考,打开教学思路,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使得备课组活动有实效性,对教学也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公开课,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的成员,积极参与到教研室和教研组的公开课活动中。其中由我本人承担了市教研室组织的高一年级的教学研讨课;吴雅莉老师和毛文东老师也承担了语文组的公开课。两位老师上课前都精心研读教材,然后把自己的教学设想在备课组活动时和大家交流。教研组老师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或更好的建议提出来,进行深入的探讨。毛文东老师执教《苏武传》时,先陈述了自己的授课思路:朗读课文、理思路、翻译、最后归纳文言现象。周校长提议:文言现象最好边疏通边在黑板上归纳;吴雅莉老师认为从文本的角度来说《苏武传》的故事远不及《廉颇蔺相如列传》那么熟悉,但它的情节很感人也易于记住,所以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工具书、练习册先自学,了解课文大意,再质疑,这样就能突出重点和难点。乔校长讲课一向很精细,提出授课中是否涉及李陵投降事件,司马迁的腐刑,要涉及深浅该怎样把握,好学的小毛老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公开教学也得到了好评。不仅是毛老师,我们所有的人也都从中受益。
三、 大胆创新,积极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近几年,我们语文组进行了作文互批互改的大范围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进行必修三的教学时,我们尝试进行了网络作文教学的实验。有乔校长和我两人牵头,先进行作文教学设计,然后全组成员进行修改、定稿;第二阶段是全年级学生参与网络作文;第三阶段,对本次网络作文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教学反思。从本次活动的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当然也有不足和改进的地方。本次活动乔校长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不顾繁忙的公务,积极承担了教学设计和网络作文总结,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使我们更有信心进行新的教学尝试。
四 、精诚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活动,效果显著
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我们备课组结合奥运会和教材内容,进行了“迎奥运”演讲比赛,激发了学生参与、关注奥运活动激情。此外,结合必修四“探究梳理”的内容:影视文化。组织全年级学生写影评,每位教师专门利用课堂时间讲授方法、指导,范文欣赏。让每位学生基本上掌握影评的写法。最后进行评选,全年级共有72名学生获奖,并设立了展板,让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到教益。
为了更好的参加“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大赛”活动,我们备课组的7名教师,认真研究考试的题型。利用课余时间分模块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了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校获奖学生13名,其中高一年级有9名。其中方勇老师辅导的学生崔晓静获得一等奖,周校长和我辅导的学生岳莉和袁哲获二等奖,乔校长、毛老师、陈老师各有学生获三等奖。
当然,备课组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研讨的内容还不够深入。研讨活动面对面交流的多,形成文字的少;而且每个语文教师落实到自己课堂的分量也轻重不同。怎样更好的落实,更应通过课堂教学来实践。有研讨,有落实,才能使教研活动深入、有实效。
二是教师中的优质资源利用还不够充分。我们组的骨干教师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因为时间关系,听课的节数还是太少,可以说浪费了优质教学资源。
存在的问题,可以让我们有压力,能促使我们想办法去解决,只要我们继续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积极投身到教研活动中,我们的备课组活动一定能更上一个台阶。

一中高一(12)班实习语文教学一个月以来,学到了很多书本学习不到的知识,丰富了我对教学的经验,提高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现在总结如下。
一、 充分备好课
备课的定义不应该仅仅是备好书本的重点,难点,更要备学生,备自己。
首先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之课本了如指掌,对课本的重点,难点熟透于心,这样上课才不会走题。还要对课全的细节问题有所了解,以备学生问到一些牛角尖的问题时能对答如流。然后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了解本班学生的语文功底的深浅,调整教学的起点及语言输入。还要考虑到学生会问些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问,以便及时准备好作答。最后在备课之前应该要考虑到时间的把握,确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原则上先讲重点和教学目标,再讲难点及引申。在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一课时,我就注意到课文中的古诗引用这一偏点,果然上课的时候就有学生问到这个问题。
二、 多种手段贯彻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贯彻教学计划,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据不同的课题,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这时候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教态语态,做到语言流畅,表情丰富,举止大方,积极主动地控制课堂气氛,既要保持热烈又不要让学生失去控制。例如我在上《寻找时传祥----重访高原精神》时,因为这是一课自读课,所以我采用了分组讲述法的方式,把全篇课文分为五大部分,每一组讲一个部分,让学生自己来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我则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帮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及解一些课堂教学遇到的难点。而在上《小狗包弟》这一课导读课时,我则采用以教师讲述为主,引导学生往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去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人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用心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在教学中我发现没有学生不喜欢老师的表扬的,但这必需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滥用表扬也会导致表扬力的减弱甚至失效。
三、 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及考试
学生的作业不仅是检验学生的上课成效试纸而且是反映学生积极性及语文水平功底的一面镜子。重视学生的作业可以使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所以教师应该认真地批改每一次作业,特别是作文。一个学生的作文好,他的语文水平也多数会好的,但要留注意与他平时的表现结合来观察,防止有些学生抄袭作文。对于批改作业教师应该以留心观察,特别是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于抄袭的学生不要直接打击他,找出原因出原因上来委婉地告诫他是最好的方法。
以上是我这一个多月来的教学工作总结,这次实习的确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新学年,新学校,新任务,新挑战。
本届高一使用的是鲁人版新编教材,本学期要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我们改变不了生源,只能改进自己的教学,适应眼前的教学对象。
在学校领导及教务处的指导下,在级部主任的带领下,在市县两级教研室的督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安排,狠抓常规教学,深入教研教改,认真制定了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组织落实,圆满愉快地完成了各级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人员构成
高一语文组现有人员11人,其中,6人是上届高三获得市“青年文明号”的老师,2人是年富力强的骨干,2认识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1人是校庆办结束后充实到备课组的。人员相对年轻,这也正是我们的优势——有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有着永不服输的斗志。
二、各项工作
(一)常规工作
1.集体备课的定期开展
集体备课活动在高一语文组的开展并不是一时热火朝天,一时悄无声息的;备课组每周都保证有三次备课活动,同时集体备课内容丰富多样,并整理成文:如学期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课文教学设计的实施、单元能力的培养实施方案、统一教学进度、关于作文序列的思考和探讨等等。一个学期下来,11位备课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都展示在这些集体备课记录的字里行间中。这些文字见证了高一语文备课组从建立到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2.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
备课组成员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并贯彻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落实常规教学,抓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测试等五个环节。结合学校推行的“草案——个案——成案”教案法和“导、展、练、测、馈、复习巩固”课堂步骤,我们分工负责,编写出凝结凝结着集体智慧,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案、学案、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提高了课堂效率。
3.师徒结对的工作
2008学年高一语文组的新教师为翟明福和郭俊明两位教师,他们的指导教师分别为巩学贤和毕俊华两位老师。在高一语文组,师徒活动开展的好坏,新教师能否快速成长关系到备课组的教学质量。新教师虚心学习,积极求教,并不拘泥于师徒间的互相听课,于凤霞老师、姜胜华老师、张天力老师等都是他们听课的对象。在几次考试中,两位新教师所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备课组中并不落后。
4.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高一备课组老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文学积淀,提高文学素养。我们所有的高一语文教师对于作业规范、课堂常规、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的宣讲和培养不遗余力,有时课堂落实不了,经常会看到教师在课余时间为个别学生的良好学习规范的养成付出心血。因为我们着眼的是学生的将来,我们相信从高一落实学习常规远比新知识的灌输意义更重大。
5.互相听评课
本学期语文组每位老师每周都献上一堂公开课,供大家研讨。教师积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活力。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听评课活动,即先由讲课人说课,谈讲学设计,然后每人提一点中肯意见,讲一点改进措施。带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巩学贤老师在县优质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姜胜华老师在“校十佳”评比中,入围决赛。
(二)其他工作
1.配合各班的班级文化建设,组织了多次书法展,提高了书写水平。
2.配合学校“迎国庆”系列活动,组织了征文比赛,提高了写作水平。
3.配合团委纪念“12.9”运动活动,组织了演讲比赛,提高了普通话水平。
(三)积极探索
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学生文学积累少,还谈不上作文材料的多样、新颖),进行作文序列设计,建立了一条由规范训练到自由写作的路。高一重点是训练记叙文,具体方式是先选好范文,分析讨论范文的结构,严格按照范文仿写。仿写一遍不够,再写第二遍,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高一语文备课组走过了一个学期,我们有所得也有所思:
(1)当自己的观点或者思考还不够成熟的时候,别人的思想不就是一个最好的借鉴吗?
(2)所谓“集体”备课,那就是相互在学习,既然学习必定有收获。
(3)听课是需要的。当我们听取别人的课的时候,如果加上“集体”在一起进行的“备课”,效果不是更好吗?
我们再一次想到语文教育的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侧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信心百倍的迎接下个学期。

高三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这一年,我们高三语文组全体教师,积极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本届高考任务,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总结如下:
一、拟定高考备考计划,明确工作任务
学校在开学初就召开了高考备考会议,要求各科备考工作要写出工作计划,与此同时,教导处也明确了今年高考目标,确定了相关责任人和具体职责。在学科教研组指导下,我们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并确定了工作日程推进表,人人做到心中有高考目标,事事落实在备考工作实处。
二、统一思想认识,培养工作责任心
随着备考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教法在各个班级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运用。老师们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备考教学经验交流,大家都在抓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决定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赢取高考胜利。为此,我们备课组在这一年里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位老师认识到教学质量对学校生存的重要性,使每个教师都有高度的责任感,都充分认识到新课改新教法是备考成功的必要保证。在多次会议上,相关主题的培训每位老师都有了很多的启发。经过努力,大大提高了思想认识,加强了工作责任心,老师们尽职尽责于备考的每一个环节。
三、加强备考日常工和的组织管理
学校教务处专抓教研教改工作,我们则全力于高考备考,认真依据学科教学,制定了这一年的备考计划。积极组织常规教学听课,被听课的老师人均三次以上,参加教研各级交流教研活动十多次,集思广益,收效颇丰。
备课组积极配合教导处学科组的日常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认真检查记录并总结反馈。每周都定时组织老师集体备课,形式多样化。周周有专题,专人说课,听课老师对说课老师的教学情况作全面研讨。
另外,备课组还积极鼓励和安排老师大力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设备进行网络教学和资源的利用。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推广开”的备考思路,引进了异地相关试卷,组织自测自评,从横向分析中得到启示和锻炼,促进了备考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发挥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
一个学校的发展与青年老师、骨干老师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教堂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为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我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进行高考备考,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进行传帮带学习。
经过一年的教学,我们的年轻教师在备考中都得到了新的锻炼,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访求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把我们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高一年级语文组工作总结
这一年,我们高一语文教研组主要做了如下的工作。
一、组织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大纲、考纲、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利 用每周三上午第二节课评课后的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习大纲、考纲、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 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全面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语文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语文教研组全体老师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切磋,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李金萍、高崇阳、白雪梅、张敬国、朱敬华、鲁小梅、魏金丽等老教师言传身教,几位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自悟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在历次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高崇阳到张家口讲课受到了好评。鲁小梅、魏金丽举行了区级示范课。
三、加强集体备课组建设,各备课组统一教案,精心修改并使用课件,统一作业,提高了教学成绩。同时,我们教研组注重实效,认真组织听课、评课活动,相互学习,交流,不避讳缺点,使每位老师明白自己上课的优点,缺点,以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扎实开展师徒结对工作,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
我 们语文组教师老、中、青组合。在每位教师都十分注重自我提高的同时,中、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了多个教学对子,老教师能无私地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并 与年轻教师教学相长。所有年轻教师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并迅速成长。在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中,语文组年轻老师认真准备,积极参与,上好了 一堂堂校级公开课,体现了他们较扎实的基本功素质。进步较大的有:郭艳萍、徐立伟、孙蕾、张运铃、刘兆静、曹媛、孟庆荣、周海宏。曹媛多次取得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
五、抓紧抓好批改、辅导、搞好单元验收。
批 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语文组的老师坚持作业全批全改。批改作业是语文组的重头戏,为了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们组的教师坚持两周批改一次小作文,一次大作文,批改时全批全改。由于批改的细致,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了解的清楚,因此讲评作文时能 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辅 导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个别学生在课上没有听懂的问题可以通过辅导解决,另外也可以通过辅导融洽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 氛围是提高成绩的关键。我们组的教师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组的教师辅导认真负责,除了正常的辅导外,还经常在下午自习时间或周六、周日的时间深入班级辅导, 或在办公室中为学生个别辅导,学生的自习时间便是我们语文组教师最忙碌的时间。由于坚持经常辅导,语文成绩的及格率很高。
备 课、上课、辅导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单元验收也不容忽视,因为通过单元验收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我们组坚持搞单 元验收,同年级组教师一起出题,考试、批卷。由于注重单元验收,让学生在平时下功夫,因此在联考中我们语文组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六、引导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兴趣。
本学期,高一年级的书法兴趣活动坚持不懈。写作兴趣小组初见成果,有两篇作文发表在《丰润报》上。高二年级组建了诗歌朗诵兴趣小组并开展了诗歌朗诵竞赛。并组织了语文竞赛、全国语文能力竞赛。
七、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认真撰写教研论文。
我组教师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我组部分教师参加了省规划的三个课题的研究,目前正在争取第四个。
本学期工作的不足之处:对新教材的研究力度不够,尤其是对新教材的不足该如何补充还考虑不周;教研论文发表的数量不多 ,还要不断改进提高。

