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怎么长肉:科技与人文的交响——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汤书昆教授(院长、执行院长访谈之十) 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8:17
科技与人文的交响——访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汤书昆教授(院长、执行院长访谈之十) 2010-12-30

在中国科大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里,成立仅十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具有鲜明的科技人文交融特色,在学校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哪些成就?当前希望着力打造的特色是什么?未来又将如何立足于大的领域和学科交叉发挥优势?新闻中心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汤书昆教授。

 

科技与人文交融 研究与服务并存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作为科大成立较晚的学院,从当初的起步、原有的基础到目标定位和未来的发展,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文理结合特色。”汤书昆介绍说,由于学院本身包含大量的公共基础课,结构上具有双重性,分为科学研究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部分,这在国内“985”高校中是属于比较特别的。其他高校的外语部、体育教学部、政治理论教学部往往是单列的专门学院或基础部,等于把我们学院的职能分解为更加独立和细化的学院级单元了。这也使得科大人文学院显得学科上更加宽泛。

 

第一是具有一定研究功能的部分,主要包含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和科技哲学教学研究部,均设有博士点,其中科技史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排名第一,注重使用交叉性的视野和方法,强调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研究型目标,专注于培养该学科领域的中高级人才。

 

第二部分也是面更广的部分,即公共教学服务职能部分。主要包括体育教学部、外语系的公共外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和人文素质教学研究部等四大模块。

 

“考虑到这个双重性特点,加上人文学院成立相对较晚,当前我们希望着力刻画的特色,一是科技和人文的融合性研究,科技史与科技考古以及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部分;二是科技哲学及科技伦理的研究。”汤书昆说:“从名称也能看出来,人文学院相关系与学科的定位就是科技与人文交融,这可以说是我们学院的特色。”

 

强化优势学科 扩大国际影响力

 

人文学院虽然成立仅十年,但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可谓成绩斐然,部分学科在国内有较强的影响力,在科学人文研究部分已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

 

汤书昆介绍说,科学史学科多年来一直排名全国第一,同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学院现任院长刘钝先生是现任国际科学史学会主席、剑桥大学邱吉尔学院海外研究员。科技考古在国内科技考古界是第一方阵主要推动力量,影响度很大。国内科技考古研究会最初就是在科大成立的,第一期秘书处也设在科技考古系。他们的目标是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扩大研究力和话语权。

 

“2011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还将承接国际中亚科学史大会,届时约有300多位世界各地的代表参会。”汤书昆说:“学院还将扩大与剑桥大学科技史专业合作。今年年初,侯建国校长出访剑桥大学时已与对方达成初步意向,双方均愿意在科技史领域开展学术合作。12月6日上午,学院同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院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签定了合作协议。”

 

“学院的科技传播学曾在本科教学评估中两次排名全国第一,带动了国内其他高校科技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当前在国内高校中已形成较鲜明的特色。”汤书昆表示,这种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模式正是学院着力打造之处。尤其是科技新闻部分在国内反响较好,因为学院的科技传播和科技新闻与国内其他强校的同类专业定位不同,着力点也不一样。科大特有的学术资源使得学院能够较好地融合理工科的学术背景和优势,因此,在国内有很大影响。用人单位对这个系的毕业生也非常认可,如新华社,尤其是新华社驻外体系,其中的科技新闻编辑和科技记者,三分之一以上都是我校科技传播系毕业生,不少人已是中坚力量。

 

同时,学院努力争取和整合中科院和社会上有关科学传播方面的资源,已建有一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目前已初步进入学校11个后续重点支持的实验平台计划,目标是进入中科院偏重科学传播与科技政策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希望2020年前能建设成教育部国家文科研究基地。

 

另外,借助于国家“985”工程,在2004年到2009年间,人文学院还建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理工科院校文科基地,即“科技史和科技文明国家基地”,侧重点是“科技文明”。该平台可帮助人文学院更好地促进人文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我们期待再通过985长期规划十年的努力,把它建成国内一流、具有较大国际交流空间的平台。”汤书昆说。

 

在科研体系服务于文化建设方面,汤书昆介绍了两项较有影响的工作:一是关于科技伦理。2008年,学院组织科技哲学、科学传播和思想政治理论的部分力量,由科学院监审局牵头,与院士局合作,形成了中科院的《科学道德》读本,这是当年中科院向中央汇报科学伦理领域建设的标志性工作。读本的主体就是在人文学院完成的,影响较大,路甬祥院长亲自写序,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二是建立了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是省级重点基地,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都有人文学院的工作,在国内也较有影响。另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还牵头举办了以科学传播为主题的第307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科学素质测评体系与科学传播研究”。这是国家第一次在“科学传播”领域召开主题香山会议,在本领域具有极大影响。

 

关于科技与人文交叉,汤书昆介绍说,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确立了两个偏文科重点:一是科技伦理,一个是科技考古。前者作为科学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抓手,列入中国科学院的整体工作来做,在此基础上,统筹成立一个科学伦理研究中心,希望科大作为一个主要力量参加进去。这也是人文学院着力希望去做的工作。

 

