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红星美凯龙: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客观性和持久性-新闻频道-和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0:12

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客观性和持久性

 

 

  管好通胀预期 实现稳定物价目标

  在我国现实经济环境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望成为一种常态。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根据在于:其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使农村耕地面积逐步减少,而农民进城使得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的消费者,这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维持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得很困难;其二,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性上升;其三,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其四,自然灾害的影响。

   2010年全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出炉,人们高度关注的CPI为3.3%。如果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一数据水平与公众实际感受到的物价上涨程度的差异而仅就这一数据本身进行讨论的话,那么可以明显看出,这一数据与去年年初中央政府确定的3%的物价调控目标差距并不大。从国际范围看,同为高增长经济体的“金砖四国”的其他三个国家的物价水平都比我国要高。2010年前11月,俄罗斯CPI增幅为7.6%,巴西为5.25%,印度则高达9.6%。我国去年GDP增长率达10.3%,是“金砖四国”中最高的,物价涨幅则是最低的。从物价水平的实际比较看,似乎没必要对我国的物价问题过分担心。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3.3%只是全年的平均数据,并不能准确地表明物价未来的变动趋势。目前,我国物价高位运行态势已然形成,而且近期内拉动物价上行的动力还很强,整个经济社会和公众的通胀预期也在强化。

  在本轮通胀生成过程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主要推手。而在影响未来物价上涨的诸多因素中,农产品价格仍居主要地位。在我国现实经济环境下,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有望成为一种常态。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根据在于:其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使农村耕地面积逐步减少,而农民进城使得原来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农产品的消费者,这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维持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得很困难。2009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仅为印度的1/20,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26位。一些省市人均耕地面积已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耕地被大量蚕食转化为商品房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18亿亩耕地红线”能否得到坚守令人生疑。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影响农产品供给数量进而抬高农产品价格。其二,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性上升。这种上升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二是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经过30多年的高增长,我国经济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农村劳动力供给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部门已经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无限度的提供劳动力给工业部门,以劳动力工资低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农业劳动力低成本时代已经结束。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就是劳动力市场这种变化的真实写照。农业劳动力供给压力增加,既提高了生产农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较之前一种成本,后一种成本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更大,作用时间更持久,是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性因素。其三,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带动。受美元贬值、全球粮食库存下降、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炒家炒作等多重因素影响,2010年国际农产品价格一路走高,12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经达到1990年以来的最高位。这一指数上升主要是由谷物、食用油、肉类、糖等价格的上涨带动的,而今年这些食品价格仍将保持高位甚至会继续上涨,因为引致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上述因素今年并没有向有利的方向改变。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发出了“2011年全球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高企”的警告。在国际农产品价格存在较强上涨预期、外围农产品市场走强的情况下,外部传导机制必然会带动我国农产品价格上升。其四,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一种随即扰动因素。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里,每年总会有局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于是自然灾害又成为一种常态。近期南冻北旱的气候格局,肯定会对今年的粮食生产产生影响。从现在到年底的时间里,可以断定,部分地区也还会遭遇自然灾害。这势必影响农产品产量,从供给角度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

  有人以我国粮食连续7年丰收、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为依据,对我国物价形势持乐观态度,这是不可取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价格的变动,除了受制于国内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外,还与美元币值变化、全球流动性状况、投机炒作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即使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较为稳定,国内也照样要承受输入性通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压力。所以,粮食丰收并不必然导致粮食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的稳定。更何况,我国的粮食还远未达到供过于求的地步,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也只不过是一种“紧平衡”,缺少长期、持续、稳定平衡的基础。在农产品的全球化、金融化深入发展,农产品定价机制更加复杂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客观性和持久性,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而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掉以轻心,视若无睹。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认为今年我国物价走势将是先扬后抑,下半年会下行。这种观点也没有多少道理。下半年美元币值如何变化,输入型通胀压力是增大还是减小,现在难以作出准确判断。下半年农产品供求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现在下结论也为时尚早。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价的影响,下半年也不会减弱。而货币超发的滞后效应,则应该在下半年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其拉动物价上行的动能将被充分释放出来。所以,笔者认为,下半年物价不大可能出现由“扬”到“抑”的明显转折,全年都可能保持较强的上涨势头。

  而对较强的物价上涨压力,要管理好通胀预期,实现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央行应从增加供给和抑制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在增加供给方面,应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流向“三农”领域。要强化对水利建设、农田基本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以增加农产品供给,壮大反通胀的物质基础。在抑制需求方面,应把握好政策调控力度,及时根据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指标的变化,灵活地调动和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使贷款规模和和货币供应量保持合理的增长水平。

  (作者为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