高一语文教学学期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执教高2010级22班和23班的语文。现在,教学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总结如下。
一、重视了起始年级的衔接教育。学生从初中跨入高中,在知识和方法上都和高中教学有较大的差距,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教学,我对学生的初中学习进行了调查了解,并复习初中背诵的古代诗文,然后进行“怎样学习高中语文”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不但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而且还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衔接教育是比较成功的。
二、单元教学注重能力训练。在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训练如何结合的问题上,本学期经过了痛苦地探索。从实践到理论,我苦苦地求索,最后得以形成的认识是:高中教学应该以能力训练为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为辅。依据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慢慢由以前的重人文轻训练的思路过渡到二者并重,并略倾向于能力训练的思路上来。这样的教学也许少了些热闹,去了些华丽,缺了些表演,但多了些思辨,添了些朴实,有了些训练。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继续探索。
三、作文教学尝试思维训练。本学期,我们借鉴了上海程红兵老师的“作文与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了训练,因为我只开了三讲:感悟生活、作文与想象、作文与联想,体会还不是很深。下学期,将在原点思维、多元化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六方面全面训练。除了课堂作文,每周的周记一篇,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一定效果。本期有两个学生的周记推荐在市级报刊上发表。
四、注重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本期,我向学生推荐了教育部推荐的课外阅读作品一套(共17本)名著,并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具体做法是:每学月读一至两本,写一篇读书心得,并组织学生交流。本期学生阅读并交流的作品有:《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边城》、《欧也妮·葛朗台》、《女神》、《朱自清散文选》;此外,《论语》和《孟子》也在推荐之列,但没有交流。
五、文言文教学注重了翻译。以前,我的文言教学没有章法,教学的随意性较强,经过总结后,形成了这样的的结论:文言教学必须在翻译上下功夫,否则学生的基础不会很扎实。因此,我的教学思路是:每文必译。或预习时翻译,或课堂上翻译,或课后翻译,总之是一定要把翻译落实。学生能够翻译文言,那其它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本期的文言讲学,除了课文外,补讲的《秦晋崤之战》,学生也全文翻译了。从实施的结果看,学生的文言学习是很有效果的。
六、期末复习注重了基础。特别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教学,对病句专题进行了扎实地复习。把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的病句、成语、汉字试题让学生见识了一下。这是着眼长远的做法,今后还应该加强。比如课前三分钟做一个成语题,或者字形题,或者字音题,或者病句题,日积月累,学生的基础知识将会得到巩固。
本学期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作文训练太少,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二、课外时间被大量挤占,学生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小,语文学习时间在后半期基本被剥夺。三、学生的优劣分别开始拉大,语文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逐渐显露。四、语文读本的处理比较草率,没有系统指导。
语文教学,永远在探索中前进。

时光匆匆,转眼这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回顾一学期来所走过的足迹,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紧紧围绕教科室工作计划,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扎实的教研活动,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理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本“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组制定了适合语文教学的理论学习计划,学习了《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教材教法》等理论书籍,为教师提供广阔的视角,以最大限度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我校的语文教育改革,发挥语文在教改中的龙头作用。其次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
二、抓好教学常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课堂是老师的立身之地,踏实有效地做好教学常规工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份内之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扎实做好“教学五环节”,尤其注重备课、上课、反思三环节。
1、以本为本,深入钻研教材。
每一节课要精心备课,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疑点,精心地构思教学的五个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的,选择恰当精要的补充练习,增加上课的非预设性,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需有一缸水”的教学态度。
2、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充实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面思考,比较、分析,培养学生概括、判断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倡老师在教学中运用绿色语言,让学生在温和、宁静的情感中学习,使学生喜欢上语文。
3、课后反思 ,受益无穷。
每一节课后或者每一次听课之后,要有一个交流反思的时间。这有时比上一堂课带给教师的感受更多,我们语文组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每一次活动之后,各位教师各抒己见,有争执,有交流并能及时反思,写好听课反思,这样可以更好提高自己。
4、共同合作,集思广益。
新课标的备课量很大,所以集体的力量更重要,我们组以互研组为单位定时定期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统一教学进度、教育目标、讨论最佳教学设计方案,反思教学得失。尽可能多地从网络上、书本上扩充信息,不断充实、完善各课资料,力争向每一个四十分钟要质量。
5、作业反馈,落实为重。
这一学期,组织了两次作业大检查,发现我们的作业布置大有改善,更注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动手动脑并重,课内课外兼顾,但发现在作业反馈上有点忽视,“二次作业”的落实不够,学生的错误往往有普遍性,掌握才是根本,所以我们组特意为此讨论开会,探讨落实的措施。
三、发挥网络信息的优势,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研能力。
结合教科室工作计划,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制定网络教研的计划,让每位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反思、案例、论文等,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了教师网络教研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教研水平,同时也推进了我校教研的整体水平。
尽管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如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互研组互研热情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正,有的教师在读书活动中疲于应付, 这都是我们今后工作中所要亟待解决的。 有人说“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是的,教研的路还很漫长,我们需继续努力,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前行!

我们高一备课组在本学期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智慧,做到资源共享
新课程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呼唤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集体备课是教师共同成长的重要一环。每篇课文指定一位主备教师,由主备教师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备课主讲人重点讲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因为教无定法.其他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结合本班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案。随时随地或组内集中交流教学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单元的集体备课或课堂教学提供理性指导。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备课组成员相处融洽,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共享。
二、认真做好初高中的衔接工作。
1、补充相应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知识结构能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我们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之初,补充相关语法知识并结合单元训练,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扫清障碍。从半期考和单元检测来看,学生掌握的仍不够理想。
2、前引后连,温故知新,在比较、参照教学中加强初高中语文内容的直接对接。
备课组教师人手一份初中教材并利用时间熟悉、钻研初中教材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法。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引出新知识,以旧带新,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度广度也得到发展。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基本能在课堂上通过回忆初中的内容,加深对于高中课文知识的认识。
3、加强学法指导,加强教法优化改进。切实进行方法层次上的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在起始阶段,我们有意识地放缓教学进度,有步骤地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检查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语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
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本学期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预习的习惯,广泛阅读习惯,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书写工整规范与坚持练笔的习惯。
(一)、为了促成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摘抄本,写读书摘要,做课文旁批补注,建立语言文字类小题库,建立作文素材档案。要求学生人手一本练字本、随笔本,督促学生坚持练字,鼓励学生主动的写作。
(二)、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我们在学生军训期间就印发推荐书目和古诗词背诵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
(三)、为传播经典,每天晚自习利用20分钟时间全年级集体诵读《论语》。
(四)、为落实文学名著,采用分章讲解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用四周时间讲完<家><巴黎圣母院>,本学期我们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名著改编的电影《《家》《巴黎圣母院》,使学生的阅读能得到真正落实。
(五)、备课组研讨气氛融洽,探索氛围浓厚,全组教师积极实践生本教学.
四、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苏亚瑜、林景媚、付玉华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中学生爱祖国作文大赛获不同等级的奖项。单桂青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科技创新活动获二等奖。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5)(7)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刘琪萍 本届高一使用的是人教版新编教材,本学期要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任教的两个班一个重点班,一个平行班,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任务相当繁重。 我任教高一(5)(7)班语文,改变不了生源,只能改进自己的教学,适应眼前的教学对象。教学中,我狠抓常规教学,认真备课、上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自己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一、常规工作 1.积极参加定期开展的语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高一语文组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不是一时热火朝天,一时悄无声息,而是坚持每周三教研、备课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本人积极参加定期开展的语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2.积极参加互相听评课。 本学期语文组众多老师献上了一堂公开课,供大家研讨。教师们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活力。我能积极参加互相听评课活动,学习讲课人说课,谈讲学设计,然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进行教学改革——自主学习。教学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并贯彻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落实常规教学,抓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测试等五个环节。结合学校推行的“教案——学案”教案法,编写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案、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提高了课堂效率。 4.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着力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文学积淀,提高文学素养。对于作业规范、课堂常规、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的宣讲和培养不遗余力。有时课堂落实不了,经常会在课余时间为个别学生的良好学习规范的养成付出心血。因为我们着眼的是学生的将来,我们相信从高一落实学习常规远比新知识的灌输意义更重大。 5.以高考为方向,强化高考意识。 高一的学生对高考都比较陌生,为此,我就不断的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讲解有关高考的各种信息,培养学生对高中学习的深层认识,使学生及早的适应高中学习对高考有所了解,明确高考的题型,树立高考的意识,做好高考准备。 二、积极探索 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学生文学积累少,还谈不上作文材料的多样、新颖),进行作文序列设计,建立了一条由规范训练到自由写作的路。高一重点是训练记叙文,具体方式是先选好范文,分析讨论范文的结构,严格按照范文仿写。仿写一遍不够,再写第二遍,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总之,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力争严格要求自己,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 我们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侧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人技教育给学生以“真”,人格教育给学生以“善”,人生教育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作为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信心百倍的迎接下个学期。 2010-1-11
在09-10学年度里,我承担高一3班的班主任及高一3班、5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以及同事们的帮助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工作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教学经验,下面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一次小结和反思。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学好语文。语文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显得比其他学科更为复杂,除了老师的教学艺术性之外,主要存在两个差别。一是因人而异,学生对语言、对文学的理解感悟千差万别,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语文缺乏敏感;二是因内容而异,对于适合自己口味的文学作品兴趣浓厚,而对于议论文、说明文等则兴味索然。语文学科内容的多样、复杂性,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较为统一的规律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不高,也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老师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出主观努力,对语文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却非一件易事。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靠自己的个人魅力,靠精彩的课堂发挥,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过这种激发作用还是有限的。就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言,这种作用就显得非常苍白了。再者,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想把任何一部内容都处理得生动活泼,不免有些幻想的成分。我以为,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多数是因为在学习语文方面尚未入门。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一听就懂,一看就会,没有多少未知的东西值得探讨,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思考。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殿堂的大门,从而改变他们对语文的肤浅认识,使他们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进而在语文学习方面升堂入室。
这学期的单元教学我比较注重能力训练。在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训练如何结合的问题上,本学期经过了痛苦地探索。从实践到理论,我苦苦地求索,最后得以形成的认识是:高中教学应该以能力训练为主,以人文素质的培养为辅。依据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慢慢由以前的重人文轻训练的思路过渡到二者并重,并略倾向于能力训练的思路上来。这样的教学也许少了些热闹,去了些华丽,缺了些表演,但多了些思辨,添了些朴实,有了些训练。今后,还应该在这方面继续探索。
作文教学中我尝试思维训练。本学期,我们借鉴了上海程红兵老师的“作文与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了训练,在原点思维、多元化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等六方面全面训练。除了课堂作文,每周的周记一篇,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一定效果。
文言文教学中我注重了翻译。以前,我的文言教学没有章法,教学的随意性较强,经过总结后,形成了这样的的结论:文言教学必须在翻译上下功夫,否则学生的基础不会很扎实。因此,我的教学思路是:每文必译。或预习时翻译,或课堂上翻译,或课后翻译,总之是一定要把翻译落实。学生能够翻译文言,那其它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本期的文言讲学,除了课文外,补讲的《秦晋崤之战》,学生也全文翻译了。从实施的结果看,学生的文言学习是很有效果的。
本学期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作文训练太少,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大。二、课外时间被大量挤占,学生的阅读空间越来越小,语文学习时间在后半期基本被剥夺。三、学生的优劣分别开始拉大,语文学科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逐渐显露。四、语文读本的处理比较草率,没有系统指导。
语文教学,永远在探索中前进。

