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穿越游戏世界的小说:中国外交:可以示好 但是要平等-新闻频道-和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0:12

中国外交:可以示好 但是要平等

2011年01月07日23:56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张斐斐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中国与南亚国家间的南海争议、中日撞船事件、日本的战略防御白皮书、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从南海到东海再到黄海,在美国重返亚洲的大政策框架之下,中国的战略处境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

  在这个力量对比正在缓慢变化的时代,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先生提出这样的观点:中国应该进入一个提出观点的时代,或者作为一个提案者,通过一种理性的渠道在国际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超30%重点合同煤疑被倒卖 每吨最高获利百元(图) 全球性热钱阻击战打响
  • 央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货币条件
  • 中国将投5000亿建特高压
  • 万亿民间资本溢出实体经济
  • 外资垄断中国高铁轴承装备
  • 齐鲁银行票据贴现遭拒
  • 管清友:新加坡为什么不堵车

  访谈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现在的半岛局势?

  王逸舟:我们的外交需要反省与改进。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周边的外交,包括黄海、东海与南海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中国是地区与全球格局中的一个变量,中国也应该对全球与地区格局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有更多的先手棋与组合拳。现在感觉上比较单一或者被动,更多的是随风起舞,或者是撞击反射。关于半岛,未来我们还应该有一些新的思路。首先,单一靠六方机制可能不行,另一方面,只是一味地哄着朝鲜,恐怕也不行。应该多管起下,包括对韩美来说,有时候该硬就硬,该打外交牌就打外交牌。

  我们出拳与谋划相对较少,比如未来能否去统筹安排一些规则,在有争议的海域,不管是黄海、东海与南海,与有关各方达成共识。比如在东海和黄海,不能够随意抓人,更不能用日本、韩国的国内法律来适用于外国人。反过来,我们的军舰与渔政船也应该去做一些宣示,说明我们是正常的海上训练,通过岛链,去更大的海域保护渔船。我觉得我们现在物质能量的成长,快于我们机智战略与谋划的丰富,因此造成了不吻合与混乱。

  如果我们在半岛问题上没有太大的作为,存在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但是过完这段之后,又基本上回到一个沉寂的冷战格局。这并不是令人满意的状况。只是现在还不是起较大动议的好时机,但当这波风波过去之后,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在周边地区如何主动进取。

  中国要成为一个全球大国,首先要将周边安定,应该在地区站稳脚跟。这对中国是一个考验。

  经济观察报:有一种观点,现在美国的部分政客、日本的右翼势力、朝鲜半岛的反统一势力就是要将半岛局势复杂化,打击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你怎么看?

  王逸舟:有这种因素。这些年中国海洋实力,包括军事、渔政,包括贸易实力在这一地区的拓展,的确引起了外界的一些不安,包括对中国更大的防范意识。奥巴马来亚洲不可能仅为签大单来的,到印度、印尼等国的访问其实是一种提醒:我们依然是老大。可以说这是有针对性的。

  但是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在此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是那么容易削减的。小国在国际关系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不管你的体制再好,大国说废你就废了。不管国际环境如何,大国因为国内体制比较好,所以比较稳定,更具战略远见性。反过来说,外部环境如果很好,但是国内体制、向心力不对也不行,因此对于大国来说,成功或者失败,主要应该是在国内。

  回到你的问题,面对周边国家和美日等在面临中国“威胁”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一些姿态与动作,中国应该怎么办。我认为应该反向破解。一方面,原来的渔政船巡逻应该照常进行;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周边国家善意的投入。对于中国外交来说,在中长期,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统筹,长远的战略。在周边国家,目前我们还应该释放善意,强调睦邻友好来打破封锁,让一些“中国是威胁”的谣言不攻自破。

  因此,一方面是国内的建设,军事、渔政、能源通道的建设照常进行;另一方面,现在并不是要强调我应该与谁叫板的时候。比如与菲律宾、与日本、与朝鲜的主权纠纷,现在不是能太硬的时候,只是外交博弈的好时机。其实,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显示你的外交智慧与手腕。

  经济观察报:所以这个时候中国外交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逸舟:对,我觉得中国外交需要检讨。前两年,好事太多,有一点得意忘形,不够谦虚,因此未来一段时间是需要谦虚谨慎的。与周边一些国家还是要多讲我们是好邻居,是平等伙伴,应该多做一些生意,多搞人员往来。我们不要盯着,不要说打破封锁或者与你摊牌,你选美国还是选我等等之类的事情不要做。

  前几年我们强调睦邻友好,包括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后,对周边国家示好或者改善双边关系时,难道我们没有主权纠纷吗?难道社会意识形态的差距不存在吗?都有,但是邓小平的战略很清楚,中国需要一个安心搞建设、聚精会神搞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所以再有困难与矛盾,我们搁置,不吵架或者打架。但是现在,有一些人说,中国被封锁了,我们要突破岛链,要拔钉子,难道这个时候,物质结构就陡然间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周边国家就一定会跟中国一起,而与美国叫板吗?

