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京生现在门诊地址:全世界的小菜都有(百年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19:07
本报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1月07日   第 06 版)

一九三三年,周有光、张允和夫妇新婚留影。
中国传统学人在研习经史之学以外,游历东洋西洋,求学求知,不在少数。其中卓著者,或引领一代学风,或在为学、为政上立下不朽功业。回顾前驱者的历程,追随他们的足迹,不仅使国人出洋留学已逾百年的浪潮更为清晰,更使如今身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引为榜样,并对国内意欲出国留学者施以教益。为此,本版自今日起推出《百年留学》专栏。
——编者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两所大学的毕业生都到美国留学,因为穷,周有光去不了美国。他的岳父给了他2000块钱,当时算是一个大数目,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商量后,觉得这钱还是不够去美国,就选择了日本。
从晚清到民国,在日的中国留学生时增时减,出现过3次高潮。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几千年睡梦被惊醒,知识分子提出“以强敌为师资”,到日本留学成了许多爱国青年的向往之路。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后,这个时期既有为建设国家未来而赴日本深造的,也有对当时社会混乱不满、寻找救国道路的。第三个时期则是抗日战争前后,虽然中日关系恶化,但当时留学日本费用低、手续简便,再加上伪满洲国向日本派遣大批学生,人数也有间断性增长。
1933年婚后,周有光与夫人一同前往日本。周有光当时因仰慕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离开原本就读的东京大学,转考入京都大学,但由于河上肇1933年1月早已被逮捕入狱,周有光未能如愿作成河上肇的学生。在日本没学到自己最喜欢的经济学,周有光学了两年日语就回国了。
上世纪30年代,“左倾”思潮影响很大,而且是全球性的,大批知识分子向左转,像罗曼·罗兰、萧伯纳、鲁迅。萧伯纳还曾经讲过:一个人在20岁时不左倾,就是没有出息的青年;如果他到25岁以后还是这样,也是没有出息的。
浏览百年多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比世界落后了半拍。1945年到1949年间,周有光被银行派驻美国、英国。工作之余也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在美期间,周有光发现了一件事情:“在中国买小菜,就是买本国的小菜,在美国买小菜,全世界的小菜都有。”60多年前,要想在中国买到全世界的小菜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今天,全球化的足印同样落在了中国的土地上。