09-10级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质量分析
惠安四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康救堂    2009.11.18
一、  试卷结构:
1、填空(6分);
2、文言文(15分);
3、诗歌鉴赏(6分);
4、名著欣赏(10分);
5、文化经典(6分)
6、社科文(12分);
7、小说阅读(15分)
8、语言运用(10分);
9、作文(70分)。
以上共计十大题19小题,满分150。试卷依据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和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模式的结构基本一致,因此试卷的总体阅读量偏大,考试时间的安排较紧张。
二、  得分情况:
1、3分;      2、6分;
3、2分;      4、4分;
5、4分;      6、6分;
7、8分;
8、4分;      9、47分。
总平均:84分。
三、  情况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正规考试,试卷题型又与高考趋同,绝大部分同学不适应,总体情况不佳。但有些知识点掌握情况较好,因为是高中的开始,本次考试的目的只是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学情参考,具体情况由科任老师针对本班同学作分析,全面、正确了解、认识学生。
四、  各班情况汇总 :
语文学科成绩统计表
语文
年段
401班
402班
403班
404班
405班
406班
407班
408班
409班
410班
考试人数
577
59
58
61
58
57
55
56
57
57
59
140~15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0~139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0~129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0~119
4
2
1
0
0
0
0
1
0
0
0
100~109
30
9
9
2
2
1
2
1
0
2
2
90~99
202
26
26
19
23
12
20
26
13
19
18
80~89
201
16
14
25
13
30
20
13
25
23
22
70~79
89
6
7
8
14
8
7
9
10
10
10
60~69
25
0
0
4
1
3
5
4
2
3
3
50~59
7
0
0
1
1
2
0
1
2
0
0
40~49
9
0
1
0
2
1
1
0
2
0
2
0~39
10
0
0
2
2
0
0
1
3
0
2
最高分
115
115
115
103
100
102
107
112
95
103
106
最低分
15
70
48
15
34
40
40
34
30
65
31
优秀人数
0
0
0
0
0
0
0
0
0
0
0
优秀率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及格人数
236
37
36
21
25
13
22
28
13
21
20
及格率
40.90%
62.71%
62.07%
34.43%
43.10%
22.81%
40.00%
50.00%
22.81%
36.84%
33.90%
平均分
84.35
91
90.84
82.41
81.71
81.96
84.78
84.52
78.46
85.33
82.44
科任教师
康救堂
康救堂
陈志伟
林忠河
许振渊
陈志伟
林忠河
林忠河
柳瑞霞
柳瑞霞
五、  整改方向和措施:
1、继续加大作文的写作训练,并在发展等级分上加强指导和训练;
2、注重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3、进一步加大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和训练,努力提高其解题能力;
4、完成课标中有关背诵篇目在必修一、二中的积累,欲通过每周的检查来落实;
5、名著赏析的篇目拟实行按书目来,本学期拟让学生看完《家》和《巴黎圣母院》;
6、文化论著拟在高一开讲《论语》;
7、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

高一语文4月期中联考质量分析
由武汉十一中命制的高一语文联考试卷,既紧扣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又和高一课本知识点相呼应,整份试卷题型和命题难度均符合考纲精神。本次考试,我校文科最高130分,理科最高134分;文科平均分110分,理科平均分107分。下面,以高一(20)班68名学生为样本,对试卷展开具体分析。
一、学生考试答卷情况
第1题语音辨析题,3人选错,得分率96%,此题难度不大,说明对课本字词抓得比较实,有成效。
第2题错别字,2人选错,得分率为97%,选错原因或是对字形不熟悉,或是缺乏应变能力,平时教学还需增加随堂检测环节,并注意字形的辐射式教学。
第3题成语题,32人选错,得分率仅53%,失分原因主要是对于成语本身太陌生,做题时只能瞎蒙。需尽快抓紧落实成语的记忆。
第4题语病辨析题,23人选错,得分率为66%,这一题包括了病句的各种类型,有区分度,是一道很好的考题。
第5题标点符号的用法,26人选错,得分率为62%,这个考点练过多次,这个得分率实在太低。同一知识点,反复练习,多见题型,非常重要。
第6题筛选“始祖鸟”的相关信息,6人选错,得分率91%,证明学生基本阅读能力比较好。
第7题筛选“始祖鸟进化”的相关信息题,17人选错,得分率75%,学生对于原文的“模棱两可”和选项的“斩钉截铁”之间的差别,还缺乏认识。
第8题内容分析和概括题,26人选错,得分率62%,失分原因同第7题。
第9题推断题,23人选错,得分率66%,选项中的“最理想”“一定会”“最早的”混淆了判断,而D项设题有疏漏之处,“还不能”的结论也只是建立在“人们推测”的基础上,不够严谨。
第10题文言实词,10人选错,得分率85%;第11题3人选错,得分率96%.这两题难度不大,得分情况较好。
第12题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33人选错,得分率51%,“在洛阳有良田美宅”迷惑性较大,而“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又藏得较深。文言阅读教学,需兼顾字词及整体理解,考试时尤其不能忽略细节。
第13题文言翻译,第一小题平均得分2.8,得分率93%,第二小题平均得分3.3,得分率82%,第三小题平均得分2.7,得分率90%,显示了学生文言翻译已基本具备 “踩点意识”。
第14题诗歌鉴赏题,第一小题描述赏析画面,平均得分2.5,得分率63%;第二小题抒情特色辨析,平均得分2.4,得分率61%.学生还缺乏诗歌鉴赏术语的积累和运用经验,需经过
高二的系统学习才能真正上台阶。
第15题名篇名句默写,平均得分5.3,得分率89%.对于失分原因,需排查学生,落实措施,补好漏洞,该记的记牢,该一笔一划写规范的就写规范。
第16题比较“绿色”的特点,平均分3.9,得分率97%.
第17题关系分析,平均分3.5,得分率84%.
第18题语句阐释,平均分4.8,得分率80%.
第19题结尾语据分析,平均分3.6,得分率90%.
这四个题区分度并不大,但不得不承认文章选得很好。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需告诫学生,一定要联系上文有关内容,找出与题干匹配的主要信息来思考。
第20题补写省略号的内容,平均分0.85,得分率21%.因这题紧贴课本,失分如此严重,证明在教学中对课本的关注还不够。
第21题仿写,平均分3,得分率75%.今后练习关注准确的表达就可以了。
第22题拟标题并提忠告,平均分2.2,得分率55%.部分同学忽视了题干中的“给矿主”信息失分,而阅卷时对不同大案的宽容度也不够。
第23题作文,平均分45,得分率75%。失分主要原因是审题意识不强,扣“心窗”不准确。表述过程中只会堆砌素材,导致空泛无生活内容。
二、考后教学策略
1.夯实基础,提高得分率
前五题的语言基础题不能忽视,还要强化,错误率高的学生可以反复做题研究找出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提高正确率。文言文翻译中暴露的问题很多,有的实词积累得少,有的虚词没有掌握,有的文言句式没有过关,学生的语境意识差,对策是精讲文言文,让学生反复读记一些典型例句和特殊用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涉及的分析表达特色题要补充相关修辞和表现手法知识: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表现方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悬念、类比)、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反复、借代、对偶、夸张),一般来说,对表现手法一是阅读后加以确认,二是会分析如何运用(主要指语言表达),三是能分析说出它表达上的好处或效果。
2.“导练”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了解了高中语文考试的知识点要求方向,要提高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需在落实课文解读的基础上,又在应试技巧上下点工夫。平日要精选习题,对出错的题进行解剖分析,让学生去分析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使学生了解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熟悉规范答题的表达要求。指导可以把学生写的答案和标准答案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有哪些差距,可以得多少分,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做一次,看提高了多少得分。指导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一起寻找失分的原因,分析提高的方法。
3. 阅读剖析,提高作文
本次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多,审题意识不强,题目不好好读,没有完全读懂题目就下笔。不少作文的内容空洞,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没有来自现实的生动新鲜、生活气息浓的材料;运用材料过程中,很少对材料作分析,特别是不能把材料和所给题目合起来具体分析说理,导致扣题不紧,说理无力;文体意识和语言规范意识也较差。指导学生选准对象,研究几篇适合自己写的高考满分作文,从中借鉴手法和得到启示;读一些简短的美文,尤其要熟记带哲理的精彩语句。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学科考试质量分析
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 试题内容和形式:
以高一语文H版教材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为主要依据,主要考察学生现代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中涉及词语的品味、修辞手法的辨识和文言常见语法知识的把握等,另外还有背诵篇目的默写。作文是半命题形式,属于写作第一单元"审题"的教学内容。总体来说,题型多样,难度适中。
二. 考试结果不够理想。
全年级6个班级的平均分都未达到60分,其中最高的班级为59.78分,最低的班级57.40分(正常的情况应该为63~65分左右)。
三. 主要错误举例:
1. 第2题:"弥漫"、"浸润"、"镌刻"、"瓢泼"这四个词语哪两个可以互换?简言理由。
--学生多不懂从这些词语与其宾语的搭配关系上来辨析,而是单纯分析词义,结果总是不得要领。
2. 第3题:解释"忤"字的意思。
--不知道。
3. 第4题:写出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中的前两句。
--默不出。
4. 第15题:解释"引车避匿"的"引"字。
--多答为"拉"或"牵引"(应当是"调转")。
5. 第21题:写出该文段是那个成语的出典。
--写成"完璧归赵"(应当是"负荆请罪")。
6. 第23题:解释"存审出于寒微"句中"出"的含义。
--写成"出生"(应当是"出身")。
7. 作文:以"        掠影"为题作文。
--不懂得"掠影"是什么意思。
四. 原因分析:
1. 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踏实,听课效果不理想。试卷中的多数内容课堂教学中都讲过,甚至在单元测验中操练过,但不少学生仍然答不出来或答错。如第四大题《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默写的内容也都逐人过关了,但考试时仍然忘记或写错,如《荷塘月色》、《白莽作〈孩儿塔〉序》、《诗经》选段。有的属于初中背得很熟的诗句,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现在都忘记了。
2. 一部分学生仍然没能适应高中的学习难度,对文言语法知识没掌握好。
3. 阅卷老师掌握的尺度比较严,导致扣分偏多。如第1题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学生如不写出"人物的主观情思不会以客观景物为转移"这样的概括性语句就要被扣分;第15题解释"素"字一定写"向来",写"本来"就要扣分;第17题解释"且"一定要写"将要",写"将近"或"近"就要扣分;第23题解释"戒"一定要写"告诫",写"告戒"就要扣分等。另外,表达性题如第1题、第2题、第5题、第9题、第26题等很少有得满分者。由于此类因素导致平均分偏低了3分以上。
五. 下阶段教学中应当改进和加强的方面:
1. 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古诗文背诵篇目的背默,增加古诗文专项测验次数,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2. 加强对学生的补缺补差工作,同时也可考虑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增加一些有难度的练习,抓两头,促中间。
3. 继续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4.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初高中学习方式的衔接过渡,尽快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钻研探究的学习习惯。

这次期中考前,我心里就不是很踏实,因为心里没有底。
在分班之前就上必修二,对学生和老师的压力都比较大,以为必修二模块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是最难的一部分。对于我这个刚毕业的老师来说,真的充满了挑战。。
这次考试,总体上,我所教的班级都比较不好,不是一两个班不好,而是我所教的所有班级,所以,尽管有学生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我觉得还是我的因素占主要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1. 首先是对于自己的教学,由于自己对学生灌输了必修二很难的思想,我和学生在对必修二模块都有点畏难的情绪,这是不好的,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首先会想的是 老师说这部分很难,我不会做也是情有可原的。。。这是学生的想法,再来,我在教学中的方式也处理不当。
由于觉得这部分很难,所以在教学中我过多的是在讲科学史的部分,而忘了必修二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关于计算,所以在生物课上,学生做题比较少,虽然上课可以懂,但缺少了计算的内容,虽然我在上必修二之前有和学生说过,必修二很大一程度上就是计算,而我在教学中对于计算这一部分却很少讲,反观其他老师,对于科学史部分总是一笔带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关于计算的一些问题上,所以我的学生的计算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单薄。
但是,本来我觉得对于生物课就是要这么教,首先,在高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兴趣,单一的计算,会使学生把生物当成是像数学,物理一样的科目去处理,到后面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读生物,这不是我的初衷,在我教生物科学史的部分,我所加的东西是关于当时的一些背景和材料,让学生去熟悉,培养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去了解科学家是怎么分析问题的,,而不是单一的只是去计算,为了追求高分,把能力的培养忘却,我希望我的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会比那些只会计算不会思考的人走的更宽广,更平坦。在生物课上,会思考,会分析,生物并不是完全的理科,它会有文科的东西,生物是最奇妙的,不能够按某一个模式去割舍,这是我的本意,虽然这次期中考不是很顺利,但是,我会进行改正的,现改正如下:
首先,把课前的三分钟利用起来,在课前增加做题量,一般以前面的知识的问题出现,只要是关于计算的,因为在这次考试中,大家大题都做得很好,主要是选择题的部分,而大部分出错的都是计算题。
然后,对于科学史的部分,我尽量少讲,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在自习课以视频的方式让同学们观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不是单一的课本内容。
再来,要讲的是关于作业的部分,我教的班级可以说是全年段生物作业最少的了,原因无他,因为我觉得对于生物作业,布置少,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复习主科,这个才是正道,无论怎么样,80分的生物是不能和150的那三科相媲美的。像这次期中考,语文考试的前一天晚自习,我去班级逛逛,不是为了生物,而是关于他们的语文复习(关于红楼梦的部分有考),有人问生物,我叫她去读语文,顺便又给她稍微讲了下红楼。。。。主要我是管不住自己的一张嘴。。。一旦打开话jia子就关不掉了。。
而如果作业布置多了,他们可能会因为完不成作业进行抄袭。。。。。
所以我的改正如下:40分钟的教学,我会花10分钟进行课堂的训练。。。。。
因此,预习的工作很重要,所以,我的改正如下:还是老样子,预习课本时至少要有一个问题,要交给我,然后我会这节课讲完后为同学解答,如果同学在通过这节课已经解答了问题,那么他的这节课的课堂评价为A,如果他仍然不知的话,我便为他解答。必要的时候,(较多人是这个问题,并且上完课后仍不会的)我会利用晚自习或自习课的时间,为大家讲明。以上为我这次的考试的一个分析。现将改正的所有内容总结如下:
1. 课前的三分钟增加做题量;
2. 上课尽量少讲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在课后进行补充;
3. 上课时,自己讲的时间进行压缩,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4. 预习的工作要落实好;

