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水里用的手机:“义举”何以受阻于“理性考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6:30

“义举”何以受阻于“理性考量”


日期:2011-01-07 作者:陈家兴 来源:文汇报                           陈家兴
    
    人人都有道德意识,或者说“道德本能”,但不少时候,人往往会在“理性考量”之后,才作出道德行动。不让不必要的“理性考量”阻碍美德之心变为良善之为,社会道德才能弘扬。这就要防止善良的人被“冤伤”——谁来做,如何做?显然这是道德建设必须正视的一大课题
    
    在福建福州,一位83岁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众人围观却不援手;在深圳福田,一位78岁老人在小区里跌倒,保安和路人无一上前救护,结果他们都在如此异样的场景中停止了呼吸。
    
    近些年,这样的悲剧已数次发生。有人看到弱女子当街被人欺凌,赶紧闪避;有人在公交车上瞥见歹徒拿刀划开乘客的包扒窃,立即眼盯窗外装着一心看街景……据说有个老汉跌倒了许久没人搀扶,只好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这才有人走上前去。
    
    这是为什么?“义举”到哪里去了?良善之心、恻隐之心还有吗?其实,道德意识依然在大众心中,只不过,许多人已经习惯来一番“理性考量”,于是道德意识常常就转化不成道德行动了。
    
    我们关注“道德楷模”,他们的道德意志异常坚定,不会因为道德行动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危险而退却。我们当然要大力褒扬他们的义举和精神境界。但我们对社会上大多数“凡人”的道德意志和行为特征关注不够、研究不够,其实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并试图挽回,这也许更重要。
    
    人人都有道德意识,或者说“道德本能”,但不少时候,人往往会在“理性考量”之后,才作出道德行动。也许考量之后,不会有道德行动,因为趋利避害也是人的一种本能。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只是“举手之劳”,至多是辛苦和麻烦一些,大众的道德意识会很快转化成道德行动。而如果他人生命处于危境,而援救则会使自己的生命面临危险,情况就复杂多了。“理性考量”的结果无非两种,一是舍生取义、舍己为人;一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作无谓的牺牲不值”。
    
    但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迫使”人们不得不作另一种“理性考量”——会不会被“冤伤”。这种“冤伤”,比如被救者及其家属倒打一耙诬赖救人者,甚至把好心人告上法院。3年前的“南京彭宇案”、2年前的“郑州李凯强案”和1年前的“重庆万鑫案”,在社会公众心头投下了浓重的阴影。重庆少年万鑫因扶起摔倒老太反成被告一案,二审开庭后终于以老太主动撤诉而了结。但法官建议,今后市民在救人时要“讲方法”,有旁人在场的时候,最好叫上一两个帮手,也可大喊一声“有人摔倒了”,提醒别人注意,或在第一时间报警、等待救援,总之要有“自证清白”的证据。话并没有说错,但影响呢?本来是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上前搀一把,而今却要先找证人,而且这些证人要可靠,要保证不会事到临头“玩失踪”,这麻烦岂不大了?平添了顾虑和担忧的百姓,自此很可能选择袖手旁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如装作没看见,缩回本想伸出去的道德援手。
    
    哲学家柏格森说:“理性只能认识物质世界,获得相对的真理,而不能把握生命的本质。”叔本华说:“人类虽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好些事情,不应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
    
    不让不必要的“理性考量”阻碍美德之心变为良善之为,社会道德才能弘扬。这就要防止善良的人被“冤伤”——谁来做,如何做?显然这是道德建设必须正视的一大课题。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