关于科学文化建设,正在规划考虑配合中科院新一轮的科学文化建设工作。欧盟有一个科学文化建设项目,每年的年度报告收录全世界科学文化研究和实践的最近进展,原先只限于欧盟国家,现已扩大到印度和巴西。人文学院正在与项目牵头人Martin教授商谈,探索合作途径,希望进入该体系,把中国科学文化建设的部分工作纳入其中。目前已达成初步意向正在协调力量去做。以期在中科院大的工作框架之下,形成一个科学文化平台,与国际科学文化接轨。如果一切顺利,人文学院的工作价值也体现出来了。

 

此外,中国科学院新发起的、正在做预案的一个新平台,叫做“服务国家重要战略决策的科技支撑系统”,是路甬祥院长直接牵头的,平台第一期有5个项目,人文学院参与承担了其中一项,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

 

创新与改革:综合文化素质的四大模块

 

“当前,中国社会在进入一个公民社会前期的社会转型期,科大正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这两个目标都要求我们的公共课和文化素质课有比较大的创新思考和比较有效的服务型转变。”汤书昆介绍说,围绕这两点,人文学院正在努力思考公共课体系如何服务于科大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素质课体系如何服务于科大的需求。从这两点出发,学院有了学院素质课体系“四大模块”的设想,即体育模块、公共外语模块、政治理论课模块和人文素质模块。目前,四个模块都已提出教改方案,正在逐步推进中。

 

公共外语方面,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任务,拥有5个教研室、两个中心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正在开展创新试点,西区语言教学实践中心已经开始运行,效果很好;东区语言教学实践中心正在和图书馆新楼同步兴建中。

 

体育教学方面,学院正在筹划教学模式变革。一方面借鉴国外体育教学常用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一方面对厦大、深大、清华、交大等已采用“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高校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常规体育教学课向俱乐部式体育教学课转变的可行性。校领导从国际模式角度考虑,非常支持这种尝试。我们目前已提出初步方案,准备先在一两个项目上做试点,然后再往下推行。

 

政治理论课方面,将进一步强化实践性,正在努力建立一个公共政治课实践中心,以引领教改、突出政治理论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实践中心有别于目前通用的大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契合当代社会和学生成长的需求,现在已有了一个针对研究生政治课的预案准备实施。

 

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外一般实行通识教育,即所谓书院制。其实通才教育更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市场需求,必定会成为国内高校发展的新趋势。而我国的人文素质课最初有“补课”的意思,由于中学生文理分科过早带来综合素质的缺失,所以进入大学后再进行一些补课。我校是第一批国家素质教育基地学校,因此学院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改革探索,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一个“综合文化体验中心”,包括四部分:一是“国际文化体验中心”,即通过模拟方式和虚拟平台,让科大学生在校内体验国际文化,建立远程联线方式,配套进行国际文化体验,初步将分成美洲、东亚和欧洲三个区;二是“中国文化体验中心”,内容包括现有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课程,主要是国粹部分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历史等;三是“成长生涯体验中心”,包括现有的心理教育中心和体育教学部的一部分,内容有关身心理能力培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四是“科学文化体验中心”,希望从学生的受益角度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影视中心、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资源,建成一个集成性中心,包括陶艺、茶艺、体能测试等。

 

约请科学人文大家  畅谈科学与文化

 

为更好彰显中国科大独有的文化特色,培养科大理工科学子的文化素养,从2009年开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着力打造了“复兴论坛”、 “瀚海讲堂” 和“魅力人文-兴业讲坛”等富有特色的品牌讲座,邀请多位人文名家、科学大家及各界精英人士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会,畅谈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文明等,深受师生欢迎。

 

“复兴论坛”以“中华文化与中国问题”为主题,秉承“心怀天下,复兴中华”理念,引领学生“关注中国现实,了解中华传统”,已先后邀请著名哲学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敦煌艺术国际知名专家常嘉煌,著名作家王蒙,欧洲著名汉学家顾彬,著名药理学专家秦伯益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以及著名数学家杨乐院士等来校讲座。

 

“魅力人文-兴业讲坛”则将学院原有的“魅力人文”系列讲座纳入,成为“复兴论坛”的子项目,先后举办了《西藏文化与西藏艺术》、《中国文化的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等多个活动。

 

“瀚海讲堂”通过《<阿凡达>的制作和未来3D娱乐的发展》、《日本媒体内容发展趋势的概念分析》、《以科学的方法看中华文化》、《传播学元理论探索》、《战地采访与新闻图片赏析》等一系列高水平人文学术前沿讲座,努力培养提升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人文学院打造的系列品牌讲座深受好师生好评,现场总是座无虚席,有时甚至人山人海,在校园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粉丝群,他们在现场聆听讲座,积极提问发言,在BBS论坛上讨论热议,献计献策。

 

“系列品牌讲座中所体现出的科技与人文交响的魅力和影响,已从校内辐射到科大周边的安大、安医大等其他高校,吸引着各校师生自发前来参加。”汤书昆说,通过学校新闻网、安徽电视台、《新安晚报》等社会媒体的专题报道,不仅在校内师生中引起广泛反响,也让海外校友和社会各界更多了解并关注科大,为塑造科大文化素质教育品牌、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扩大科大的美誉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责任。

 

                 (新闻中心记者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