课堂教学的十大问题
1、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过长,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嘴说的机会少。
2、教师不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自主性差,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弱。
3、部分教师的讲解不能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展开,抓不住问题的核心。
4、课堂上教师的精心设问少,没能提出有思维价值、有思考力度的问题。
5、题目的难度偏大,不适应基础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6、课堂上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整理、反思的时间。
7、教师讲解过程中,对自己思维过程的暴露不够到位。
8、教师对学情的了解不够,授课的针对性差。
9、提问学生时,不能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能够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彻底表述清楚、明白。
10、对大多数学生的关注不够,课堂上表扬学生少,上黑板板演学生少,能够当堂落实的内容少。
做到“三个加强”
一、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射箭要有靶标,行车要有方向,教学要有目标。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教学的预期效果。只谈教学,不问目标达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从新课改的要求看,教学目标是
第一,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
第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会学”。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乐学”
(一)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的。
就认识领域而言,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运用知识进行理性的、系统思维的能力。认知领域涉及对有关知识的回忆或再认,以及理智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布卢姆将这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六种不同的水平,而各级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层次。
1、第一级水平:知识
知识就是指记忆所学教材。可再分类为:
(1)具体的知识。指教材中个别的、能被分离部分的记忆,是抽象水平最低的材料的记忆。包括:
术语知识。例如:知道学科词汇的一般含义。
具体事实的知识。例如:了解学科内容中关于时间、事件、人物、场所等的知识。
(2)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这是教材内容中关于组织、研究、判断、批评的方法的知识。是介于具体事实知识与一般知识之间的媒介水平上的抽象知识。包括:
惯例的知识。例如:掌握语言学科中的语法、文体;数学、理化等学科中一些字母的公认含义等。
趋势和顺序的知识。这是与时间有关的现象的过程、方向、变化的知识。例如:懂得人类的进化、自由落体现象等。
分类和类别的知识。例如:生物分类的知识、数的分类的知识、文体分类的知识。
准则的知识。例如:运算法则、各种文体特征等用于测试、判断的知识。
方法论的知识。例如:解方程的步骤、某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知识。
(3)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是学科中抽象化结构化了的理论和概念,是属于抽象水平、复杂水平很高的知识。包括:
原理和概念的知识。例如:生殖和遗传的生物规律、牛顿三大定律、数学的公式和定理等知识。
理论和结构的知识。例如:几何的公理体系、三角函数中乘法公式及其推论之间的关系、化学元素的族系等知识。
2、第二级水平:领会
领会就是指对学习内容最低层次的理解。再分类为:
(1)转化。就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学习的内容,以表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说出一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对一个抽象概念举例等、古文或外文的翻译等。
(2)解释。是指对学习内容的说明和概括。例如:对数学公式含义的说明、对文章大意的概括、对某一物理定律的说明等。
(3)推断。就是根据学习材料所描述的趋势、倾向或给出的条件作出估计或预测。例如:让学生判断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球受到一个推力作用时将如何运动、地理中根据湖的纵截面图判断咸水湖或淡水湖等。
3、第三级水平:运用
运用就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运用运算法则解题、运用所学的电学知识安装电路电灯、外语中运用造词法写出一个单词不同词性的系列词汇等。
4、第四级水平:分析
分析是把所学的内容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并明确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构成的方式。再分类为:
(1)要素分析。是要求学生把所学对象分解成可鉴别的各个组成部分。例如:分析数学定理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外语中复合句的构成成分、记叙文构成要素分析等。
(2)关系分析。要求学生弄清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结合关系。例如:分析应用题中所给出的条件与所求结果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等。
(3)组织原理的分析。它要求学生识别把所学内容组合成一个整体的组织原理、排列和结构。例如:语文课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写出“段落提纲”或“结构提纲”或“对比提纲”、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在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时对运动分类等。
5、第五级水平:综合
综合是要求学生将若干分散的知识相结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再分类为:
(1)进行独特的交流。是指用语言或文字将自己的观念、情感或经验传达给他人。  例如: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的作文、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述等。
(2)制定计划或操作程序。是指制定计划或实施方案。例如:独立设计物理或化学实验方案、制定学科兴趣小组一个课题的学习计划等。
(3)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是指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间的抽象关系或提出假说。例如: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的词汇归纳造词法等。
6、第六级水平:评价
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对有关的学习内容或方法做出价值判断。再分类为:
(1)依据内在证据来判断。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及其他内在准则来评价内容的正确性。例如:能判断自己所证明的几何题目的正确性、能判断自己所写的作文是否切题等。
(2)依据外部准则来判断。是指根据选择出来或回忆出来的标准进行判断。例如:根据教师给出的标准来评价一篇文章、根据事先拟定的标准来评价一次讲演等。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是明确具体的。
教学目标只有提得明确而具体,才有利于教师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妥善地组织教学过程、准确地评价教学结果,也能使教师将教学的意图清楚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应当指向具体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在于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应避免使用诸如“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词,因为这样的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
由于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很难用行为术语来描述,所以在制定教学月标时,一般不将其作为主要的评价点。有关的态度、情感目标只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可观察到的表情作为评价的依据。
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当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的条件、学习程度。
1、对象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对象,即说明教学目标是针对谁提出来的。目标的对象可以是全班学生,也可以是部分学生。例如:“每个学生都要……”、“已经能背诵课文的学生要……”。
2、行为
说明一个学程后应获得怎样的知识,形成怎样的技能,产生哪些行为,这是目标的基本成分。目标行为应该是可观察到的,必须用能精确、具体地描述行为的动词来表达。描述行为的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行为动词说明学习类型,宾语则说明学习内容。例如“描述的特征”、“……解释……的含义”。
3、条件
条件是学习者表现行为的情景因素,指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行为表现的条件。它包括环境因素、人的因素、设备因素、信息因素、时间因素、问题明确性的因素等。例如:“……从具体事例中……”、“……通过实验……”。
4、程度
教学目标中的程度指出了学生成绩的最低水准,并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它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如何”、“在什么时间内”、“质量要求如何”等问题有关。例如:“……记住……主要部件名称”、“……至少正确解答的题目”。
在一条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基本部分,不能省略。相对而言,条件和程度是两个可选择的部分。因为,一是教学中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强调特定的条件。例如:“背诵课文第三小节”;二是教学中学生的行为结果不必都用定性或定量的词来精确地表达。例如:“能根据密度公式导出求质量、求体积的公式”。至于教学对象,由于教学面对特定的班级和学生,只要不是特别强调某一部分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对象,也没有必要写出来。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主观的,但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的实践经验,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明确可见的小知识单元及能力要求点,每一个教学点应当对应一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分类法,确定每条目标的层次要求。
教学目标要具有一定弹性。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宏观上把握一个阶段内对学科教学规定的基本标准(下限)和最高标准(上限),防止教学目标偏低或超纲。教学目标的下限,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教学要求,它可以使学生了解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基本合格。教学目标的上限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定的最高教学标准,对学生起着激励和指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注意适应个别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加强反馈与矫正的及时性
没有反馈的教学是一笔糊涂账。教师不知教会学生什么,教会到什么程度,学生不知自己学会了什么,也不知自己学到什么程度。
(一)反馈的途径
1、学前诊断性反馈
2、学中回收性反馈
3、学后巩固性反馈
(二)反馈要及时。
反馈不及时,就容易造成学习上的所说的“夹生饭”,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我们每天都要问一问,今天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有哪些没有达成,学生中还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三)反馈是手段,矫正才是目的。
三、加强学习任务落实的有效性
1、布置+批改和辅导=有效落实
2、有效的讲解+针对性的训练=有效落实
3、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要求,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那种片面强调 “ 动态生成 ” 甚至用 “ 动态生成 ” 否定必要 “ 预设 ” 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 “ 自由生成 ” 和 “ 开无轨电车 ” 的可怕后果。对此,有学者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 “ 原作 ” ,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
二、基础和能力的关系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知识传授为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知识即学识、学问。从通常意义上来说,知识多,办法就多,水平就高,能力就强。什么是能力?中小学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我曾与一些教育专家和命题专家探讨过这一问题。有些专家明确指出:中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能力主要是指记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选择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辨别真假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等等。有的专家认为,“知识的有效运用即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明确了知识与能力的基本关系,为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的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也是对课改后“轻视知识”倾向的一种矫正。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是一个大圆,能力是一个比知识稍小一点的圆,二者相交重叠了绝大部分;随着知识大圆的不断扩大,能力小圆也不断扩大并向大圆中移动;随着能力小圆不断扩大,知识大圆也不断扩大,而且重叠部分越来越多。因此,必须把知识与能力有机统一起来。
就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言,无论从当前的学习要求来看,还是从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来看,至少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重点培养。
①会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
阅读时,眼睛首先从书本或屏幕上感知文字或图象的信息。然后大脑进行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等思维活动从中提取、处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郭慧智老师认为:“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就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学,实质上是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的基础是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
②会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核心。
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的独立思考的过程。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
事物的方法;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进行发散和收敛的方法……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
③会检索。检索是学习的手段。
在信息时代学会定向检索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手段。教师要有计划地在每学期都要拟定些课题,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选择资料。从纷繁的知识素材中提炼出有用信息,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一点文科实验班的语文教师做得比较好。他们指导学生自学《古文观止》,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翻工具书了解前人的注解然后小组讨论,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课等,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索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开放对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自己要加紧学习、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运用新的教学资源,了解他人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何杰老师撰写的《检索能力培养初探》一文指明了教师在培养学生检索能力中的作用。
④会调控。调控是学习的保证。
稳定的惰结与平和的心态,对学习是有利的。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尝到成功的喜悦。有时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学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避免狂妄和消沉,能自己教育自己,不断进取,争做强者。要教育学生能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了解自身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制定目标、采取措施,不断调整心态、控制行为,使自己逐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推进式的教学基础是知识建构理论。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②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讨论式教学.兼容其它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讨论式。
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材料——指导讨论——归纳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理科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易于深入,便于把握方向和进程。
以学生自学和交流为主的讨论式: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检索阅读——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评价、课题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文科内容的教学,易于发挥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③实践探究式。在教学中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分析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兴趣、展开思维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确切方法。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第一,它是建立在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的;第二,它是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主动操作、探索、检验、变革的自主活动过程中实现和完成的;第三,学习的目标不仅在于获得知识,而是去探索入的价值观、活动方式以及培养认识能力。
三、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手段的关系
从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及性质上看,选用电教媒体,首要原则就是多媒体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并选择适当的介入时机,只有适时使用,才能恰到好处获得最佳效果。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虽有众多优势,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仍然不能忽视。教师的语言、表情姿势、板书始终是联接各种教学媒体最活跃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信息技术适时的辅导,创设丰富的情境,发挥最佳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热情。
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教师主导作用具体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正确面对新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自身对主导作用的驾驭能力,即立足传统教育,又要冲破传统教育的陈旧观念,发扬传统教育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全面深刻掌握教学内容“以本为本,抓差补缺”等优点,摒弃“纯学科课”、“教室+教本+黑板”等单一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课型结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教学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学科知识,发挥学生主体的真正作用,激发在求知中的创造性、创新性。
四、接受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的关系。
体验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样式。人们常说:“体验人生”。人通过体验知识而探寻真理、体验痛苦而求证幸福、体验失败而追求成功、体验死亡而感激生命、体验丑恶而崇尚美善……事实上,人生的经验、能力、智慧、信仰、德性、修养、技能和技巧等素质的养成,不是从别人那里直接获取的,而是通过体验等方式观察、领会、感悟到的。
对体验的诠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笔者看来,体验是主体(体验者)的身心与外部世界产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其要义有四:一是“身心投入”。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二是“产生交往”。尤其是情感、心灵、精神的交流与对话,即“以情感之”,“以言表之”;二是“生成反思”体验旨在生成积极的自主思维与领悟,自我发现与建构的意识活动;四是“认识与实践活动”。体验是一种主体性的认识和反思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身心汇通、情理交融、知行统一的活动。
体验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第一,主体性、主动性、生命整体性。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体验使科学知识进入生命领域。“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具体包括:亲历和参与。体验需要体验者的积极参与,即“身临其境”, “设身处地”;其二,个体和自我。体验离不开具体的个人。“认识”总是认识者个人的认识,“体验”总是体验者自我的体验;其三,体验离不开一个人的“前认识”、“前经验”。儿童的心灵决不是一张空白的纸,它总有自己的色彩和印迹。体验是对个人原有意识和经验的激发、唤醒,并由此产生相关的联想、迁移。其四,体验具有缄默的成分。体验常常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
第二,情感性、价值性、精神性。人是理性与感性、事实与价值、物质与精神诸方面的结合体。体验一方面依托于人的理性、事实和物质世界,同时又归属于人的感性、价值和精神世界。心灵的活动总是充满热诚和激情的。爱与智慧从来都不是直接认知的,而是在热诚和激情中体验到的。哲学家狄尔泰说过:“我们解释自然,我们理解(体验)心灵的活动。”
第三,境遇性、场景性、现实性。体验总是发生在某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体验的环境愈独特愈真实,愈逼近人的“最近发展区”,愈能引发人的深度、深刻,乃至高峰体验。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创设使人感到疑惑、困难的教育情境”(“五步教学法”之首),以便于经验的生成。体验是与一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分不开的。
第四,活动性、过程性、生成性。体验不可能是“静态”的,它离不开活动,而活动总是在过程中展开的。过程哲学认为,人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动态变化、矛盾冲突的过程,没有过程的认识就很难有结果的认识。人在活动、过程、矛盾冲突中学习,促使人的思想的自我经历、自觉生成。
第五,体验具有反思、理解、感悟、直觉、发现、整合和建构等认识特性。体验是“理智的直觉”。体验是那种通过理智的直觉将别人的知识改造、整合为自己的知识的认识活动,是体验者化公共知识为个人知识、通过知识走向智慧的过程。正如弗罗姆所说:从“我有知识”(假知)到“我懂知识”(真知)。
根据上述解释,笔者认为,“体验性学习”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学习方式,它从根本上区别于“接受性学习”。
1.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学习方式。凡体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那种缺少主体意识的体验是一种“虚假的体验”。真正的体验是学习者将客观知识“活化”、“生命化”,或者是将客观知识在个体身上“复活”,使其成为个人经验中的有机成分,成为“我的知识”。
2.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交往性学习方式。凡人都是交往、交流者,体验发生在交互作用、相互交流的过程之中。如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自我的交往(如孤独的心灵体验、内心世界的独白与对话)等,总体上表现为物质性交往与精神性交往的统一。
3.体验性学习是一种过程性学习方式。过程是通往结果的大道,结果是过程的自然到达。学习的旨趣不是先在于结果,而是先在于过程之中。我们去过黄山,强调的是“结果”,我们经历、感受了“黄山”,强调的是“过程”。后者的意义常常大于前者。体验性学习是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对此,美国著名学者维纳·艾莉指出:“我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对自己来说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这些体验过滤了我所知道的和理解的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个人知识看成一张认识的‘网’,许多想法、感觉、概念、思想和信仰都在这里交织在一起”。
5.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反思性学习方式。体验生成反思,反思产生问题、探究、创造。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思维起源于惊异和怀疑。惊奇是创造之母,怀疑是创造之父。著名教育家杜威将反思视为“怀疑”和“探究”的一个连续体。维纳·艾莉指出:“提问是知识的种子,真正的知识始于问题”。诗人但丁说:“我爱知识,也爱怀疑”。这些论述都为体验性学习指明了路向。
比较而言,“接受性学习”具有这样的特征:
第一,学习者的认识是被告知的,即是被“指认”的而非“体认”的,它常常导致学习者“主体性的缺席”,是一种“知道”的学习,而非“悟道”的学习。
第二,重认识结果、轻认识过程。我们一向重视让学生掌握“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的呈现方式常常是“结论式”的,它省略了过程的丰富性、变化性和复杂性。
第三,认识的封闭化、标准化。教学一味强调对知识的“认同”、“复制”、“接受”、“记忆”和“驯化”等,讲究“标准答案”。
第四,认识是“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操纵性。对学习者而言,知识不是“文本”,乃“法本”也。学科知识的共同体“同化”着活生生的个体,学科知识的法定性“消解”着独特的个性,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丧失了个人的知识话语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体验性学习”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些表述既强调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又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自主发展。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探究”和“经历”等,较之过去有很大的突破。
在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进行学习。如“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基本方面。“体验性学习”与后两个目标有着更为直接、密切的联系。如“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常用行为动词包括:经历、感受、参加、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和体验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常用行为动词主要有反应、领悟等。这些行为动词都离不开体验。
再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其中,“体验”指参加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第7条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该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等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认为,“体验性学习”是对既往的“接受性学习”的重大突破,是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它所关涉到的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涉及到对教育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的改造与重塑。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生生存和学会做人。
值得注意的是,“体验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一种值得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首先,“体验性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化的学习方式,它具有综合性。“体验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目前流行的许多学习方式都有着交叉、重叠关系其次,“体验性学习”的对立面虽然是“接受性学习”,但体验并非完全排斥接受。事实上,体验性学习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如学习者对他人经验的接受等。再次,“体验性学习”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如学习某些历史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等)。另外,“体验性学习”与条件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没有条件或条件非常欠缺的情况下,往往很难开展体验性学习。
五、教知识与教方法的关系