  我们现在重要的是,可以示好,但还是要平等,与亚洲国家同舟共济,以柔克刚。

  但是这绝对不是说,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武力,不要海轮,不要出海,绝对不是,都要有。国防现代化、远洋巡逻、渔政船都要继续。但是纵观中国几年来的行动,这个行动的过程是快于我们的解释的,快于我们的体制的。

  经济观察报:有观点认为美国对中国已经形成了C型包围?

  王逸舟:我不大同意包围这一说法。我认为奥巴马新政,国际上的重中之重,应该是伊斯兰护带,特别是以中东为中心的热点群。那是美国的心腹大患,是其主要的关注之处。中国、东亚之间的各种主权纠纷与摩擦,对于美国来说仍旧是第二位的,不是其主要的战略主攻方向。所以我不大同意中国已经被封锁,或者已经有一个构筑起来半圆的包围圈这样的说法。

  中国周边国家的心态非常复杂。它们觉得中国的力量很大,但对中国下一步动作与意图想要了解,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释放善意,拿出更多产品,向他们阐述中国是一个自己成长,同时也会带动周边国家一块进步的国家。

  今年中国外交反思要加强。前些年总结经验与成就,现在到了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去改进的时候了。

  经济观察报:中方对于中日撞船事故的处理空前强硬的态度是否合适?

  王逸舟:我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坏事变成好事。与日本的地区摩擦,是中国走向地区性大国的前奏,是阵痛。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巨人在睡觉,没有苏醒,周边是一种状态。但当这个巨人摆脱羁绊,自身力量大步前进,影响力走向全球时一定会引起周边的震荡、摩擦与冲击。在这种情况之下,中日现在海上的摩擦是一个不必特别看重的问题。

  未来,我们会由此来确定岛链意识,由此来确立巡航制度,特别是我们的渔政船要更多更新更大,由此我们的海军要有更大的海上接触,而不仅仅是在近海近距离守护。

  这个过程是需要定规则的。中国要主动出牌,来定规则,在有争议的水域,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去建立危机防范、预警与消解的机制,就像我们在1996年台海危机曾经与美国不大不小的对峙了一番之后,中美之间开始确立一些危机的对话与管理机制一样。我认为,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思考这些问题。我关心的不是功能性的问题,比如船撞了漆怎么赔。我关心的是,如何让坏事变好事,让可能的走火有规可循。出了麻烦,如何避免其升级?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升级?这个规则好比是美国与苏联在导弹危机之后开始讨论规则,开始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防范危机体制一样,中国现在也正在走向全球,这个过程也需要中国在原先那些沉默不语的地方发声,提出我们的看法。

  但是,规则也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看法来建立,因此可以进行讨论。危机不解决不行,整体关系下降,部门交往停滞,学生、旅游者都不能访问。危机很多时候是改进的加速器,是建立好制度的前奏,是比通常建立规则更快的时机。

  经济观察报:在经济金融领域,中国如何面对现在的世界?

  王逸舟:前年,周小川超主权货币的提案,现在想来,提出想法不是坏事。中国人未来一定要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这种想法你可以看作试探,它也是中国人学习的开始。

  关于经济领域,我们强调得很清楚,G20不应该成为小联合国,应该成为防范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全球风险以及下一阶段成为一个国际金融治理的平台。这方面,中国不能仅仅有政治上的意愿,同时也要提出很多专业的观点,提供财政金融部门学者的意见。

  八国集团开始时就是一个炉边对话,但后来逐渐变成了一个金字塔,学者、官员、NGO,多轨参与,使其变成能指导全球的经济体系。未来中国一定要建G20研究院,不管是大学还是媒体,要有更多的G2O研究组和专栏,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可以设想一下,10年以后,我们对于G20的讨论由一个单一观念变成了一整套措施,有自己的体制、资源与智力的投入,这就是我所期待的中国对于国际经济制度或者G20的一个比较正确的观念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