一、关于试卷2007—2008学年(上)期末检测的高一语文卷在试卷是一副新面孔:“积累与应用”“阅读与鉴赏”“作文”三大块“三足”而立。这种试卷的结构与往年按照旧高考命题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采用这样的结构模式,是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省高考语文的现状和走势综合考虑的。具体来说,试卷力求突出的有这么几点:
1.突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新特点。2007年是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第二个年头,与之相关的各项工作都在有序的运行。因此,作为高一年的期末检测应当做到既能有效地检测我市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状况,又能积极地发挥对全市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因而,试卷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意体现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方面的检测。既强化了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又注意到学生的积累与应用。同时,根据新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散文的阅读试题的命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开放性与探究性,努力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注意结合教学教材内容。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是强化学生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之一。试卷根据检测的性质作适当延伸拓展的同时,尽可能注意教学教材的内容,比如,语音、词语(成语)、默写、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的考查均来自教材或教材的要求。
3.考虑福建省自行命题的特殊情况。自2004年我省自行命题以来,我省的高考语文试卷经过多年的改革,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减少选择题(把原来的第Ⅰ卷第一大题放倒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增加作文的分值等。检测卷有意体现这一些方面的特点。
二、考试情况
从各校反映的情况来看,试卷能较好的体现新课程的要求,适合我市的教育教学情况,较好的发挥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可以说,考试的目的是达到了。从市直的情况来看,市直考生(漳州二中、漳州三中、漳州五中、漳州八中、一中分校、立人学校)共2636人,高分率是0.9%,及格率56.6,平均分91.6。这样的成绩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市直学校本届高一年语文学科的状况,即优生不多,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不少,中等以及中等偏上的学生居多。
三、存在问题
试卷暴露了我市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的一些缺失。从市直学校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的问题有:
1.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扎实,如成语“天壤之别”在具体语境上的运用是否准确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联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连最基本的对联的结构与词性相同都没有掌握好。知识的积累重视不够,默写题的错别字特别多,在高考加大积累分值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尚有待于加强。本卷文学作品的阅读《村庄》语言优美,意蕴丰富;在试题的设置上除了个别的试题有一定的难度外,多数的试题基本是中等难度的,但学生的答题却不是很理想,如“本家奶奶问她是不是日本人的本意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却在试卷上大骂日本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新课程《高考大纲》也提高了文学作品阅读的分值,因此,加强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刻不容缓了。
四、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情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这是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谈。比如在试卷中,不少的学生连什么是记叙文都搞不清楚,这是不应该的。而关于记叙文的写作,则是本学期的教材的重点。
2.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不说我省已经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列入高考的考试范围,就照常理来说,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培养学科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可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主动阅读,在课外有效地组织学生的阅读应当落到实处。否则,到高三再来重视则可能来不及了。

09-10级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质量分析
惠安四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康救堂    2009.11.18
一、  试卷结构:
1、填空(6分);
2、文言文(15分);
3、诗歌鉴赏(6分);
4、名著欣赏(10分);
5、文化经典(6分)
6、社科文(12分);
7、小说阅读(15分)
8、语言运用(10分);
9、作文(70分)。
以上共计十大题19小题,满分150。试卷依据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和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模式的结构基本一致,因此试卷的总体阅读量偏大,考试时间的安排较紧张。
二、  得分情况:
1、3分;      2、6分;
3、2分;      4、4分;
5、4分;      6、6分;
7、8分;
8、4分;      9、47分。
总平均:84分。
三、  情况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正规考试,试卷题型又与高考趋同,绝大部分同学不适应,总体情况不佳。但有些知识点掌握情况较好,因为是高中的开始,本次考试的目的只是了解学生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学情参考,具体情况由科任老师针对本班同学作分析,全面、正确了解、认识学生。
四、  各班情况汇总 :
语文学科成绩统计表
语文
年段
401班
402班
403班
404班
405班
406班
407班
408班
409班
410班
考试人数
577
59
58
61
58
57
55
56
57
57
59
140~15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0~139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0~129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0~119
4
2
1
0
0
0
0
1
0
0
0
100~109
30
9
9
2
2
1
2
1
0
2
2
90~99
202
26
26
19
23
12
20
26
13
19
18
80~89
201
16
14
25
13
30
20
13
25
23
22
70~79
89
6
7
8
14
8
7
9
10
10
10
60~69
25
0
0
4
1
3
5
4
2
3
3
50~59
7
0
0
1
1
2
0
1
2
0
0
40~49
9
0
1
0
2
1
1
0
2
0
2
0~39
10
0
0
2
2
0
0
1
3
0
2
最高分
115
115
115
103
100
102
107
112
95
103
106
最低分
15
70
48
15
34
40
40
34
30
65
31
优秀人数
0
0
0
0
0
0
0
0
0
0
0
优秀率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及格人数
236
37
36
21
25
13
22
28
13
21
20
及格率
40.90%
62.71%
62.07%
34.43%
43.10%
22.81%
40.00%
50.00%
22.81%
36.84%
33.90%
平均分
84.35
91
90.84
82.41
81.71
81.96
84.78
84.52
78.46
85.33
82.44
科任教师
康救堂
康救堂
陈志伟
林忠河
许振渊
陈志伟
林忠河
林忠河
柳瑞霞
柳瑞霞
五、  整改方向和措施:
1、继续加大作文的写作训练,并在发展等级分上加强指导和训练;
2、注重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3、进一步加大文言文的学习指导和训练,努力提高其解题能力;
4、完成课标中有关背诵篇目在必修一、二中的积累,欲通过每周的检查来落实;
5、名著赏析的篇目拟实行按书目来,本学期拟让学生看完《家》和《巴黎圣母院》;
6、文化论著拟在高一开讲《论语》;
7、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事。

2007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一、     考试性质和指导思想
高一年级联考的性质是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常模性水平测试。其指导思想和命题原则遵循《内蒙古自治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精神: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和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坚持水平考试的性质,依照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或标准,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水平。”
正确对待考试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考试结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通过对每一位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说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不允许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
二、总体情况分析
据报送材料,我市2007年语文学科高一联考学生为9303人,据各校成绩统计,全市的均分约为66.22分,难度系数大约在0.66,难度相当理想。最高平均75.6分,最低平均43.05分。
三、试题分析
数据统计方法:第Ⅰ卷的数据来源于几所学校的数据统计(有些学校的数字是所有参加考试学生的完全数据,信度相当高),第Ⅱ卷的分析主要来源于各校报表和分析材料。
下面根据数据统计,逐题进行分析。
(一)第Ⅰ卷分析
第一大题(即第Ⅰ卷)全部为单项选择题,分值为26分,平均得分为13.8分,得分率为53.2%。难度系数约为0.53,难度比较适中。
第1题考查学生正确认读汉字的能力。全部正确的项是D。该题得分率为64.6%,难度系数为0.65,难度适中。选择B项的考生所占比例约占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掌握“熨贴”的“熨”的读音。
第2题考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考生得分率为42.8%,试题的难度系数约0.43,难度比较大。该题正确选项是A,误选B项的考生所占约33%,说明相当多的考生对“沧桑”的意思不了解。
第3题考查学生对加点词语的理解能力。答案的选项是B项。该题得分率为45.2%,难度系数约为0.45,选C项的考生约占28.5%,因校对失误,该项“苦心孤诣”应为“苦心孤诣”,所以选择该项的学生也应算正确,因此该题得分率为73.7%,难度系数约为0.74。
第4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和运用近义词的能力。该题得分率为18.2%,难度系数为0.18,难度相当大。其中B项是正确选项。考生误选A、C项和D项的分别为占32.5、29.2%和19.7%,说明有80%多的考生对一些常见近义词还不能很好地辨析,不知道在具体语境中怎样准确使用。
第5题考查学生的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试题得分率54.1%,难度约为0.54,难度比较适中。考生错选C项的约占25%,该项的“豆蔻年华”一般用来形容十几岁的年龄,而此句说“平均25岁”,显然使用范围不当,这说明1/4多的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使用成语方面尚有缺陷。错选B项,认为该项正确的学生的比例近15%,说明这些考生对 “从谏如流”的词义和感情色彩掌握得不。
第6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正确选项是A,试题得分率55.2%,难度约为0.55,难度适中。考生误选B项的占21.5%,说明这些考生在一面对两面的知识上存在盲区。考生误选D项的约占16%,D项 “水平优越”搭配不当,可见一些学生对常见词语的搭配掌握得不好。
第7题的考查点为连贯,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试题得分率94.2%,难度约为0.94,难度相当小。
第8~9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该题得分率58.99%,难度系数约为0.59,难易适中。
第8题该题得分率70.4%,难度系数约为0.74,难度较小。该题正确选项是C,考生认为D项错误的约占16%,而该项的表述是正确的,学生之所以误选该项,大约是因为对“荡气回肠”的理解失误。
第9题得分率48.9%,难度系数约为0.49,难度略大。该题应选的选项是C,考生误选A、B 、D的比率先后约为21%、16%、21%。这说明学生缺乏对现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准确理解能力和对象征手法的把握。
第10~13题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选段选自《语文读本》第一册。该题的分值为8分,平均5.25分,得分率约为65.7%,难度系数约为0.66,难度相当理想。
第11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其中涉及 “徒”“习”“固”“使”的词义的了解。该题得分率为65.3%,难度为0.65,难度理想。值得注意的是有19%的考生竟认为C项的词义相同,说明一些学生对常见词的多种意义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还不能准确辨析。
第11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曷”“熙”、常见文言虚词”为”和 “今方来”意思的了解。该题得分率为51.4%,难度系数为0.51,难度比较适中。该题的答案是C,选择D项的约占21%,原因大概是学生对“今方来”的“方”的意思不了解,这个词在初中多篇课文中出现,高中第一册也至少出现过两次,但对其词义为“正要”可能比较生疏。
第12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了解。该题得分率为67.5%,难度系数为0.68,难度理想。其中正确的选项为D项,是错误的,把“望洋”理解为“望着海洋”,纯属望文生义。值得注意的是约有20%的考生竟认为C项,可能是“以”和“以为”的辨析对于高一的一些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
第13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和鉴赏该题得分率82.8%,难度系数为0.83,是容易题。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整体感知和分析能力较强。
奋斗中学建议,第Ⅰ卷文言文阅读应分实词、虚词、人物形象和语意理解四个方面设题,删除第11题,增加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理解组合题,并重新整合第13题,将A、B两项分离出去。张占喜老师这种能为联考着想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令笔者十分感动,同时也可看出张老师对高考试题研究之深入。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得到广大教师的这种建设性建议。
(二)第Ⅱ卷分析
第Ⅱ卷(含第四、五、六大题),共计74分。下面根据各校报送的材料,逐题进行分析。
第四大题共13分。该题均分为7.46分,得分率为57.4%;难度系数约为0.54,难度较适中。
第14题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该题分值5分,均分为2.34分,得分率为47%,难度系数约为0.47,难度略大。据临河一中的数据,约有1/3的学生能得满分,主要问题有:句式“何……之有”“不已知”、文言词语“厌、患、其、能”翻译不准确。
第15题为古诗文默写,主要考查学生的积累。该题分值为5分,均分为3.53分,得分率为70.6%;难度系数约为0.71,属于偏易题。该题的数据基本和2006年的相同,这说明对学生的古(今)诗文的积累方面成绩比较稳定。学生默写的整体情况良好,但 “孺”“庭”“蓝”“意”等字易出现错误。一些学生积累的名句十分贫乏,连“横眉冷对千夫指”这样的名句都不知道。还有一些学生默写时出现加字、丢字现象。
奋斗中学建议,名句默写应标明出处,且应给学生留下一定自主选择的余地,这一条建议很好。
第16题考查仿写和连贯,该题分值3分,均分为1.54分,得分率为51.3%,难度系数约为0.51,难度适中但偏大大。杭后奋斗中学分析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强,不能用“所给出的“萍的花果”推断出第一空应与“果实”有关的内容,也不能据句末的“居无定所,随波逐流”推知后两空应填写的与之相关的内容。有少数学生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全写成“萍”,未提及莲或写出莲的精神品质“出淤泥而不染”等。这一分析可谓切中肯綮,既深悟解题要领,也符合学情。
第五大题考查课外现代文阅读和鉴赏能力,该题分值为21分,均分10.26,得分率为48.9%;难度系数约为0.49,难度较大。
下面是17~19题的分析,除了数据外,基本摘录自临河市一中质量分析材料。
第17题试题分值为4分,平均为2.33分,得分率为约为58%;难度系数为0.58,难度比较适中。
(1)考查对具有概括作用语句的理解。“标本”本义为“保持原样的作品”,文中多处提示其含义:一是“变成空壳废墟”,二是“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联系文章主旨、标题和结尾所描绘的景物来看,最恰当的应以“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中的关键词来组织答案。学生三种答案都有,一是说明其筛选信息不全面,二是说明其缺乏分析、比较和选择能力,三是说明缺乏整体阅读能力,与文章的主旨不挂钩。
(2)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找到阅读区间,或从四段中找到“与它封闭的本质发生了矛盾”。问题在于多数学生照抄原文,将“村庄的本质”表述为漏窗、砖雕和木刻的作用,而不能根据题意,进行筛选。可见,审题训练,不仅在作文中非常重要,而且在阅读题中也同样重要。
第18题考查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比较、分析能力。该题分值为9分,均分为4.29分分,得分率约为48%,难度系数约为0.48,难度略大。
该题采用对比的方式命题,是近年来比较新颖的命题形式,单纯筛选信息巧妙,但学生存在的问题恰恰在这里,超过半数的学生在表述时,只说桃花源怎样怎样,或郭洞村怎样怎样,没有将二者进行对比。另外一些学生在比较不同点时,表述不全面,这样问失分较为严重。
第19题分值4分,均分为1.28分,得分率为32%,难度系数为0.32,偏难。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态度的评价能力。多数学生能写出喜爱、惋惜等词语,但不能准确写出其对象,尤其是对古村原貌的表述,范围过大。部分学生能概括出古村未来的期待,应为正确答案,因为这是相对封闭而描绘的景象,“走出”“湿漉漉的蹄声”这些词语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第20分值为4分,均分2.36分,得分率为59%;难度系数为0.59,难度比较适中。
根据奋斗中学的质量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①审题意识不强,如17题要求写成句子却只写了几个词语,18题末能体现“比较”;②整体感知不到位,如18题是比较异同题,学生找不到或找不完整准信息;③表达能力欠缺,病句较多,尤其是概括能力较差,表述空泛笼统。
第六大题是作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该题分值为40分,平均约26.9分,得分率约为67.3%,难度系数约为0.67。
据报送上来的文字材料,各校对本次作文命题评价比较高。
奋斗中学认为:作文题开放易发挥,回归传统重思维。无论是多元的背景材料,还是半命题作文的形式,都易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创造能力,从而呈现给阅卷者的作文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富有个性。同时通过这种半命题(《       生命赠予我的财富(礼品)》)的方式来限制学生天马行空,引导学生重视审题,不能随意写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题目中的“财富”或“礼品”应该是自我发展的重大催化剂,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不至于偏题甚至跑题。半命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去宿构或套作。奋斗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审题不过关,学生往往不加斟酌就要横线上填写自以为是的词;②选材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无关;③胡编滥造,缺乏真情实感;④行文不规范,如随意分段,随意隔行,随意写题记;⑤ 书写不规范,随意涂改。
临河一中认为,从评卷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可以较好地把握命题要求,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正常发挥,体现出个性。临河一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不注意审题,一是忽略材料中的“那么你呢”的句子,一是忽略文题中的“我”,自始至终没有“我”出现,泛泛而谈。②不注意立意,立意不高。
奋斗中学建议,作文应严格按照高考两等级四类卷评分,这个建议很好。
据奋斗中学的质量分析材料,评卷老师感觉到第Ⅱ卷普遍存在书写不太规范、审题意识不强或不细致、答题不够规范、遣词造句不够准确等弊端。
四、试题分析
奋斗中学认为本套试题具有“依托教材重基础,导向明确引《读本》”“语料亲切重人文,回归传统重品质”“作文开放易发挥,回归传统重思维”等特点。
文言文命题选自《读本》而不选课外的内容,这是采纳了许多教师提出的命题用《读本》的建议,而且2006年的质量分析也曾指出“命题时适当从《读本》中选用文段”。
第3题该项“苦心孤诣”应为“苦心孤诣”,因校对有误而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得分。
有几所学校建议分值变为120分,这里面有一个学科平衡的问题,需要研究请示。
关于试题题量的问题,有的学校建议题量加至24~25题。高考的时间为150分钟;2005年和2006年的高考题均为21道小题,而我市的也是21道小题,题量已经不小了。题量不再加大,其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思考留下时间。各学校也应该从高一起,就应该注意使学生养成拿到试卷要多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关于试题结构,笔者认为不一定非要亦步亦趋地跟在高考题的后面,高考考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构,我们也非依样画葫芦不可。试题的形式均应从学期期末考试是常模性水平考试而非选拔甄别考试这一性质出发,以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还应考虑与初中的衔接。
有的老师建议删去答题栏。可能提出此项意见的老师不清楚,试卷之所以专设答题栏,是因为有的学校没有使用答题卡的条件。删去答题栏暂时还办不到。
五、各校质量分析简评
统计数据翔实、信度可靠的学校很多,其中好的学校有临河一中、临河三中、奋斗中学、巴中、五原一中。文字分析最好的是临河市一中(撰写人张振军)的质量分析,杭锦后旗奋斗中学(执笔人张占喜)的质量分析也很好。
有些学校的统计有数据失实和计算错误的情况;或文字分析敷衍塞责,三言五语,笼而统之,没有多少参考价值。有的教师对教育统计学的一些概念缺少最起码的了解,只是凭着感觉走,说某道试题学生得分率是百分之百,可他们统计的学生的得分率仅51%;另外文字描述的学生得分率和数字统计表的出入很大。还有的质量分析以命题分析为重点,这一部分的内容占据2/3的比例。
有几所学校没有交来质量分析,使这次质量分析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全市高一语文教学情况,不能不说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缺憾。

四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质量分析
曾都一中高一语文组2009年11月20日
一、命题思路
1、注重考查基础知识;2、注重考查迁移能力;
3、有利于课堂教学;  4、符合新课改精神。
二、总体评价
这套测试题总体质量良好。
1、命题注重基础,突出能力,遵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立足教材。试题共七大板块,全面考查了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大能级的内容。
2、试卷内容、长度、赋分处于探索中: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26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8分,古文阅读19分,现代诗文阅读37分,写作60分;单项选择题占26%,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写作题共占74%;客观题和主观题赋分比例为39:111,满分150分。
3、试题难度偏大,有点出乎命题人的意料。本次联考曾都一中语文平均分96分,难度值为0.64。
4、试题选材大多比较贴近新教材,有利于日常课堂教学。名句名篇、文学常识全部来源于书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文言文阅读等题目大多取材于课本,诗歌鉴赏和教材第一单元教学相呼应,文言文翻译有一句直接取自《鸿门宴》,对名著阅读也略有涉及。
作文题目开放,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志可申。
5、试题也有部分瑕疵。第1题虽然考查的是课本中的词语读音,但要求分辨的太多,有24个字之多;文言文翻译第二句“关吏送诸朝,大夫寘馆之”难度偏大。第3、6、8、12题难度偏大。臧克家的诗文后没有背景注释,第1小题的问题有点偏难。
三、试题具体分析评价
1、语基题——很熟悉,很基础。共设6个单选题,考查字音、字形、词语选用、熟语、语病、标点符号等知识点。具体答题情况见表1:
表1  选择题答题情况:
题号
答案
正答率﹪
题号
答案
正答率﹪
题号
答案
正答率﹪
1
A
75.6
6
C
30.7
11
A
44.5
2
D
75.4
7
B
71.1
12
B
34.6
3
C
28.5
8
B
19.3
13
D
59.9
4
B
49.6
9
C
63.0
5
D
56.7
10
A
61.7
其中,第1小题考查的字音过多,如“载”,一般的同学难以区分。第2小题,“殴”字一般同学没有掌握。第3小题是成语,“不知所云”好多的同学不知道它是用于批评说话人的。第4小题,“作客”与“做客”好多同学不会区分。第5小题,病句出得较好。第6题标点符号,紧扣课本较好。
总的来说,前6道题,题型基本上都是学生平时训练过的“熟题”,有的例句还是老面孔,只要学生考前对基础知识练得多,加强知识点的归类及比较分析,加强识记,要拿分并不难。
2、科技文阅读——有思想、有风格
首先,本卷科普文阅读,是很有特色的题。
特色之一,体现湖北人的全球化视野。比较简单,避免专门术语,降低了阅读难度。科普文阅读所选材料围绕前沿话题“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维护”进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选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焦点和热点,从全球生态的角度,引发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特色之二,体现人文关怀。文本是关于湿地保护的知识,大多数同学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案。仅第8题,学生正答率太低,D项干扰较大。具体答题情况见表1。
3、文言文阅读和翻译——重教材,重能力
阅读材料选自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的散文,带有寓言性质。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作了注释。
文言文阅读,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涉及到一具体的实词、虚词的时候,翻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譬如说“趣”“馆”“诸”“贾”“其”“而”,能够做到字字落实的翻译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涉及到课本迁移的东西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譬如:“间”“之”“为”等。
第11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段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间”出自《鸿门宴》。
第12题考查的四个虚词均在大纲规定考查的18个范围内,且B项的两句结构完全一致,本以为学生会判断,实际上高一新生对虚词用法还很陌生。
第13题干扰项在B项,难度不大。
第14题文言文翻译①句考查实词“闻”和省略句式;②句考查兼词“诸”,初中《愚公移山》中有“投诸渤海之尾”;另一个考查实词“馆”的活用,难度大了。③句考查“锐甚”、“为王上计”的断句理解、实词“平”,难度略大。
4、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重视积累
第15题考查常见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识记默写。5空填名句,3空填作家作品常识。填对1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多字、少字则该空不给分。得满分的每班仅三五人,大多得五六分。
5、诗歌鉴赏——散发古典韵味
材料选自臧克家的《壮士心》,这首诗可用一字来概括:“壮”!诗中的意境与古诗词的意境想吻合。诗开篇便是江庵和青灯,青灯古佛一直是古人渲染的冷寞凄清的环境,壮士却在梦中,梦到的是什么,这时并不知道。但他的梦是热烈的。听到了战鼓,突然坐起,像李白诗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种时刻准备战斗的紧张状态,他出门后又让人感受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沙场氛围。前面是铁骑突出刀枪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是气吞万里如虎,是......这一切都在召唤着壮士!他义无反顾地奔向前方,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只有江潮与冷月相伴。
但需要强调的是本诗并不悲凉!从梦境到冲向战场,他执着地为着理想战,没有彷徨,没有忧伤,只有一种对实现梦的热烈向往。在那个阴霾的时代,作者以此来歌颂那些为革命而献身的勇士,歌颂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主要从内容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考查。
学生大部分理解了诗歌大意,但在答题时没有很好地审题,有一部分答非所问,有一部分回答不全面。第一小题的两个对比,大部分只答出了“‘江庵的夜和着青灯残了’与‘壮士的梦灿烂地开花’的对比”。第二小题学生体会出了壮士保家卫国的迫切心情,但在语言表达方面不准确,主题回答比较好一些。
6、现代文阅读——彰显人文个性
选文为毕淑敏的《素面朝天》,所设题目考查学生的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概括能力、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考点、难度、能级比例分布合理。
第17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不会根据原文答题,仅凭读后的印象来答。得分不全。
第18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第一问判断修辞手法还比较准确。第二问答表达效果不准确,一是答非所问,只是解释比喻;二是答案空泛不具体。
第19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能力。答题情况良好。
第20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只能得一般的分,概括能力不够。
7、语言运用题——显理趣,显情趣
第21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好多同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但组织语言的能力不够,因此只能得一至二分。此题难度大。
第22题考查仿写能力,很简单,但要善于观察句式特点。
8、作文——强调个性写作
作文题“我心中的       ”题目比较开放,容易触发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有话可说。内容好者不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书写美观,构思新颖。一般同学作文都能在四十五分以上,48分左右的占大半。学生可写的范围很宽:我心中的老师、父母、爷爷奶奶、他、她、忏悔、感动、教育、秘密、烦恼、理想、地球、儿女、王子等。可以倾诉衷肠,一吐为快。
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少的。第一,拟题不新颖。好多同学写“我心中的爸爸”“我心中的妈妈”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二,卷面不够整齐,字数不够。第三,不注重细节描写。千人一面,万人一词。第四,不能深化文章的主旨,文章没有内涵。
四、应对策略
1.夯实基础,加强识记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加强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要理解记忆词语、熟语的使用环境,要识记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常用特殊句式,要识记诗词鉴赏的意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识记名句名篇词句中字的写法。
2.强化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解决小阅读题的症结是训练确切认定语句含义的能力,原文怎么说的,试题怎样问的,选项又怎么表述的。原文——试题——选项三对照,基本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它的测试点是非常明确的。必须进行五种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确认能力、转换能力、筛选能力、把握作者观点能力和推断能力等五种基本阅读能力训练是否到位,尤其是确认能力,是否能熟练运用。难度一般为0.7。
现代文大阅读答题采取的三种方法:
1.直接摘取(筛选摘取)
2.筛选整合(先筛选,后整合)
3.分析阐述(分析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要学生学会全面把握文章的结构、布局谋篇、表达技巧、主旨的特点,学会组织语言使答案精练。
3. 古诗鉴赏注意以下几点:
⑴审视标题,推敲诗歌意旨。⑵捕捉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⑶构建术语,学会规范表述。⑷认真审题,注意答题范围。
4.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上好新班的第一堂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树立语文意识,做好学生精神的领路人。语文课堂教学要激其趣、析其疑、授之渔。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要培养学生关注、观察、评价事物,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素养质的提高,为语文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5.作文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意识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即指题目规定的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等。
2.强化素材积累
强化素材积累,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
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素材。
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
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地记下来;一般来讲,选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对象来写
作可以激活自己灵动的思维。
强化素材积累,还应博览群书,常咀时文精华。多读多思含有哲理的、有真
情实感的、有才识的短文,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提升对生活的认知能力。
3.强化形式构造。写作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自然也就有它作为“艺术”的特征。它在内容上具有审美性,在形式上则具有文学性,是以文学为本的,它的语言形式一定要区别于历史、政治、数学等的形式。
在行文结构形式的构造上,要教会学生在尺水中兴波。所谓“拳打卧牛之
地,方显英雄本色”。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行文结构,便于文章或表意充分、富于蕴含,或情节曲折、起伏跌宕,或善于映衬,形象突出,或联类引申,境界阔大等等。

一、试卷概况
本次试题由常州市教研室命题,我市各校步调一致,都使用了提供的试卷。试卷的结构与期中检测相同。二个部分:阅读、写作,分值为100分。阅读部分按照语文必修一、二几个专题相应的人文话题进行选材(基本素材来自教科书),试题的编制基本遵循去年高一语文检测的思路,适当参照2008年的江苏语文考试说明,在前几年高一语文试卷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重在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研习能力和自身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力求比较客观地检测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1.依据必修一、二教材的几个人文话题精心设题。阅读部分共有三篇文章,和必修一、二教材中的专题相应:《前方》节选——“月是故乡明”,《永远的蝴蝶》——“慢慢走,欣赏啊”,《虞初新志 八大山人传》——文言文阅读 。
2.选材注重课内外的整合,发挥导向的作用。阅读一半出自课内,一半来自课外,以人文话题为统摄。避免了以往语文检测中的唯课外化的倾向,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探讨教材中的疑难点,把平时的功底夯实。
3.设题时力求引领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从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4.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除12题的翻译、14题的默写、16题的写作外,阅读部分的题目的编制绝大部分从三个方面着手: 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②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③结合文段或者具体的语境掌握关键实虚词的意义;④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5.适当兼顾初、高中的衔接,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每一篇文章的阅读中都有半开放题或者是开放题,在答题时,要求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三、主要问题及分析
常州市教研室最初的命题意图是要求各学科的难度系数为0.70—0.75,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再加上命题模式与平时的阶段检测发生了变化,很难达到最初所期望的分值,当然也在我们的料想之中。
08年秋学期金坛市高一期末考试语文段分、均分统计
学校
实考
均分
优分率
及格率
最高
最低
100—90
89—80
79—70
69—60
59—50
49—40
40以下
省华中
505
74.02
17.43%
99.41%
86
52
0
88
319
95
3
0
0
华实高
306
67.42
1.63%
90.52%
83
40
0
5
107
165
28
1
0
坛一中
819
68.63
2.56%
92.55%
84
20
0
21
371
366
52
7
2
坛四中
844
64.78
0.95%
80.33%
82
36
0
8
206
464
142
20
4
直高中
371
62.70
0.54%
70.35%
80
40
0
2
65
194
91
19
0
坛金沙
911
63.34
0.44%
71.46%
83
31
0
4
189
458
222
34
4
全市
3756
66.52
3.41%
83.25%
86
20
0
128
1257
1742
538
81
10
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得分率(抽样):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分值
6分
4分
4分
6分
3分
4分
3分
3分
得分率
71.8%
53.5%
62.7%
35.3%
52%
52.5%
56%
50.3%
题 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分值
4分
2分
4分
8分
6分
8分
5分
30分
得分率
78.8%
82%
75.2%
67.6%
27.8%
90.6%
78.4%
73.7%
由于这次文言文阅读选文较为浅易,没有多少阅读障碍,所以学生得分率较高的基本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字、词、句的识记和信息的概括、提取(9、10、14),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一直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素养。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一语文教学在文言文阅读的衔接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尚可。从这份试卷的第三块阅读题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们都能准确入题,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选文中几个重要语句的翻译显得有些稚嫩,失分原因在于不能很流畅地组织句子。
写作能力马马虎虎。命题人能紧密结合学生的心态、爱好、志趣,在寻找学生的思维点上花了功夫,以“小小的我”为话题,抽样均分为22.1分。
主要问题
1.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能力有待加强。比如说,第一块现代文阅读中的第4题,得分率最低,要求“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人生是一场苦旅?’”第7题“小说为什么以‘永远的蝴蝶’为题?”都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段或者是作者的意图。《前方》在期中考试时已经设计了题目。
2.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能力亟待培养。应该说,这张试卷的一大亮点就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学会质疑、评判,放出眼光,读出个性,读出品味。当然,不是鼓励学生胡编乱造,而是基于文本前提下的赏读,在读进去之后,才能读出来。
3.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基本功十分欠缺。在现代文阅读中,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却在答题时模模糊糊下笔,文句的含义一直躲躲闪闪,不能结合全文,紧扣语境作深入的分析、咀嚼。比如说出自课本的第一篇选文中的第3题“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分析句中‘家’和‘路’的含义。”其实只要在读通全文的基础上,依据上下文,耐心概括即可,最终的得分率没有达到0.7。
4.审题意识模糊,对题干表述中的信息点的提取不是很到位。第2题根据题干应该有三个问题需要解答,但实际上有四个信息点:第一,前方指代什么?第二概括前方的特点,第三,概括前方的作用,第四,括号中的信息,每条不超过5个字;绝大部分学生和稀泥般地失了分,答题要简捷、明快、准确、规范。
5.文章阅读中的整体感知意识应该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不要像以前那样任意肢解文段、句子,强调整体性。其实不难发现,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中的每一道试题的编制都是紧紧围绕整体,力求引领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的研读、探讨、咀嚼,评判。
四、教学建议
1.加强对教材的解读、钻研。同样的平台,新老教师都要和新教材一起成长,自我语文素养的积淀首先体现在解读陌生文本的能力上。对语文教科书不重视,对语文不重视等因素一直困扰着我们的语文教学。高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2.加大课堂教学语文思维的含量。认真研读一下《高中语文课标》,把基本的理念的内涵咀嚼透彻,并努力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做些文章。我们其实要反思一下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一般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是注入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接受性学习,被动接受老师的讲解或者是答案,很少有自己的主动参与。课改的理念一直被拒绝于课堂。可能我们从此以后要尽快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会自我解读、主动探究文本,从而真正落实“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多重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让我们的学生读出个性,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可以结合《读本》加大文言文的阅读量,拓宽文言文的知识背景;反复诵读,培养必要的文言语感,消除陌生感,企图以最快的速度接近古人,走进传统名篇、经典,汲取人文素养,为我所用;通过反复的比较式阅读,建构精神支架,读出阅读个体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走进去,跳出来,不断积累,厚实自己的文言功底。
4.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告诉学生审题的步骤、解题的过程,评讲要到位。受题海战术的影响,学生解题时心理急躁,因此审题意识、解题规范意识较差,在现代文阅读中不能根据题干寻找关键字词句,从中寻找重要信息,因而失分严重。
作文当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强,遣词造句不是很顺畅,错别字较多;要向学生灌输“真情出至文”的意识,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来,这样才能打动阅卷者;要强化选材集中的意识,努力做到“切口小,挖掘深”;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努力使学生语言基本功上一个台阶;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5.在认真研究、钻研教材,鼓励每一位语文老师自编练习,备课组共同研制每一次的阶段测试,集思广益,增强协同作战的能力。
6.尽早让所有学生走近名著,走进名篇,及时告诉学生现今的高考对语文学科的总体要求。必修三、四、五几本教材的课本教学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条件优越的备课组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相关的课文整合,精讲几篇经典文章,腾出点时间让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尤其是《课标》中提及的名著名篇),在方法上引领,在能力上提高,尽最大的可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不要轻易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提优拔尖,重视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的心理疏导。

一、试题特点:
这套试题保持稳定,跟重庆高考命题模式一致。满分150分,共22个小题。语基4道小题,科技说明文《生态炸弹---电脑》,3道小题。文言文阅读题4道小题。这11道题全为客观题。第四大题为文言翻译,古诗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以及文学常识。第五大题为现代文阅读,选文为《扁担颤悠悠》。第六大题为语言表达题。作文为命题作文《点亮心中的灯》。整体来看试题难度偏高,全县最高分121分,最低分7分。抽样显示(同等名次)平均得分一类学校97.4分,二类学校91.4分,三类学校80.2分。
二、试卷分析
先说前面11道客观题,从学生答卷来看,有个别得满分的,全县就有几个,也有得0分的,有只答对一小题得3分的。通过抽样结果显示(同等名次),平均得分一类学校22.2分,二类学校16.2分,三类学校10.2分,有趣的是平均分刚好呈等差数列。得12---18分的较多。总的来讲字音词义答题较好,文言文得分比说明文高。由于科技文属于高考训练题,难度偏大。
下面对主观题逐一进行分析。
第四大题共涉及三道小题(两道出自例文,一道出自教材)
第12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材料节选于《史记刘敬列传》。属于人物传记,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适合于高一学生阅读,因而文言语句翻译总体答题情况较理想。第一句考查“用”和“困”字,由于大意明显,基本都答对了;第二题考查为、控、弦、数、苦,除“苦”学生回答起来困难一点外,其他问题不大:第三题出自《劝学》,只要熟悉教材就不成问题,但是具体来说,又有以下问题。
①文言基础较弱,缺乏整体阅读意识,语句理解不清。
从答题中来看,有些学生对第(2)句纯粹未作翻译,可见一点也不理解语句的意思;有些学生虽作了翻译,但翻译与句子没有联系,纯属凭空猜想;或量断章取义、胡乱拼凑,难以成句,例:第(3)句“知明而行无过矣”,有学生翻译为:“知道明白而行走不太远”,这位学生纯属臆猜,离“题”万里,不知道上课在怎样听讲,很难想象。
②对重点词语理解不透,翻译不够准确。
在文言翻译中;有些重点词语是得分点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但结合语境稍作推敲,大都能准确理解,但不少学生正是缺乏结合上下文分析的这种意识,,例:第(2)句“数苦北边”,有学生翻译为:“多次在北边受苦”,这位学生仅仅看到“数、北边”等字眼的意思,“苦”纯属臆猜,离“题”万里。(应为“侵扰”之意)
第13题,诗词鉴赏
本题出现的具体问题有:⑴诗词鉴赏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本题第(1)小题,考查修辞,这个问题并不难,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答题不准,答案五花八门,有“拟人、对比、描写”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对诗词鉴赏基本知识的缺乏。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写出“似人”这一答案。
⑵分析不够准确,全面,答题不够规范
本道题第(2)道小题,问题是“赏析其中的景与情”,考查的是具体的景与情,这一点比较明显,但从答题来看,“或者只是点出诗人表达的情感,而无法体现“景”;或者简单地复述或概述诗句内容;或者点出了诗歌情,但不恰切或者用语模糊。例,诗人用“芳树、春山” 表达了自己愉悦的心情,没抓住要点。
第14题 名篇名句以及文学常识填空
这道习题考查的都是教材中常见的名句,只要背诵到家,就不成问题,但是文学常识错误百出,写《战国策》《春秋》的太多。
第五大题为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选取的是《扁担颤悠悠》,文章篇幅长,层次清晰,是篇谈自己人生感悟的哲理散文。
可喜的是学生读懂了文章,突破了现代文阅读题关键性一步。绝大多数学生得分在9-15分之间。
从试卷看,难易度适中,第15、17题大多数学生能答到要点,得满分的教多,16题是对句子的理解,多数不能得分,18题的表现手法及应用多数答不全,19题多数得2分,满分较少。导致的因素如下:
(一)审题意识不强,具体表现如下:
①第15、16小题,题干中明确要求“在文中的含义”,但一些学生忽略了此点,组织的答案是自己主观想象的。
②第17小题题干问“加以概括扁担的重要意义”,而有的学生忽略了“概括”,只要与意义有关就大抄下来。明明要求在3、4、5段找,偏偏在全文搜寻。
(二语言组织较差,自然失分严重
①语言组织上抓不住要点,如有的同学对18小题的手法不知道,将所知道的答案全答出来,但没一个正确。
②语言组织上太简太笼统。如19小题问 “综合全文为什么怀想扁担”,而学生回答缺少综合全文分析,太简。
(三)筛选,概括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17题,有的学生不能敏锐地从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
第六大题为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述题
第20题是排序题。该题得满分的学生几乎是寥寥无几,全填错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主要存在问题是第2句不知道是哪句,造成排序依次错误。
第21题是修改用语不得体题,该题得满分的学生屈指可数,对于自谦之词不懂,或者知道错误不知道怎样修改,可见规范用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21题是按规定扩写一段话,题目中的限制条件较多,有字数、词语和修辞的规定。该题学生得分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修辞比较简单,学生能有话讲。
总之第六题得分是9-11分教多,最高分为14分。
第七大题为作文。作文为命题作文《点亮心中的灯》。
从学生的考场作文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材料的把握教准,基础教差的学生能有话可说,基础教好的学生能施展才华,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误解和理解念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题失误、理解偏差
要求是命题作文却自拟题目,要求是“点亮心中的灯”,而有的学生有些抓住了灯却不是写心中的灯,大谈电灯的照明作用 。
2.材料雷同。
对所给的材料不能够跳出去,只是对材料三句话扩展,写“盲人点灯”的很多。
三、几点建议
1.  夯实基础,加强训练,提高技能。
语言的基础非常重要,对音、形、义要加强识记,要反复训练,不管怎么说,能力是练出来的。要重视教材一字一句,研究解题规律和技巧。
2. 抓两个字:读和写。阅读题占43分,写作占60分。对一个人而言,他一生可以不写,但他不能不读。读,包括的范围很广,不光是读书看报、看文件,每个人几乎天天与读打交道,而读本就是一个阅读的蓝本。阅读题一定要重视,谁重视阅读题,谁的指导就指导到点子上。谁不重视阅读题,谁的语言成绩必然会一败涂地。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抓住问题,在文章中去找关键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学习课文的点评法很适用阅读题目解答。
3. 古诗文仍然要坚持字实,句句落实。学在教材,考在课外。古诗文的试题解答,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我以为,先要读懂,其次才能谈到答题。读不懂,就连翻译也成问题。
4. 作文。指导学生以写中规中矩的文章为主,宜注重文风。如今的高中生,写作能力普遍较差,这与我们的指导有关。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学生的作文不能做到写自己心中的话,即“我手写我心”,怎么想怎么写,一般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言不由衷,心里想的与写出来的不一致,强意为文,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强调写真情实感的文章。
5.建议以后出高一试题应贴近教材,少出高考试题或高考训练题,因为学生的层次还没有达到,如果这样,倒不如直接训练高考题。

南京市2006年期末高一语文统测质量分析
(江宁区)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得分率(%)
82
70
52
98
4
82
66
26
72
34.5
37.5
题  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得分率(%)
18
57
76
62.8
51
24
89.15
78.68
第一大项语言基础知识(第1——6题)  得分率:64.67%
第二大项文言文阅读(第7——11题)   得分率:47.2%
第三大项诗歌鉴赏(第12——13题)    得分率:37.5%
第四大项现代文阅读(第14——17题)  得分率:53.45%
第五大项默写(第18题)              得分率:89.25%
第六大项作文(第19题)              得分率:78.68%
语基部分
第1——6题:
第1—6题的均分应在12分以上。
典型错例:
1、错的最多的是第5题,答案是D选项错选C、B的较多。
原因分析:
甲题支中有“西湖”二字,很多学生因被“西湖”二字误导,故错选B或C项,却未审清“谪南粤”;
2、错的较多的是第3题,第三题属于成语使用,这种题目的错因就在于对成语意思理解不到位。
对策思考:
1、审题要仔细,不能想当然,语文课堂教学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成语积累要加强。
第7题、第8题、第9题分析(略)
第10题的均分在2分左右,“许”“虽”得分率较高。我们补充了答案:像第10题的“许”翻译为“许诺”也可,“易”译为改变,改换,更换也可。
第11题学生如果写“吴太学称赞《阿旁宫赋》写得好”,这样可得1分。写“崔侍郎听后感到惊讶或惊奇”,可得1分。写“太学生们争相传阅《阿房宫赋》”,可得2分。
典型错例:
第10题,1、“许”译为为“赞许,许给,许配”、“虽”译为“虽然”、“易”译为“交换”。
2、整个语句翻译不通顺,意思与原文大相径庭。如“请吴王答应这个条件,杜牧虽然是个百姓,但是不能收买他”。
第11题,1、答案是照抄原文,如“五陵十树辈读一卷书,就而观之”。
2、内容概括不完整,尤其是主语缺失情况较严重。
3、课文理解不正确,如“见惠第五人”理解为举人,状元第五。
对策思考:
1、文言文的日常教学中注意实词,尤其是一词多义的积累;
2、翻译句子注意字字落实;
3、答题是审题要清楚;
4、全文大意要整体把握,关注文言文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第12题(略);
第13题:
均分2分,少数同学答题思路正确,得满分.多数同学答题套话,空话,扣不住要点,无答题思路,故失分;
补充答案:
1、三次咏叹,一次比一次强烈;
2、运用间隔反复的方法;
3、加强语势,情感升华,逐层递进。
典型错例:
学生写成,如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绘情景,渲染气氛,画龙点睛,表达感情基调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表达方法不同;结构上起对称作用。
对策思考:
1、加强修辞方法的训练;
2、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诸如从思想内容,思想情感,节奏,韵律,诗歌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作具体分析,做到点与面的结合;
3、训练要有教师点播到位,重在感悟,探索,找到答题思路。
第14题
1、均分在2分—4分之间,得零分的情况极少;
2、种蚕豆的心情:“随意”等词亦可;
吃蚕豆的心情:欢快、高兴等词亦可;
3、种蚕豆的心情写成“期待”“闲暇”“愉快”“辛勤劳作”等;
吃蚕豆的心情写成“对过去的怀念”等丝毫不关联的词句,未能很好地理解文意;
4、引导学生看透文章,吃透文意,抓关键段落与语句,准确答题,不可“顾左右而言他”;敲边鼓,答题不到位,答不到要点。
第15题:
1、采用的修辞手法(2分),大多学生能答出,但表达效果答案不完整,均分在3分—4分之间;
2、答案也可写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答题时学生只写了拟人和比喻,而表达效果内容回答不够具体;“生动、形象”等语文术语没有答出;第一句“成长的喜悦”,第二句“色泽的献润”类似的词语学生答不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能答出;
4、总之,学生这块答题笼统,表意不准确。要注重答题技巧和提高阅读理解句意的能力。
第16题:
1、第一问3分得分率不高。1—2分
第二问情况较好,大多学生能得2分。
2、“生长环境”写成“生长条件”“生命力”“种植方式”等。
3、第一句不少学生只讲具体的句子,没有作概括,得分不高。
第二句能答出衬托和反衬,也有只答对比,没有答出类似“蚕豆的品质”的词语。
4、高一学生能够针对文章内容较准确地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也能条分缕析地答题,但如何对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还要作这方面的引导与训练。
第17题:得分率不高,尤其是第2问,不少学生得零分,均分在2分多
我们补充了答案:如“心颤”的意思亦可写成“激动”、“震撼”、“触动”。
典型错例:
1、“心颤”理解为“心动、颤动”;
2、“心颤”直接写成“心为之一颤”根本未加解释;
3、“为什么那紫色的笑,听了都叫人心颤呢”,这一问,学生的回答与提供的答案有一定距离,有的只讲有顽强的生命力等等,基本不得分;第2问得分率较低。
对策思考:
1、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以偏盖全,断章取义;
2、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正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18题:得分情况:大部分在6-8分之间;极少数在6分以下。
典型错例:
1、“无以至千里”里的“至”写成“致”;
2、“如怨如慕”中的“暮”写成“幕”;
3、“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也”写成“矣”
4、“故国神游”里的“神”写成“重”。
对策思考:
3、课堂讲解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辨别一些易混的字,如“至”与“致”,“慕”与“暮”
4、作业批改中,遇到这种典型的错字,要多讲,多强调。
作文分析
作文题目:像是一首歌。
我们补充了评分标准:
1、未扣“像”,30分以下;
2、有“像”,但无主题,31-36分;
3、有主题,但不深刻。37—42分;
4、有文采,有创新,主题深刻,42分以上。
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
1、来自生活,来自亲身经历的事情,故写起来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
2、从历史或文学名著中寻找材料,有厚重感,新颖独特;
3、将人生际遇、感悟和“歌”的特点紧密结合,巧妙延伸,拓展“歌”的深度和广度。
典型问题:
1、“戴帽”或“穿靴”式作文居多,除去“靴”,不知在写什么;
2、本、喻体之间牵强,如“秦桧是一首变调的歌“,生拉硬扯,毫无美感;
3、另起炉灶,随意成文,不看题目,如有同学写“我爱听奶奶唱的歌”;
另类理解
把“像”作为名词理解,如“图象、实象、虚象,如同一个个欢快的音符,在我们身边演奏着一首悲喜交加的乐曲。”不过这些还只是少数。
对策思考:
1、要重视审题训练,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2、做个有心人,多留心观察中学生身边的人、事、物,多积累点作文素材;
3、学会灵活运用素材,使素材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4、要阅读背诵经典的作品和名句,增加作文语言的美感。

金博志网址(上面图标)的“教育教学”里面有相关知识点和复习题!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一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一英语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三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二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二语文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 高中高一英语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8 高中高一地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 高中高一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1 高中高一政治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6 高中高一生物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上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高中高一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 高中高一语文下册下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高中高一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二物理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二政治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 高中高二历史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高中高二化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1 高中高二数学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1 高中高三英语上册上学期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